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事基地被炸,確認兇器為喀秋莎火箭炮,暗中將矛頭指向俄羅斯

2020-12-17 絕對觀察

美軍的伊拉克聯軍基地在近日被當地武裝襲擊,造成三名士兵死亡,其中還有一名美軍軍官,美國方面對此異常憤怒,通過對於炸彈殘骸的搜集研究,鎖定了伊拉克的什葉派武裝,並再之後宣布會採取針對什葉派武裝的毀滅性打擊。緊接著第二天美國出動了大批的戰機對什葉派的地盤進行了瘋狂的轟炸,第一天並沒有任何的收穫,美軍並不會放棄,在之後的轟炸中美軍居然炸死了一名伊朗安全部隊的高級軍官,事後稱該軍官是伊朗派駐當地負責培訓什葉派武裝的人員。

伊朗這次又是損失慘重,不過美國在拉出隱藏在身後的伊朗之後,並沒有就此罷休,在這件事上想牽扯出更多的國家。在美軍基地接連被炸之後,將目標再次放到了這一次發動襲擊的武器上面,並且確認兇器為喀秋莎火箭炮,暗中將矛頭指向俄羅斯。據當地媒體報導,美國塔基軍營的發言人對外界宣稱,此次什葉派武裝使用的飛彈是名為「107毫米喀秋莎」的火箭炮。在國際軍火市場自由化的今天,擁有任何武器都不足為奇,但是細品美國發言人的語言,你會發現此話的含義。「喀秋莎」火箭彈是俄羅斯製造的飛彈,這眾所周知,那麼107毫米又是什麼意思呢?

準確的說是107毫米火箭彈牽引發射器,在國際上是比較有名的武器之一,他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名氣就相當於蘇聯的AK-47一樣,因為方便攜帶,操作簡單,被廣泛的購買應用。但是107毫米發射器和喀秋莎火箭彈完全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並不是配套的武器,那麼美國發言人的說法是屬於無知還是故意為之?首先發言人是軍方發言人,對於軍事事物和世界軍用武器應該相對了解,而且這兩種武器在軍事領域都是很有名氣的存在,不知道的概率很小,即使不知道,在發言之前肯定要做功課來熟悉才對。所以美方的發言是有意為之,目的就是要將矛頭指向俄羅斯。

美國此舉無非是在暗示俄羅斯在背後支持了伊朗對美國的襲擊,想把這件事情放大開來,讓自己在中東狼狽不堪的時候中俄不能在一邊看笑話。自己在中東不能分身防止俄羅斯做一些不利於美國的事情,這一做法是想強行把俄羅斯拉倒伊拉克的泥潭中來,讓他們不能置身事外,這符合美國一貫的無賴做法,這一說法明顯是在污衊。

當前世界的爭端無非是美國和俄羅斯兩大陣營的爭端,在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期間,美國政府無暇顧及亞洲地區,中俄兩國抓住機會快速的發展自己,尤其是中國的發展速度,中國不僅順利躋身世界第二經濟體的行列,在亞洲以及世界上的地位也快速太高,美國的亞洲戰略在中國的衝擊下徹底失敗。在此次眼見和伊朗要不死不休的時候,美國學聰明了,他要提前把中國和俄羅斯拉扯進來,讓中俄兩國不能脫離他的視線,被美國牽連的話對於中俄的發展是不利的,至少對中國是不利的,中國的發展以經濟為主,不像美國靠武力發家。如果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個軍事大國發生正面衝突,那對於整個世界將是毀滅性的,美國不計後果的胡亂挑釁實在是讓人覺得十分擔心。還像上面說的,美國的無端指責是不成熟的表現,武器貿易的自由化可以讓任何人得到自己想要的武器,美國的污衊不會得逞。

伊朗是我們的國際朋友,在重大場合都會選擇支持我們,我們對於伊朗人民的利益也是會極力支持的,但是我國的一貫主張都是和平解決爭端,讓談判成為解決世界性問題的主流方法。美國不斷製造混亂的做法和我們中國的想法毫不契合,往其他國家身上潑髒水的做法真是有失美國的體面。

