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業2020年中期策略:迎接復甦,抱緊龍頭

2021-01-10 未來智庫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

行業數據回顧及展望:疫情衝擊不小,展望較樂觀(略)

2020 年以來,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較大負面衝擊。內外需走弱疊加油價暴跌,化工產品價格跌至谷底,上市公司一季度盈利創多年新低。

但是展望下半年,我們認為可以樂觀一些。

需求端來看,隨著疫情逐漸受到控制,下遊汽車等行業觸底回暖,總體經濟環境或將呈現國內較強復甦、海外弱復甦的情況。另一方面,半導體、航空航天、軍工等領域關鍵材料的自主化日益關鍵,相關領域的優秀企業迎來發展良機。

供給端仍然延續我們之前提出的分化趨勢。疫情使得 2020 年上半年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幅放緩,但上市公司一季報顯示部分優勢企業仍在擴產。受到園區、環保、安監、資金等各方面影響,行業以及未來擴產更多集中於優勢龍頭企業。中長期來看,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未來龍頭企業將獲得更多市場份額與更高盈利水平。總體來說,我們對於行業中優秀龍頭企業的長期發展與表現更加樂觀。

成本端,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跌至多年新低。展望下半年,我們認為油價大幅上行不具備需求基礎,但大跌亦概率很小。

從估值的角度,截至 2020 年 6 月 24 日,石油化工和基礎化工動態 PE 分別為 24.72、38.21,動態 PB分別為 0.83、2.33。石油化工 PB 連創歷史新低,基礎化工同樣處於底部區域,存在修復空間。我們維持行業強於大市評級,尤其看好優秀龍頭企業長期發展。

重點關注以下投資主線:

1、集中度提升,供給格局優化:一是農藥隨著小企業的退出,行業龍頭公司有較大的資本開支及多個投擴產計劃,未來行業集中度將持續提升。二是維生素供給端格局優化。

2、自主可控,進口替代:一是電子化學品、關鍵新材料領域迎來發展良機。二是有能力進行進口替代或滲透率提升的方向。

3、民營大煉化陸續投產。

4、行業集中度還將繼續提升,優質龍頭有望穿越周期。

集中度提升,供給格局優化

農藥競爭格局優化,關注龍頭新增產能

農藥出口量承壓。自 2016 年下半年開始,從中央到地方保持安全重問責、環保嚴監管的高壓態勢。我國 2018 年化學農藥產量為 208.30 萬噸,同比減少 28.79%。2019 年雖然受到鹽城事故影響,不過各地農藥企業陸續復產,2019 年農藥原藥產量為 225.40 萬噸,同比增長 1.40%。2019 年原藥出口為 147萬噸,同比下滑 1.50%。

農藥合成汙染大、對環保要求高。並且隨著小企業的退出,龍頭企業通過擴產來搶佔市場份額。行業龍頭公司揚農化工和利爾化學有較大的資本開支及多個投擴產計劃,這為公司盈利的長期增長奠定了基礎。揚農化工如東三期項目獲環評通過,2020 年有望逐步達產;利爾化學 2019 年廣安基地草銨膦產能陸續投產,貢獻了較大收入增量。此外,從成本角度,利爾化學投資建設的 15,000 噸/年甲基二氯化磷項目投產後有望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優勢。聯化科技的江蘇基地有望復產,此外,在台州德州等多個基地持續擴張帶來業績增量。

減水劑行業:受益外加劑集中度提升與基建需求,龍頭擴張成長加速

根據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數據,2017 年我國商品類混凝土外加劑需求為 1,399.10 萬噸,折合銷售額為478.60 億元,近 10 年的平均複合增長率為 13.49%,其中高性能減水劑佔比超過 50.00%。

三代減水劑滲透率大幅提升。根據中國混凝土網數據,聚羧酸減水劑佔減水劑消費總量的比重從 2006年的 8.40%上升到 2017 年的 78.56%。2017 年聚羧酸減水劑需求量為 725.43 萬噸,同比增長 20.86%。這主要源於大部分基建工程有混凝土泵送施工需要,且三代減水劑合成過程較為環保。

行業競爭格局較為分散。目前我國從事混凝土外加劑業務的企業數量眾多,其中包括大量不具備合成能力、僅通過外購粉劑復配後出售的小型企業,在新產品研發水平和技術服務方面與業內領先企業存在較大差距的企業。以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和模式、研發能力、人才基礎等多項指標衡量,目前國內外加劑企業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個梯隊。

