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疆的文化旅遊發展,文創產品的開發, 讓山溝裡牧民家庭的手工刺繡,一下子飛出了大山,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對溫宿縣天山深處的牧民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更重要的是折射出阿克蘇地區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
關於柯爾克孜族刺繡的歷史,我們無法從史料中考證,只是作為柯爾克孜族牧民的一種傳統,被後人繼承和延續了下來。從手工做法與圖案上來看,具有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流淌著古老的中華文明的血液,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組成部分。
近日日,在溫宿縣文化館工作人員阿布都·沙拉木帶領下,我們驅車前往博孜墩柯爾克孜民族鄉博孜墩村探尋柯爾克孜族刺繡的歷史足跡,向世人展示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柯爾克孜族刺繡的由來
目前,新疆阿克蘇地區共有柯爾克孜族八千多人,主要分布在烏什縣、溫宿縣北部,還有少數分布在新和縣、拜城縣北部和庫車縣,其中溫宿縣三千五百多人,這些柯爾克孜族主要居住在博孜墩鄉,世世代代以放牧為生。
還未到博孜墩村,阿布都·沙拉木就給我們講起關於柯爾克孜族的歷史,他說居住在博孜墩柯爾克孜鄉的柯爾克孜族,並不是這裡最早的土著,聽老人講,沙皇俄國十月革命時,那些有錢的富人紛紛遷移到了我國的新疆等地,其他邊境省份也有,後來被遣送回去一部分,剩下的就居住在新疆各地了。
成為本地居民後,他們也把本民族的手工藝帶到這裡,並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了下來。按照歷史記載,在我國葉尼塞河流域的柯爾克孜地區有專門織造綾羅錦緞的工匠。考古專家並在葉尼塞河流域發掘的西漢時期的古墓中,就出土了印有極其精美的鳥獸及植物花紋圖案的毛織品。
據《元史·世祖本紀》記載,1286年(至元23年)元政府"賜欠州諸局工匠紗五萬六千一百三十九綻十三兩"。在長達千年的歲月中,高高的帕米爾從未失去和祖國內地的聯繫。
這足以說明,柯爾克孜族的刺繡歷史由來已久,且和中原文化密切相關。隨著時代的變遷,柯爾克孜族融入龜茲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民族文化元素,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柯爾克孜族民間手工藝術文化。
當來到博孜墩村頭路左邊的牧民家裡,我們看到大門右邊有兩間門面房,分別是商店和榨油坊,大門左邊也有兩間門面房,門口掛著「溫宿縣寶美特柯爾克孜女子手工繡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木製牌子。
這就是柯爾克孜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布茹麗·斯開克的家。聽到有客人到來,布茹麗·斯開克和丈夫阿吾力·白西急忙出門招呼我們。此刻,我們看見布茹麗·斯開克的手裡還拿著一塊鮮豔的布料。
「你就是柯爾克孜族刺繡第四代傳人?這種手藝是跟誰學的?」我們直接問。
布茹麗·斯開克說:「是的,我是跟我媽媽學的,從13歲開始,現在有33年了,我媽媽已去世六年,不過,她把手藝全部都傳給了我……」說起自己的母親,布茹麗·斯開克臉上流露出些許傷感。
我們又問:「那你知道不知道村裡人會刺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到底有多少年了?」
「這……這個還真的不知道,就知道我們村裡很早很早就會刺繡,不過那時布料和顏色都很單一,圖案倒是不少,有各種花草的,也有鳥類和馬等動物的,反正都是祖上傳下來的……」布茹麗·斯開克回答。
布茹麗·斯開克的漢語雖說得不是很好,但從她那樸實的語言裡,我們捕捉到一種執著的精神。在天山南麓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們仿佛看到他們正默默地守望著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古老文明,逐漸成為柯爾克孜族中一支草原文明的最後守望者。
|多姿多彩的民族刺繡
