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和他的《悲慘世界》,一部拯救靈魂的巨著,照亮了漆黑的夜

2020-12-16 平哥談史論道

最近利用空閒的時間把法國作家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花十來天時間又通讀了一遍,給我心靈帶來的感動和喜悅是無如倫比的。

如果說世界文學名著浩如煙海,都是一座座巍峨的高山,那《悲慘世界》無疑是群山中最高的一座。

最初接觸的時候以為是一部壞警察抓好人的故事,隨便翻了一下目錄,以為是一部宣揚階級鬥爭的小說,仔細通讀了一遍,才發現這是一部關於仁愛,恩典與靈魂救贖的史詩,用任何偉大的字眼都不足以表達心中的讚美!

這是一部雨果在內心醞釀了三分之一個世紀的宏篇巨製,雨果在《悲慘世界》出版之前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為創作該小說在做準備。

《悲慘世界講述人從惡走向善,從非正義走向正義,從假走向真,從黑夜走向光明,從欲望走向良心,從腐朽走向生命,從獸性走向責任,從地獄走向天堂,從虛無走向上帝。起點是物質,終點是靈魂。始為九頭蛇,終成為天使。

《悲慘世界》猶如浩瀚的森林,遼闊的海洋,它是那樣的厚重,那樣的寬廣,那樣的氣勢磅礴。描述了外省偏僻的小城,海濱新興工業城鎮,森嚴的法庭……。

但作者花費筆墨最多的城市是巴黎,它幾乎是關於巴黎的一部百科全書。在這裡,可以目睹監獄,街壘,貧民窟,下水道,還能看見粗魯但善良的野孩子,聖潔卻刻板的修道院,詭詐而不擇手段的犯罪團夥,以及如蛆蟲一般活著、似牛一般的苦役犯。

我們隨著雨果的筆觸,徜徉在昏暗的街道,迂迴於曲折的巷道,匍匐於幽深的下水道,呼吸每塊磚瓦的氣息,觸摸每扇百葉窗背後的秘密。

如果一個人為了錢犯法,那這個人有罪;

如果一個人為了麵包犯法,那這個社會有罪;

如果一個人為了尊嚴犯法,那世人都有罪;

雨果說,偷麵包充飢的人應該再獎勵他一塊麵包。

小說主人公正是一個因飢餓而偷麵包的人,他因此服了19年苦獄,社會給他貼上了骯髒與恥辱的標籤,他將永遠遊離於正常文明社會之外。冉阿讓完成從野獸向聖人的轉變,其源頭來自汴汝福主教。

在以後的日子裡,他一直在進行著苦行僧般的精神修煉。他慢慢成了正義和救世主的化身。他布施窮人,開辦企業振興小城經濟,拯救了落亂的妓女芳汀,用千斤神力把福舍勒旺老爹從馬車底下救起,把小坷塞特從壞人德納第開辦的客店救走,把馬呂斯從戰鬥的街壘背走,穿過巴黎骯而幽長的下水道最終得救。

最終,芳汀的靈魂安息了,小坷塞特的未來光明了,馬呂斯的靈魂得救了,他的光輝人性就像一盞暗夜中的明燈照亮了這些落亂的弱小者。

警察沙威和冉阿讓至始至終都在上演著貓捉老鼠的遊戲,這是一場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遊戲,在惡法和上帝之間的較量中,上帝贏了,惡法輸了,最終沙威也因為在上帝和法律的糾纏中精神錯亂而自殺。

而冉阿讓最終完成了他苦行僧般的修煉,可以說,他成仙了,成佛了,成聖了,他如願以償進入了天堂。

掩卷深思,心中的激蕩久久不能平靜,然而,回到現實,那些悲慘的弱小者每天都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是否力所能及的作出一些改變呢?

在冷天遇到流浪的乞討者我們是否買一些食物給他果腹;遇到寒冷的冬夜還在擺攤掙錢的小販我們是否能夠多買一些讓他早點回家,遇到黑社會欺壓底層受害者時我們是否仗義執言,遇到社會極為不公引起民憤的事件我們是否敢在網際網路上大聲疾呼呼喚公平正義呢?

