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發現藏經洞後,外國探險家從藏經洞中擄掠文物的種類及數量

2021-01-18 騰訊網

東晉太和元年(366),莫高窟就已開鑿。魏晉以來,經過千年的積累,這塊彈丸之地竟開鑿了400多座石窟。石窟中有精美的佛像、瑰麗的窟簷裝飾、豐富多彩的壁畫,由於沙漠特有的乾燥氣候,至今保存如初,成為世界歷史上罕見的文化藝術寶庫。

大約在1049年以後,敦煌處在西夏王朝統治下,莫高窟的和尚把歷代寶藏、經卷、絹畫、織繡、雜書等集中放在一個洞窟的復室裡,外面築上一道牆封閉起來,畫上菩薩像。這樣大批的文化典籍被秘密珍藏起來,這就是後來令世界矚目的敦煌藏經洞。

光緒二十六年(1900)五月二十六日,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圓籙在清理今編第16窟的積沙時,偶然發現了藏經洞(即今第17窟),裡面堆滿了寫本經卷、文書、織繡、繪畫和畫著佛像的絹幡、印花織物、拓本、寫本和印本的圖書絲織物、儒家經典、地理志、通俗詩詞歌曲、契約、信札、帳單、銅像等大約5萬件左右的文物。這些文物,涵蓋了中國及中亞古代歷史、地理、宗教、經濟、政治、民族、語言、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珍貴的資料,被譽為「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古代學術的海洋」,這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發現,是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

發現敦煌藏經洞以後,王圓籙撿出一些精美的絹畫和完整的寫經,作為古董送給敦煌縣衙的官吏和當地名流。光緒二十八年(1902),甘肅學臺葉昌熾從敦煌縣令汪宗翰手裡得到了在藏經洞發現的幾種唐碑拓片、絹畫和寫經,又從另一個文人王宗海手裡得到一些絹畫和寫經。葉昌熾是位金石學家,深知這些絹畫和經卷的重要價值,立刻建議省府把所有經卷送省城蘭州保管。但是省政府竟然捨不得出運費,僅在光緒三十年(1904)一月下令由敦煌縣衙清點,並責成王道土就地封存,暫為保管。

敦煌發現藏經洞的消息傳出後,外國探險家蜂擁而至,肆意擄掠,其中規模大者有以下幾次。

光緒三十一年(1905)、俄國人勃奧魯切夫僅以6包俄國日用品為代價,就從王道士手中騙去一批文書經卷。

第二年,英籍匈牙利人馬克·奧利爾·斯坦因來到中國。斯坦因畢業於德國杜賓根大學,曾於倫敦牛津大學從事東方語言和考古學研究一年,具有測量地形和繪製地圖的技能,後在英屬印度政府供職。斯坦因富有語言天賦,不僅懂得匈、德、英法、希臘、拉丁、波斯、梵文和克什米爾、突厥語還略懂漢語。他從土耳其商人那裡聽說敦煌王道士手裡有古書,便假借考古之名竄到敦煌,以一筆數量很少的「功德錢」買通了王道士。隨後斯坦因用7晝夜的時間,恣意挑選了3000多卷保存完好的經卷,500幅以上的繪畫,裝在29個大木箱裡,悄悄地離開了敦煌。

16個月後,這些珍寶到達倫敦大英博物館,震動了整個歐洲,斯坦因的發現被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隨後斯坦因從光緒三十三年(1907)起,又先後5次去莫高窟,以幾乎同樣的手法騙取了大量的文物。據統計,他先後竊走織繡品150餘方,繪畫500餘幅,圖書、經卷、印本、寫本等6500餘卷。所有這些文物都被運至大英博物館珍藏,為此他獲得了英國政府授予的金質獎章。

繼斯坦因之後,法、日、俄、美等國迅速組織探險隊從不同的方向趕往敦煌。

光緒三十四年(1908)六月,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來到莫高窟。他以500兩銀子賄賂買通石窟管理人員,憑著漢學功底,把斯坦因忽視的更為珍貴的經卷和在語言學、考古學上極有價值的6000多卷寫本及一些畫卷,裝了10大車。伯希和將這些文物運往巴黎,寫本部分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東方寫本部,絹畫、絲織品等入藏集美博物館。伯希和還拍攝了全部洞窟的壁畫,並給各個洞窟編了號。