我們了解到,在漫長的遊牧生活中,柯爾克孜族人長期以羊毛、羊絨為原料製作生活用品,不斷創造出了色彩斑斕的紡織、刺繡等民族民間工藝,並成為這個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布茹麗·斯開克告訴我們,柯爾克孜族的婦女擅長刺繡,幾乎人人都會,姑娘的嫁妝和家中用品主要為刺繡品;從小時候起,她們就開始學習刺繡,從簡單的輪廓勾勒,到層疊的填色創作,隨著慢慢長大,她們的繡藝在日復一日的飛針走線中漸漸嫻熟,結繡、鉤繡、扎繡、刺繡、串珠片繡、格子架繡、十字繡。每一個柯爾克孜族女性都是在母親、姐妹們的繡品中薰陶長大的。
「在我們的繡品中,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成為我們繡針下的圖案,繡完了山,還要繡水;水的色彩也是五顏六色,多姿多彩;除了山水,還有與我們相依相伴的白雲、花朵、飛禽、走獸等……」說起刺繡的圖案,布茹麗·斯開克滔滔不絕。
在合作社刺繡展廳裡,我們看到有頭巾、枕頭、被面、衣袖邊、馬衣以及懸掛的各種布面裝飾品上繡著各種的精緻花紋,其中有花卉、飛禽、走獸和各種幾何圖案,色彩鮮豔,形象生動活潑。
為了讓我們觀看手工刺繡,布茹麗·斯開克鋪開面前一塊兩平方米的絨布,她手上的一根細小的刺繡花針飛快地上下跳躍,在刺繡架的前後不斷穿梭,一點點地把一塊普通的黑色絨布變成花團錦簇的繡花布單。她繡了一陣,然後對我們說,要完全繡好這個布單至少花兩個星期的時間。
柯爾克孜族刺繡圖樣中,山峰是必不可少的風景。她們眼中的山多是雪山冰峰,聖潔純白,在她們的手下,山峰也被繡成白色,純白純白的三角形,沿著衣領、褲腳、袖邊,或是花氈、牆圍的邊款枕頭的頂端被褥的周邊綿延起伏。有時,三角形是黑色或是紅綠相間的,黑色代表土山,紅綠相間代表著紅山與青山。
祖輩相傳至今,以柯爾克孜族繡花布單為代表的當地刺繡藝術日漸成熟,但同時也由於不高的科技含量、高昂的成本等原因,在工業文明發達的今天逐步退出現代生活。如今,隨著手工刺繡的改進,有些程序逐步被現代機械代替。
「前幾年,縣裡為了讓我們發展民族特色刺繡,形成產業化加工生產模式,利用援疆資金給我們村購買了166臺刺繡機,並分配給166戶牧民家裡,發動所有的婦女進行加工刺繡生活用品。現在還把刺繡作為文創產品對外進行銷售,」布茹麗·斯開克說。
|刺繡的保護和傳承
早些年,柯爾克孜族刺繡技藝的傳承,就像通往村裡崎嶇顛簸的道路一樣,一波三折,一度面臨危機。2008年,柯爾克孜族刺繡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生產性保護才給這一民族文化帶來了新的活力。
如今,在博孜墩村,如果被縣裡或自治區評為刺繡傳承人,是一件很光榮和自豪的事情。布茹麗·斯開克算了一筆帳,她說每年傳承保護就有4800元,還有項目保護資金9600元,再加上小康文化戶2000元,一年下來就可以拿到16400元。「真的很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支持與幫助。」布茹麗·斯開克高興地說。
布茹麗·斯開克不僅帶領著自己的子女從事繡花技藝,同時還帶出9名徒弟,這些徒弟又各自帶出了自己的徒弟,一代接一代地教她們編織羊毛毯、刺繡等。
說起刺繡傳承,阿布都·沙拉木說:「縣裡還專門成立刺繡傳承工作組,進行編寫教材,建立刺繡學校開展教學,讓學生系統地學習編織羊毛毯、刺繡等;每學期結束後,還要進行刺繡比賽,對繡藝精湛的學生進行獎勵,提高她們的積極性。在刺繡中,選料、染制、紡線、縫製等工序需要多人配合,如果一家紡織,鄰居也都來幫忙,因此推廣民族刺繡,也促進了鄰裡的團結。」
近年來,溫宿縣委、縣政府加大對刺繡的培訓和獎勵機制,制定博孜墩柯爾克孜民族鄉刺繡手工技藝保護計劃,由縣非遺保護小組和縣文化館等部門負責計劃實施,通過進行普查、開展培訓、舉辦藝術節、了解市場信息、進行銷售獎勵等,對民族刺繡實施生產性保護,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刺繡的傳承和發展。
儘管博孜墩村地處偏遠,交通閉塞,但柯爾克孜族婦女們靠著一雙雙巧手和辛勤的努力,徹底改變貧窮現狀,也擺脫了刺繡的傳承危機。目前,博孜墩村婦女們的刺繡,銷售供不應求,不僅暢銷全疆和內地,就連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亞一些國家都前來訂購刺繡作品,柯爾克孜族刺繡,如今已經成為溫宿縣一張響亮的民族文化名片。
「我們刺繡合作社每天都能接到很多外地打來的訂貨電話,畢竟刺繡是一個做起來比較慢的活,目前還遠遠滿足不了客戶的需求。因為每月收入在5000元至10000元,每名社員的刺繡熱情也非常高,但做出來的刺繡作品還是很有限,畢竟村裡婦女人手少跟不上供貨的速度。下一步,我們將動員全鄉的婦女都學刺繡,並不斷擴大現代化生產刺繡的規模,這樣可以讓我們柯族的刺繡越走越遠,名字越來越響亮……」作為溫宿縣寶美特柯爾克孜女子手工繡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布茹麗·斯開克內心充滿了幹勁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