我們不是冉阿讓,也沒有汴汝福來教化我們的靈魂,我們也成就不了光輝的人性,但以上我說的那些小小舉動是完全可以做到,從小的說我們這是我們的善良本性,從宗教角度來說,這是我們在贖罪。

雨果說:只要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

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句話說,同時也是從更廣的意義來說,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麼,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

相關焦點

  • 雨果與《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苦刑犯冉·阿讓的個人經歷,融進了當時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和宗教信仰等內容。《悲慘世界》的主題是描寫人類的善良同醜惡之間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無瑕的,走向幸福的過程必須要經受苦難。書中穿插了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情況,並且以此作為背景,通過描寫拿破崙滑鐵盧戰役,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體現出了故事情節的複雜離奇,設計巧妙,跌宕起伏。藉由主人公之口說出「最高的法律是良心」。
  • 周末閱讀——《悲慘世界》
    俞兆平 《悲慘世界》是19世紀法國作家維克多 雨果最重要的一部小說。 雨果1802年出生在法國的貝尚松。他一生寫下26部詩歌、20部小說、12個劇本、21篇哲理論著,其創作幾乎貫穿了19世紀。《克倫威爾 序言》是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巴黎聖母院》是19世紀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作。
  •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雨果在小說《悲慘世界》的序言中曾經提出了當代社會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貧窮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軟弱"。這是理解小說主題的關鍵。作為一個講壇和詩人,他(雨果)像暴風一樣轟響在世界上,喚醒人心靈中所有美好的事物,他教導每個人熱愛生活、美、真理和法蘭西。
  • 這部《悲慘世界》和雨果沒什麼關係,卻足夠引人深思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盡人皆知。所以,當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提名名單裡出現法國導演拉吉·利拍攝的《悲慘世界》的名字時,我巴巴地想找來看,因為我太喜歡這部名著了,已經看過不下五六遍。但始終找不到這部片子的資源。
  • 《悲慘世界》:愛和善良可以救贖黑暗中苦苦掙扎的靈魂
    世間的一切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黑暗的時代裡,雨果讓我們看到:男人因窮困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飢餓而生活墮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羸弱。這是一個黑暗的社會。但是他們有一顆顆在苦難的洗禮中透明、純潔的心靈,在黑暗中,愛和善良熠熠閃光,拯救苦難!
  • 《悲慘世界》書評!雨果的悲憫人道主義!
    讀完《悲慘世界》的感受,就像自己是一個長途旅行之後的老者,風塵僕僕,身心疲憊,卻在靈魂的某個節點上一直顫動不止,過往的風景情節變成一盞盞單獨立體卻不乏聯繫的路燈,一閃一閃,照耀黑暗。於是思路慢慢清晰。雨果是悲憫的人道主義者,又是虔誠的基督徒。他的遺囑這樣開頭:「神、靈魂、責任這三個概念對一個人足夠了,對我來說也足夠了,宗教的本質就在其中。我抱著這個信念生活過,我也要抱著這個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義、良心,這就是神。神如同白晝。我留下四萬法郎給貧苦的人們。」到底是什麼永垂不朽?
  • 《悲慘世界》: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雨果最深沉的思考
    珂賽特是整個悲慘世界裡唯一的亮色,她需要毫髮無傷,純潔無暇,這個人物需要一個童話故事般的結尾,這樣她才可以帶給冉·阿讓和整個故事一點希冀和慰藉。所以她只需要去幸福、去愛就夠了。雨果不僅如此,這部作品還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雨果不要求讀者任何事先的意識觀點,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就可以欣賞他的《悲慘世界》。
  • 讀《悲慘世界》:愛與寬容,是悲慘世界最好的藥方
    佛教中所說的五濁惡世,是一個混亂的世界,世界上惡多善少、黑白顛倒,人們見利忘義、道德淪喪。雨果的《悲慘世界》,是19世紀的鴻篇巨製,被稱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在小說中,也為人們展現了一個充滿了苦難的世界,他用人類道德善良與醜惡之間的較量,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鬥爭。
  • 靈魂的居所模型-再讀《悲慘世界》