宣統三年(1911)八月,由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組織的兩支探險隊在敦煌相會,他們從王道士的密室中取走近600份經卷,還獲得了約700件吐魯番文書和木簡、壁畫、雕像、絲織品等。

1914年,俄國人鄂登堡來到敦煌。

1914-1915年,鄂登堡盜去寫經3000件以上,另有絲織藝術精品150餘方,壁畫500餘幅。

所有盜寶者中,美國華爾納的手段最為卑劣。他於1923年到達莫高窟,當時石窟文物已空,他把預先制好的特殊化學膠布貼在選好的壁畫上,粘去了26方珍貴的唐代壁畫,共計32006平方釐米。他還用利刃鏟去了其他幾方壁畫,並搬走了幾尊神採飛揚的唐代塑像。後來華爾納計劃再次來華盜寶,遭到了中外人土的一致遺責而未能得逞。

幾經劫掠,敦煌文物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於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僅有少部分保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相關焦點

  • 藏經洞發現120年:明珠蒙塵,不掩其芒
    120年前,敦煌藏經洞被道士王圓籙無意發現,使得數萬卷古代文獻及紙本絹畫始見天日。藏經洞被認為是人類文化史上的重大發現之一,保存了公元4世紀至11世紀的寫本刺繡、絹畫、法器等各類文物五萬多件。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獻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最重要的發現,敦煌學家姜亮夫教授認為「整個中國文化都在敦煌卷子中表現出來」。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第一階段是1909年至1949年,以1930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一時期敦煌學逐步興起,後一時期我國學者接觸的敦煌文獻大為增多,研究領域逐步擴大。第二個階段是1949年至1978年,以1966年「文革」開始劃分為兩個時期,前一時期研究重心在大陸,後一時期研究重心轉移到了港臺。第三階段是1978年改革開放後至2000年,我國敦煌學快速發展,最終掌握了國際敦煌學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 流亡海外的敦煌藏經洞出土絹畫賞介
    其中最為聞名的當數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絹畫, 它們色彩沉穩, 質感厚重, 具有神聖的禪味。公元19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 ,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今第17窟) 被打開, 這些秘藏千年的珍貴藝術品與敦煌文書同時出土, 由此轟動了整個世界。
  • 柴劍虹|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再談「行百裡者半九十」
    20年前,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的老會長季羨林教授一再強調:進入新世紀之敦煌學研究是「行百裡,半九十」,任重而道遠。前不久,「2020敦煌論壇:紀念藏經洞發現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員代表大會」在敦煌莫高窟舉行。
  • 為什麼日本人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
    在早年的流浪生活中,王圓籙逐漸接受了道教的信仰,退伍後,便在當地受戒成了一名道士。之後他遊歷四方,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來到了敦煌莫高窟。上圖-法國人伯希和在藏經洞中從1907年開始直到1931年王圓籙去世,先後有英國探險家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日本大谷探險隊的橘瑞超與吉川小一郎、俄國考古學會會長奧登堡等人從王圓籙手中買走大量的這些文物
  • 被控「民族罪人」的敦煌道士王圓籙是替誰背鍋?
    這篇文章曾進入過人教版的高中語文課本,於是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知道了敦煌,知道了莫高窟,也知道了王圓籙。人們常常忘了王圓籙是最早發現敦煌文書的人,只記得他以極少的回報將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大量文物賣給了斯坦因、伯希和、橘瑞超等歐日探險家,是「骯髒的道士」,民族的罪人。想罵斯坦因、伯希和?
  • 我國有歷史記載被盜或遺失的文物無數,無記載也不計其數
    這些承載著中華文化積澱的文物,有的被搶劫,有的被盜掘販賣,也有著各自的滄桑故事。從中國文物協會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中國近代以來,丟失的文物數量超過1000萬件,其中國寶級的一、二級文物,就有100萬件之多,精品更是難以數計。
