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書評!雨果的悲憫人道主義!

2020-12-12 WW說文學

讀完《悲慘世界》的感受,就像自己是一個長途旅行之後的老者,風塵僕僕,身心疲憊,卻在靈魂的某個節點上一直顫動不止,過往的風景情節變成一盞盞單獨立體卻不乏聯繫的路燈,一閃一閃,照耀黑暗。於是思路慢慢清晰。

雨果是悲憫的人道主義者,又是虔誠的基督徒。他的遺囑這樣開頭:「神、靈魂、責任這三個概念對一個人足夠了,對我來說也足夠了,宗教的本質就在其中。我抱著這個信念生活過,我也要抱著這個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義、良心,這就是神。

神如同白晝。我留下四萬法郎給貧苦的人們。」到底是什麼永垂不朽?讀過那麼多世界巨著,但都不如悲慘世界這般動人。壓抑在胸口說不出的悲慟,或許隨著閱曆日漸深厚才能切身體會。在無邊無際的苦難中掙扎,徘徊,傾盡全力想要逃離人世的牢籠,卻又只能被這生活反覆撕扯,拉回。

飢餓,席捲著窮人,高額的費用引人犯罪。他渴求著,渴求有食物,能夠給一直照顧自己的姐姐和她的孩子們吃,於是夜裡,他被飢餓衝昏頭腦,他敲碎了麵包店的櫥窗。他被逮捕了,法律如山,他被判處了五年苦役。那是五年啊,他的姐姐該怎麼辦,那七個孩子該怎麼辦,他不能這樣子,他不能成為牢裡的機器,他需要逃出去,火苗在心裡種下,便再難滅去。於是第四年末在還有一年即可釋放的時候,他選擇逃獄,逃出那暗無天日的地方,可是失敗了。

一共逃獄四次,盡數失敗。他只是偷了一個麵包而已啊,只是為了生存偷了一個麵包而已啊,為什麼要關他五年,心有不甘,所以換來了十九年的苦役生活,他就像在沙坑裡撲騰的魚兒,奮力翻身,想要跳出去,回到那廣袤無垠的大海,可是怎麼躍也躍不出去,做著徒勞的掙扎。

刑滿釋放,放出來的是迷失在黑夜裡的綿羊,無助迷茫,望著滿天繁星,卻再也欣賞不了。失去了擁有的念想,再無需要為之奮鬥的東西,他的世界如一盞快燃盡的燈,即將永覆於黑暗之中,他已經四十一歲了,他的生活再沒有什麼光亮,如果沒有他們。他是不幸的,他是幸運的。如果說珂賽特是他生命中的白月光,那麼卞福汝主教便是照亮他生命的太陽,他們讓他的世界重新充滿了光。幾乎所有人都歧視苦役犯,苦役犯是瘟疫,幾乎所有人都唯恐避之不及,但卞福汝主教不是,他接納所有人,「醫生的門,永不應關;教士的門,當常開著。

」他從不鎖門,他願意給所有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他將自己的大房子和醫院調換,因為他覺得病人需要更大的地方休息;他申請車馬費,全部投用於公益事業,自己的工資一萬五千利弗只給自己留下一千,加上妹妹的養老金他一年只花一千五百利弗啊,他很好,好到無人會去傷害他,人們於他只有敬重。山的那邊需要他,他便跋山涉水,人人都害怕當時猖狂的強盜,在面對其他人的勸告之時,他說:「這對自己是小事一段。

我不是為了自己的生命而活著,我是為保護世人的心靈才活著的。」於是他平安的到了。當在為沒有主教服飾而發愁之時,匪幫為其送來,連強盜都敬佩的人,他或許真的已經成為了庇護這一片人民的上帝。「偏見是盜賊,惡習是殺人兇犯」,他平等對待所有人,他也會害怕,但他總是義無反顧,他徹夜為第二天即要執行死刑的人禱告上帝,讓他即使在死前依舊見到了絲絲光明。他總是用語言巧妙的反擊別人,維護別人。無人願意去談論國民公會代表,他願意,即使這個人與他們大有不同,他會去傾聽會去祝福。

