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書寫巴黎有什麼意義?對於雨果小說創作有很大影響

2020-12-16 漫談文化工作室

「城市,是承載歷史和文明的一個容器和儲藏所,那構成城市的骨架和靜默的建築物和那作為城市血管的縱橫交錯的街道,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象徵意義。」而所謂城市書寫,則可以理解成為是作家以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按照個人的城市體驗,對他所生活的環境予以記錄,對城市的歷史和文明加以闡釋的創作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對巴黎的書寫,就可以看作是雨果本人對巴黎特有的體驗與感悟,書寫巴黎的意義,主要探討的就是從雨果筆下的巴黎形象來看《悲慘世界》中雨果的創作方法的獨特性。

關於巴黎的敘事對於雨果小說創作的影響

19 世紀的工業革命,引發了作家對城市這一物質形態的關注。在文學作品中,開始或多或少地出現了對城市的描繪,經典的城市形象可以為小說創作增光添彩。城市在作家的筆下,大多是體現為具體的場景描寫。雨果筆下的巴黎,注重塑造的就是發生在巴黎的故事和生活在巴黎的人物形象。城市生活的方式,直接影響了小說的敘事空間,而關於巴黎生活的記錄又直接成就了雨果的小說創作。

《悲慘世界》所反映的法國正處在半農業社會與半工業社會的前期。在這種社會的轉型期,現代意義上的工業無產階級還沒有形成,所以,此時的巴黎呈現出的是一番躁動不安的景象,這個景象為雨果所熟悉。巴黎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很多作家的關注,左拉,巴爾扎克、波德萊爾等人都和雨果一樣,把發生在巴黎的故事融合到作品之中,形成了大量以巴黎為背景的文學創作,都可以看作是根植於巴黎的土地而結出的成果。也就是說城市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必要的土壤,《悲慘世界》就是雨果基於巴黎體驗的創作。雨果深入研究過下水道系統,所以小說以史詩般的寫作,對巴黎宏大的下水道場面進行描繪;雨果於 1848 年和 1851 年兩度爬上街壘,對街壘有著親身體驗和第一手材料,在《悲慘世界》中描繪街壘戰鬥的場面才能得心應手。關於街壘的描繪是其他作家所缺乏的,即使是在巴爾扎克的鴻篇巨製《人間喜劇》中也沒有留下關於街壘戰鬥的痕跡。在歷史的記錄方面,《悲慘世界》中的巴黎,真實地再現了 19 世紀初期巴黎的歷史。這是小說在敘事方面對巴黎的貢獻之一。當然,城市與文學的關係並不是單向的,它們的互相影響,相互依存的。城市是作家生活經驗的來源,城市生活也就成為小說創作的主要推動力;與此同時,小說的創作可以幫助人們更全面地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以及在特定歷史時期裡城市人的生活狀態。關於一個城市所生發的想像也可以為文學作品提供更廣闊的書寫空間,進而,推動文學作品的創作。

卡爾維諾在他的《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中說:「過分宏偉的想像在許多領域中都可能令人厭倦,但在文學中則不然。即使我們提出難以量計的目標,而且也沒有希望實現,文學也依然存在。」雨果一直強調作者的主觀傾向性在文學藝術的創作中所起的能動作用,他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在藝術的「魔棍」的作用下,才能進入到文學藝術中來,這根「魔棍」就是一種藝術想像。因此,在《悲慘世界》中關於小城蒙特勒伊的描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就文學的作用來說,它又是具有一定創新性的城市想像,是對未來城市發展方向的展望。在小說中,雨果通過對知識的各個門類進行總匯和編織,創造出了這樣一個具有多層次、多面性的文學景觀,為後世讀者了解巴黎歷史提供了方便。巴黎是雨果成長的地方,它帶給作家的是無限的創作靈感。從鋒芒乍現的《巴黎聖母院》到具有大家風範的《悲慘世界》,雨果的兩部具有影響力的作品都是在巴黎這個大背景下發生的,卻又各有不同。

