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消化道腫瘤名醫下山來引領的腫瘤學項目,發表《大腸癌臨床試驗...

2020-12-15 復禾健康

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全球最大的臨床癌症相關協會ASCO-GI2015(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癌研討會)上,日本消化道腫瘤名醫下山來引領的德州會腫瘤學項目組,發表了《大腸癌臨床試驗成果》。

下山來是日本最大的醫療集團德州會旗艦醫院——湘南鎌倉綜合醫院腫瘤中心負責人兼外科部長。但事實上,下山來醫生不僅擅長外科手術治療,在消化道腫瘤的藥物化療方面,也極有研究。本次發布的項目,是下山來引領的德州會腫瘤學項目組,進行的大腸癌、乳腺癌、肺癌3個領域的臨床研究和試驗。

項目研究背景:

本次發表的臨床試驗主題是,自2011年1月開啟的《進展期、復發性大腸癌的二次用藥的臨床第二期試驗,即Irinotecan(伊利替康)+TS-1+Panitumumab(帕尼單抗),聯用IRIS/Pmab的臨床二期試驗》。

伊利替康與TS-1是抗癌藥物,帕尼單抗是分子靶向藥物,這次的臨床試驗是合用這3種藥物的試驗。此項試驗是德州會集團內外的多家機構共同實施,德州會提供了大量病例積累,由下山來擔任發表講話的重任。

該試驗的目的是研究IRIS/Pmab聯合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治療進行第一次化療得不到相應效果的無法手術的進展期和復發性大腸癌。

在日本,大腸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按部位劃分,大腸癌的發病率僅次於胃癌,死亡率居第三位。對於可切除病例,治療效果相對較好,但不可切除或復發病例的成功率較低。因此,開發新的化療方法對於提高大腸癌治療效果非常重要。

臨床試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企劃的。評估對象36例為有效病例(目標病例數35例)。2013年3月完成所有病例的治療,2014年11月底結束追蹤隨訪期,全部試驗期結束。

臨床試驗結果:

研究結果表明,CR(所有靶向病變消失)和PR(靶向病變的直徑比治療開始前縮小30%以上)的療效(RR)為33.3%(CR1例,PR11例)。

疾病控制率(DCR)為86.1%。DCR指CR、PR和SD的總和百分比。SD(疾病穩定)是靶病灶最大徑之和縮小未達PR,或增大未達PD(靶病灶最大徑之和至少增加≥20%,或徑和絕對值增加5mm以上)。19例SD,總生存期中位數為20.1個月,無進展生存期中位數為9.5個月。

就此結果,下山來在講話中說:「作為二次治療的效果比預期的要好。可以期待它有可能成為無法切除的進展和復發性大腸癌的二次治療的標準療法。」

通常在二次治療中,通過化療縮小腫瘤來提高可以接受手術的機率是難上加難的,但這次臨床試驗中腫瘤縮小的患者中,有5例獲得了手術機會。5例中4例在德洲會集團醫院進行了手術。

相關副作用說明:

此外癌症的化療,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這次實驗中也發生了一定比例的食欲不振、腹瀉、皮疹、中性粒細胞減少等。有一些病例因副作用而中斷了治療。

「在開始的時候,我們不能熟練地控制這種療法的副作用,但後來我們確定了應對副作用的方法,特別是分子靶向藥物的副作用,因此我認為,通過儘早應對副作用,副作用是可以控制的。」下山部長還很有信心地表示:「德州會已經能夠充分開展癌症的臨床研究和臨床試驗。」

根據這項試驗結果,德洲會將這種療法作為標準治療方案(治療計劃),應用於臨床實踐之中。德洲會集團醫院是以急救醫療為原點的醫療機構,但在癌症醫療方面,進行腫瘤學研發項目的同時,不斷在提高醫療質量。

