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大戰下,社區團購沒有羊毛、只有雞毛

2020-12-17 界面新聞

文|螞蟻蟲

當疫情將社區團購「翻新」成為風口後,一時間各方勢力爭相追逐。根據《2020社區團購白皮書》,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規模預計達到890億元,預測到2021年,這一市場規模將飆升至1210億元。

在市場已存在興盛優選、十薈團、食享會等等玩家情況下,今年下半年,美團、拼多多等網際網路巨頭再次加碼社區團購。美團對外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拼多多孵化的「多多買菜」在武漢率先開團;甚至就連本無相關的出行老大滴滴,也上線了「橙心優選」進行「跨界打劫」……

12月16日的最新消息顯示,據晚點 LatePost消息披露,滴滴、美團、拼多多三家巨頭下的社區團購平臺,今年12月件單量峰值均已突破1000萬。

這表明,在社區團購的混戰模式中,美團、滴滴、拼多多等網際網路巨頭已經反超興盛優選、十薈團等創業公司,跑在了最前線,行業格局已經越來越明顯。

下場「搶菜」,美團、拼多多、滴滴繼續「剩者為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能讓各大巨頭在「賣菜」這件小事上打得不可開交,無非還是巨大的利益誘惑。

對於向來「高頻打低頻」本地生活服務的美團來說,高頻的「買菜」業務是必下之城;拼多多之所以要入局,源於其用戶群體與「買菜」人群高度重合,若要持續穩固在下沉市場的地位,就不得不發力社區團購業務增加用戶粘性。這也是為什麼,多多買菜與美團爭奪市場的動作會更為急切,並率先挑起補貼大戰,還逼得阿里、蘇寧等其他網際網路企業不得不被動防禦,以保護自身市場利益。

美團和拼多多的打法很簡單,一是集中優勢兵力搶蛋糕,再一個是通過補貼打「閃電戰」。

一方面,不管是美團還是拼多多,都將買菜業務提高到了核心戰略位置。在美團第三季度業績報告後的分析師會上,王興表示「毋庸置疑,基於整個戰略任務,美團優選絕對是我們想要做的事情……這將是我們業務的核心點」;而拼多多掌門人黃崢在年會講話中說,「買菜是個好業務,是個苦業務,是個長期業務,也是我們拼多多人的試金石,它與拼多多在農業上的布局高度吻合,願意做『大量的重投入、深度的創新』。」

另一方面,美團、拼多多的一幕幕補貼用戶、掃街地推、重金挖人、搶奪團長等大戲,也在各地輪番上演。除了各個APP上面,補貼下推出的1分錢6包紙巾、1塊錢10個雞蛋等等「羊毛」,在搶奪團長上,兩家實力也好不示弱。有美團優選的BD透露,他入職的當天就被拉去「跑團」,不管是不是其他平臺的團長,都想方設法讓其也變成自己平臺的團長。

這種玩法是不是很眼熟?經歷過千團大戰、出行大戰、社交裂變的用戶,應該早就熟悉了這種典型的網際網路玩法。如今這種玩法又複製在了社區團購市場上:先通過燒錢補貼用戶、粗放式擴張等手段將規模和數據量堆起來,佔好山頭後再做停止補貼,通過精細化運營獲得回報。

這套網際網路打法,拼的就是「剩者為王」。顯然,美團和拼多多如今基本勝利在望。

根據最新統計,美團和拼多多攻城略地的範圍最大,雙雙突破200城。其中,美團優選進入27個省份、293個地級行政區,多多買菜進入28個省,覆蓋城市數量為218個;光大證券的數據也表明,10月份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的日活已經達到100萬-200萬級別。10月以來,各個平臺的活躍程度迎來一輪上揚,其中多多買菜的增長態勢最為兇猛。

另一個搶眼的「賣菜」巨頭則是滴滴。它的出發點與美團、拼多多有所不同:由於近年來競爭策略上比較被動,出行業務面臨美團、哈囉等後來者挑戰而束手無策,迫切需要業務多元化來緩解危機。

這次殺入社區團購「賣菜」,可以看為是繼前兩年涉足外賣之後的又一次嘗試。有報導引用一位滴滴員工的話說,「這是背水一戰」,滴滴想要在短期內重新證明自己,社區團購是不能輸的戰役。