根據中國混凝土網站數據,2018 年聚羧酸減水劑市場 CR5 為 14.62%,同比增加 3.08 個百分點,行業集中度仍然較低。行業前兩大企業為江蘇蘇博特和壘知集團旗下的科之傑,按照聚羧酸減水劑 20%濃度計算,2018 年聚羧酸減水劑銷量分別為 55.89 萬噸、55.00 萬噸,市佔率分別為 5.48%、5.39%,與第三名拉開較大差距。

房地產行業和基建行業集中度提升,集中採購趨勢更加明顯。集中採購可發揮規模經濟優勢,利於企業管控成本,提高企業效益,與供應商籤訂長期戰略合作協議可以保障穩定充足且可靠的產品供應。較大的客戶對減水劑企業提出更高要求,包括產品質量和資金實力,傳統的小企業沒有資金實力應對規模較大的訂單,而上市減水劑龍頭則資金優勢明顯,得以順利進入大房企集採名單。沒有進入集採名錄的企業後續可能會慢慢退出市場。

未來行業增速減弱,重「量」轉向重「質」,研發能力鞏固競爭優勢。過去十年,隨著建築行業快速增長,減水劑需求同比提升,多數企業注重擴展銷量而不是產品質量。未來 3-5 年後,建築需求,減水劑普及率等驅動行業需求提升的因素減弱,甚至連龍頭集中度提升的紅利都將逐步減弱,下遊對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唯有做好產品研究提升質量,才能在未來競爭中脫穎而出。

總體看,蘇博特相比同行的優勢在於研發實力與服務能力強,產品附加值高,可獲取比同行更高的毛利率。後續若公司兩大基地產能投放,高性能減水劑產能翻番,可支撐未來三年業績持續增長。此外,當前基建投資需求提升,公司深度綁定大央企,訂單增長有望高於行業。

維生素需求環比現改善,行業格局向好

維生素 A:需求環比現改善

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維生素 A 主要下遊為飼料領域,佔比接近 84%。2019 年全國飼料總產量22,885.41 萬噸,同比下降 3.69%。分品種看,肉禽飼料 8,464.80 萬噸,同比增長 20.97%,佔比 36.99%;豬飼料 7,663.18 萬噸,同比下降 26.62%,佔比 33.49%;蛋禽飼料 3,116.62 萬噸,同比增長 9.56%,佔比 13.62%。

非洲豬瘟對生豬存欄量影響較大,環比現改善。受到非洲豬瘟影響,我國生豬和可繁母豬存欄量持續下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上遊飼料需求。但從最新數據來看,環比出現改善。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到 2020 年 3 月,可繁母豬存欄量為 2,164 萬頭,同比下滑 19.10%,環比增長 2.80%。

維生素 A 出口增速回升。從全球供應鏈角度,2019 年受巴斯夫德國工廠階段性停產等影響,全球供應缺口主要由國內企業的增產增加出口來彌補。2019 年我國維生素 A 出口量為 4,347.57 噸,同比增長39.51%,其中德國和美國佔比 24%和 21%。

維生素 A 行業供給寡頭壟斷。根據百川資訊統計,2019 年全球維生素 A 產能約 3.6 萬噸(折算為 50萬 IU,下同),產量約 2.37 萬噸。由於維生素 A 具備較高的技術壁壘,全球僅有六家廠商生產,行業集中度較高。而從地域分布來看,歐洲產能約佔到六成。

根據博亞和訊統計,預計 2019 年國內維生素 A 產量 9,700 噸,出口 5,500 噸,比 2018 年增長 1,200 噸,國內消費量 4,600 噸。

檸檬醛是合成維生素 A 關鍵中間體,對維生素 A 價格影響較大。如果將維生素 A 生產工藝簡單化,Roche 路線和 BASF 路線都是以 β-紫羅蘭酮為起始原料進行後續合成反應的,而 β-紫羅蘭酮是通過檸檬醛製備。因此配套檸檬醛產能成為維生素 A 生產的關鍵之一。目前,全球檸檬醛主要由巴斯夫、新和成和日本 Kuraray 公司生產,產能主要位於歐洲。檸檬醛的供給情況直接影響到維生素 A 的價格。例如,2016 年上半年巴斯夫公司檸檬醛減產導致原料供應不足,導致當年維生素 A 價格大幅上漲;2017 年下半年巴斯夫檸檬醛廠遇到不可抗力,再次導致行業供應緊張。

新和成已實現檸檬醛自給:公司目前已具備檸檬醛產能 8,000 噸/年,可以實現 VA 原料檸檬醛的自我配套,不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減輕原料供應市場波動對公司 VA 生產的影響。

