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格上理財
每一個省會城市,都有一個「強省會」的夢想。
01
就在這一年,許多城市提出「強省會」戰略。
2019年12月,江西發布關於調整南昌市部分行政區劃的通知。撤銷南昌市灣裡區,將其行政區域併入南昌市新建區,同時設立南昌市紅谷灘區。
早年年中,江西就印發《大南昌都市圈發展規劃(2019-2025年)》,明確提出「支持南昌市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面對南京、杭州、濟南、青島、瀋陽、廈門、長沙等眾多城市的競爭,南昌想要爭創國家中心城市,難度不是一般之大。
在坊間,江西向來有「阿卡林省」(意指沒有存在感)的戲稱。由於缺乏強大的中心城市,江西一直與許多重大國家戰略無緣。
所以,萬事都有第一步。無論是瞄準「國中」,還是做大都市圈、尋求存在感,強省會無疑都是第一位的。
與南昌同步而行的還有南寧。
2019年11月,廣西出臺《關於實施強首府戰略的若干意見》,表示將借鑑南昌、合肥、南京等省會城市先進經驗,做大做強南寧。
當地表示:首府強則廣西強。南寧的「強首府戰略」(自治區省會,俗稱「首府」)終於橫空出世。
事實上,這一年,南寧先後獲得自貿區、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政策加持,南寧的城市地位得到提升,可以說,在出臺意見之前,「強首府「戰略就已落地。
與江西、廣西一樣,內蒙古也在行動。
2019年9月,呼和浩特發出「我們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府?」之問。
答案可謂不言而喻:強首府。
02
在一眾「弱省會」裡,最突出的並非南昌南寧呼和浩特,而是南京、濟南。
在省會城市裡,南昌南寧呼號浩特的首位度都位居倒數後十位,但南京位居倒數第二位,而濟南則一直處於墊底位置。
南京和濟南這兩個城市,一度被點名「省會作用發揮不夠」,成為打造「強省會」最佳的支撐。
年初,南京就將 「提升省會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作為2019年工作重心之一。
在最新發布的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中,南京都市圈的定位獲得提升:
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協同發展,打造東中部區域協調發展的典範。
這意味著,南京向安徽腹地的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的進軍,獲得了政策的認可。
南京的強省會,影響範圍不僅在江蘇,還包括安徽東部眾多城市。
與南京一樣,濟南的動作更大。
2019年初,濟南合併萊蕪塵埃落定。
雖然合併之後的新濟南,仍舊是首位度最低的省會城市,但濟南GDP卻首度躋身全國20強,獲得前所未有的曝光力度。
在過去,濟南的存在感不是一般弱,青島無論是經濟規模還是知名度都遠高於作為省會的濟南。
如今,隨著「強省會」戰略的推進,隨著經濟規模的放大,濟南的底氣越來越厚,目前已成為第十個國家中心城市的有力競爭者。
03
弱省會積極行動,強省會同樣不甘人後。
武漢、成都、西安,可謂強省會的典型代表。這三地的GDP佔所在省份的30%以上,人口集聚,產業集聚,成為最受矚目的區域中心城市。
然而,這些城市仍在行動,進一步鞏固「強省會」的優勢。
武漢,不僅要提高經濟首位度,還要提高人口首位度。
2019年上半年,武漢有關負責人表示:
要推動武漢城市人口從1000萬向2000萬跨越、推動 GDP從1萬億向2萬億跨越 、推動武漢從中部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和世界亮點城市跨越。
2018年,武漢常住人口為1108.1萬人,離2000萬的目標還有900萬的差距。
要完成這個目標,武漢到底是走合併之路,還是零門檻搶人之路,讓我們拭目以待。
與武漢一樣,西安的目標同樣極其宏大。
2019年初,西安發布《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戶籍人口超過1200萬,常住人口超過1500萬,總量邁上萬億級臺階,在副省級城市中經濟總量的排序提升至中位。
2018年,西安常住人口首度突破1000萬人,躋身千萬人口俱樂部,成為這一輪搶人大戰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接下來,如何進一步搶到更多人,做大人口首位度,同樣是西安面臨的考驗。
04
2020年,「強省會」時代即將到來。
為什麼這樣說?
這背後是城鎮化發展階段帶來的必然結果,也是城市發展規律的必然,更有一系列頂層政策強力支持。
其一,以中心城市促進城市群發展,業已成為新一輪城鎮化的指導原則。
前不久,求是雜誌刊發的重要文章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
這篇文章還明確提及: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
這意味著什麼,可謂不言而喻。
其二,優化行政區劃設置,將成為做大強省會的重要抓手。
前幾天,中辦、國辦印發《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這份文件,最大的亮點有兩個:一是,提出全面放開大城市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可以「零門檻落戶」。
二是,提出要優化行政區劃設置,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格局,拓寬城市間流動空間。
可見,優化行政區劃設置,做大中心城市,將會成為大勢所趨。
這種背景下,無論是濟南合併萊蕪、簡陽劃歸成都,還是合肥三分巢湖、西安代管西鹹新區,都可視為「優化行政區劃」之列。
其三,做大強省會,還是經濟發展規律和城市競爭的必然。
一個省份,如果連一個顯眼的大城市都沒有,恐怕都參與區域競爭的機會都沒有,遑論在重大國家戰略中獲得一席之地?
在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戰略日益明顯的今天,沒有中心城市,就沒有引領者,無論是人口競爭還是產業競爭中,都缺乏領頭羊。
成都、武漢、鄭州、西安之所以能在這一輪城市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城市,與省會的強力崛起不無關係。
借用一句話:用馬太效應對抗馬太效應,用大城市對抗大城市。這恐怕是中西部省份的最佳選擇。
做大省會,做大中心城市,進而做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從而在城市競爭中搶得先機,這不僅是2020年的趨勢,更會是未來10年的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