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且讀文摘,ID:qdwz81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很多人可能會問一個問題:「教養是什麼?」
有人這樣說:
教養,就是讓別人舒服,自己也不憋屈教養,是不佔別人便宜,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教養,是體諒他人的不易……
他們說的對,但卻不如陳丹青說的精闢:「教養就是細節。」
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令人舒服的細節,而最容易暴露出來的就是教養的問題。教養,就是會在細節裡出賣你的東西。
1
教養不是道理
是刻入骨髓的不經意
有人說:「一個人的人品和教養,從他說出口的玩笑就可以知道了。」
一個人開玩笑往往是無意為之,一個人的教養正體現在這種玩笑般的「不經意」上。
作家蔡瀾曾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當今大機構聘請職員,最後的面試都在餐廳中進行。
主人家故意遲到,看你是不是一坐下來,就先點菜不等別人,酗不酗酒也即刻知道,忍不住的人一定先來一杯烈的。
菜上了,看你拿筷子,姿式正不正確倒沒太大關係,那碟炸子雞,你有沒有亂翻之後才夾起一塊,就決定了你的命運。
吃東西時,嘖嘖有聲,更是個大忌。有教養的人哪裡會做出這種醜態?吃就吃,為什麼還要嘖嘖嘖嘖?
有些時候,不必從餐桌看到,連面也不必見,聽你的電話就能知道。
「等一等!」你說。
管理階層已皺眉頭,為什麼不會說請等一下?這個「請」字,難道那麼難說出口?
其實不是難說出口,只是你習慣了不用「請」,當你不刻意注重禮貌的時候,你的教養就會在這些不經意的細節上一覽無餘。
一個有教養的人,他的不經意應該是這樣的。
別人給你倒水時不幹看,會用手扶扶吃完飯退席時說:「我吃完了,大家慢用」給人遞水遞飯時,一定會用雙手最後一個進門時,一定也會隨手關門擦桌子時往自己的方向抹……
教養說起來很大,但做的其實都是小事。真正的教養是不需言說的,因為它是一種高貴人格的自然流露。
2
一個人的「善小」中
藏著他的教養
我一個朋友在2013年的時候,騎行川藏線。
在海子山至巴塘段時,連遇6個長隧道,有三個隧道超過2000米,最長的拉納山隧道有3500米長。
當時天色漸晚,隧道無燈,漆黑一片,他的自行車燈已經沒電,僅剩一支小手電,但光如螢火,微不足道,他看不清路,看不到隧道的出口,感知不到方向。
聽他說當時是一種特別無助的感覺,像是被全世界拋棄了。可就在他驚慌失措時,他的背後突然傳來了一束光,他看到了一輛車,這輛車慢慢地開著,一直照著直到我安全離開隧道才加速離開,這樣的情況在後面的隧道裡一共出現了五次。
他回來跟我說,這是他一生中見過最有教養的人。
這束光只是簡簡單單的一道車燈,但也可能是照亮某個人一生的聖火。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
在別人眼裡最高貴的教養可能就是,一個小小的善意的舉措。
3
細節決定你的成敗
教養決定你的生命層次
在我尚小學的時候,大街上經常看到有個瘋癲的乞丐,那個乞丐每天都會路過母親店門口,父親看到他時,總會招手讓他過來從家裡盛一碗飯給他,幾乎每天都如此。
周圍的人有嘲笑我父親跟一個傻子成了朋友,但是父親從來沒在乎別人的看法,每次進貨回來,乞丐就會來幫忙卸貨。
後來不知為何過了幾個月他從這個鎮上消失了,父親還常常念著他,嘆氣說,也不知道他現在過得怎麼樣……
從那時起,我感受到了父親內心善良柔軟,從各方面的素質都有別於習慣戴有色眼鏡看人的市井小民。
就像大多市井小民,沒教養的人經常是用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並且還洋洋得意。可事實上這樣的人往往是自己層次低。
畢淑敏曾說:「你可以跪在泥裡,但你不可以把汙泥抹上整個世界的胸膛,並因此像煞有介事地說到處都是汙垢。」
沒教養的人總是大張旗鼓宣揚自己的正確性,實際上教養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讓別人覺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