2020 年年初以來,維生素 A 價格上漲勢頭強勁,主要原因為海外疫情蔓延,歐洲生產企業產能恐受影響,加上物流等受阻,市場供貨呈現階段性緊張。6 月上旬,BASF 德國 VA1000 和 VAD3 因質量原因(穩定性低),現有訂單停止發貨,3 季度訂單暫停。中長期來看,隨著飼料需求環比向好,行業景氣度有望上行。

多年來,由於維生素 A 及上遊原料生產的高壁壘,行業鮮有新進入者。國內以新和成與浙江醫藥為代表的維生素 A 生產企業生產工藝水平持續提升,在全球市場份額有逐年提升趨勢。新和成目前有1 萬噸維生素 A 產能,已實現關鍵原料檸檬醛自供,將充分受益行業景氣度上行。

生素 E:供給格局向好

維生素 E 主要下遊為飼料領域,佔比接近 66%,同時 29%應用於醫藥行業。根據奧特奇預測,受益於化妝品(複合增速 7%以上)與膳食補充(複合增速 4%以上)等領域的增長,2016-2024 年維生素E 市場需求平均複合增速為大於 3.50%,預計到 2024 年終端產品銷售將超過 24 億美元。

根據博亞和訊統計,2019 年全球維生素 E 產能約 13 萬噸(以維生素 E 油計,下同),全球需求約 7.4萬噸,其中中國國內需求約 1.2 萬噸。

中間體間甲酚反傾銷價格或上漲: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決定自 2019 年 7 月 29 日起,對原產於美國、歐盟、日本的進口間甲酚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根據間甲酚產業反傾銷調查申請書,2017 年與2018 年我國間甲酚總進口量分別為 4,879 噸與 6,641 噸,進口量分別佔需求量的 40%與 48%。若後續間甲酚價格上漲,將抬升間甲酚路線維生素 E 生產成本。

帝斯曼收購能特科技,維生素 E 行業供給格局進一步優化。由於維生素 E 具備較高的技術壁壘,行業集中度較高,主要生產企業有帝斯曼、浙江醫藥、巴斯夫等。行業新進入者能特科技以較為廉價的對二甲苯替代間甲酚作為三甲基氫醌生產的初始原料,同時與 Amryris 公司籤署了法尼烯獨家採購協議,以法尼烯為初始原料合成異植物醇。2019 年 1 月,帝斯曼和能特科技籤署合作協議,計劃組建新公司,帝斯曼直接持有新公司 75%的股權。2019 年 8 月,帝斯曼與能特科技籤署《股權購買協議》。維生素 E 行業供應商由六家減少為五家,行業集中度提升,供給格局優化。

維生素 E 價格底部企穩,價格有望上行。維生素 E 行業經過多年整合後,形成以帝斯曼、巴斯夫、新和成和浙江醫藥等主要供應商的格局。2019 年,帝斯曼收購能特科技後,維生素 E 行業競爭格局發生變化,加上下遊飼料等需求邊際改善,維生素 E 價格底部企穩上行。而近期維生素 E 價格受疫情影響已呈現上漲趨勢。

新和成目前具備 2 萬噸維生素 E 產能,採用異佛爾酮法路線,關鍵中間體異植物醇、三甲基氫醌可以自給,擺脫對間甲酚的依賴。山東基地新建的 2 萬噸產能自 2019 年底試車完成投入生產,實現原料、中間體一體化,生產連續化、自動化,後續生產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競爭優勢逐漸提升。

民營大煉化投產

2020 年一季度,受到國際油價暴跌引起的庫存損失影響,國內相關石油石化業績受到較大負面衝擊。其中中國石化虧損 197.8 億元,中國石油虧損 162.3 億元,並對全行業數據造成較大負面拖累。展望後市,在疫情可控的背景下,油價再次大幅暴跌的概率較小,而溫和小幅上行的概率較大。對煉化企業形成較大利好。

另一方面,民營煉化項目於 2019 年開始陸續投產。民營煉化項目大多具備一定的規模優勢,且從產品結構來看,下遊化工品佔比更高,盈利能力或將高於傳統煉廠。經過充分調試與工藝打通,有望對相關公司業績帶來較大增量。推薦民營大煉化幾大龍頭企業。

另外,民營煉化相繼投產後,國內 PX 自給率將大幅提升。從下遊幾個環節的項目擴產情況統計,PTA的產能擴張較大,而滌綸長絲相對緩和,且滌綸長絲環節集中度持續提升。未來滌綸長絲環節盈利有望隨需求復甦而觸底回暖。