相對外賣市場的重資產模式,當下社區團購的燒錢大戰對於滴滴來說要輕鬆順手得多。想當年滴滴能從打車大戰中笑到最後,靠的就是燒錢搶市場的殺手鐧。因此,這次在與美團、拼多多的比拼中,滴滴不落下風其實並不意外。晚點的消息中,提到滴滴旗下橙心優選12月日均件單量突破了1000萬,隱隱有蓋過前兩者風頭之勢。

儘管滴滴近來表現也十分亮眼,但由於業務過於跨界、用戶粘性較小,市場前景受到業界一定的質疑。從目前的戰況來看,業界更看好業務相關性更強的美團和拼多多,認為它們在社區團購廝殺中,已經甩開眾多對手形成了「二超多強」的格局。

Tech星球的報導顯示,一家不願具名的社區團購公司高層預測認為,「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兩家,明年(2021年)在社區電商這塊的GMV會達到4000億左右規模。」

眼前的「羊毛」,日後的「雞毛」

不過,隨著網際網路巨頭在社區團購市場的範圍勢力快速擴張,外界對它們的批評聲也隨之而來。近日,人民日報甚至直接點評社區團購:「別總惦記幾捆白菜和幾斤水果,科技創新的未來更讓人心潮澎湃。」

社區團購真的一點都不可取嗎?顯然不是。社區團購的商業本質並沒有問題,消費者有需求,就證明了它存在的價值。

問題出在社區團購的混戰模式上,經歷過千團大戰的美團、打贏出行戰爭的滴滴和善於流量裂變的拼多多,憑藉財力物力拉攏消費者,結果將市場競爭演變成了一場對其他玩家與實體商戶的降維打擊。

從團長、小商超為主的商戶層面來看,如果成為團長,門店成為團購的提貨點,則可以按銷售額拿到一般10個點左右的提成。表面上看,這本身並不是一件虧本的買賣,而且過來提貨的人流還能為小商超增加流量,似乎一舉兩得的好事。

但實際上呢?當小商超老闆們當上團長後就會慢慢發現,平臺其實不止只賣業務互補性的菜品,還經營與自己一樣的同類快消品,而且目前幾乎價格都低於店裡零售價。這樣一來,雖然小商超老闆自己在團購業務上沒有虧錢,但得到的結果卻是,消費者可能慢慢不會買自己店裡的商品。

社區小商超大多數快消品的毛利率在20-35%之間(只有香菸、大米等少數商品毛利率在10%左右或以下,部分日用品的毛利率甚至可能超過50%),即便是一比一的業務對換,也意味著小商超將失去一半以上的毛利率,損失可想而知。

不少當上團長的夫妻店老闆表示,本來想給平臺賣貨拿提成,但提成收入不僅賺得沒自己賣貨多,自己很多貨反而賣不出去了,可謂得不償失。

在美團、滴滴、拼多多瘋狂的補貼大戰下,就連阿里、蘇寧等都只能被逼著防禦,這些實體商超們,有哪有反擊的能力與權利呢?如果繼續做團長,小老闆變成了平臺的打工人;但如果不做,別人也會做,業務還是嚴重流失。不管做何選擇利益都受損,小商超的老闆陷入了兩難。

巨額補貼之下,那麼廣大用戶應該是真的受益者了吧?

10斤甜橙、20盒酸奶、6包紙巾、5斤土豆....這些統統只需要1毛錢就能秒殺到。這種實實在在的「羊毛」,薅起來要多爽有多爽。

可是,如果沒有補貼,有多少用戶會想到按量販形式囤這麼多產品呢?微博上就有人吐槽說,因為自己媽媽囤了10斤土豆,為了避免土豆發芽,於是她們一家人過上了一日三餐都吃土豆的「悲慘」生活。

這也意味著,很多用戶的團購需求並非來源於生活裡實際的需求,而是在損失厭噁心理下被網際網路巨頭們逼出來的偽需求。在補貼的刺激下,這些偽需求集中迸發,形成了當下的市場繁榮。

而這些被「薅羊毛」刺激出來的消費需求,終有一日,或將被平臺逼著吐出來。畢竟,資本的本性都是天生逐利的。正如茨威格早就說過的那樣:「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暗中標好價格。」