他不懼流言,因為他不會做愧對於心的事。當冉阿讓迷失在大海中時,他點亮了他人生的燈塔,沒有人願意收留一個犯過法的人,一個苦役犯,米裡哀主教願意;當黑暗的種子在冉阿讓心中萌芽,他偷走了主教的銀燭臺,他即將墮落,淪落為在黑暗裡苟且偷生的蛀蟲,主教慷慨贈與,讓他重新感受到了世界的溫暖,讓他重新看到了世界的光亮,微小卻足以撼動他的心,到後來聽說主教過世,他便為其穿上喪服。他是迷茫的,在搶了一位捅煙囪的小孩的錢以後,他內心痛苦,掙扎,終於善良戰勝了墮落,他後悔搶了那幾塊銀蛇幣,他想還給那個小孩。這幾個銀蛇幣也開啟了沙威與冉阿讓的故事。

沙威是有正義感的警察,但極其偏執,他認為犯過法的人就一定是壞人,不論你是因為什麼犯法,你只要當過犯人就永不可能改正,於是他把抓住偷錢賊冉阿讓當成他的目標。在冉阿讓化名馬德蘭期間一直懷疑他,即使馬德蘭市長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一個貧困小鎮帶向富裕,發揮了先富帶動後富的策略,讓小鎮充滿生機,依然無法打消沙威對他的懷疑,商馬地出現了,一個完美的替死鬼,他被抓了,就在沒有人能認出冉阿讓的身份了。沙威就再也不會懷疑他了,他可以就這樣繼續活下去,於是冉阿讓迷茫了。他的內心不允許他這樣做,於是他去自首了。但他還答應了一位可憐女人蘇珊照顧女兒的請求,於是他逃獄了,他成功了,他開始帶著他生命中另一個最重要的人開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他智鬥德納第,他智鬥沙威,他逃出修女院,又入修女院,他開始在擁有珂賽特後,擁有了不一樣的人生,他的人生有了期許。馬呂斯的出現改變了一切,一個新舊思想互相衝擊下的律師,他與珂賽特兩情相悅。或許書評應該客觀,但我想說我討厭馬呂斯,比討厭德納第還討厭馬呂斯,德納第只是為了錢什麼都幹得出來,壞的徹底,純粹。可是馬呂斯卻讓冉阿讓失去了與珂賽特見面的勇氣,讓冉阿讓失去了見證她幸福的機會,讓冉阿讓連為之當面祝福能力也沒有了。他終于于在生命最後一刻見到了那位美麗動人的女兒,一位沒有親緣關係,卻有著比鋼筋還堅硬聯繫的人,他愛珂賽特,珂賽特也愛他,這種比鑽石還閃耀人心的感情,被馬呂斯一度斬斷,即使冉阿讓最後幸福的見到了珂賽特,圓滿的離去,但我還是止不住的心疼,他一生太苦了。

德納第的壞與兒女形成了強烈對比,能為愛赴死的愛潘妮,有為革命獻身的小伽弗洛什。德納第一直很壞,只想要錢,他與冉阿讓不停糾纏,為了錢,可是到最後還壞心辦了好事,解開了馬呂斯對冉阿讓的誤會。德納第與沙威同是反派,但沙威卻又於他德納第不同,最後沙威因為冉阿讓救了他,因世界觀崩塌,而開槍自殺了。冉阿讓啊,你活的這一輩子是值得的,你曾是不幸的,但我相信,在你生命的時鐘,敲響的最後一刻,你是無悔的。這個世界不是只存在黑與白的,但是有許多的黑與白會讓我們迷失,在黑暗與光明之中抉擇,我們所需要的是看懂我們自身,陷入黑暗之中之時,請抬頭望望天空,那裡說不定會有繁星照亮著你的心。

