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所茶
作者:黃美蓮
天所村位於雲安區六都鎮東北部,是一個只有272人的自然村。村中有羅、李、梁、呂等四姓。
4月16日,我們《雲安文史·人文六都》採寫組一行到了六都鎮光明村委天所村採寫收集文史資料。一路往天所村方向前進,只見滿目蒼翠,空氣十分清新。一看就知道是好山好水的地方。當地村民羅水清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並聯繫了他的父親——一位97歲的老人羅甫老伯為我們講述天所村與天所茶的來歷與故事。
羅老伯身體硬朗,只是有點耳背,要在他耳邊大聲說才能聽清。我們一行原先對天所名字的猜測是:天所,是天之所在,指這裡山高,離天很近;也有人猜,天所,是過去朝廷在這裡建的城所,因這裡擁有繁衍生息的優越自然條件,在城所守護的人產生了落腳於此的想法,後來逐漸成了村落。種種猜測隨著我們見了羅老伯而被一一否定。羅老伯給我們說天所名字的來歷,打破了我們原來的種種想像,原來天所村名是因山形而命名的。村前的山形似一把古老的銅鎖鎖匙,鎖匙長長的像一條挑擔,鎖匙頭部與尾部的山像被擔子挑著,所以起名「天鎖」。隨著天鎖村人口越來越多,耕地不足,村民就在那「鎖匙」位置的山上開墾荒地,並引水灌溉,成了水田和山地。後來再也看不到那把「鎖匙」了。原來天所以前叫「天鎖」,不知何時改為「天所」。
天所村最著名的要數天所茶了,天所茶大多是小茶細茶,茶葉細長,茶芽略帶紫色,產量不高。天所茶過去曾被大量種植,遠銷省內外。天所村的海拔高,村中常年雲霧繚繞,這裡產的天所茶茶色青翠、茶味濃鬱持久、甘甜醇厚。天所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過規模種植,曾作為天所村的重要經濟來源,被天所人寄予了厚望。
由於天所茶產量不高,創造不了多大的經濟價值。加上當地年輕一代都往城市工作,留守的村民對天所茶種植熱情不高,而改種其他作物,天所茶已經日漸減少,只有村民零星種植或保留著原有茶園。打理茶園的都是留守老人,他們自給自足,每年只是清明前後去摘一兩次茶葉,然後等到白露前夕再摘一次,夠一家人一年喝就行了。
我們沿途並沒有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樹,也沒有看到想像中從山頂到山腳都是一行行綠油油茶樹的現代茶園。只有在林間零星散落一小片一小片的茶地,心裡為天所茶的日漸式微而惋惜。
村前那塊曾經名聲遠播的天所大田如今已經變成了山地,村民種植花生、芋頭等農作物,據說那塊大水田有五六畝,是天所村最好的水田,還沒有分田到戶時那塊大田一年兩造都是插秧。分田到戶後,大田被分到了各家各戶。因為年輕人都外出了,留守村中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對耕田種地也沒有多大的力氣。目前全村只有一戶人還在耕田種水稻,其他村民都是種些玉米、木薯之類的農作物。
據說天所茶由明朝抗倭名將陳 璘 在此種植而成,它曾經美名遠播。村中還生長著兩棵數百年以上的茶樹,據說是由陳 璘 大將軍手植。村民對那兩棵茶樹是格外珍惜的,即使在開荒造田的年代也沒有把那兩棵茶樹砍掉,不知道那兩棵茶樹是不是由陳 璘 親手種植,所以才會保存到現在。據說村口有塊大石頭上有個「陳璘印」,是陳璘在此跌了一跤而留下的腳印。我問羅老伯,陳 璘 為何會在這裡經過而跌了一跤?他是不是在此駐守過?或在此打過山賊?羅老伯說他也不知道。