自主可控,進口替代—新材料新產品迎來發展良機

受益國內外產業大發展,上遊電子材料發展或提速

自貿易戰以來,當既有產業鏈遭受破壞的時候,是否掌握核心材料和核心技術便成為產業生死存亡的關鍵。落腳到中國的化工產業,以石墨烯、碳纖維、改性塑料、高性能橡膠、液晶半導體材料、顯示材料等為代表的國產新材料產業仍相對落後,不斷突破技術瓶頸、加快國產替代是未來發展的當務之急,相關領域的優秀企業迎來發展良機。

受益國內外半導體產業大發展,上遊半導體材料迎來發展良機

首先,下遊晶片需求的增長:隨著 5G、物聯網、人工智慧、智能駕駛、雲計算和大數據、機器人和無人機等新興領域蓬勃發展,對晶片的需求持續提升。

其次,半導體工藝與節點的提升,以及新的圖形技術,帶動更多的上遊部分材料需求。半導體新的工藝節點,需要更多更複雜的刻蝕、薄膜工藝、清洗工藝、檢測工藝等等,這也會帶動每萬片晶圓產能的投資額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器件從二維平面結構變成 3D 立體結構。比如邏輯應用,Planar演變成了 FinFET,而存儲裡面出現了 3D NAND。隨著 FinFET 技術的發展,諸如外延和原子層沉積(ALD)等需求在不斷增加。這推動了對更多外延材料的需求。而 3D-NAND 需要較少的光刻圖形材料,但需要更多的電介質沉積和刻蝕。

政策支持、技術進步下的半導體產業鏈國產化:中國晶片的消費量大,但整體國產化率很低,高端晶片進口為主。根據 IC Insights 統計,從 2013 年到 2018 年僅中國半導體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就從 820 億美元擴大至 1,550 億美,約佔全球集成電路市場的 40%。但國產半導體集成電路市場規模較小,2018年自給率約為 16%。

隨著國家對半導體產業化扶持政策的陸續出臺、半導體大基金一二期的投資,以及國內上下遊企業近年在技術積累、客戶服務等方面的持續進步,半導體產業國產化率將繼續提升,產業鏈中優勢企業迎來發展良機。

從半導體材料市場空間來看,根據 SEMI 統計,2019 年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空間為 521.4 億美元,同比下降 1.1%;中國(不含港澳臺地區)為 86.9 億美元,同比增長 1.9%。據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統計,2019 年中國半導體材料市場規模 81.90 億美元,同比 2018 年的 84.92 億美元下降 3.56%,其中晶圓製造材料市場規模 27.62 億美元,同比 2018 年的 28.17 億美元下降 1.95%;封裝材料市場規模 54.28億美元,同比 2018 年的 56.75 億美元下降 4.35%。隨著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國內優秀材料企業迎來發展良機。

顯示材料等發展空間廣闊

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一方面,電視機的平均尺寸增加,帶動大尺寸面板的出貨面積呈現增長的趨勢,從而提升液晶材料需求。而面板製造產能逐漸向國內轉移,根據 HIS 數據,2018 年-2023 年,內地 LCD 產能佔全球份額將由 39%提升至 55%,這也將提升液晶材料的需求。

液晶材料國產化率有望繼續提升。我國液晶材料發展起步較晚,之前產品主要依靠進口,過去 TFT混晶的專利主要集中於德國 MERCK 和日本 CHISSO、DIC 三家企業。隨著生產能力和研發能力的快速提升,國內液晶材料企業逐步掌握混合液晶的生產、控制技術,且產品具有價格優勢,液晶材料國產化率有望繼續穩步提升。2017 年國內 TFT 液晶材料需求總量為 310 噸,國內市場佔全球市場的40.68%。未來這些液晶面板生產線投產後,將對上遊材料需求形成較大增量。據中國產業信息網預計,2020 年國內需求量將達到 482 噸,2017-2020 年國內 TFT 液晶材料需求複合增速為 15.85%。

另一方面,隨著部分手機品牌逐步採用 AMOLED 屏和 OLED 在大尺寸面板上的應用,OLED 顯示滲透率有望穩步提升,材料端需求空間將被打開。

在政策支持、產能轉移以及相關企業技術不斷突破背景下,國內電子化學品進口替代空間巨大,部分龍頭企業獲得大基金持股,並進入國際企業供應鏈。

特種表面活性劑:受益海外訂單轉移,行業迎來快速成長期

根據 PCSD2017 報告數據,2016 年全球表面活性劑市場規模超過 425 億美元,2020 年將達到 540 億美元,CAGR 為 5.5%。其中,2016 年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市場份額佔比約合 40%,規模接近 170 億美元。從需求市場方面來看,2016 年全球表面活性劑市場消費 2,125 萬噸,主要集中在美國、中國和歐洲發達地區。其中,中國消費約合 371.86 萬噸,佔比 17.50%。

