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刺繡:飛出天山的非物質文化名片

2020-12-16 新疆人文風物

隨著新疆的文化旅遊發展,文創產品的開發, 讓山溝裡牧民家庭的手工刺繡,一下子飛出了大山,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對溫宿縣天山深處的牧民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更重要的是折射出阿克蘇地區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

關於柯爾克孜族刺繡的歷史,我們無法從史料中考證,只是作為柯爾克孜族牧民的一種傳統,被後人繼承和延續了下來。從手工做法與圖案上來看,具有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流淌著古老的中華文明的血液,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組成部分。

近日日,在溫宿縣文化館工作人員阿布都·沙拉木帶領下,我們驅車前往博孜墩柯爾克孜民族鄉博孜墩村探尋柯爾克孜族刺繡的歷史足跡,向世人展示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柯爾克孜族刺繡的由來

目前,新疆阿克蘇地區共有柯爾克孜族八千多人,主要分布在烏什縣、溫宿縣北部,還有少數分布在新和縣、拜城縣北部和庫車縣,其中溫宿縣三千五百多人,這些柯爾克孜族主要居住在博孜墩鄉,世世代代以放牧為生。

還未到博孜墩村,阿布都·沙拉木就給我們講起關於柯爾克孜族的歷史,他說居住在博孜墩柯爾克孜鄉的柯爾克孜族,並不是這裡最早的土著,聽老人講,沙皇俄國十月革命時,那些有錢的富人紛紛遷移到了我國的新疆等地,其他邊境省份也有,後來被遣送回去一部分,剩下的就居住在新疆各地了。

成為本地居民後,他們也把本民族的手工藝帶到這裡,並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來。按照歷史記載,在我國葉尼塞河流域的柯爾克孜地區有專門織造綾羅錦緞的工匠。考古專家並在葉尼塞河流域發掘的西漢時期的古墓中,就出土了印有極其精美的鳥獸及植物花紋圖案的毛織品。

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1286年(至元23年)元政府"賜欠州諸局工匠紗五萬六千一百三十九綻十三兩"。在長達千年的歲月中,高高的帕米爾從未失去和祖國內地的聯繫。

這足以說明,柯爾克孜族的刺繡歷史由來已久,且和中原文化密切相關。隨著時代的變遷,柯爾克孜族融入龜茲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民族文化元素,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柯爾克孜族民間手工藝術文化。

當來到博孜墩村頭路左邊的牧民家裡,我們看到大門右邊有兩間門面房,分別是商店和榨油坊,大門左邊也有兩間門面房,門口掛著「溫宿縣寶美特柯爾克孜女子手工繡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木製牌子。

這就是柯爾克孜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布茹麗·斯開克的家。聽到有客人到來,布茹麗·斯開克和丈夫阿吾力·白西急忙出門招呼我們。此刻,我們看見布茹麗·斯開克的手裡還拿著一塊鮮豔的布料。

「你就是柯爾克孜族刺繡第四代傳人?這種手藝是跟誰學的?」我們直接問。

布茹麗·斯開克說:「是的,我是跟我媽媽學的,從13歲開始,現在有33年了,我媽媽已去世六年,不過,她把手藝全部都傳給了我……」說起自己的母親,布茹麗·斯開克臉上流露出些許傷感。

我們又問:「那你知道不知道村裡人會刺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到底有多少年了?」

「這……這個還真的不知道,就知道我們村裡很早很早就會刺繡,不過那時布料和顏色都很單一,圖案倒是不少,有各種花草的,也有鳥類和馬等動物的,反正都是祖上傳下來的……」布茹麗·斯開克回答。

布茹麗·斯開克的漢語雖說得不是很好,但從她那樸實的語言裡,我們捕捉到一種執著的精神。在天山南麓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們仿佛看到他們正默默地守望著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古老文明,逐漸成為柯爾克孜族中一支草原文明的最後守望者。

|多姿多彩的民族刺繡

我們了解到,在漫長的遊牧生活中,柯爾克孜族人長期以羊毛、羊絨為原料製作生活用品,不斷創造出了色彩斑斕的紡織、刺繡等民族民間工藝,並成為這個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布茹麗·斯開克告訴我們,柯爾克孜族的婦女擅長刺繡,幾乎人人都會,姑娘的嫁妝和家中用品主要為刺繡品;從小時候起,她們就開始學習刺繡,從簡單的輪廓勾勒,到層疊的填色創作,隨著慢慢長大,她們的繡藝在日復一日的飛針走線中漸漸嫻熟,結繡、鉤繡、扎繡、刺繡、串珠片繡、格子架繡、十字繡。每一個柯爾克孜族女性都是在母親、姐妹們的繡品中薰陶長大的。