事實上,隨著城市布局和用戶的急速擴張,社區團購的亂象開始顯現。在第三方投訴平臺上,社區團購成為新的熱點,投訴內容集中在發貨慢、不發貨、虛假髮貨、單方面取消訂單、退款難等服務方面。美團、滴滴和拼多多均無一倖免。

曾經親歷過千團大戰、打車大戰、社交裂變的用戶們,應該不會陌生資本湧入背後的真實意圖。補貼大戰下,團購的「羊毛」隨便薅,但當掃清市場形成一兩家巨頭的壟斷遊戲後,補貼便會快速撤退,重回原來的價格。消費者曾經以為薅到手的「羊毛」,將反被壟斷平臺大把大把地「薅羊毛」,最後演變為成為生活裡的一地「雞毛」。

美團、滴滴和拼多多現階段的社區團購玩法,不管是從消費者還是商戶層面來看,都是以損害現有整個商業生態為代價換取市場份額。企業不能只追求商業利益而不講社會責任,這可能就是人民日報批評當下社區團購的出發點。

野蠻入場,焉有未來?

那對於美團、滴滴、拼多多自身來說,如果繼續這樣打下去,就一定有未來嗎?

社區團購本質上是生鮮電商,並非一時的流量生意,而是需要深進去、沉下去,以整合供應鏈、精細化運營來提高商業效率。這就註定了社區團購是高投入、重資產的苦活累活,但以美團與拼多多的動作來看,似乎只是借社區團購的概念向資本市場講「生動故事」。

這從一組對數據裡,就可窺見一斑。根據多家自媒體數據,美團優選在廣東實現月銷已破億,用時44天;多多買菜在武漢實現月銷破億,用時64天。一兩個月達到破億的銷售額,這樣的大躍進速度,真的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構建供應鏈嗎?在生鮮行業幾無可能,更可能 是靠補貼短期燒出來的流量傳奇。

因為瘋狂燒錢補貼擾亂了正常的價格體系,部分平臺遭到了供應商的抵制。目前,華海順達、衛龍等多家供應商發布通知,禁止給「嚴重低價」的社區團購平臺供貨。這表明,生態體系內最默默無聞的供應商都開始用腳投票,對擾亂市場的行為說不。眾所周知,生鮮商品的供給在短期內缺乏彈性,失去現有供應商的支持,巨頭們的社區團購大戰要怎麼打下去。

退一步而言,就重金投入打消耗戰的美團、滴滴、拼多多們來說,「補貼大旗」還能扛多久?補貼停止後,用戶黏性、團長積極性是否依然存在?即便能夠「剩者為王」,最後「商戶死、用戶傷」的局面,社區團購會不會重蹈當年「千團大戰」的覆轍,還能不能有個光明的未來嗎?

這些都是需要巨頭們認真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在其新書《價值》裡寫過這樣一段話:「壟斷意味著企業掌握了定價權,這樣企業就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非常優越地面對競爭。但一旦沒有了競爭對手,企業的競爭力往往也會隨之消失。補貼或者壟斷產生不了偉大的企業,只有在競爭中才能產生偉大的企業。把企業做大是可能的,把企業做成永恆是幾乎不可能的,任何企業都有滅亡的一天。尤其是企業一旦具備壟斷地位,從基因角度看,它是否還能擁有足夠的動力去不斷創新?這是企業面臨的巨大挑戰。」

其實,任何行業都從不懼怕「門口的野蠻人」,在社區團購戰場中,不管是商戶還是用戶,都歡迎百花齊放的良性競爭市場。人們最擔心的是,持資進場不給市場任何競爭機會,最後演變為新的壟斷,重現那熟悉的一地雞毛場景。