相關焦點

  • 有慢性闌尾炎竟是大腸癌高危人群?專家:消化道腫瘤早篩查可預防
    龍頭新聞訊(實習生 張慧鑫 曹悅 記者 薛宏莉)你知道嗎,有慢性闌尾炎病史的患者竟是大腸癌的高危人群。近日,黑龍江省森工總醫院消化內科正式加入「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旨在通過規範消化內鏡診療,幫患者提高篩查意識,建立消化道腫瘤的早診、早治防控體系。
  • 全國治腫瘤最好的醫院其實是這些
    這家醫院有4位院士坐鎮:腫瘤內科的創始人孫燕院士、腫瘤遺傳學吳旻院士、病因學陸士新院士以及程書鈞院士,還有我國頭頸外科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屠規益教授等名醫大家。2、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上海)1931年3月1日正式成立,是中國成立最早的腫瘤專科醫院。
  • 日本名醫下山來:同樣的化療藥物,帶給患者不同的治療體驗
    腫瘤藥物治療的原則,是通過藥物治療獲得大療效,並儘可能把不良反應降至低點,而不是一味增加劑量。因此,在抗癌藥物使用上,應該始終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藥物、合適的劑量,個體化、綜合性治療才是關鍵。  如何給患者開具恰當的用藥劑量,成為臨床醫生的一項「必修課」。
  • 聚焦國民健康,DNA甲基化檢測助力中國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
    2020年中國腫瘤標誌物學術大會暨第十四屆腫瘤標誌物青年科學家論壇於12月11日-13日在廣州圓滿召開,本屆大會圍繞腫瘤標誌物領域在基礎研究、臨床應用、前沿技術、產業發展方面的最新進展與熱點問題進行了分享與討論。
  • 內鏡「神探」讓消化道腫瘤「無處藏身」
    近三個月來,威海口腔醫院內鏡室通過精細檢查,共查出十幾例早期消化道腫瘤,年紀最小的患者27歲,這些查出早期消化道腫瘤的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威海口腔醫院內鏡科主任車毅提醒,45歲以上人群可通過內鏡檢查來篩查消化道腫瘤。
  • 外媒:中國的免疫腫瘤學試驗增長最快
    中國的此類試驗數量猛增了七倍,達到135次。 根據GlobalData的數據,中國在2020年啟動的針對八種主要市場的PD-1/ PD-L1靶向組合免疫腫瘤療法研究的臨床試驗中,增長最快。 在由行業發起的針對PD-1 / PD-L1靶向聯合療法的臨床試驗中,美國已成為領先的市場,並進行了249項新試驗,其次是中國的135項試驗。
  • 濱州市醫學會腫瘤學專業委員會暨腫瘤質控中心年會召開
    會議邀請了業界知名專家山東省腫瘤醫院副院長王哲海教授、山東省腫瘤醫院袁雙虎教授、山東省立醫院王濰博教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王秀問教授、山東省腫瘤醫院劉波教授為大會做了精彩的學術演講。會議同時開展了省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規範化腫瘤營養培訓項目-腫瘤營養療法》。
  • 第二屆CSCO-再鼎臨床腫瘤新進展高峰論壇召開 本土腫瘤研究碩果纍纍
    12月12日,第二屆「CSCO—再鼎臨床腫瘤新進展高峰論壇」召開。此次再鼎與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二度攜手,希望通過專業平臺的搭建,促進國內外專家就國際上最先進的腫瘤治療方式進行交流和探討,助力國家腫瘤防治工作。
  • 同藥不同效,為何日本化療副作用小?下山來醫生揭秘
    現任日本湘南鎌倉綜合醫院腫瘤中心負責人、外科部長的下山來醫生,尤其擅長癌症藥物療法,既往收治的中國患者放化療副作用遠小於國內,今天我們通過一個真實案例來看看,使用相同的藥物,為何在日本接受化療副作用要遠小於國內。1.
  • 北京博仁醫院8項成果納入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