「在我們的繡品中,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成為我們繡針下的圖案,繡完了山,還要繡水;水的色彩也是五顏六色,多姿多彩;除了山水,還有與我們相依相伴的白雲、花朵、飛禽、走獸等……」說起刺繡的圖案,布茹麗·斯開克滔滔不絕。

在合作社刺繡展廳裡,我們看到有頭巾、枕頭、被面、衣袖邊、馬衣以及懸掛的各種布面裝飾品上繡著各種的精緻花紋,其中有花卉、飛禽、走獸和各種幾何圖案,色彩鮮豔,形象生動活潑。

為了讓我們觀看手工刺繡,布茹麗·斯開克鋪開面前一塊兩平方米的絨布,她手上的一根細小的刺繡花針飛快地上下跳躍,在刺繡架的前後不斷穿梭,一點點地把一塊普通的黑色絨布變成花團錦簇的繡花布單。她繡了一陣,然後對我們說,要完全繡好這個布單至少花兩個星期的時間。

柯爾克孜族刺繡圖樣中,山峰是必不可少的風景。她們眼中的山多是雪山冰峰,聖潔純白,在她們的手下,山峰也被繡成白色,純白純白的三角形,沿著衣領、褲腳、袖邊,或是花氈、牆圍的邊款枕頭的頂端被褥的周邊綿延起伏。有時,三角形是黑色或是紅綠相間的,黑色代表土山,紅綠相間代表著紅山與青山。

祖輩相傳至今,以柯爾克孜族繡花布單為代表的當地刺繡藝術日漸成熟,但同時也由於不高的科技含量、高昂的成本等原因,在工業文明發達的今天逐步退出現代生活。如今,隨著手工刺繡的改進,有些程序逐步被現代機械代替。

「前幾年,縣裡為了讓我們發展民族特色刺繡,形成產業化加工生產模式,利用援疆資金給我們村購買了166臺刺繡機,並分配給166戶牧民家裡,發動所有的婦女進行加工刺繡生活用品。現在還把刺繡作為文創產品對外進行銷售,」布茹麗·斯開克說。

|刺繡的保護和傳承

早些年,柯爾克孜族刺繡技藝的傳承,就像通往村裡崎嶇顛簸的道路一樣,一波三折,一度面臨危機。2008年,柯爾克孜族刺繡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生產性保護才給這一民族文化帶來了新的活力。

如今,在博孜墩村,如果被縣裡或自治區評為刺繡傳承人,是一件很光榮和自豪的事情。布茹麗·斯開克算了一筆帳,她說每年傳承保護就有4800元,還有項目保護資金9600元,再加上小康文化戶2000元,一年下來就可以拿到16400元。「真的很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支持與幫助。」布茹麗·斯開克高興地說。

布茹麗·斯開克不僅帶領著自己的子女從事繡花技藝,同時還帶出9名徒弟,這些徒弟又各自帶出了自己的徒弟,一代接一代地教她們編織羊毛毯、刺繡等。

說起刺繡傳承,阿布都·沙拉木說:「縣裡還專門成立刺繡傳承工作組,進行編寫教材,建立刺繡學校開展教學,讓學生系統地學習編織羊毛毯、刺繡等;每學期結束後,還要進行刺繡比賽,對繡藝精湛的學生進行獎勵,提高她們的積極性。在刺繡中,選料、染制、紡線、縫製等工序需要多人配合,如果一家紡織,鄰居也都來幫忙,因此推廣民族刺繡,也促進了鄰裡的團結。」

近年來,溫宿縣委、縣政府加大對刺繡的培訓和獎勵機制,制定博孜墩柯爾克孜民族鄉刺繡手工技藝保護計劃,由縣非遺保護小組和縣文化館等部門負責計劃實施,通過進行普查、開展培訓、舉辦藝術節、了解市場信息、進行銷售獎勵等,對民族刺繡實施生產性保護,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刺繡的傳承和發展。