    但畢竟危機生存的情況少有發生,像悲慘世界中冉阿讓那種情況已不多見。更多的失足來自欲望的貪婪。四十年前,大家都過著相當樸素的生活,貧窮的欲望還缺乏想像力。今天兩個人出生的那一天,經濟狀況就可能非常懸殊。靈魂出場的機率大大增加了,恐懼和欲望這對兄弟在花花世界裡大開眼界。
  • 《悲慘世界》:善惡一念之間,底層人物該如何面對人間冷暖?
    法國作家雨果耗盡半生心血撰寫出的《悲慘世界》,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底層人物生活和命運結合,浮浮沉沉是一部由愛生恨的故事。小時候看這本書的時候還比較懵懂,只知道冉阿讓好可憐,好心卻得不到好報,社會卻將黑墨潑向他的臉龐,可謂令人心寒。
  • 《悲慘世界》讀後感,我們都是芸芸眾生,冷暖自知
    《悲慘世界》裡的主角最近給自己放了個暑假,休閒之餘,拜讀了一部世界名著,雨果的《悲慘世界》,這部被認為是法國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的著作讀完之後,我整個人沉浸於那個時代,那個故事之中雨果畫像讀完《悲慘世界》,我以為雨果要想要告訴世界的是,希望人們在讀懂了世界,看透了凡塵後,依舊能守住本心,依舊能繼續選擇堅持做個好人。這樣才能不辜負世界,更不辜負我們自己。
  • 法語文學翻譯家餘中先談《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悲慘的人的世界
    餘中先後來的選擇跟他當時讀到的這些法語文學作品不無關係。1978 年,他考上北京大學法語系,進入法語文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雨果和他的小說《悲慘世界》無疑都是熠熠生輝的。《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
  • 《悲慘世界》,一部讓人感動的世界名著,將苦難描寫到極致
    年輕的時候我讀過許多部世界名著,其中最喜歡的是雨果的《悲慘世界》,我是流著眼淚將它讀完。還沒有哪部小說能將人間的苦難描寫到如此極致,直接戳中了我心靈深處最柔弱之處,使我淚流滿面。雨果是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家,他的作品處處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在不到三十歲的時候,他便創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從此一炮走紅。
  • 《悲慘世界》書寫巴黎有什麼意義?對於雨果小說創作有很大影響
    而所謂城市書寫,則可以理解成為是作家以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按照個人的城市體驗,對他所生活的環境予以記錄,對城市的歷史和文明加以闡釋的創作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對巴黎的書寫,就可以看作是雨果本人對巴黎特有的體驗與感悟,書寫巴黎的意義,主要探討的就是從雨果筆下的巴黎形象來看《悲慘世界》中雨果的創作方法的獨特性。
  • 世界名著中最經典的十句話,直達靈魂!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2.《悲慘世界》雨果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 《悲慘世界》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悲慘世界》,經典的著作,著作以冉阿讓這個苦役犯為主線,向我們揭開層層面紗,故事中的每個人物便湧現出來,不用的人,不同的性格,不用的人生,不同的高尚和醜惡的行為,冉阿讓,這個故事中身兼好幾個角色的可憐人,向我們展示了大寫的人格魅力,他的一生可謂"傳奇",他和別人的鮮明對比,更不失深刻的教育意義
  • 《悲慘世界》中的巴黎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其實和今天「區別」不大
    如果描寫一個城市,也不外乎是她的外觀設計和內部結構。由此我們可以說,對城市的書寫,要涉及的就是她的內部與外部形象,也就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兩個主要部分。對《悲慘世界》中的巴黎形象,也可以按此標準進行劃分。
  • 悲慘世界,在此刻
    雖然官方沒有把巴黎郊區發生的多起騷亂和18日騎行事故聯繫在一起,但不少民眾認為警察在「禁足令」期間,對少數族裔社區採取暴力手段,因此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執法部門與居民之間的緊張關係再度「升級」。為防止巴黎城區繼續騷亂,大批防暴警察荷槍實彈進駐街區控制局勢。    這是最近發生在法國的新聞事件,卻與一部去年在坎城電影節備受關注的影片《悲慘世界》驚人的相似。
  • 19世界法國兩大文學巨匠:巴爾扎克和雨果
    一個寫出了《悲慘世界》,一個寫下了《人間喜劇》。雨果和巴爾扎克同為19世紀兩座文學大山,卻經歷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要不歌劇也行啊,最後巴爾扎克廢寢忘食的寫了一部迎合社會的歷史劇。他想靠著這部歷史劇成名發財,半年後,這摞稿子被他帶回了自己家,一位著名的教授給出了委婉的意見:「我認為他能夠比寫作悲劇和喜劇更好地利用他的時間。」巴爾扎克並不甘心,為了能繼續在巴黎生活下去,他開始寫最流行、庸俗的通俗小說。
  • 《悲慘世界》翻譯史:橫跨半個世紀的斷魂曲
    當維克多·雨果寫下這段話時,離他正式提筆創作的時間,已經過去了近18年。18年裡,雨果被捲入政鬥、被流放大西洋,如同《悲慘世界》男主角冉·阿讓,吃盡了苦頭。書中,冉·阿讓的鐵漢柔情,芳汀的悲慘命運,珂賽特的單純可愛,以及整部作品散發出的人性光輝,讓幾代人感動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