印度和中國人均消費量低於發達國家,未來增長潛力較大。根據 PCSD 最新研究數據統計,2016 年全球主要地區人均表面活性劑產品消費情況:北美約為 9.5kg/年,中國人均消費約合 3.0kg/年,印度人均消費量僅為 0.87kg/年。根據 Allied Market Research 預測,亞洲地區市場的複合年增長率預計將達到 6.5%,高於全球平均水平,源於洗滌劑和家居清潔產品需求的增長。

據中國洗滌用品工業協會數據統計,除去聚醚大單體的銷量,2018 年國內表面活性劑產品銷量合計242.11 萬噸,同比增長 16.28%。其中陰離子和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銷量分別為 120.71 萬噸、102.10 萬噸。2019 年國內表面活性劑產品合計銷量為 225.80 萬噸。

根據 ICIS 不完全統計數據,2016 年全球表面活性劑產量為 2,300 萬噸,其中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產量為1,100 萬噸,佔比 48.1%;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產量 135 萬噸,佔比 5.9%;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產量為 940萬噸,佔比 41.1%。

表面活性劑生產企業分為兩大類:海外精細化工巨頭及特種表面活性劑生產商。海外方面,主要為巴斯夫、陶氏化學、寶潔等大型化工企業;其次還包括禾大、斯泰潘等特色小企業,專注於特種表面活性劑的研發生產。國內特種表面活性劑生產商,主要包括鐘山化工、科隆精化、奧克股份、晨化股份等企業。

海外格局較穩定,巨頭業績平穩,成長能力較弱。以斯泰潘公司為例,該公司 2019 年表面活性劑業務實現營業收入 12.73 億美元,同比下滑 8.15%;實現營業利潤為 1.23 億美元,同比下滑 10.87%。公司超過 80%營收來自於歐洲及美國市場,在這類相對飽和市場,公司表面活性劑營業收入自 2011 年以來營業收入相對比較平穩。

國內表面活性劑擺脫進口依賴,海外訂單逐步轉移到國內。伴隨國內企業技術提升、產品質量逐步受到下遊客戶認可,同時基於管理及生產成本角度考慮,海外綜合性化工企業逐步將生產訂單轉移至國內。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12 年之前我國是表面活性劑淨進口國,而後逐步成為表面活性劑重要出口國,2019 年前 11 個月淨出口達到 31.22 萬噸,其中陰離子淨出口達到 18.52 萬噸。

以皇馬科技為例,在塗料領域,公司自 2014 年起來自阿科瑪公司(全球高端塗料領先企業)的訂單快速增長,根據公司公告,2016 年達 3,421 萬元,較 2014 年增長 184%,而類似的過程亦在有機矽(贏創、道康寧)、水處理(GE、亞什蘭)、個人護理(歐萊雅)等板塊發生。對表面活性劑這類產品分類多,單產品用量小,管理成本高的業務,預計海外綜合性精細化工企業存在加速轉移訂單趨勢。

行業集中度較低,節能降耗、系統優化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皇馬科技作為表面活性劑龍頭,品種齊全,是行業內為數不多的上市公司。過去幾十年,國內表面活性劑行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海外製備技術,逐步實現規模化生產,裝備國產化,並承接部分海外訂單。未來一段時間,行業技術在節能降耗、系統優化、產品品質穩定性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碳纖維:軍民市場齊共振,龍頭盡享行業發展紅利

全球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全球碳纖維需求量從 2010 年的 4.27 萬噸提高到 2019 年的 10.37 萬噸,首次突破 10 萬噸以上的規模,年均增長率約 10.36%。從下遊需求的結構來看,2019 年全球碳纖維需求量最大的三個領域分別是風電葉片、航空航天和體育休閒,分別佔全球消費量的 25%、23%和 15%。從產品模量的角度來看,小絲束和大絲束分別佔 40%左右,是用量最大的品種。

中國碳纖維需求佔全球的比重已經超過 1/3。根據廣州賽奧碳纖維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2019 全球碳纖維複合材料市場報告》,2019 年中國碳纖維消費規模估計為 3.78 萬噸,佔全球總需求的比重約為36.45%。2010 年-2019 年,中國碳纖維需求年均增長率約為 16.79%,比同期全球市場的年均增速高 6.43個百分點。尤其是 2017 年以來,每年增速均在 20%以上,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近幾年中國碳纖維需求的快速增長,既得益於國內產品質量提升、規模擴張,也有風電等下遊領域需求旺盛的因素。