儘管博孜墩村地處偏遠,交通閉塞,但柯爾克孜族婦女們靠著一雙雙巧手和辛勤的努力,徹底改變貧窮現狀,也擺脫了刺繡的傳承危機。目前,博孜墩村婦女們的刺繡,銷售供不應求,不僅暢銷全疆和內地,就連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亞一些國家都前來訂購刺繡作品,柯爾克孜族刺繡,如今已經成為溫宿縣一張響亮的民族文化名片。

「我們刺繡合作社每天都能接到很多外地打來的訂貨電話,畢竟刺繡是一個做起來比較慢的活,目前還遠遠滿足不了客戶的需求。因為每月收入在5000元至10000元,每名社員的刺繡熱情也非常高,但做出來的刺繡作品還是很有限,畢竟村裡婦女人手少跟不上供貨的速度。下一步,我們將動員全鄉的婦女都學刺繡,並不斷擴大現代化生產刺繡的規模,這樣可以讓我們柯族的刺繡越走越遠,名字越來越響亮……」作為溫宿縣寶美特柯爾克孜女子手工繡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布茹麗·斯開克內心充滿了幹勁和自豪。

相關焦點

  • 國家級非遺文化:新疆溫宿縣柯爾克孜族刺繡的前世今生
    阿吾力·白西的妻子叫布茹麗·斯開克,是柯爾克孜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而溫宿縣的柯爾克孜族刺繡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近年來隨著全國非遺產品的熱銷,柯爾克孜族刺繡也水漲船高,曾一度出現脫銷現象。為什麼柯爾克孜族刺繡那麼有名氣呢?它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以針為筆 柯爾克孜族「男繡娘」的致富...
    「我們柯爾克孜族的繡品中,山水五顏六色,多姿多彩。花樣裡,除了山水,還有與我們民族相依相伴的白雲、花朵、飛禽、走獸。」6月26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哈拉奇鄉家景民族手工藝術有限公司車間內,談及幾位繡娘手上飛針走線的繡品,公司負責人肉孜巴義·木爾達西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
  • 柯爾克孜族西遷
  •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  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少數散居於新疆各地和黑龍江省富裕縣。  使用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有南、北2個方言。居住在南疆的人通曉維吾爾語,居住在北疆的人通曉哈薩克語,居住在黑龍江省的人通曉漢語、蒙古語。  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柯爾克孜人多信仰伊斯蘭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或薩滿教。
  • 實拍:新疆柯爾克孜族訓練金雕捕獵文化(圖)
    實拍:新疆柯爾克孜族訓練金雕捕獵文化(圖)昨天晚上在「湖光秋水交流群」裡:絲路藍天(阿依別克):馴鷹是遊牧民族古老的傳統技藝,源於古老的漁獵傳統新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桃花島:@阿依別克 柯爾克孜 新疆放歸大自然後,它還會回來不?
  • 帕米爾高原上的精靈,柯爾克孜族是怎麼形成的?有哪些習俗文化
    現代柯爾克孜族主要聚居於新疆大部分地區,以及黑龍江省富裕縣五家子屯。但由於黑龍江的柯爾克孜族人較少,而且也基本上被當地漢族人同化。所以目前僅有新疆地區的柯爾克孜族人,才較為完整的保留了其民族習俗文化。柯爾克孜族頭枕喀喇崑崙山,懷抱天山與帕米爾高原,在西北邊陲地區,奏響了少數民族發展與前進的凱歌。巍峨雄壯的崇山峻岭是柯爾克孜族的精神家園;聖潔無暇的雪域高原是柯爾克孜族的心靈聖地。聚居於西北邊疆地區的柯爾克孜族人,每天不僅可以迎來第一縷朝霞,而且也可以告別最後一抹晚霞。
  • 關於柯爾克孜族你了解嗎?——何雨春
    傳播:人文 | 藝術 | 收藏 | 推廣《柯爾克孜族》中國 柯爾克孜族(吉爾吉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我國漢文史籍很早就有關於其先民活動的記載。最早見於《 史記》的"鬲昆"或"隔昆",就是對該族先民的 稱呼。
  • 柯爾克孜族民歌
    柯爾克孜族民歌是主要是由牧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歌形式。
  • 柯爾克孜族: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尤其是8代瑪納斯的英雄史詩
    柯爾克孜族,作為我國56個民族之一的少數民族,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4世紀前,北方匈奴控制的眾族,有一個叫「鬲昆」的民族,又稱「隔昆」、「堅昆」,這些人就是柯爾克孜族的先祖,他們遍布在現在蒙古以北的吉爾吉斯湖一帶,繁衍生息。