《巴黎聖母院》描繪的是發生在哥德式建築內的一個故事,側重於對巴黎的主要建築進行描繪,圍繞著聖母院來展開敘事。巴黎聖母院是哥德式建築的巔峰之作,雨果在小說中不惜以濃墨重彩來對這一建築史上的壯麗篇章予以描繪,並使這個哥德式建築成為小說的主要敘事空間。主要人物的命運都與聖母院息息相關。在情節發展中,又穿插著對建築藝術的議論,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幅真實可信的巴黎景象。而《巴黎鳥瞰》一章,則是從制高點上對巴黎城市外貌予以描繪,對城市規划進行了細緻的分析正如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所說:「大教堂的屹然直立,是為了俯覽圍繞在它身邊或者仿佛躲在她翅膀之下的城市。」雨果正是通過對大教堂的描繪,進而描寫了整個巴黎城區的面貌,從孚日廣場到聖跡區,從塞納河畔到巴黎的街道,以空間投射的目光對巴黎景象以及發生在巴黎的故事進行敘述,這是浪漫主義的典型敘述方式。也正是巴黎這座城市,給予了雨果這樣的創作靈感與方式,這是巴黎對雨果創作影響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創作發展到《悲慘世界》時,雨果對巴黎的描繪,開始轉向現實主義的描繪,對哥德式建築的態度也發生轉變。認為「修院在十世紀是好的,在十五世紀開始有了問題,到了十九世紀卻已經令人厭惡。」這種態度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雨果的思想和文藝觀念的變化。哥德式建築逐漸成為官方統治勢力的代表,由於意見的分歧,雨果開始背離了哥德式風格的創作潮流,並對其表現出厭惡的態度。雨果開始關注社會問題,關注生存在巴黎的窮苦人的命運,最後創作出了《悲慘世界》等作品。不同時期的巴黎社會現實直接影響了雨果的小說創作,這是巴黎對雨果創作的另一個重要影響。

文學創作對城市的主要作用在於它對城市歷史的記錄。《悲慘世界》中的巴黎,試圖記錄城市生活的點滴,在關於街道、下水道和街壘等事件的記錄中,是其他作家所不能及的,有些方面甚至可以成為歷史學考證的依據。《悲慘世界》的獨特和複雜之處,更能顯示出一代大家完美的寫作技巧及其創作的逐漸成熟。而對雨果筆下的巴黎形象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文藝思想的變化,進而為更好的研究雨果的創作提供幫助。