相關焦點

  • 喀秋莎火箭炮:女神的怒火有多強?將敵人直接送去地獄
    說到喀秋莎,大多數國人都會想起那首叫做《喀秋莎》的俄羅斯民謠,其實喀秋莎也是蘇聯女性用得最普遍的一個名字,據說在這款自走火箭炮剛投入戰場時,蘇聯紅軍看到火箭炮上寫有一個字母K
  • 電影《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喀秋莎火箭炮有多猛
    電影《金剛川》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說起喀秋莎,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那首我們耳熟能詳的蘇聯經典歌曲,尤其是在2015年俄羅斯紀念其衛國戰爭勝利的閱兵式上,我儀仗隊歌唱經典歌曲《喀秋莎》炫目登場,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也給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少女「喀秋莎」
    在1941年,當德軍沉浸在利用繳獲的蘇聯寬軌列車為後方補給物資的喜悅中時,一陣突如其來的咆哮嚇住了正在忙碌的德軍,不到10秒的時間內,天崩地坼一樣的密集炮火把車站附近的德軍和他們的物資列車全部都炸上了天,在這短短的時間內突然而來又突然離去,一切陷於死寂,倖存的德軍仿佛從地獄走了一遭。是什麼火炮能夠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彈藥?
  • 透過電影《金剛川》,揭秘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威震敵膽的
    除了蘇聯經典歌曲《喀秋莎》外,火箭炮喀秋莎也是一件與我們有特殊感情的武器,尤其在當時我軍軍備匱乏時期的抗美援朝戰場上,我方炮兵巧妙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兇猛的火力,霸氣地壓制了敵方的強大炮火,摧毀了敵軍的信心,因此我方戰士將「喀秋莎火箭炮」贊稱為當時的「炮兵之王」。
  • 聽老兵講那喀秋莎火箭炮的故事 盤點喀秋莎火箭炮(圖集)
    蘇聯I-16戰鬥機攜帶RS-82火箭彈,這種火箭和地面發射的BM-8火箭炮使用的彈藥是一樣的,口徑為82毫米 1938年,蘇軍高層開始嘗試將火箭彈從飛機上搬下來,為陸軍研製車載火箭炮。 在缺乏足夠數量卡車底盤的情況下,蘇軍將各種可用的底盤用來製造喀秋莎火箭炮,以應付戰爭需要。
  • 《金剛川》 「史達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蘇聯衛國戰爭時的一首愛情歌曲,描繪的是俄羅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去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 1945年4月16日,紅軍對柏林外圍開始進攻,前進中,許多部隊齊聲唱起了《喀秋莎》,而為這歌聲伴奏的,是2000多門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嘯聲。
  • 火箭炮:從「喀秋莎」到「颶風」
    問世—火力強大 射程非凡「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這首膾炙人口的《喀秋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激勵無數蘇聯軍民浴血奮戰、保家衛國。其實,在當時硝煙瀰漫的戰場上,還有一個「喀秋莎」同樣聲名遠揚。在它的「引吭高歌」中,德軍吃了不少苦頭。它就是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
  • 伊拉克「綠區」又遭襲,「喀秋莎」為何永遠打不中?不是準頭不好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近期報導,有四枚「喀秋莎」火箭彈墜落在巴格達「綠區」,目前暫無人員傷亡。「綠區」是美國駐伊大使館和美國領導下的盟軍軍事基地所在地。自從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少將蘇萊曼尼年初在巴格達機場被美軍暗殺以來,伊拉克「綠區」頻繁遭到火箭彈襲擊,此次襲擊系10天來的第五起類似事件。目前,尚無任何組織或個人宣稱製造了此次襲擊。
  • 喀秋莎火箭炮,上甘嶺戰役中的「炮兵之王」
    一說起喀秋莎,人們可能不由自主想到的是俄羅斯的歌曲《喀秋莎》,這裡要說的是同樣聞名世界的一款被稱為「喀秋莎」的火箭炮,這是前蘇聯在二戰中裝備的多管自行火箭炮。
  • 史達林的管風琴,德軍士兵眼中的喀秋莎火箭炮
    蘇軍指揮員毫不猶豫的抓住喀秋莎火箭炮首秀的機會。一陣從未聽過的呼嘯聲突然向德軍襲來,德軍士兵停下手中的活,準備抬頭觀望,下一秒雨點般密集的炮彈傾瀉在德軍的周圍,頓時德軍和火車上物資都被炸翻在地。僅僅持續幾秒之後,火炮就瞬間停止了。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能夠發射如此多的炮彈,對於德軍來說不僅沒有見過,而且也從未聽說過蘇軍有這樣的一款火炮。