  • 柯爾克孜族四季都戴 " 聖帽 "
    聚居於新疆西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地的柯爾克孜族,是個傳統的畜牧民族。牲畜的皮毛和毛織品是他們的主要衣飾原料。服裝式樣,男以袍式為主,女以裙裝居多。  聖帽不能開玩笑  在眾多的帽子中,最典型而又最普遍的是一年四季常戴的、用羊毛氈製作的白氈帽。這種白氈帽是從服飾上識別柯爾克孜族最鮮明的標誌,柯爾克孜人非常珍惜它,將其奉為"聖帽"。
  • 「走進南疆」之三:慕峰腳下的柯爾克孜族婚禮
    「老牛識途」的「南疆之旅」還真幸運,在號稱「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腳下的蘇巴什村,巧遇了柯爾克孜族的一場婚禮。大家「湊份子」送上「彩禮」」略表心意後,好奇地參加了「婚禮」。當地柯爾克孜族的婚禮和漢族一樣十分隆重,稍有不同的是儀式主要在女方家舉行。據介紹,柯爾克孜族的婚禮,一般要舉行三天。第一天,新郎的父母和親戚朋友陪同新郎來到新娘家。來時,帶一隻活羊,還要趕一些牲畜和帶些其他禮品。女方把男方來客招待一番之後,要舉行一種「恰西洛恰西德」儀式。
  • 巧手「繡」出好日子――烏魯木齊縣哈薩克族婦女靠刺繡技藝幹出...
    從最初養殖牛羊、四處打零工,到如今帶著村民在繡品行業裡淘金,43歲的哈薩克族婦女哈提瑪說,借著旅遊發展的東風,靠刺繡技藝幹出了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精緻的駱駝擺件、特色圖案的毛氈錢包、靈巧的氈房首飾盒……在水西溝冰雪運動特色小鎮的手工藝品展館,哈提瑪和繡娘們琳琅滿目的刺繡作品,讓人愛不釋手。
  • 文化盛宴 動容盛京!中國紡織非物質遺產大會「旗袍之都」啟幕
    強強聯合 紡織非遺攜手中國旗袍節本次中國紡織非物質遺產大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共瀋陽市委宣傳部主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瀋陽盛京滿繡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承辦,桐視界(遼寧)非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 無錫企業包機接135名新疆柯爾克孜族員工復工
    機上135名來自新疆克州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員工有序走下飛機,受到了當政府和企業的熱烈歡迎。據悉,這是全國首架少數民族復工包機。接下來,這135名員工將在無錫市錫山區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開始新的工作和生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防控的當下,返崗路途雖然遙遠,卻一路通暢。
  • 以針代筆——弘揚宮廷刺繡文化
    何曉霞將現代繪畫融入傳統刺繡中,在繼承傳統遼繡針法的同時運用獨創橫向運針針法「扁擔針」,結合巧妙暈色的方法,將西畫的立體特點與繡線的折光特點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遼繡」風格。2010年,遼繡被瀋陽市政府確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何曉霞成為「遼繡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遼繡被列為我國十大繡種之一。
  • 《最炫民族風》歷史悠久、古風猶存的東鄉族刺繡
    一些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技術逐漸被機器取代,刺繡的女性也變得十分稀少。但是在我國的甘肅省東鄉族女性還保留著刺繡的優良傳統。那麼,你想知道東鄉族婦女是如何刺繡的嗎?就跟著小六子了解東鄉族文化吧!在海拔2000多米的東鄉族自治縣,勤勞善良的婦女們人手一根繡花針,用親手製作的刺繡作品表達著對親人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非遺:穿在身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橫織豎行的民族文化
    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的服飾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真正的穿在身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看看少數民族的民族服飾都是怎樣的,有著怎樣不為外人所知的風俗和美麗。布依族一直以來生活在我國的南盤江、紅水河流域,附近多是山險,複雜的地勢給布依族提供了一個天然的保護屏障。布依族是由古越人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