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乾隆徵討準噶爾時,曾經強悍無比的蒙古人為何不堪一擊?

2020-12-14 三難散人說歷史

歷史上蒙古人的剽悍勇猛是舉世聞名,無可匹敵的。13世紀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歐亞大陸,所向披靡,憑藉著強悍無比的戰鬥力徵服了廣袤無垠的土地。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披靡,被當時的歐洲人視之為「黃禍」。

即使後來被朱元璋趕回漠北草原老家,蒙古人依然保留著相當強悍的戰鬥力,飄忽不定地襲擊和騷擾,不時地給中原政權帶來難以解決的麻煩。終明一朝直至後來清朝入主中原後的前期,中原政權與蒙古各部的交鋒始終是互有勝負,最多只能擊敗而無法消滅那些戰鬥力強悍、作戰方式飄忽不定的蒙古騎兵,更無法對於蒙古各部佔有的領地實施有效的管轄。

剽悍的蒙古騎兵

可到了乾隆年間,為何一貫強悍的蒙古人忽然不行了呢?

因為喇嘛教搞垮了蒙古人!

首先,蒙古人本來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一會在東,一會兒在西,要想消滅他們很難,這是他們與眾不同之處。

其次,他們當時信仰的是薩滿教,搞的是萬物崇拜,也不需要修什麼廟宇,走到哪兒,想拜天拜地了,殺幾頭羊,宰幾頭牛,再點一堆火,就可以開始跳大神了。

所以,沒有什麼東西是蒙古人需要牽掛的,這就是他們力量的源泉!

可是當他們信了喇嘛教以後,他們開始修廟了,修廟可是非常花錢的,一下把他們的積蓄花光了,而且一旦修好了以後,他們東看看,西看看,總覺得可以把它再裝飾得更漂亮一點。

於是,信徒們開始不斷的捐錢,越修越氣派,越修越豪華,大家就越捨不得離開了。

金碧輝煌的喇嘛寺

這就造成了三大惡果。

第一,讓他們變窮了。因為對於蒙古人來說,遊牧生活只是保證他們有口飯吃,要想發財,卻要靠四處劫掠。

現在大家一旦出門打仗,老擔心自己修的那個廟,窗戶關好了沒有,門有沒有鎖,會不會有小偷,總是放心不下,所以越來越不願意出遠門,外出劫掠的機會少了,自然錢也掙不到了。

第二,人口增長速度降低。由於有了廟,所有的蒙古人,生活中的很多事,都要經常找喇嘛商量,請求神明的指示,所以普通牧民遊牧的範圍,也變得越來越小了,這樣就導致他們的草場退化嚴重,所以生計也日益困難,人口的增長的速度,自然也就放緩了。

與此同時,由於信教,大量的年輕男子都去當了喇嘛,一天到晚吃齋念佛,不僅僅導致他們的兵員減少,而且消磨了他們的意志,讓他們從一群兇猛威武的蒙古戰士,變成了一堆喋喋不休的唐僧,不僅佛系,還全部娘化了。

同時,大量的年輕男子去當喇嘛,也導致晚婚晚育,草原上本來出生率就比中原低,這樣一來,他們的人口弱勢就更加明顯。

清代蒙古喇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由於喇嘛廟的大量興建,導致了在寺廟這周圍,誕生了大量的集市,於是各地的商人紛紛前來,在帶來了商品的同時,也帶來了疾病。

而乾隆恰好等到了這個時候,當他出兵進攻準噶爾,收復新疆的時候,蒙古準噶爾部,爆發了大規模的天花,根據魏源和其他清代資料的記載,有40%的蒙古人生痘而死,就是死於天花。

這原本是絕不可能發生的,本來蒙古人是不怕傳染病的,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決定了的,比如讓歐洲死了1/3人口的黑死病,就源自於蒙古。

