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與三年前被ISIS摧毀的人首翼牛石雕像實物一樣大小的複製品近日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的第四基座正式亮相。它背靠英國國家美術館,同時遙望著東南,一直望向它真正的精神家園——中東。以此為始,44歲的伊拉克裔美國藝術家麥可·拉科維茨發起了一個名為「看不見的敵人不應該存在」的長期藝術項目,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目前已知的被掠奪的珍貴文物多達7000件,而「看不見的敵人不應該存在」這一藝術項的目的就是重現這些被奪走的文物。伊拉克尼尼微古城外那座已經逝去的人首翼牛石像或許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堅守著它僅存於世間的片羽吉光。
被破壞的人首翼牛像原圖資料,近三千年來一直屹立於納薩爾二世的王宮前
2015年2月,極端組織ISIS武裝分子拍攝了他們用電鑽摧毀一座守衛了尼尼微古城(古代亞述的首都)城門近三千年的莊嚴石雕的視頻。在此次瘋狂的洗劫活動中,ISIS武裝分子僅用幾天時間就將大量伊拉克最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化為碎石,這座巨大的人首翼牛石雕像只是其中之一。
2018年3月28日,一個與三年前被ISIS摧毀的人首翼牛石雕像實物一樣大小的複製品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的第四基座正式亮相。它背靠英國國家美術館,同時遙望著東南方向,目光穿越英國外交部和國會大廈,一直望向它真正的精神家園——中東。
這尊14英尺長的雕像的作者——44歲的伊拉克裔美國藝術家麥可·拉科維茨——發起了一個名為「看不見的敵人不應該存在」的長期藝術項目,此次亮相於第四基座的人首翼牛雕像正是這個藝術項目的一部分。由美軍為首的聯軍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之後,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目前已知的被掠奪的珍貴文物多達7000件,而「看不見的敵人不應該存在」這一藝術項的目的就是重現這些被奪走的文物。
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的第四基座
被毀亞述文物,作為公共藝術項目第四基座之上
拉科維茨的這一靈感來自於聯盟軍在巴格達展開的精確打擊行動(精確打擊是一種聲稱只攻擊計劃內的合法軍事目標,而不損傷或很少附帶損傷周圍的其他車輛、建築物、公共基礎設施等的軍事攻擊),在所謂的「精確打擊行動」之後,對伊拉克珍貴文物的掠奪就開始了。「直到那一刻,伊拉克人民的苦難才真正體現出來」,他解釋說。 「這是悲傷的一刻,無論你贊成還是反對戰爭,你都不會否認這是一場災難。這不僅僅是伊拉克的損失,這是整個人類的損失。」
然而這場悲劇並沒有像人們所期望的那樣停止。「在文物被不斷毀壞消失的同時,我也在等待著這一切能夠演變為對無辜生命逝去的哀悼和憤怒,可這種演變沒能如期發生。所以我想或許我可以讓那些被毀壞、被掠奪的文物也像人一樣擁有靈魂,讓它們像『鬼魂』一樣重現,縈繞在我們周圍。」
這一藝術項目並不是想要真正複製那些被掠奪的文物,而是用紙漿或石膏等廉價材料製作它們的複製品,並在最外層用食品包裝或阿拉伯語報紙覆蓋,以此體現它們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人首翼牛像(局部)
特拉法加廣場第四基座上的人首翼牛像,不僅在大小上與尼尼微古城門外被ISIS武裝軍破壞的那座神像原型完全一致,並且它的尺寸與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的第四基座剛好構成完美契合的比例。這座複製品的外層一面裝飾了用10500個色彩鮮豔的錫罐鉚接而成的「鎧甲」,拉科維茨以及他的妻子和孩子們為了檢測這些錫罐的質量,把錫罐在牆壁上摩擦,以測試它們是否會褪色或生鏽;另一面則用鍥形文字篆刻了碑文。神像的面部表情莊嚴肅穆,神聖不可侵犯。即使在倫敦細雨連綿的灰暗天空下,這座複製品依然閃閃發光。
然而真正的歷史文物是不可能被複製或替代的。在伊拉克,被毀壞的不僅僅是古城門外歷史近三千年的人首翼牛石像,還有瘋狂的焚書行為,以及對伊拉克博物館等其他重要歷史遺蹟的喪心病狂的破壞。繼美軍對伊拉克的轟炸震懾行動破壞了大量伊拉克歷史文物之後,ISIS又持續不斷地犯下同樣的罪行。
以藝術作品講述遊子對故國的回望
雖然拉科維茨從未踏上過伊拉克的土地,但他的母親直到1946年才離開伊拉克——當時由於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土地衝突日益激化,他的外祖父擔心整個家庭的安全,決定舉家搬遷到美國定居,在紐約繼續經營自己的進出口業務。半個多世紀以來,伊拉克的文化始終延續在拉科維茨的家庭中,也薰陶著他從小長大。
用他母親的話來說,當年全家人為了安全而背井離鄉,如今他們定居的國家入侵了他們逃離的祖國。對伊拉克的掠奪開始的時候,拉科維茨即將步入他的三十歲,正處於把自己的事業重心從公共空間轉移到藝術畫廊的職業發展期。「當你把事業轉移到藝術畫廊時,你就必須接受一個理念——你的作品將會被作為商品出售。而在當時,所有那些從伊拉克掠奪來的文物都在被出售。」