相關焦點

  • 《悲慘世界》中的巴黎形象是怎麼來的?時代風尚的影響
    這個實踐隨著資產階級的掌權而宣告失敗,但是這種思想在無形中影響和薰陶了年輕的雨果,使得他日後在《悲慘世界》的創作中,按照自己心中的原型建立起一個烏託邦的城市——濱海小鎮蒙特勒伊,這個完全依附於冉阿讓所經營的「燒細燃料工廠」的小城市。也只有在蒙特勒伊,雨果才打算進行這樣一個烏託邦的選擇。他讓城中的所有人和諧相處,有工作,有歸屬,馬德蘭先生也竭盡全力幫助窮苦的人,整個小城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 法語文學翻譯家餘中先談《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悲慘的人的世界
    》,弗伽洛什帶著他的兩個弟弟流浪巴黎街頭的場景給他帶來了很大的觸動。首先是了解了雨果的地位,他是19 世紀法國最偉大的作家、浪漫主義的領袖,他的小說、詩歌、散文創作都相當有影響。雨果的小說有很多,《笑面人》《巴黎聖母院》《九三年》等,但在我看來,最厲害的應該還是《悲慘世界》。十幾歲:雨果從19 世紀30 年代初開始構思《悲慘世界》,1862 年出版。您如何看待這期間雨果的個人遭遇對小說創作的影響?
  •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雨果在小說《悲慘世界》的序言中曾經提出了當代社會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貧窮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軟弱"。這是理解小說主題的關鍵。作為一個講壇和詩人,他(雨果)像暴風一樣轟響在世界上,喚醒人心靈中所有美好的事物,他教導每個人熱愛生活、美、真理和法蘭西。
  • 《悲慘世界》中的巴黎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其實和今天「區別」不大
    《悲慘世界》真實地再現了 19 世紀上半期法國的歷史,儘管小說人物眾多,性格各異,千差萬別,雨果卻使得人物命運與巴黎密切相關。巴黎,是芳汀愛情夢破碎的地方;是冉阿讓心靈回歸的地方;是珂賽特收穫幸福的地方;是馬呂斯成長的地方;是沙威自我意識覺醒的地方。巴黎,成為聯繫人物命運與情節的重要紐帶。
  • 《悲慘世界》: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雨果最深沉的思考
    《悲慘世界》的經典性毋庸置疑。它堪稱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法國文學作品之一。至今,人們對它仍是愛不釋手,好萊塢曾多次將它搬上電影銀幕。音樂劇也廣受讚譽。託爾斯泰甚至將《悲慘世界》居於小說之冠。03 《悲慘世界》:歐洲文學扛鼎之作從1832年搜集資料,構思小說,到二十年之後正式動筆。在此期間,雨果完成了其他幾部長篇作品及詩歌和戲劇。長期的擱置,也許是他已意識到,這將是一部偉大作品,必須給予更多時間、深慮乃至磨難,等待它成熟和豐富。
  • 雨果和他的《悲慘世界》,一部拯救靈魂的巨著,照亮了漆黑的夜
    最近利用空閒的時間把法國作家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花十來天時間又通讀了一遍,給我心靈帶來的感動和喜悅是無如倫比的。如果說世界文學名著浩如煙海,都是一座座巍峨的高山,那《悲慘世界》無疑是群山中最高的一座。
  • #文末有福利#「維克多·雨果:天才的內心」展覽明珠美術館重磅開展
    《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經典插畫五大展區逾200件展品迄今國內最全雨果大觀
  • 周末閱讀——《悲慘世界》
    悲 慘 世 界 維克多 雨果/著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分享的是毛姆的經典小說《悲慘世界》。
  • 《悲慘世界》中的巴黎是一個熱情無畏的孩子,溫婉而美麗的女子
    至於巴黎的人民,「即使是成人,也還是野孩;刻畫這孩子,便是刻畫這城市,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們才借了這天真的麻雀來研究這雄鷹。」雨果塑造的巴黎,強調是用巴黎的「孩子」來表現巴黎。在《悲慘世界》序言中,他說:「貧困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這是雨果對當時巴黎的看法,這種劃分可以為我們所借鑑,用來對這個天幕下生存的人類的主要形象予以劃分。
  • 雨果與《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苦刑犯冉·阿讓的個人經歷,融進了當時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和宗教信仰等內容。《悲慘世界》的主題是描寫人類的善良同醜惡之間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無瑕的,走向幸福的過程必須要經受苦難。書中穿插了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情況,並且以此作為背景,通過描寫拿破崙滑鐵盧戰役,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體現出了故事情節的複雜離奇,設計巧妙,跌宕起伏。藉由主人公之口說出「最高的法律是良心」。