  • 原大原刻原色,科技助珍寶「回家」,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在...
    今年是敦煌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在戰亂年代,當時被發現的6萬餘件文物中有三分之二流散海外,成為國人心中之痛。為了讓國人感受敦煌珍寶,通過數位技術,本月,130件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以複製品形態亮相蘭州博物館。
  • 蘭州市博物館觀賞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
    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亮相蘭州。「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展」在蘭州市博物館舉辦。本次展覽以「傳播文物價值 展現中華風採」為主題,展品均為上個世紀流失到海外的敦煌藏經洞內的珍貴文物的複製品。展覽將持續至10月30日。
  • 斯坦因帶去歐洲的敦煌藝術珍品,在大英博物館高清圖片庫重見天日
    雲遊寄居在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清理洞窟(敦煌研究院編第16號洞窟)的積沙時,沙出壁裂,發現一個隱藏的附室。開啟的時候,這個小洞窟內密密匝匝地堆滿了成捆的經卷、文書、文物,從地面壘到屋頂,見者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敦煌藏經洞,現在編號為莫高窟第17號洞窟。
  • 敦煌壁畫中的秘密
    敦煌壁畫,是中國巖彩畫的集大成者。莫蘭迪會發現,敦煌莫高窟的巖彩來自天然礦石、進口寶石、人工製造化合物的綜合運用,一張張壁畫背後的材料價值就造價不菲,遠勝於他畫的靜物小品。
  • 為何120年之後,還要再去敦煌?
    位於大漠深處,低調而有文化感的敦煌莫高窟重回視線,5月10日重新開放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 今年也是藏經洞發現120周年,1900年6月22日,(農曆5月26日),王圓籙道士發現藏經洞,由此開啟了敦煌的近代屈辱史。
  • 一件唐代小楷在敦煌出土,字字絕美,乃是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
    然而這些經卷,絕大部分被封存在了敦煌藏經洞當中,在敦煌的藏經洞當中不僅有大量的唐代經卷,還有許多的估古籍珍本和其它的珍貴文物!關於敦煌藏經洞為何被封閉,如今在學術界也沒有統一的答覆,但一般認為是為了避西夏戰亂所藏。
  • 十七首敦煌藏經洞中的李嶠詠物詩,你會背幾首?
    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十七首李嶠詠物詩:《羊》《兔》《鳳》《鶴》《銀》《錢》《錦》《羅》《綾》《素》《布》《硯》《墨》《紙》《酒》《扇》《月》。你會背誦幾首?相信大家小時候應該都背過這首《風》吧。全詩如下: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一個秋季的午後,李嶠正與朋友飲酒,突然一陣風吹過,朋友就想考考李嶠,李嶠抬頭想了一會兒,便作了這首詩。
  • 敦煌文物珍品:什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二十世紀初敦煌藏經洞各種色紙的出土,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敦煌所有的紙幾乎都是染得,黃檗紙居多;但也有些學者認為敦煌地區可能是用當地的狼毒草染紙,方法是將紙用狼毒草根的水浸泡,主要是為防蟲蛀。狼毒草敦煌不多,但敦煌鄰近的地方不少,用狼毒草代替黃檗來染紙的,可以就地取材,且與黃檗異曲同工,所以說這種推測也是能夠成立的。有意思的是S.4324文書中有些紙面上倒像是茶漬,這是不是文獻中所記載以茶染紙的實物呢?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敦煌文化
    畫面中漢武帝騎在馬上,群臣持傘蓋相隨與張騫告別。這是最早的一幅張騫出使西域圖,是研究絲綢之路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南壁中央留有一片空白,這是1924年該處壁畫被美國人蘭登·華爾納(Langdon warner)用化學膠布粘走後留下的痕跡。該壁畫現藏於哈佛藝術博物館(Harvard Art Museums)。   第16-17號洞窟,又名藏經洞。
  • 斯坦因與敦煌佛教繪畫
    一九OO年的一天,道士王圓在敦煌清理一處洞窟時,發現了隱藏千年的藏經洞。洞內堆滿魏晉至隋唐五代的文書和繪畫。令人痛心的是,藏經洞中的珍寶很快遭到劫掠。第一個到達藏經洞的外國人是英籍考古學家斯坦因,現藏倫敦的諸多敦煌文物,便系經斯坦因之手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