我們在羅水清屋後的茶園裡體驗採摘正宗的天所茶,一行人與心心念念的天所茶終於有了個親密接觸。茶芽不多,而且是參差不齊短短的尖芽,一副纖細柔弱的樣子。羅水清說,今年的天所茶更少,清明前雨水多,天冷,茶樹不發芽。等到雨停了,天氣變得乾旱了,茶芽又生長緩慢。因為天所茶種在山坡上,不施肥不除蟲,任其自生自滅,完全的原生態。我們尋尋覓覓,總感覺無從下手,茶芽實在太少了,只好作罷。
羅水清把他今年採摘的全部清前茶拿出來,說:大約半斤吧,今年就這麼多清明茶了,茶樹不長芽啊!言語之間有些無奈。用柴火炒幹的天所茶,外表褐色,茶味濃鬱,羅水清泡了一壺給我們品嘗,我們終於喝上了用天所水泡的天所茶,茶水清澈、略帶綠色。為讓我們真正品嘗出天所茶的獨特醇香,羅水清特意把茶泡得很濃。我們喝了一杯又一杯,讚不絕口。
以前經常聽人說:「你喝得了天所茶,食不了天所水。」原來,天所水泡天所茶才是最好的搭配。天所茶相對易得,天所水卻一水難求。天所村離市區路途遙遠,天所茶攜帶相對容易,天所水攜帶卻不方便。尤其是過去交通極其不便的時候,天所人出行只是靠一條窄小的山路,九曲十八彎的,天所村的山路就如一首山歌所唱:「爬上山坳又落嶺,才過山坑又過圳」。可以想像天所村是多麼的偏僻。
羅水清的鄰居——一對70多歲的老夫婦李植和羅秀英正在門外大聲呼喚,叫羅水清過去炒茶。原來,為了讓我們直觀地了解天所茶的手工炒制過程,羅水清特意叫鄰居提早去摘茶了。夫婦倆去茶園摘了半天,才摘到半篩子的青茶。
羅水清過去幫忙翻茶,李老伯負責燒火。只見羅水清右手拿一塊木尺一樣的木條,左手拿鏟子,兩種工具同時使用,把茶葉不停地翻炒,待到茶葉水分減少,茶葉開始變軟退青,才把茶葉鏟起放在竹籬上,然後趁熱進行搓揉,這可是個技術活,力度要均勻適度,搓揉成團然後把茶撒開讓水分揮發。把茶葉搓揉一遍後,燒熱 鑊頭 ,然後又把茶葉放進去翻炒。炒制天所茶要搓揉3次,然後慢火炒幹。老夫妻兩人相對而坐,用力揉著篩子裡的茶葉。兩人好奇地問我們從哪裡來,並叫我們吃了晚飯才回家,十分熱情。同行的攝影師說他母親以前在鄉下炒茶時,不是用手搓茶,而是用雙腳直接踩在茶葉上用力搓揉。我們立馬覺得手工炒茶衛生不夠。老伯夫婦聽了哈哈大笑說:我們 天所 茶炒茶不用腳只用手。他們專門為我們一一展示了手工炒茶工序。
我體驗了一下揉茶,滿滿的茶葉香味,雙手有一種糖分的粘糯感。怪不得咀嚼天所茶後口腔有一種甘甜。因為時間倉促,我們沒有去看那株百年古茶,也沒有去看 陳璘 印。
我們同行中有對天所茶情有獨鐘的愛茶人,與老伯夫婦一交談,羅秀英婆婆禁不住我們的懇求,把本來留給兒女們的清前茶拿了出來讓我們品嘗,我們提出買幾斤回家,羅婆婆說只可以賣二三斤給我們,因為數量不多,她一定要留些給兒女們,說孩子們在外面工作,一年才回一、二趟家,茶葉就成了父母給孩子們的最好手信了。我們每人買了少量天所茶,如獲至寶,約好下次再來買天所茶。
天所村海拔高,到達天所村時我耳鳴得厲害,加上飲了幾杯濃濃的天所茶,回到家還有些頭暈頭痛腳浮的感覺。終於醉了一回茶,我知道,我醉的不只是天所茶,還有天所那醉人的春色。
來源:雲浮日報
【來源:雲安電視】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