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新疆柯爾克孜族訓練金雕捕獵文化(圖)
昨天晚上在「湖光秋水交流群」裡:
絲路藍天(阿依別克):
馴鷹是遊牧民族古老的傳統技藝,源於古老的漁獵傳統
一隻好的金雕一個冬天捕獲的獵物足夠一家人熬過漫漫嚴冬
絲路藍天(阿依別克):
有機會我再單獨向大家介紹金雕狩獵
絲路藍天(阿依別克):
從窩裡拿回幼雕到訓練長成可以捕獵,是一個艱苦的人與雕的相互認知與融合的過程
絲路藍天(阿依別克):
五歲以後到了繁殖的年齡又要把金雕放歸自然
絲路藍天(阿依別克):
遊牧民族千百年來一直遵循著自然的法則
李建英:
@阿依別克 柯爾克孜 新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桃花島:
@阿依別克 柯爾克孜 新疆放歸大自然後,它還會回來不?
絲路藍天(阿依別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絲路藍天(阿依別克):
不回來了,金雕自由了,去組建家庭,繁衍後代
心月蘭香:
奧,原來這樣啊。還以為一直要養著呢
絲路藍天(阿依別克):
再去窩裡拿回新的幼雕再培養
絲路藍天(阿依別克):
金雕體型要大於海東青,可以捕狼
桃花島:
可持續發展
心月蘭香:
金雕好厲害
獵鷹起源於東方,至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 馴鷹的習俗是口頭流傳下來的,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是柯爾克孜族民間卻一直保留了幾千年的口頭馴鷹絕學。馴鷹和捕獵需要極大耐心和精力,現在已經沒有人願學了。鷹性情兇悍,桀驁不馴,一般人都是從雛鷹開始餵養,逐步馴化。但它費時費工,馴出的鷹過於嬌弱,缺少野生鷹的攻擊力。 真正的馴鷹人直接捕捉成鷹馴養。難度雖大,但一旦馴化,威力加倍。」自家馴養的上百隻獵鷹。每當冬季出獵,柯爾克孜族馴鷹手身跨駿馬,手託兇猛的獵鷹奔馳於山林草原之間,必會有所收穫。
2011年5月23日,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柯爾克孜族人與鷹,有著親密的關係。千百年來,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獵鷹之鄉」。在沒有槍枝的歲月裡,人們馴服兇猛的雄鷹為自己捕獵,一隻好的獵鷹可以養活一家人。過去,一隻鷹的價格比一個柯爾克孜族姑娘的嫁妝還要高。養鷹也是一件奢侈的事兒。辦一個馴鷹許可證要500元不說,這傢伙每頓能吃兩公斤肉,還得是新鮮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為保護野生動物國家明令禁止馴鷹。兩年後,因為了解到馴鷹術是柯爾克孜族人千百年來的特有民俗,需要保護和傳承,禁鷹令才解除了。柯爾克孜人與鷹恪守著一個約定:他們從不把這珍貴的猛禽連窩端,總是悄悄拿走那隻最心儀的幼鷹回家馴養。
一個出色的馴鷹人需要具備三種品質:愛好、穩重、力氣。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