但是蒙古人卻毫髮無損,對這個黑死病並不是很擔心,因為如果按以前的生活方式,大範圍的遊牧的話,只要不出兵徵戰,家族之間,一年到頭,都很難見一次面,所以即使有傳染病暴發,最多也就滅了一個家族,很難傳染到整個部落。

可是一旦有了寺廟,事情就不一樣了。大家隔三差五的,就來寺廟拜拜,有病了更是拜得勤,然後又在周圍的集市轉悠一圈,人挨人,人擠人,這樣一來,一旦爆發了傳染病,一個都跑不掉了。

而蒙古人的衛生水平本來就低,更缺乏相應的危機管理能力,所以一旦爆發疾病,立刻就會造成大規模的死亡。

清軍徵討準噶爾

所以當乾隆進攻準噶爾,收復新疆的時候,他所面臨的對手,根本就不堪一擊了,和清朝前期他爺爺和爸爸面對的,那些剽悍好戰的蒙古人,完全是兩種人,因為那個時候喇嘛教的廟宇還很少,所以大部分蒙古人,都還充滿了尚武好鬥的精神。

這場戰爭造成的一個可怕後果是,準噶爾部幾十萬戶中,有40%的人在天花中死亡,有20%的人逃往俄羅斯,剩下30%的人,被乾隆授意清軍屠殺殆盡,剩下10%的人被遷往內外蒙古,準噶爾就此被滅族。

1449年,明朝的正統14年,準噶爾人的祖先,也先率領5萬蒙古瓦剌騎兵,擊敗了明軍20餘萬人,俘虜了明朝皇帝朱祁鎮,那一刻,他們是何等的輝煌。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風水輪流轉,300年以後,世間再也沒有瓦剌人了,蒙古的準噶爾部,就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乾隆的這個舉動,雖然無比的殘酷,但是困擾中原王朝幾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就此徹底結束,新疆也從歷史上第一次被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直接管理。