相關焦點

  • 社區團購「大亂鬥」結束
    7月,美團成立社區團購事業部「美團優選」;阿里直營批發業務「零售通」聯合線下大賣場大潤發成立了社區團購項目組。11月,阿里旗下社區團購業務「盒馬優選」上線武漢,開1萬個團;雙十一各大平臺社區團購捷報頻傳。12月,京東劉強東親自掛帥,重組電商拼團業務「京喜」進入社區團購,並整合原有的批發業務「新通路」。
  • 對資本巨頭來說,或許「社區團購」就是他們的星辰大海!
    其實社區團購多年前就有了,為啥最近幾大網際網路巨頭進入後,一夜之間主流媒體上巨頭參與的"社區團購"就成了人人喊打的對象呢?支持資本進入"社區團購"的網友們認為:1、可以薅一段時間資本的羊毛,難道不香嗎?補貼讓小販死掉一批,補貼過了小販再出來不就得了?
  • 網際網路巨頭社區團購大戰「殺」到長春 瘋狂補貼能否「燒」出未來
    他們重金入場、高額補貼、大舉招人、搶奪供應鏈,各平臺間戰火紛飛。全景視角,點落長春。在咱們家門口,資本燃燒帶來怎樣的溫度,社區團購發展現狀如何?這場資本大戰影響了誰……日前,中國吉林網實地踏查,通過多個維度探尋背後答案。
  • 風口上的「社區團購」,除了套路和貪婪,能給線下市場留下什麼?
    繼「直播帶貨」之後,「社區團購」又成了網際網路巨頭們的香餑餑。時下,網際網路巨頭們紛紛將目光放在了「賣菜」上,並將其提升至戰略高度。在這個賽道上,拉新優惠、團購優惠大戰已經打響;地推、團長活躍的社區,市場已經瘋狂,像極了當年的共享單車大戰。
  • 社區團購大戰,美團、拼多多重金殺入拔頭彩 阿里出局
    出 品 | 異觀財經作 者 | 鬼神前鬼當下,社區團購大戰在美團、拼多多、京東、阿里等流量巨頭之間打的如火如荼,就連做特賣的唯品會也來「湊熱鬧」,社區團購如同「熱浪」席捲著科技圈。然而,在這場如火如荼的社區團購的混戰中,有關阿里的聲音卻弱了許多,面對大家的突進,而上車太慢,又沒有那麼重視的阿里,步子相比真的是慢了。從企業層面來講,入局社區生鮮團購,可以說是美團、拼多多和京東的戰略布局,有著必然性。
  • 燒錢大戰與搶人大賽:網際網路混戰社區團購
    開城最兇猛的美團優選,在7月成立以來的短短四個月內覆蓋了23個省191個城市,橙心優選、多多買菜目前投入的補貼也都達到10億元。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中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別,燒錢大戰正在多個城市打響。低價吸引用戶,大規模招募團長的同時,商品品控、服務質量、供應鏈能力都成為最後一個贏家的籌碼。
  • 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的修羅場
    拼多多也沒有閒著。進軍社區團購,開展多多買菜業務,應對本地生活服務對手競爭。興盛優選、美團優選在部分區域對拼多多流量形成分流,為應對競爭,拼多多推出「多多買菜」業務進軍社區團購。拼多多的打法一向凌厲。高舉高打開啟閃電戰模式,高補貼搶佔團長資源。
  • 社區團購風來襲!網際網路巨頭大戰重啟,本輪受傷的是小攤小販?
    目前,一眾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宣布進入社區團購,這種氛圍似乎又回到了當年了網約車、共享單車、團購網站 相互廝殺的年代,真的好不熱鬧!所以,就現在這個氛圍,如果你沒有關注社區團購,下載幾個生鮮和買菜的APP,多多少少會有點「out」感覺。
  • 瘋狂社區團購:資本燒錢開路,0.99元1斤雞肉,商販生計前途渺茫
    社區團購近年來,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為線下市場激發出無限活力。而隨著今年特殊情況的影響之下,各大平臺進入戰爭的硝煙。受特殊情況影響,社區經濟正在被一步步挖掘和放大。也讓很多風投公司看到下一個千億市場。
  • 社區團購大亂鬥,必將影響每個人的生活
    社區團購,是最近網上最火的事兒了吧。甚至引起了人民日報的關注,「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網上甚至開始流傳阿里、美團、平多多都要退出社區團購,專心主營業務或者去幹晶片。
  • 羊毛出在狼身上,狗付帳搞死羊豬買單,社區團購又一場資本的遊戲
    閒的無聊來分析分析#社區團購商業模式#自從社區團購大火以來,看到過無數作者分析評論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那社區團購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今天吃完飯給孩子講了個「狼來了」的故事,聯想到了社區團購,其實社區團購又是一場資本玩的「羊毛出在狼身上」的遊戲。