相關焦點

  •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雨果在小說《悲慘世界》的序言中曾經提出了當代社會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貧窮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軟弱"。這是理解小說主題的關鍵。作為一個講壇和詩人,他(雨果)像暴風一樣轟響在世界上,喚醒人心靈中所有美好的事物,他教導每個人熱愛生活、美、真理和法蘭西。
  • 雨果與《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苦刑犯冉·阿讓的個人經歷,融進了當時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和宗教信仰等內容。《悲慘世界》的主題是描寫人類的善良同醜惡之間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無瑕的,走向幸福的過程必須要經受苦難。書中穿插了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情況,並且以此作為背景,通過描寫拿破崙滑鐵盧戰役,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體現出了故事情節的複雜離奇,設計巧妙,跌宕起伏。藉由主人公之口說出「最高的法律是良心」。
  • 這部《悲慘世界》和雨果沒什麼關係,卻足夠引人深思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盡人皆知。所以,當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提名名單裡出現法國導演拉吉·利拍攝的《悲慘世界》的名字時,我巴巴地想找來看,因為我太喜歡這部名著了,已經看過不下五六遍。但始終找不到這部片子的資源。
  • 《悲慘世界》:善惡一念之間,底層人物該如何面對人間冷暖?
    法國作家雨果耗盡半生心血撰寫出的《悲慘世界》,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底層人物生活和命運結合,浮浮沉沉是一部由愛生恨的故事。小時候看這本書的時候還比較懵懂,只知道冉阿讓好可憐,好心卻得不到好報,社會卻將黑墨潑向他的臉龐,可謂令人心寒。
  • 《悲慘世界》: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雨果最深沉的思考
    《悲慘世界》的經典性毋庸置疑。它堪稱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法國文學作品之一。至今,人們對它仍是愛不釋手,好萊塢曾多次將它搬上電影銀幕。音樂劇也廣受讚譽。託爾斯泰甚至將《悲慘世界》居於小說之冠。雨果不僅如此,這部作品還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雨果不要求讀者任何事先的意識觀點,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就可以欣賞他的《悲慘世界》。
  • 周末閱讀——《悲慘世界》
    俞兆平 《悲慘世界》是19世紀法國作家維克多 雨果最重要的一部小說。 雨果1802年出生在法國的貝尚松。他一生寫下26部詩歌、20部小說、12個劇本、21篇哲理論著,其創作幾乎貫穿了19世紀。《克倫威爾 序言》是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巴黎聖母院》是19世紀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作。
  • 《悲慘世界》書寫巴黎有什麼意義?對於雨果小說創作有很大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說,雨果在《悲慘世界》中對巴黎的書寫,就可以看作是雨果本人對巴黎特有的體驗與感悟,書寫巴黎的意義,主要探討的就是從雨果筆下的巴黎形象來看《悲慘世界》中雨果的創作方法的獨特性。 關於巴黎的敘事對於雨果小說創作的影響 19 世紀的工業革命,引發了作家對城市這一物質形態的關注。
  • 雨果和他的《悲慘世界》,一部拯救靈魂的巨著,照亮了漆黑的夜
    最近利用空閒的時間把法國作家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花十來天時間又通讀了一遍,給我心靈帶來的感動和喜悅是無如倫比的。如果說世界文學名著浩如煙海,都是一座座巍峨的高山,那《悲慘世界》無疑是群山中最高的一座。
  •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
  • 讀《悲慘世界》:愛與寬容,是悲慘世界最好的藥方
    佛教中所說的五濁惡世,是一個混亂的世界,世界上惡多善少、黑白顛倒,人們見利忘義、道德淪喪。雨果的《悲慘世界》,是19世紀的鴻篇巨製,被稱為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在小說中,也為人們展現了一個充滿了苦難的世界,他用人類道德善良與醜惡之間的較量,展現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鬥爭。
  • 法語文學翻譯家餘中先談《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悲慘的人的世界
