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金
通過文學作品、影視劇和一些媒體新聞,曾今存在過的克格勃給世人的印象是一個規模龐大、手段冷酷嚴峻、眼線無處不在、無事不管的諜報機構。事實上,用「諜報」二字去概括克格勃的歷史及其職責顯然是一個誤解。正如其機構標誌徽章上的劍與盾一樣,該部門可謂是蘇聯在直面外部威脅時的「利劍」與「盾牌」。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地回朔歷史,了解一下這個名號早已廣為人知,實際卻又不被人所深入了解的組織。
▲克格勃的徽章
一、緣起十月,數次改組
「克格勃」可謂是一個與蘇聯休戚與共的符號,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十月革命時期。
當時,布爾什維克贏得了武裝鬥爭的勝利,但是國內外局勢依舊動蕩不安。尤其是彼時的俄國國內,除了有潛藏著的反動分子,還爆發了一股消極怠工的浪潮。為了保衛革命勝利果實,蘇俄於1917年12月命捷爾任斯基牽頭組織成立"契卡"。
▲昔日克格勃總部大樓前的捷爾任斯基雕像
此後數十年間,該組織先後改稱過國家政治保衛局、國家政治保衛總局、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等名頭,與內務人民委員部分分合合後,它才於1954年正式得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俄文簡稱「КГБ」(克格勃)。
從該組織的歷史來看,它實際上最主要的職責是對內保衛國家政治安全,打擊國內的間諜並阻止顛覆活動。隨著組織的發展和壯大,才最終衍生為集情報搜集、反間諜、監督軍隊、護衛領導、保障政府通訊、維護國家社會安定、保衛邊境、執行中央委託的特殊任務職責為一體的龐大組織。
二、規模龐大,實力強悍
雖然機關名稱和隸屬關係屢次變動,但是由於其主要的下屬單位並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因此,克格勃在成立之初就擁有了一個完備的組織架構。
1969年,克格勃再次進行內部合併,確定了規模結構:第一總局(國外)、第二總局(國內)、第五總局、第八總局(通訊)和邊防總局。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該組織的鼎盛時期,它在世界各地擁有9萬特工人員,另有40萬內部職員、警衛、邊防部隊和特種部隊的龐大安全情報部門。其規模可謂空前絕後,遠超中情局。甚至於今日的「阿爾法」、「信號旗」都曾隸屬於該部門麾下。其實力之強,可想而知。
當然,克格勃的職能還不限於國內。如前文所講的,克格勃在全世界各地都擁有特工,在他們背後就是克格勃第一總局下設的10個地區分部。其中,他們的第一分部負責美國和加拿大的情報工作。
除此之外,該總局還有6個輔助部門,其中第11分部負責對外派遣「顧問」,做一些明面上的工作;第12分部負責偽造證件;第13分部負責與國外間諜聯絡,進行情報傳遞;第14分部負責提供情報工具;第15、16分部則負責內部行政。
三、無處不在,冷戰先鋒
在美蘇冷戰的高峰期,可以說也是克格勃的巔峰時刻。當時,該組織在國內和國際上都有著活躍的身影。與固有印象不同,克格勃在國內不僅僅是破壞、顛覆活動的執法者,還是主動出擊的獵人。
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法國派莫裡斯·德讓為駐蘇聯大使,派空軍的路易·吉博上校為大使館武官。為了能夠打入法國內閣高層,克格勃針對這兩人發起了代號為「德讓行動」的策反計劃。該行動從1955年12月開始至1958年8月結束,前後歷時2年多,動用了百餘名克格勃特工和其他輔助力量。
▲德讓及其妻子
行動伊始,克格勃以德讓的夫人為切入點,為其介紹當時的演藝界名流。在熟絡之後,利用各種電影展和晚宴的名義邀請德讓出席。在這些活動期間,一些克格勃的美人特工(代號「燕子」)借"演員"之名混入其中。在與這些美豔的「演員」一來二去之間,德讓上鉤了。