相關焦點

  • 蕩平天山,大興佛教,滅族準噶爾後乾隆是如何幾乎滅絕蒙古族的?
    上文書我們正說到,憑藉著多年的情報積累,乾隆獲悉大清的死敵準噶爾汗國正處於歷史上最為空虛的時候。面對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乾隆皇帝力排眾議,決定趁著此時,出兵西北,從而徹底地解決準噶爾這塊兒心病。在前面的文章中,筆者曾經將乾隆和希特勒做了一個對比,文章發出後,很多讀者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對於筆者的批評表示抗議,同時表達對於乾隆的崇敬之情。在這裡,關於乾隆皇帝的功過是非,並沒有太多的談論的意義。
  • 乾隆為了不給子孫留後患,徵服準噶爾部後,將其滅族
    康雍乾三朝時期,準噶爾部始終是大清北部的邊患,十分的野性難馴。雖然康熙和雍正持續被西北用兵,但是準噶爾對其的威脅仍然存在,最終在乾隆的精心準備下,清軍打敗了準噶爾,在乾隆給前線將領的秘旨中,下令滅族準噶爾部。
  • 準噶爾蒙古的和碩特部早就投降了清政府,為何又被滅族?
    清政府剿滅漠西準噶爾蒙古,是清朝開國不久的一件大事,歷時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一百多年,才徹底清剿完畢。這裡說其中一個插曲,準噶爾的和碩特部是如何被剿滅的?清朝乾隆年間,準噶爾部多次反覆叛亂,準噶爾汗國的和碩特部為了自保,早在戰爭開始前就歸順了朝廷,臺吉(蒙古語,清對蒙古貴族封爵名)沙克都爾曼吉率領本部4000多戶牧民投奔清軍,在清軍大營附近落腳。
  • 為何在元朝滅亡後,蒙古人不能再創造忽必烈時期的神話了
    為何蒙古騎兵在元朝滅亡後的六百多年中,不能再創造忽必烈在位時期稱霸世界的輝煌?這點其實從元朝稱霸時的大環境就能看出來。由於當時特殊的國際形勢,才能讓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有稱霸歐亞的機會。即使蒙古騎兵異常強悍,但其中也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夾雜在裡面。
  • 左宗棠收復新疆只用一年半,為何康雍乾平定準噶爾卻用了半個世紀?
    烏蘭布通大戰之前,清軍曾經派出過一支兩萬人的輕裝步騎兵迎戰準噶爾,結果兩萬清軍被兩萬準噶爾軍打的全軍覆滅。兩個統帥一個被殺,一個落荒而逃。消息傳回北京後,滿朝文武都勸康熙,不要跟噶爾丹開戰了,應該休書求和…… 但是康熙皇帝力排眾議,頂著壓力,集結了十萬人馬,其中輔兵和後勤軍隊佔一半,真正的戰鬥士兵約五萬。
  • 別再說乾隆無用了,侵擾中原3000年的遊牧民族,被乾隆完美解決
    不過這個令我們頭疼不已的遊牧民族,卻被調侃為「只會遊山玩水談情說愛」「一無是處」的乾隆皇帝完美解決了。康熙和乾隆爺孫兩雖然是隔代的皇帝,但他們兩位在總結自己一生功績時,有一個共同點:平定準噶爾叛亂。準噶爾人的戰鬥力絕對是相當強悍的,可以說這一幫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是天生的戰士。清朝花費了三代人百餘年的時間,都無法將這些人完全剿滅,反而在每一次戰爭中都耗費大量的人物和物力,可見準噶爾人的戰鬥力之強悍。要知道,準噶爾在全盛時期連同老幼婦孺加起來,也不超過一百萬人口。
  • 為了不給子孫留後患,乾隆徵服準噶爾部後,將其滅族
    導言:在康雍乾三朝,準噶爾部野性難馴,始終是大清北部的邊患。雖然康熙和雍正持續被西北用兵,但是並沒有剷除準噶爾的威脅,最終在乾隆的精心準備下,清軍最終將準噶爾打敗,乾隆在給前線將領的秘旨中,下令將準噶爾部全部滅族。本文為乾隆皇帝十全武功的第一個,往後將會對乾隆時期的戰事進行分析,當中的利弊也請大家分析。
  • 乾隆自稱十全武功,而何謂十全武功,其實很多人不知道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高宗時年82歲,在第二次反擊廓爾喀入侵西藏,與廓爾喀國王拉特納巴都爾停戰議和之後,於十月初三日親撰《御製十全記》,記述了他所進行的十次主要軍事活動,也就是「十全武功」。他寫道:「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其內地三叛麼麼,弗屑數也。」
  • 清朝為何能永久解決蒙古邊患
    這時的蒙古人早已不是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了,這時的蒙古已分化為喀爾喀、卡爾梅克、布裡亞特、韃靼、圖瓦、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準噶爾、科爾沁、敖漢、察哈爾、茂明安、土默特等諸多部族。當努爾哈赤的後金大軍對察哈爾部開戰後不願再受察哈爾統治的東蒙古各部紛紛倒向後金。