    《悲慘世界》(全三冊)作者:[法]雨果 翻譯:李丹 方於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5年6月餘中先最初接觸《悲慘世界》時,只讀了《卜呂梅街的兒女情和聖德尼街的英雄血1978 年,他考上北京大學法語系,進入法語文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雨果和他的小說《悲慘世界》無疑都是熠熠生輝的。《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十幾歲:從事法語文學翻譯和研究後,您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對雨果及其小說《悲慘世界》的理解的?
  • 8.2分,每一分都在持續製造震撼——《悲慘世界》
    就在這樣一個非典型街區,1862年,雨果寫下了不朽巨作《悲慘世界》。2019年,黑人導演拉吉·利拍攝完成了獨屬於自己的《悲慘世界》。這部電影一經問世,就在坎城好評如潮,最終獲得評審團獎,並代表法國徵戰奧斯卡。本片在豆瓣也獲得了8.2的高分。
  • 雨果名著改編電影之《悲慘世界》,開端平平無奇,後段精彩至極!
    雖然本片在創作理念上主要突出的是社會意識形態差異所導致的衝突,但最終指向卻實落在少年一代,面對那些氣勢洶洶的大人臉上的暴戾,他們眼中的兇狠,他們傳遞的恃強凌弱,他們遵循的目無法紀,統統盡收眼底,最後轉化為少年手中熊熊燃燒的怒火,狠狠地砸向悲慘世界。相比東木刻畫出的溫情守望者,這裡只有雨果筆下的邪惡莊稼漢。
  • 《悲慘世界》:一個世紀過去,這世界依然悲慘
    這是我們就算沒有看過也耳熟能詳的標題: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非裔法籍導演拉德利 (Ladj Ly)的首部劇情長片,它不僅承接了文豪維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同名經典名著標題的重量,還在去年法國有坎城影展備受好評的《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的情況下,代表了國家爭取奧斯卡的最佳國際影片獎項,而拉德利也成為了第一位擁有這個頭銜的法國黑人導演
  • 19世界法國兩大文學巨匠:巴爾扎克和雨果
    一個高舉人道主義,一個剖析人性醜惡。一個寫出了《悲慘世界》,一個寫下了《人間喜劇》。雨果和巴爾扎克同為19世紀兩座文學大山,卻經歷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與現實主義文學並立的浪漫主義文學的領導者——雨果,只比巴爾扎克小三歲,但他的人生經歷和巴爾扎克完全不同。雨果有一個和睦友好的家庭,兩個哥哥極具領導才能,少年成名,雨果9歲開始寫詩,16歲就發表了《布格——雅爾加》;17歲跟朋友一起創建了《保守文藝雙周刊》,他的一生,跟當時的法國政治緊密相連。
  • 電影 | 《悲慘世界》:無足輕重的生命
    西少今天要說的電影《悲慘世界》,本片並不雨果的《悲慘世界》,是由拉吉·利執導,達米安·勃納爾、亞歷克西斯·曼蒂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5月15日在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首映。《悲慘世界》打敗呼聲甚高的《燃燒女子的肖像》,代表法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這件事本身就是對本片質量的一種肯定。
  • 《悲慘世界》讀後感,我們都是芸芸眾生,冷暖自知
    ——《悲慘世界》《悲慘世界》裡的主角最近給自己放了個暑假,休閒之餘,拜讀了一部世界名著,雨果的《悲慘世界》,這部被認為是法國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的著作讀完之後,我整個人沉浸於那個時代,那個故事之中,但從那個時代抽身回來發現,雨果筆下的人性,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亦或者是未來,人性終究難測。
  • 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再讀《悲慘世界》:一個人也就是冉·阿讓的...
    今年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逝世135周年。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影響了全世界千千萬萬的讀者。歷史學家莫洛亞說:「今天,時間已作出了判斷。《悲慘世界》作為一部人類思想產生的偉大作品而為全世界所接受。冉阿讓、米裡哀主教、沙威、芳汀、德納第夫婦、馬呂斯以及珂賽特……在為數不多的世界意義的小說人物群像中佔有一席之地。」
  • 王安憶:重讀《悲慘世界》
    作家王安憶我為什麼要談《悲慘世界》呢?在我閱讀的世界裡有兩座大山,一座是《悲慘世界》,一座是《戰爭與和平》,我一直很想去攀登。這兩部作品太重大了,規模非常宏大!現在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對當代作品進行過度解釋,很小很小的細節被賦予很多很多的意義。
  • 平凡世界不平凡,悲慘世界不悲傷
    平凡世界不平凡,悲慘世界不悲傷《平凡的世界》和《悲慘世界》這兩本書都是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要說哪一本書更好,這個不好說。因為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平凡的世界》是反映七八十年代,中國城鄉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以孫少安、孫少平等人物為中心,塑造了他們這些平凡的人,為了追求理想,幸福,而默默地拼搏奮鬥,雖經歷苦難,但仍然不懈努力。從這些平凡的生活經歷中,創造著那個時代不平凡的業績。世界正是由這些平凡的積累,才推動著社會文明不斷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