1958年8月初某一天的下午,德讓正與一位名叫洛拉的演員在她家中纏綿。就在這時,「演員」的「丈夫」回來了。之後這名「丈夫」揚言要把事情弄大,讓他聲譽掃地。隨後,德讓又不出意料的去找了之前所結識的「高官」求助。
就這樣,掌握了把柄的克格勃成功讓德讓成為了為自己所用的棋子。跟他一起來蘇聯的吉博上校,也是同樣落入圈套的。而且在該行動展開的同時,對大使館的其他官員的策反工作也在一同展開。單單被爆出來毀掉前程的官員,就有不下數名。
可以說,當時的法國駐蘇大使館被滲透成篩子了。但隨著1963年參與該行動的一名特工叛逃,所有成果也都付之一炬了。被策反的吉博上校更是在東窗事發的前一年就飲彈自盡。
▲另一起事件中的"燕子"與涉事的英國官員
當然,克格勃在國內也負責高級別活動和高層領導人的安全事項。如在1988年裡根訪蘇前夕,克格勃收到線報有人會行刺美國總統。但是當時的情報十分模糊和稀少,克格勃特工們排查起來十分艱難。如果讓行刺者得逞,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
但就是憑藉著極少量模糊的情報,一絲不苟的克格勃特工在裡根專機到達前的15分鐘,在6000名記者裡將犯人制服。
▲"阿爾法"小組訓練照
四、反恐先驅,境外交鋒
另一個在國內成績斐然,卻不為常人所提及的領域,便是反恐。而在冷戰的大背景之下,也滋生著恐怖主義思想。
為了遏制國內的恐怖主義苗頭,克格勃於1974年成立了「A小組」,即日後聞名的阿爾法小組。在1979年至1991年期間,該小組參與了16次反恐行動,戰績顯赫。尤其是在1979年擊斃阿富汗總理阿明和1985年黎巴嫩武裝劫持蘇聯大使館兩件事中,更是讓世人見識到了他們的雷霆手段。
前者,阿爾法小組在20分鐘內突破重兵保護的阿明官邸,並在府邸內擊斃阿明;後者,在事發之後,克格勃不惜動用駐外特工,將該組織高層抓捕處決,以儆效尤,最終被劫持的外交人員被釋放。
▲U2高空偵察機
接下來,讓我們把視線落在國外活動上。在單一事件上,比較有名的便是「鮑爾斯事件」。1960年5月1日,鮑爾斯奉命駕駛U2高空偵察機對蘇執行戰略偵察任務。但是,他不知道的是,這架U2上的高度儀早已被偽裝成地勤的克格勃特工做了手腳。
在出發的前夜,接到線報的特工穆罕默德·嘉茲尼·漢潛入機庫,將高度儀旁邊的一顆螺絲替換為強磁螺絲。任務當天,鮑爾斯一直以為自己飛行在6.8萬英尺的高度(約2萬米),實際上此時的飛行高度不過1萬英尺(約3048米)。
同時,該機的自動駕駛系統也被動了手腳。鮑爾斯便想著以這個高度手動駕駛飛回基地,但是最終遭到擊落。當然,這也是一招險棋。事發之後,蘇聯方面宣稱他們已經掌握了如此高射程的飛彈技術。不明就裡的美國人加大了飛彈方面的投入,克格勃也間接推動了一波軍備競賽。
▲落地後被俘虜的鮑爾斯
如果跳出這些單一的事例,我們將發現,克格勃是在大洲層面,以國家為棋盤與西方陣營展開交鋒。
冷戰時期,西方國家明面上對拉美地區和非洲國家有著文化、政治影響。但在這些地方,克格勃也展開了隱秘地行動。自60年代起,克格勃便以「顧問」的形式參與到新興獨立國家的政權建設當中。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古巴和加納,克格勃幾乎靠一己之力將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插入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心臟。
以這兩個國家為支點,克格勃向拉美和非洲輸出革命思潮,以圖擴大影響。他們一度在剛果、宏都拉斯、蘇丹、南葉門、尼加拉瓜等地扶持起了一批革命力量並建立起革命根據地。
然而,隨著蘇聯國力的衰退,克格勃的這些努力也付諸東流,最終連它自身,也成為了一個歷史的符號。
參考資料:1、《大數據的腳印——為你講述數據背後的故事》,趙恆2、《蘇聯時期反恐機制研究》,戴豔梅3、《神秘的"克格勃"》,李同成4、《伸向亞非拉的觸角全球爭霸——克格勃當先鋒》,閻濱5、《淺談克格勃》,肖玉秋6、《核間諜與蘇聯原子彈研製——基於蘇聯解密檔案的研究》,張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