中國真絲產業,已經被偷走好久了。
這句話乍一聽有點可笑,是被誰偷的?什時候就偷走了?怎麼偷的?能偷去哪裡了?
但,這已經是中國真絲行業公認的事實。
這場盜竊從絲綢之路連通開始,從蠶種、到技術,最後到品牌一點點被掠奪,也許再退下去,中國真絲真的將名不副實。
很多讀者都知道,蛋蛋姐和烏鴉校尉今年一直在跑工廠,希望在一線、產業的最前沿了解民族工業的真實情況。
我們想知道都說中國製造牛,但是不是真的牛?
我們的製造業是不是還停留在單純代工的階段?又會不會發生斷「芯」的情況?
結果,有很多讓我們興奮的。
這幾個月的走訪我們發現,在紡織業,大部分中國工廠已經完成了從機器、技術到設計上的轉型。實現了完全的自主化、技術儲備;在和國外品牌的博弈中,完全對等甚至更有話語權,只需要時間孵化一定會大放異彩。
但,也有顛覆我們認知的。
浙江嘉興絲綢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首屈一指的真絲巨頭,也是我們這行的重頭戲,因為畢竟真絲,自古就是一張亮眼的中國名片。
卻沒想到,我們因此了解到了中國真絲產業的另一面,不容樂觀。
不可否認,如今中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生絲出口國。
2003年,印度因為中國生絲的進口量龐大,還發起了「反傾銷關稅戰」。
2020年,全球生絲出口市場,中國佔據的80%以上的份額。
但事實上,生絲是真絲產業利潤最低的部分。
我們出口的生絲,反而供養了國外的成品絲綢產業。
在全球成品絲綢面料的出口統計中,第一名是歐盟,第二名是印度,第三名才是中國,佔有率僅有20.3%。
很多人都沒想到,其實在歐洲國家長達千年的技術竊取下,中國真絲已經失去了曾經的地位很久了。
從公元2世紀,絲綢之路通行之後,了解絲綢技術,就是羅馬帝國商人的使命之一。
公元6世紀,拜佔庭帝國的商人,靠著偽裝身份和,成功竊取到中國培育的優質蠶種,並且完成培育。
18~19世紀,在工業革命的催動下,義大利成為了世界絲綢的中心,批量生產的絲綢成為歐洲國家掠奪財富的重要商品,其中不少都銷往了仍舊以手工紡織為主的中國。
但這些並不值得計較,技術的流傳、普及本就是歷史的趨勢。
隨著近代民族工業的更迭,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在真絲技術、機器、品質上我們一直在補現代化的課。
拿嘉興絲綢為例,從1926年至今這家老字號,穿過時代的洪流,94年期間從未中斷過絲綢工藝、技術的革新。
八十年代,世界服裝市場上出現了天然纖維面料熱點,穿著舒適、柔軟,受到國內外消費者青睞。
而真絲面料比較嬌氣,國外紡織機又對中國技術封鎖。
面臨著競品強大,產量效率低下的困局。
1976年10月,金三塔(嘉興永紅絲廠)與上海五和針織二廠合作研製了中國第一臺桑蠶絲針織機 Z201。
這臺機器,不僅填補了國內真絲針織的空白,更是給中國絲綢產業闖出了一條新路子。
也因為有了它,中國的真絲織品得以二次重生。
上世紀90年代,隨著化纖技術的成熟,絲綢產業又一次受到了嚴重衝擊。
當時浙江幾百家絲綢廠都陸續倒閉。
但金三塔的負責人說:產品檔次低、坯綢多,路就走不遠。
正是因為當時前瞻性地發現了危機,舉全廠之力進行技術改革,才讓企業度過了這段行業最為暗淡的歲月。
從落後到奮力追趕,到反超,中國人在這件事上已經習慣了。
94年的發展,曾經的福興小廠,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少數能夠覆蓋種桑、養蠶、收繭、繅絲、織造、印染、設計到生產的全產業鏈。
這樣的規模,在全世界也是罕見的。
而真正讓我們心驚的是,即便如今中國製造業崛起,在真絲技術、機器、品質上我們重回了國際前列。
但結局,卻好像只能淪為了外國品牌的代工廠?
這句話咋一聽有點不可思議。
但當我們打開淘寶、小紅書,搜索真絲品牌,結果久久無語。
首頁推薦的品牌,基本都是國外的。
愛馬仕、香奈兒的絲巾就不用說了,La Perla、Oilvia von Hale、manito……一個中文都麼有,它們是英國的奢侈品牌、是義大利、加拿大的奢侈品牌。
雖然這些售價上千元的真絲吊帶裙、800元的真絲眼罩就是在中國生產,但在用戶心中,和中國無關。
在浙江,本地人對絲綢並不陌生,無論是開出租的師傅,還是街邊小店的阿姨,閒聊上幾句,總能收穫上幾家為人稱讚的老字號。
但出了江浙地區,再與人隨口聊起,只剩陌生和質疑。
「是真的嗎?」
一句話,就幾近將這些「中國品牌」打回原形。
「對於日本女性來說,一件真絲和服幾乎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奢侈品,將伴隨她走完一生。
反觀我們國家,雖然是絲綢的發源地,出口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絲綢,也擁有過世界上最好的織造技術。
但為什麼中國穿絲綢的人越來越少,市場越來越小,企業掙扎在生存的邊緣,只能依靠代工賺取微薄利潤呢?」
嘉興絲綢這家經營近百年的老字號,很大一部分利潤,同樣來自於給國際大牌代工。
他們的展廳內放著成排的貼牌服裝,其中不乏阿瑪尼這樣的奢侈品品牌。
展廳內懸掛阿瑪尼貼牌服裝
而這些,皆由嘉欣絲綢自己的設計師設計。
品牌不過是來選了款式,再貼上牌,就能標價千元售賣。
也正因為如此,從萬眾矚目到遭人冷眼,中國絲綢,一夕之間落下神壇。
這些中國的絲綢人比誰都清楚,只有做出真正屬於中國的品牌,才能在市場上重掌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