被破壞的伊拉克文物
他開始沉迷於eBay,「它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個搜尋引擎」,拉科維茨說道。曾有一次他從一位美國退伍軍人和一位父親在伊拉克軍隊中擔任高級士兵的難民那裡買到了薩達姆·海珊的18個餐盤。這些盤子後來在他的另一個名為「戰利品」的藝術項目中出現。「戰利品」具有明顯的惡作劇意味,拉科維茨甚至說服了一家曼哈頓餐廳用這些曾屬於薩達姆的盤子來為客人提供一道包含了鹿肉和棗漿的伊拉克菜餚。
兩個月後,這個餐廳收到了來自美國國務院的禁制令,該項目被迫停止。這些盤子被沒收,並通過外交協議返還給了伊拉克。據拉科維茨稱這項外交協議是由歐巴馬親自斡旋的。 「當時他正在和馬利基會面,所以這是一次禮儀性的交接……這18個盤子是薩達姆的象徵,它們最後又回到了伊拉克總理的飛機上。」
萊昂納德·科恩的打字機是拉科維茨在eBay網上淘到的另一件寶貝。他從一位柏林收藏家手中購得了這個打字機,並將其收錄進了2010年舉辦的泰特現代藝術展,以向世人展示它所具有的超現實主義內涵。2010泰特藝術展也是迄今為止拉科維茨在英國舉辦過的展覽中最受矚目的一次,在這個展覽中,拉科維茨通過難以置信的方式把他從小迷戀的《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和薩達姆政權聯繫在一起——一個伊拉克軍隊的頭盔揭示了薩達姆和他的大兒子烏代跟拉科維茨一樣迷戀《星球大戰》,他們甚至把敢死隊士兵的頭盔直接製作成《星球大戰》中達斯維達所戴的頭盔的樣式。
麥可·拉科維茨
拉科維茨堅稱他無意製造爭論或博人眼球,但他承認他的作品的確提出了讓人難以直面的問題。 「我認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其實很重要。我的工作是一個過程,其最終目的在於解決問題,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試圖解決問題的努力在別人看來可能像是在故意惹事生非。」
食物一直是拉科維茨藝術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敵人的廚房」是他的一個正在進行當中的藝術項目,在這個項目中,他向學生提供的菜餚是基於他母親的家庭菜譜而設計的。除此之外,這些菜餚是由一輛流動的食品車提供的,在這個食品車中,僱傭了一位伊拉克難民擔當主廚,而副主廚和侍者則由伊拉克戰爭的美軍退伍士兵擔任。
拉科維茨用藝術項目所獲得的報酬在布魯克林開了一家店,就像他外祖父曾經開過的店那樣,不過他只進口海棗。他的第一噸海棗是經由陸上交通進行運輸的,沒想到竟然在悶熱的約旦邊境滯留太久導致變質,最後只好被銷毀了。
第二批的10箱貨物在經過一個月的檢疫流程後終於成功通過了。試想難民如果要完成同樣的旅程,需要經受多少艱難困苦,這向他原本抱著質疑態度的出口合作商證明了「糟糕的生意可以成為優秀的藝術」。拉科維茨同時指出,20世紀下半葉的環境破壞導致了伊拉克海棗出口業的毀滅,而海棗曾是伊拉克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出口商品。「海棗對於伊拉克的意義,就像雪茄對於古巴的意義、紅酒對於法國的意義」,他說道。六百個不同的品種,總計大約三千萬棵海棗樹,在經年不斷的戰爭和病疫中消亡了。
如今,除了第四基座上的人首翼牛雕像,拉科維茨還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對面設立了一個自動販售亭,出售寫著菜譜的小冊子,能教你如何製作棗漿,也出售小塊的海棗蛋糕和其他一些零零碎碎的小東西。
儘管拉科維茨所做的這一切看起來饒有趣味,但甜蜜的棗漿之中卻夾雜著苦澀的味道。無論如何,用彩色錫罐去重現一個歷史悠久但已經被毀滅了的古代神像都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充滿了絕望的徒勞——真正的文物永遠不可能回來了。
倫敦第四基座人首翼牛雕像近景,棗漿罐頭製成的鎧甲
從古老的銅器時代到現代的伊拉克,從16世紀的新教改革到2001年阿富汗巴米揚大佛的毀滅,神像破壞運動始終伴隨著人類的歷史。拉科維茨的這些藝術作品不可能真正取代那些從巴格達的伊拉克博物館中被掠奪走的文物,也不能取代在摩蘇爾的博物館中被ISIS極端組織推倒砸爛的文物。恰恰相反,拉科維茨的作品不斷提醒著世界,人類究竟失去了什麼。符號和圖騰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變它們的含義,對於互相衝突的不同文化來說,它們只不過是信仰和意識形態的傀儡。
但圖騰確實具有強大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彼此之間文化衝突的人們總想要毀滅對方的圖騰。這個由錫罐製成的人首翼牛像,交織著脆弱、悲傷、抵抗、消逝和重現等種種複雜的含義,而尼尼微古城外那座已經逝去的人首翼牛石像或許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堅守著它僅存於世間的片羽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