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淺了;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裡是缺舟也渡人」
中元節,很多時候到了這一天大家基本上也稱之為「鬼節」。
又是百鬼夜行的傳說,又是撒豆驅邪,玩的那叫一個不亦樂乎。
但其實中元節,真的只是充斥著鬼神和祭祀麼?
今天,缺舟帶領大家重新認識一下這個節日。
中元節,我們又稱為鬼節,在比較驚悚一點的就是叫做「亡人節」(對,不要想像成人名,更不要套上「心裡有座墳,住著未亡人」這種感覺)
我們都很喜歡歸納和整理總結,就像是什麼唐宋八大家以及四大才子什麼的。
對於祖宗特別崇敬的我們,自然也有所謂的「四大祭祖節」。
其中除了除夕、重陽、清明之外,第四個就是咱們今天所說的中元節。(按理說當天都會清涼,甚至還會有點小雨)
說完了名稱,咱們來講講來歷。
「中元」,大家乍聽起來就好像是所謂的圍棋術語一樣,因為圍棋裡邊有個名詞叫做「天元」麼。
其實還是有點關係的,不過不是兩人之間有關係,而是和道教有關係。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分別為:天、地、水(上元、中元、下元)
而掌管的神仙也不一樣,按照上述順序來排應該是:紫薇大帝(正月十五,賜福)、清虛大帝(七月十五,負責赦罪)、洞陰大帝(十月十五,解厄)
接下來就有些玄幻了,反正是信則有,不信則無,大家擇心而聽。
因為宗教的關係,所以對於中元節,也是有著不同的說法。
思念
古代的時候,人們認為死了之後會有魂,清虛大帝就會在這天指引他們回家看望親人。(在河裡放荷花燈也是這個寓意,希望親人能夠知道回家的路)
所以這天很多人都會選擇祭祖。
親情
在佛教當中,中元節被稱之為「盂蘭盆節」。
盂蘭其實是梵文,解讀過來就是「救倒懸,解痛苦」
佛陀的弟子目犍連尊者一天用神通力中發現自己的母親在餓鬼道受苦(佛講究因果和輪迴,此道是佛教六道之一;其餘五道分別為:天人道(化生)、人道、畜牲道、阿修羅道(魔)、地獄道(化生))
隨後便以神通力將食物送到母親的嘴中,但是沒有想到食物卻變成了一塊火燒炭,讓其母親更加痛苦。
對此感到焦急萬分的尊者值得求助佛陀,但是佛陀表示其母有五百世的慳貪(順應上文的因果關係)
需要靠十方眾僧的威力,才能讓其解脫。
而目犍連尊者便在七月十五日這天,做了盂蘭盆來救助自己的母親。
這種救母之舉,孝義被大家廣為傳播。
所以都會鼓勵信徒多行善舉,這個不光是給自己積陰德,同樣也是為了給先人贖罪行孝。
孝義
在儒家當中,這一天被稱之為「送羊節」,因為在古代「羊」字和「祥」字是相通的。
而吉祥所包括的不單單是個人,或者家庭的,甚至是對於一個宗族的期許和祝福。
所以說表達的也是一種孝義,但是我覺得和佛教有所不同的,這個更多的是祝福和心願,而佛教則是真正的身體力行,維繫著直系親屬之間的感情。(個人理解)
缺舟:
其實我感覺對於普渡的概念可能稍微少了一點。
我個人覺得:對於人去之後的說法各有不同,有的派別也認為人去之後,會進入輪迴,從而投胎轉世,所謂的魂,更像是因為執念和怨念,不能投胎轉世的孤魂野鬼。
他們滯留陽間,只待有人能夠普渡他們使其能夠放下執念,或者說是有「路」可走,再去輪迴。
當然這一些都是我們自身根據古代的神鬼傳說以及當時人們的信仰水平,所做出的解釋。
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對於周邊的地區也都有輻射,新加坡,或者日本都有著自己特色的中元節,但是核心都沒有變過。
所以拋開這一切不談,我們需要抓住的核心事情在於以下三點。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俠肝義膽,仁善之心。
盡忠義之孝,傳千古良風。
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