體育休閒、風電葉片分別佔國內需求的 1/3 以上。從應用領域的機構來看,體育休閒、風電葉片是目前中國碳纖維市場應用最重點的領域,佔比均為 37%左右。尤其是風電葉片需求快速增長,2019 年約消耗 1.38 萬噸碳纖維,同比增長約 72.5%,約是 2017 年消費量的 4 倍。中國的碳纖維應用仍然集中在中低端領域,在航空航天等高端領域上的應用仍然很少,這與全球碳纖維的需求結構存在明顯區別,體現了我國碳纖維市場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國內高端產品的研發、生產和應用仍十分不足,而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未來中國市場的無限潛力。

2020 年或將迎來全球碳纖維產能投產高峰。根據廣州賽奧碳纖維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2019 全球碳纖維複合材料市場報告》,2019 年全球碳纖維行業有效產能為 154,900 噸,比 2018 年增加了約 100 噸。但是在短暫的增長停滯之後,2020 年又將迎來一波較大的產能釋放,比如卓爾泰克在匈牙利的 5,000噸/年產能,Hexcel 的 5,000 噸/年產能,以及精功碳纖維、韓國曉星公司的 2,000 噸/年均有望在 2020年投產。從製造商角度來看,日本的東麗和其收購的卓爾泰克是全球碳纖維生產商龍頭,佔全球總產能的 32%,其他主要廠商還包括西格裡、三菱麗陽、日本東邦、臺塑、美國赫氏、美國氰特等。

中國碳纖維產能規模擴張迅速,但部分項目運營情況不容樂觀。2002 年,安徽華皖集團從英國引進AMEC(DR.ROSE)的 PAN 和 CF 技術和設備,碳化能力 200 噸/年,中國才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工業化生產碳纖維的能力。2019 年,中國碳纖維有效產能約為 26650 噸/年,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因為各項目生產線產能的核算規格缺乏一致性,歷史產能數據的可比性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另外,據中國碳纖維複合材料協會統計,在本世紀的前十年裡,國內碳纖維項目立項超過 40 家,混雜了很多盲目、激進的投資決策,很多項目最終不了了之,這也給產能歷史數據的可靠性帶來了不小的擾動。正是在這樣的產能建設背景下,有相當一部分項目的運營情況不容樂觀。2019 年,國內實際碳纖維供應量約為 12000 噸,產量/產能比約為 45%。儘管這一比例與歷史相比已經有所提高,但是與國際普遍的 65%-85%的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我國大多數碳纖維企業生產線運行及產品質量極不穩定,行業「有產能、無產量」的問題十分明顯。

碳纖維供應的進口依賴度仍然很高。國內碳纖維供不應求,有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2019 年,中國碳纖維消費量約為 3.8 萬噸,其中國內供應量約為 1.2 萬噸,進口量約為 2.6 萬噸,進口依存度高達68%。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國內產品品質不高和高端需求無法滿足供應的結構性矛盾問題。

投資建議(詳見報告原文)

2020年上半年行業受疫情衝擊較大。展望下半年,我們認為可以樂觀一些。需求端來看,隨著疫情逐漸受到控制,下遊汽車家電等行業觸底回暖,總體經濟環境或將呈現國內較強復甦、海外弱復甦的情況。另一方面,半導體、航空航天、軍工等領域關鍵材料的自主化日益關鍵,相關領域的優秀企業迎來發展良機。供給端行業以及未來擴產更多集中於優勢龍頭企業。成本端,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跌至多年新低。展望下半年,我們認為油價大幅上行不具備需求基礎,但大跌亦概率很小。板塊當前估值處於底部區域,存在修復空間。

……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中銀證券)