  • 社區團購,巨頭們的野心不止「菜籃子」
    從美團、餓了麼時代的「千團大戰」,到滴滴出行的「千行大戰」,再到今天的「菜籃子混戰」,先燒錢補貼-價格戰幹掉對手-再壟斷割韭菜,「在網際網路殺熟」的套路裡,在沒有感情的資本遊戲裡,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再是人,我們只是數據、是KPI、是GMV、是一茬茬隨風飄搖的韭菜。
  • 社區團購,凜冬將至
    1  贏家通吃的幻覺  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模式,時至今日已經沒有什麼秘密了。大致分為三步:  1 補貼用戶,燒錢搶佔市場份額  2 持久戰,把競爭對手耗死  3 補貼退坡,提高抽成,變現盈利  社區團購,目前正處在第一階段。
  • 放心吧,社區團購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最近,網際網路行業最火爆的風口非社區團購莫屬,京東、拼多多、美團、滴滴、阿里、騰訊等各路兵馬齊上陣,好不熱鬧。不過,熱鬧歸熱鬧,如果社區團購只依靠補貼搶市場而不能做到穩定盈利,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一地雞毛。為什麼?
  • 社區團購瘋狂:你家門口的菜市場,裝得下美團和拼多多嗎?
    社區團購之火未止。昨日,南京要求社區團購平臺不得低價傾銷,算是打響了地方政府對該現象進行宏觀調控的第一槍。但是,社區團團購的火併未被抑制,尤其是以美團、拼多多、京東等為首的網際網路巨頭早在5個月前,就利用巨額補貼發動了一場「閃電戰」,大勢已成,這也讓調控的結果變得不太明朗。
  • 網際網路混戰社區團購
    開城最兇猛的美團優選,在7月成立以來的短短四個月內覆蓋了23個省191個城市,橙心優選、多多買菜目前投入的補貼也都達到10億元。 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中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別,燒錢大戰正在多個城市打響。低價吸引用戶,大規模招募團長的同時,商品品控、服務質量、供應鏈能力都成為最後一個贏家的籌碼。
  • 郭德帆:為什麼北京沒有社區團購
    社區團購為什麼不在北京開團?答案很簡單,北京社區團購的目標客戶群體樣本不夠,北京這樣大城市用戶的對於今天的電商巨頭們來說,已經意義不大,用戶早已經被瓜分,拼多多自下而上百億補貼進來搶人,目前收效也不是特別大。而下沉市場則是未來的續命通道,社區團購是一味藥引子,這是一場已經被所有巨頭用大數據論證過的戰爭,未來的電商存量,全部在這裡。
  • 社區團購平臺團長月入過萬?記者親身體驗「真相」了
    劉怡是廣州大學城內一家花店的店長,同時也是興盛優選、多多買菜、美團優選、橙心優選等社區團購電商平臺的團長,這是她最近經常對店裡顧客們重複的一句話,「現在是各大平臺的補貼紅利期。」社區團購徹底火了!他很早就關注了社區團購,希望通過社區團購給自己的小店帶來一些人氣,後來興盛優選和多多買菜主動找到他開通後,他發現社區團購併沒有給他帶來太大影響:「有的來拿東西可能順便就買點啥,有時線上土豆便宜,就沒人買我的土豆了。總的來說沒有太大影響,也沒賺什麼錢。」
  • 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爭搶的潘多拉魔盒
    原創 葉菁 曉說通信最近一段時間,全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都不約而同地颳起了「社區團購」的旋風,大幹快上:7月份,美團宣布成立「優選事業部」;8月份,拼多多旗下社區團購項目「多多買菜」上線;10月份,蘇寧菜場社區團購平臺在北京上線;阿里緊跟其後投資了十薈團,並布局盒馬參戰
  • 社區團購衝擊下,水果店主:看不到希望了,客流下降是大趨勢!
    可以說,社區團購這個模式還是非常好的,特別方便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和不想買菜的上班族。目前,社區團購還是剛剛起步的階段,所以各種補貼非常多。就像外賣剛興起的時候,很多人只需要花1分錢就可以買到一份飯。事實上,對於這種前期依靠補貼和低價獲取市場份額的模式,消費者也已經司空見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