  • 蒙古人曾統治俄羅斯200多年,如今只剩下四個自治共和國
    不過在歷史上,俄羅斯曾長期遭到蒙古人的統治,蒙古人曾統治俄羅斯200多年。在蒙古人統治的200多年裡,蒙古人對俄羅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俄國在很多方面都能看到蒙古人的痕跡。據說,俄羅斯貴族大部分都流淌著蒙古人的血脈。不過幾百年過去後,蒙古人對俄羅斯的影響早已煙消雲散,曾經叱吒一時的金帳汗國也早已消亡,如今只剩下四個沒什麼存在感的蒙古自治共和國。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俄羅斯境內的四個蒙古自治共和國。
  • 不露聲色的殘暴君主——乾隆皇帝
    時廣西巡撫鄂昌與胡中藻作詩唱和,在其《塞上吟》一詩中稱蒙古人為」胡兒」,乾隆認為鄂昌身為滿人,詆毀同類,喪心病狂,令其家中自盡,抄沒財產。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早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就因「譏訕悖亂之言」被處斬的江蘇東臺詩人、原翰林院庶吉士徐駿,遺著《一柱樓詩》中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之句。
  • 噶爾丹死後,準噶爾並未陷入衰落:準噶爾曾研發火炮,大破清軍
    而準噶爾汗國太窮,如果統一漠北蒙古,肯定會搶走漠北蒙古的口糧,反倒是大清皇帝,信仰喇嘛教的同時,還有錢,不會貪圖自己這點家產,於是漠北蒙古決定歸順大清朝廷。此時漠南和漠北的蒙古都認了大清當老大,因此大清也想順路收了準噶爾這個小弟。
  •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打準噶爾汗國,這是內戰還是外戰
    宋朝末年,蒙古人異軍突起,北方少數民族的力量,大於中原國家,因此最終實現了吞併中原國家的目的。這個吞併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統一。元朝當時的版圖,甚至比現在咱們所見到的版圖還要大。 不過元朝的統一,只是一種版圖的統一,並沒有實現文化的統一。
  • 蒙古人兩次東徵日本,近現代日本人為何那麼喜愛蒙古呢?
    十三世紀,元世祖忽必烈為了懲罰不聽使喚的日本,兩次組織大軍攻打日本,蒙古人和日本人這時候就有了親密接觸,接觸的結果是都鎩羽而歸,此後不了了之,也正是因為兩次蒙古人的失敗,此後日本人又對東亞大陸恢復信心。
  •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縱橫天下的滿洲八旗軍,為何會被緬軍打得大敗
    這場戰爭為何讓乾隆這樣說?據了解,當時滿洲八旗被緬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是為什麼呢?1767年,緬王孟駁向向暹羅的大成王朝發起進攻,用了一年的時間,直接將大成王朝滅掉。後來,緬王將目光放在了清王朝身上。其實,清王朝自建立之後也是平定了很多勢力,建起了龐大的帝國。在這個過程中,滿洲八旗起了重要的作用,立下了赫赫戰功。
  • 2個月就被乾隆許配給一個蒙古人,她是魏瓔珞的女兒,20歲去世
    出生於1756年8月10日的魏佳氏的大女兒,是乾隆皇帝第七個女兒,歷史上的七公主,也是正傳古裝劇《金枝玉葉》中的女主角。古時候重男輕女,少數民族建立的大清也是如此。因此,很遺憾,我們不知道魏佳氏的大女兒叫什麼,只能知道她被乾隆皇帝封為固倫公主。七王妃的母親令妃魏佳氏得寵,子憑母貴,與其他公主相比,七王妃也是乾隆皇帝寵愛的對象。
  • 清軍在草原上被蒙古人用火器打敗,兩萬餘士兵喪命
    6月21日黎明時分,清軍趕到烏爾會河附近設立營地,見準噶爾人果然有些反應不及,清軍統帥緊接著就從軍中選取了二百多蒙古勇士作為先鋒攻打準噶爾人。又令喀爾喀蒙古的五百士兵,衝擊準噶爾人的輜重隊伍,想以此引起混亂,打亂準噶爾人的軍陣部署,以便大軍隨機而入。
  • 為何蒙古人這麼認死理,不是成吉思汗後裔,不能成為首領
    而且《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論功行賞的時候,失吉·忽突忽說:「我自幼在搖車裡時,就在您家的高門檻裡,就在您家的金門限裡。」顯然當時已經有了「黃金」的共識,用黃金來彰顯成吉思汗的高貴,在蒙古帝國形成之前,黃金家族便已經有了雛形。成吉思汗在徵服了大量的土地之後,為了便於管理,依據草原的傳統,他將土地分給了他四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