如需報告原文檔請登錄【未來智庫】。

相關焦點

  • 化工行業2021年投資策略:周期強勢復甦,材料戰略崛起
    報告綜述投資策略之周期篇:景氣復甦,周期再起試論新一輪化工周期:明年化工行業仍有系統性機會。投資策略之周期篇:景氣復甦,周期再起論新一輪化工周期:我們現在何處,走向何方?9 月以來化工行業景氣復甦明顯。
  • 看懂化工行業:受益油價上漲的煤化工行業(行業龍頭公司梳理)
    由於下遊均屬成熟行業,年均消費增速很低;近期在經濟復甦預期和期價推動下,PVC價格出現了明顯上漲。二、PVC、炭黑、醋酸等產品價格漲幅較高今年以來,隨著疫情的擾動,多數煤化工產品也經過了價格的低谷,處於漲價周期中。
  • 券商9月最新投資策略來了,中信證券高喊「開啟一輪中期上漲」
    最後,預計國內經濟將逐月逐季快速恢復至常態化水平,政策支持下後續動能依然不減;企業盈利超預期,奠定了龍頭品種後續業績基準,抬升了市場的底線,提升了投資者對基本面彈性的預期。中信策略預計,A股在9月將開啟一輪中期上漲,驅動上是增量資金入場而非存量資金博弈,行業層面上是全局性的,行業內分化會加劇。配置上要淡化風格切換思維,強化對順周期與高彈性品種的配置。
  • 安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果:復甦牛完成後,市場邁向高質牛
    安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陳果:復甦牛完成後,市場邁向高質牛 澎湃新聞記者 陳珂 2021-01-05 22:24 來源:澎湃新聞
  • 化工行業深度報告:需求復甦和補庫共振 化工行業景氣可期
    分終端看2020年復甦是主旋律,地產鏈方面美國新房銷售強勢反轉;汽車方面,2021年國內乘用車市場有望維持正增長;其他消費方面,海外社零增長重回景氣高點,「宅經濟」行業受益,中國「出口替代」作用顯現。  需求持續復甦,化工價格有望延續景氣:2020年全球化工品產量增速大幅下滑,而終端消費快速復甦,2021年化工品價格有望重啟新一輪景氣周期。
  • 化工行業走強 龍星化工漲停 美聯新材、金力泰等多股跟漲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網站訊,化工行業走強,龍星化工漲停,美聯新材、金力泰等多股跟漲。中原證券發布化工2021年投資策略,二季度以來,隨著各行業全面復工復產以及外貿出口的恢復,我國化工行業景氣迎來改善,基礎化工板塊盈利能力連續兩個季度上行。隨著海外訂單轉移及外需的復甦,未來行業需求增速有望提升,供給面則在環保、安監等高壓下保持收緊態勢,化工行業景氣度有望呈現復甦態勢。2021年,建議關注具有一體化優勢的行業龍頭以及低估值的細分行業龍頭。
  • 中國銀河--化工行業點評報告:紡服加速復甦,粘膠短纖行業將進入...
    寒冬降溫拉長服裝銷售旺季,預計紡服2021年增速在10%以上根據Euromonitor預計,服裝類2021年市場規模增速為13.53%,2020-2024年複合增速為7.64%。由於2020年入冬降溫較早,且北方多次大規模降溫,中東部也逐步進入冬天模式,疊加2021年春節假期較往年更晚,可以拉長冬季服裝產品的銷售時期,同時RCEP協議的籤訂以及冬季疫情反覆帶來防疫物資的出口增加,紡織服裝行業景氣度預計將持續上行。
  • 化工行業深度研究與投資策略:尋找確定性更強的增長方向
    二、化工周期品:後疫情時代聚焦復甦與回升(一)疫情期間的化工行業運行邏輯—快速衰退與快速復甦發達國家需求階段性回落後持續旺盛。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海外發 達國家需求出現階段性回落。但是同 時我們也同樣認為,即使後續出口邏輯繼續演繹,化工品供需缺口的強度也很難超 過2020年10-11月期間,因為我們認為10-11月的供需缺口在國內外消費旺季備貨共 振以及海外供給短缺的共同作用下,處於一個中期的強度峰值。觀點二:原油價格的回升。
  • 2021年保險行業投資策略:確定且持續的復甦,首選行業龍頭
    1.2 瑞再Sigma預計中國仍將帶動全球走出保險業復甦格局。 瑞再預計2020年至2021年中國壽險/非壽險保費增速分別為2%/8%、10%/10%。但無論是壽險還是非壽險領域,新冠疫情引發保費大幅下挫後的增長復甦力度都將強於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瑞再預計2020年和2021年全球壽險保費增速分別為-6%和3%。 非壽險:新冠疫情危機造成2020年上半年的經濟活動大幅減少,從而將抑制全球非壽險保費增長,預計對各險種保費方面呈負面影響,賠付方面除車險外呈負面影響。
  • 招商證券2021年宏觀、策略、各行業年度觀點大合集來啦!
    摘自《石化行業2021年度投資策略-煉化率先修復,期待來年復甦》  11  基礎化工:行業景氣回升,關注兼具周期與成長的細分龍頭  化工行業在經歷近兩年的下行期後,  摘自《基礎化工行業2021年度策略報告-行業景氣回升,關注兼具周期與成長的細分龍頭》  12  交通運輸:否極泰來,航空機場將強勢崛起  交通運輸行業總體投資策略:疫苗研製出現重大進展,國際航線有望破冰,首推前期受疫情衝擊明顯的航空機場;快遞仍是物流領域景氣度最佳的賽道