  • 蘇聯紅軍的「風暴女神」,喀秋莎火箭炮的戰爭傳奇
    實際上「喀秋莎」只是蘇聯紅軍戰士給這種火箭炮起的暱稱:由於這種新型武器在剛推出的時候保密十分嚴格,沒有人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士兵們根據其發射架上標記的字母「K」賦予了它一個「喀秋莎」這樣的愛稱,這個名稱在短時間內傳遍了整個蘇軍,它的正式名稱也就無人提及了。直到今天,「喀秋莎」這個名稱仍然被俄羅斯軍隊廣泛用於新式的車載多管火箭炮上。
  • 「喀秋莎」火箭炮名揚天下,為什麼服役之初被炮兵反對列裝?
    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戰時期蘇聯軍隊的代表性武器,名揚天下,其特點就是威力大,而且是大面積殺傷,16枚132mm火箭彈能在10秒鐘內打光,最遠可以打8.5公裡,一輛喀秋莎火箭炮車的一次性火力堪比一個炮兵連的一次齊射,數十輛火箭炮車集中起來發射,那真的是鋪天蓋地般的轟炸,而且天空中還伴隨著流星般的火光和雷鳴般的聲響
  • 喀秋莎火箭炮率先發起攻擊!60枚齊射砸向大使館:識趣就少管閒事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20年1月5日綜合法新社、路透社等多家外媒消息報導,巴格達當地時間1月4日晚,包括位於「綠區」的美國駐巴格達大使館和英國駐巴格達使館附近,以及有美軍駐紮的位於巴格達北部的巴拉德空軍基地等多個地區遭到火箭彈和迫擊炮的襲擊。
  • 史達林的管風琴,蘇軍的戰爭利器,生產了1萬門的喀秋莎火箭炮
    這種火箭炮的彈體長達1.41米,直徑為132毫米,重量為42.3千克,射程可以達到8.4公裡,每次射擊可以一口氣發射出六枚火箭彈,由於裝藥量達到了4.9千克,所以爆炸威力非常巨大。
  • 令德軍膽戰心驚的蘇聯「姑娘」,產量高達1萬輛的喀秋莎火箭炮
    這種火箭炮的彈體長達1.41米,直徑為132毫米,重量為42.3千克,射程可以達到8.4公裡,每次射擊可以一口氣發射出六枚火箭彈,由於裝藥量達到了4.9千克,所以爆炸威力非常巨大。
  • 蘇軍為何對喀秋莎火箭炮情有獨鍾?10秒鐘能拆掉一座大樓!
    BM-13式喀秋莎火箭炮。這種獨特的多聯裝火箭炮,改變了炮兵作戰的形態,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在敵人的陣地上,給敵人以重大殺傷,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喀秋莎,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BM-13式火箭炮的愛稱,並不是武器的正式名稱。因為該炮由蘇聯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出廠時取共產國際俄文第一個字母K命名並印在炮車上。
  •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生產成本低,炮彈威力不小
    喀秋莎火箭炮有何優點?多聯裝火箭炮好比一戰栓動步槍天下裡的衝鋒鎗;喀秋莎就好比司登衝鋒鎗,便宜威力又大。 美軍在諾曼第登陸和仁川登陸時,使用過1000管的142口徑的火箭炮駁船,對灘頭進行飽和轟擊,德國和美國才是火箭炮的老玩家呢,喀秋莎並不是最好的最有威力的,只是我們只知道有喀秋莎這種了。
  • 中俄火箭炮發展對比,俄羅斯注重威力,中國注重什麼?
    上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俄羅斯的喀秋莎火箭彈可以說是出盡了風頭,在登場之初,僅僅是一輪齊射,就將德國給打蒙了,那個時候的俄羅斯所使用的火箭炮是初代BM-13喀秋莎火箭炮
  • 女神的怒火:喀秋莎火箭炮是如何在朝鮮戰場摧毀美軍信心的?
    鑑於該師戰績突出,出了包括董存瑞等4位全國戰鬥英雄,中央軍委決定將其改編為火箭炮兵師,1950年10月底,該師奉軍委命令,立即北上,在東北接受改編訓練,準備赴朝參戰。21師吳榮正師長炮兵21師裝備的火炮是蘇聯造M-13火箭炮,俗稱「喀秋莎」火箭炮。炮兵連為4門制,每營12門,每團24門,全師120門。
  •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之後
    韓戰後期志願軍用上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一種多軌輪式自行火炮,安裝在卡車底盤上,機動性好,射程近9公裡,但精度差,必須齊射才能產生較好效果。 當時每個火箭炮團有24門喀秋莎火箭炮,每門可發射16枚,每次齊射共發射384枚,伴隨巨大的高溫衝擊波,殺傷力驚人,在二戰時是德軍的噩夢,綽號「史達林管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