  •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1802年,雨果生於法國白桑松,上有兄長二人。13歲時與兄長進入寄讀學校就學,兄弟均成為學生領袖。雨果在16歲時已能創作傑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聲名大噪。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綬予雨果上議院議員職位,自此專心從政。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法王路易被遜位。
  • 19世界法國兩大文學巨匠:巴爾扎克和雨果
    一個是新貴出身,一個有平民的父親。一個高舉人道主義,一個剖析人性醜惡。一個寫出了《悲慘世界》,一個寫下了《人間喜劇》。雨果和巴爾扎克同為19世紀兩座文學大山,卻經歷了完全不同的人生。當巴爾扎克再次生活富足後,他又進行了一次冒險,三十七歲那年,他籌建了一個公司,出版《巴黎時報》,不到一年,他的報社破產,淨損失四萬法郎。為防止法院抓捕,他躲在朋友家,每天寫作,創作出了他最好的一部小說《幻滅》。
  • 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再讀《悲慘世界》:一個人也就是冉·阿讓的...
    今年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逝世135周年。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影響了全世界千千萬萬的讀者。歷史學家莫洛亞說:「今天,時間已作出了判斷。《悲慘世界》作為一部人類思想產生的偉大作品而為全世界所接受。冉阿讓、米裡哀主教、沙威、芳汀、德納第夫婦、馬呂斯以及珂賽特……在為數不多的世界意義的小說人物群像中佔有一席之地。」
  • 王安憶:重讀《悲慘世界》
    作家王安憶我為什麼要談《悲慘世界》呢?在我閱讀的世界裡有兩座大山,一座是《悲慘世界》,一座是《戰爭與和平》,我一直很想去攀登。這兩部作品太重大了,規模非常宏大!現在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對當代作品進行過度解釋,很小很小的細節被賦予很多很多的意義。
  • 這部《悲慘世界》和雨果沒什麼關係,卻足夠引人深思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盡人皆知。所以,當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提名名單裡出現法國導演拉吉·利拍攝的《悲慘世界》的名字時,我巴巴地想找來看,因為我太喜歡這部名著了,已經看過不下五六遍。但始終找不到這部片子的資源。
  • 《悲慘世界》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悲慘世界》,經典的著作,著作以冉阿讓這個苦役犯為主線,向我們揭開層層面紗,故事中的每個人物便湧現出來,不用的人,不同的性格,不用的人生,不同的高尚和醜惡的行為,冉阿讓,這個故事中身兼好幾個角色的可憐人,向我們展示了大寫的人格魅力,他的一生可謂"傳奇",他和別人的鮮明對比,更不失深刻的教育意義
  • 維克多·雨果:一位實打實的斜槓青年
    03小說家小說就更出名了,《笑面人》《海上勞工》《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九三年》《「諾曼第」號遇難記》都是我們熟知的經典作品墨水在他手中不僅創作出了文學巨著,也忠實的記錄下了3000多幅畫作。他的畫,充滿了隨性的灑脫和爛漫的想像,雨果有段時間痴迷氤氳山水畫的感覺,於是在畫作完成後,便拿清咖啡潑到畫上。
  • 2019最好的法國電影,直面社會現實,呈現震撼人心的《悲慘世界》
    相信大家都知道維克多·雨果創作的經典小說《悲慘世界》,這部作品被改編成了多部戲劇、電影,2012年版的《悲慘世界》就在第85屆奧斯卡獎上獲得多項大獎。去年,又一部"悲慘世界"出現了,它雖然和雨果的小說同名,但故事發生的背景卻在當下,去年在坎城首映後就引起了轟動,並最終獲得了評審團獎,今年也代表法國徵戰奧斯卡獎,在豆瓣也獲得了8.2的高分。《悲慘世界》是由黑人導演拉吉·利指導,電影根據拉吉·利的在2016年的同名短片改編,而故事的靈感則來自真實事件。
  • 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悲慘世界》,被壓迫的底層人民
    《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苦難降臨在底層人民身上的苦難,生活和社會的不公平待遇壓的他們喘不過氣來。悲慘世界劇照但是辛苦勞動的底層人民卻連最基本的溫飽都不能滿足。主人公冉·阿讓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
  • 電影 | 《悲慘世界》:無足輕重的生命
    西少今天要說的電影《悲慘世界》,本片並不雨果的《悲慘世界》,是由拉吉·利執導,達米安·勃納爾、亞歷克西斯·曼蒂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5月15日在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首映。《悲慘世界》打敗呼聲甚高的《燃燒女子的肖像》,代表法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這件事本身就是對本片質量的一種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