  • 前瞻2021•把脈牛年行業關鍵詞:機會、復甦、分化和全球競爭|...
    作別紛擾的2020年,迎來了牛首高昂的2021年。回顧整個2020年,A股走出了一個結構性牛市。上證指數,深證指數,創業板指數多次創出2019年以來新高。牛年資本市場將如何走?是否如同上一個牛年2009年,也迎來一輪上漲行情?各行業板塊又將怎樣研判前景?
  • 2021年A股掘金去哪兒 眾機構普遍看好消費科技復甦三賽道
    本報記者 趙子強 張穎 吳珊 見習記者 任世碧 楚麗君    編者按:不平凡的2020年即將揮別,2021年漸行漸近。近期各大券商正密集召開2021年投資策略會。翻閱一份份新鮮出爐的研究報告,不難發現,儘管券商對2021年A股大盤走勢看法不同,但主要的投資方向已悄然浮出,「消費」「科技」和「復甦」成為普遍看好的三條賽道。
  • 石油化工行業深度報告:滌綸聚酯行業長期好轉,龍頭驅動格局向好
    自恆力煉化項目等民營煉化項目 投產以來,新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相較於傳統燃料型或燃料-化工型煉廠的超額盈利能力已經 得到充分印證,尤其在 2020 年油價、需求大幅波動的前三季度中,化工型煉廠盈利的穩定 性以及未來的成長性都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 化工行業深度報告:2021年投資系統性創新和低成本擴張
    第二輪周期是 2016-2020 年,開啟上漲的驅動因素是供給側改革,調 整下跌的驅動因素是貿易衝突。總體而言,化工行業的供給側經歷了 全面擴張和去產能兩個階段,伴隨需求的變化周而復始。未來 10 年化工行業總體驅動力是創新未來十年,我們認為化工行業驅動因素與前兩輪周期都不一樣,總體 驅動力是創新。
  • 鋼鐵行業2020年中期策略:見機行事
    小結:行業的內生的產能與庫存周期與 2015 年年底周期啟動時截然不同,彼時多年行業熊市使得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與存貨下降至極低水平。而當下周期循環,長期的需求景氣周期下,帶來了新增產能的輪迴與庫存絕對位臵的抬升。因此對行業下半年盈利考驗更加苛刻,我們必須依託於經濟進一步超預期來託舉產能周期與庫存周期並不有利的位臵。
  • 家電行業強勁復甦 細分龍頭估值回歸
    家電網-HEA.CN報導:經歷了年初疫情對整體經營的影響,家電行業三季度以來復甦強勁,板塊營收環比也大幅改善。展望2021年,機構人士認為,家電行業將迎來更好的內外需環境、更清晰的產業格局,並延續三季度以來的復甦態勢。
  • 周期產業2020年下半年投資策略:守望周期,擁抱成長
    投資聚焦石油石化:(1)6-7 月原油有望開啟持續去庫,堅定看好中長期油價走勢,疫情導致全球需求同比大幅削減,但至暗時刻已過,目前需求已處於復甦周期;(2)天然氣價格下跌刺激中期需求,低原料氣成本+中遊改革利好用氣企業發展;(3)煉油化工行業整體進入擴張周期,乙烯、丙烯等烯烴產品進入新一輪產能擴張
  • 東興證券機械行業2020年策略:成長為主 百花齊放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東興機械軍工團隊報告摘要2020年機械行業投資策略:展望2020年,我們看好具備確定性機會的工程機械和檢測行業,挖掘機在存量更新的支撐下,2020檢測行業順應了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趨勢,檢測機構短期無需擔心成長天花板,我們認為市場將給予長期增長確定性溢價。在製造業整體回暖的形勢下,工業自動化、雷射加工、3C自動化領域具備邊際改善預期,細分領域標的盈利復甦彈性較大。工程機械行業:存量挖掘機結構老化,或2020年迎來更換高峰。
  • 新時代證券--2020年傳媒行業中期投資策略報告:在線互聯逆風飛翔...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疫情不改傳媒上行周期,在線互聯加速滲透,維持2020年整體大於結構回顧2020年H1,傳媒漲幅明顯,受疫情影響呈現分化,在線領域遊戲和視頻成為市場投資主線之一,直播電商帶貨成為市場熱點,影視內容和院線受到史上最大衝擊,廣告和出版隨經濟恢復改善
  • 【格上私募周刊】基本面強勁復甦,哪些策略適合配置?丨2020-12-05
    十月PMI數據高於預期,支撐經濟復甦,在當前的背景下有哪些策略適合配置?接下來,我們認為當前CTA策略處於合適的布局期,一方面,周期板塊復甦的階段下,市場波動率還有抬升的空間,對CTA策略表現構成利好;另一方面,CTA策略近月淨值大多有所回暖,但並無顯著漲幅,整體處於橫盤期的末尾,當前介入安全邊際還比較高,值得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