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克孜族

2020-12-16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柯爾克孜族
  人口為141549人。

  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少數散居於新疆各地和黑龍江省富裕縣。

  使用柯爾克孜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有南、北2個方言。居住在南疆的人通曉維吾爾語,居住在北疆的人通曉哈薩克語,居住在黑龍江省的人通曉漢語、蒙古語。

  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柯爾克孜人多信仰伊斯蘭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或薩滿教。

  柯爾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稱,是突厥語,意思可以解釋為「四十個姑娘」、「四十個部落」或「草原人」。柯爾克孜族人的先民,史稱「鬲昆」、「堅昆」、「紇骨」、「黠戛斯」、「轄戛斯」、「吉利吉思」、「乞兒吉思」、「布魯特」等。原來居住在葉尼塞河上遊流域,後來逐漸向西南遷到天山地區,並與當地的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其居民以從事畜牧業為主,兼營狩獵、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新中國成立前柯爾克孜族人的遊牧生活還保留著氏族部落的組織形式,每個部落下有若干個家庭,是其基層生產組織。那時生產粗放、管理原始、生產力低下。如今,他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柯爾克孜草原出現了興旺景象。

相關焦點

  • 柯爾克孜族西遷
  • 柯爾克孜族民歌
    柯爾克孜族民歌是主要是由牧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歌形式。
  • 關於柯爾克孜族你了解嗎?——何雨春
    傳播:人文 | 藝術 | 收藏 | 推廣《柯爾克孜族》中國 柯爾克孜族(吉爾吉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我國漢文史籍很早就有關於其先民活動的記載。最早見於《 史記》的"鬲昆"或"隔昆",就是對該族先民的 稱呼。
  • 柯爾克孜族四季都戴 " 聖帽 "
    聚居於新疆西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地的柯爾克孜族,是個傳統的畜牧民族。牲畜的皮毛和毛織品是他們的主要衣飾原料。服裝式樣,男以袍式為主,女以裙裝居多。  聖帽不能開玩笑  在眾多的帽子中,最典型而又最普遍的是一年四季常戴的、用羊毛氈製作的白氈帽。這種白氈帽是從服飾上識別柯爾克孜族最鮮明的標誌,柯爾克孜人非常珍惜它,將其奉為"聖帽"。
  • 柯爾克孜族刺繡:飛出天山的非物質文化名片
    關於柯爾克孜族刺繡的歷史,我們無法從史料中考證,只是作為柯爾克孜族牧民的一種傳統,被後人繼承和延續了下來。從手工做法與圖案上來看,具有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流淌著古老的中華文明的血液,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組成部分。
  • 實拍:新疆柯爾克孜族訓練金雕捕獵文化(圖)
    實拍:新疆柯爾克孜族訓練金雕捕獵文化(圖)昨天晚上在「湖光秋水交流群」裡:絲路藍天(阿依別克):馴鷹是遊牧民族古老的傳統技藝,源於古老的漁獵傳統新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桃花島:@阿依別克 柯爾克孜 新疆放歸大自然後,它還會回來不?
  • 帕米爾高原上的精靈,柯爾克孜族是怎麼形成的?有哪些習俗文化
    柯爾克孜族頭枕喀喇崑崙山,懷抱天山與帕米爾高原,在西北邊陲地區,奏響了少數民族發展與前進的凱歌。巍峨雄壯的崇山峻岭是柯爾克孜族的精神家園;聖潔無暇的雪域高原是柯爾克孜族的心靈聖地。聚居於西北邊疆地區的柯爾克孜族人,每天不僅可以迎來第一縷朝霞,而且也可以告別最後一抹晚霞。
  • 國家級非遺文化:新疆溫宿縣柯爾克孜族刺繡的前世今生
    阿吾力·白西的妻子叫布茹麗·斯開克,是柯爾克孜族刺繡第四代傳承人,而溫宿縣的柯爾克孜族刺繡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近年來隨著全國非遺產品的熱銷,柯爾克孜族刺繡也水漲船高,曾一度出現脫銷現象。為什麼柯爾克孜族刺繡那麼有名氣呢?它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以針為筆 柯爾克孜族「男繡娘」的致富...
    「我們柯爾克孜族的繡品中,山水五顏六色,多姿多彩。花樣裡,除了山水,還有與我們民族相依相伴的白雲、花朵、飛禽、走獸。」6月26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合奇縣哈拉奇鄉家景民族手工藝術有限公司車間內,談及幾位繡娘手上飛針走線的繡品,公司負責人肉孜巴義·木爾達西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
  • 柯爾克孜族: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尤其是8代瑪納斯的英雄史詩
    柯爾克孜族,作為我國56個民族之一的少數民族,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4世紀前,北方匈奴控制的眾族,有一個叫「鬲昆」的民族,又稱「隔昆」、「堅昆」,這些人就是柯爾克孜族的先祖,他們遍布在現在蒙古以北的吉爾吉斯湖一帶,繁衍生息。
  • 「走進南疆」之三:慕峰腳下的柯爾克孜族婚禮
    「老牛識途」的「南疆之旅」還真幸運,在號稱「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腳下的蘇巴什村,巧遇了柯爾克孜族的一場婚禮。大家「湊份子」送上「彩禮」」略表心意後,好奇地參加了「婚禮」。當地柯爾克孜族的婚禮和漢族一樣十分隆重,稍有不同的是儀式主要在女方家舉行。據介紹,柯爾克孜族的婚禮,一般要舉行三天。第一天,新郎的父母和親戚朋友陪同新郎來到新娘家。來時,帶一隻活羊,還要趕一些牲畜和帶些其他禮品。女方把男方來客招待一番之後,要舉行一種「恰西洛恰西德」儀式。
  • 無錫企業包機接135名新疆柯爾克孜族員工復工
    機上135名來自新疆克州阿合奇縣的柯爾克孜族員工有序走下飛機,受到了當政府和企業的熱烈歡迎。據悉,這是全國首架少數民族復工包機。接下來,這135名員工將在無錫市錫山區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開始新的工作和生活。新冠肺炎疫情全面防控的當下,返崗路途雖然遙遠,卻一路通暢。
  • 雪山來客——我和柯爾克孜族牧民大叔的故事
    水庫旁建了一座小房子,柯爾克孜族牧民克克什·巴登加甫就住在這裡,他一邊放牧,一邊守護著這個大家賴以生存的水庫。「嗶嗶——」一聲汽笛聲打破了清晨草場的寧靜。正在給羊群餵草的克克什大叔抬起頭,循聲望去,從遠方駛來了一輛警車。原來是派出所的「親戚」來看望他了,克克什大叔的臉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就像是盼望許久未歸的家人一樣,急忙放下手中的活,到門口迎接。
  • 民國宣稱五族共和,那麼民國時期中國真的只有五個民族嗎?
    隨後,孫中山發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改變了自己革命之初的政治口號,採用了清末五族共和的說法,即:「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方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 李陵是李廣長孫,但李陵降匈被夷三族,為何李世民還自稱李廣後代
    既然因為李陵降匈,導致被夷三族了,那麼李廣斷子絕孫了嗎?唐朝宗室自稱李廣之後,又從何談起?武帝聽到後「族陵家」,夷其三族。所謂夷三族,是秦漢時代的一種刑法,但具體是哪三族,史書上卻有不同記載。1,父、子、孫三族,《周禮·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別,以辨親疏。」東漢大儒鄭玄註:「三族,謂父、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