    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將於11月在「花城」廣州隆重舉行,高博醫療集團北京博仁醫院作為國內專業的血液腫瘤專科醫院,在大會今年的徵稿評選中,取得6篇文摘被納入會議資料彙編,2篇文摘入選壁報展示的好成績。  中國腫瘤學大會以「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為主題,每屆有近100場的主題論壇、大咖薈萃的主旨報告,雲集近40位中外院士、2000位頂尖腫瘤學專家學者。
  • 葆元醫藥完成A+輪股權融資,用於推進Taletrectinib二期臨床試驗和...
    本輪融資由招商局資本旗下招商招銀股權投資基金領投,上輪投資者德誠資本和數家新機構投資者跟投,資金將用於推進Taletrectinib的全球二期臨床試驗以及進一步擴大葆元醫藥的腫瘤研發管線。據了解,Taletrectinib是一種下一代的、高效的、高選擇性的可以穿過血腦屏障的針對ROS1突變和NTRK突變的激酶抑制劑。
  • 李兆申院士:消化道早癌,「三早」是關鍵
    為提高大眾對腫瘤防治的重視,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指導、中國抗癌協會、中國癌症基金會倡導發起的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在每年4月15日~21日開展。今年宣傳周的活動主題為「癌症防治共同行動」,旨在號召全社會共同防治癌症,提高防癌意識。
  • 「彩虹奇蹟」消化道腫瘤規範化診療專家巡講培訓項目(德州站)在我市召開
    9月10日,由山東省抗癌協會主辦,我市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協辦的「彩虹奇蹟」消化道腫瘤規範化診療專家巡講培訓項目順利召開。
  • 歐狄沃獲批成為中國首個胃癌免疫腫瘤治療藥物
    這是繼非小細胞肺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之後,中國首個免疫腫瘤(I-O)藥物歐狄沃在中國獲批的第三個適應症。 此次獲批基於一項名為ATTRACTION-2的Ⅲ期臨床研究,這是全球首個啟動的胃癌免疫腫瘤治療Ⅲ期臨床試驗。
  • 國內免疫細胞領域27項藥物臨床試驗全解讀
    早期研究表明,有殺傷腫瘤細胞作用的T細胞經激活後在體內大多數變為記憶細胞儲存在淋巴組織內,可以為徹底清除腫瘤細胞和防治轉移復發提供長期保護。激活人體免疫系統來對抗惡性腫瘤的嘗試,人類已經進行近半個世紀。
  • 成都御生堂羅應權:腫瘤治療,正確調理陰陽平衡是關鍵
    隨著中醫腫瘤學的發展,中醫藥腫瘤治療優勢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認可。中醫腫瘤治療如何取效?四川省名老中醫、成都御生堂中醫腫瘤專家羅應權對腫瘤病因病機有獨到認識,在臨床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為:中醫腫瘤治療取效的關鍵,在於正確調理陰理平衡,實現標本兼治的目標。
  • 殺滅腫瘤細胞、防控放射性相關毒副作用!中山醫院放療科團隊研究...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療科主任曾昭衝教授帶領的肝癌放療臨床和基礎研究團隊2項最新創新性研究成果分別被接受為大會口頭(Oral)和壁報(Poster)交流。值得一提的是,ASTRO口頭報告是從超過3300篇摘要投稿層層篩選280篇最具引領性的高質量研究報導。
  • 正確理解臨床試驗中的風險比(HR)
    風險比(HR)通常用於報告腫瘤學隨機臨床試驗的結果。然而,它們仍然是臨床醫生最困惑的概念之一。在腫瘤學隨機臨床試驗(RCT)中,經常使用風險比(HR)來估計至事件發生時間終點的治療效果,如總生存期(OS)和無進展生存期(PFS)。HR提供了整個研究期間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風險率比值的估計值。而風險率指的是研究中每個治療組在短時間間隔內發生關注事件(包括死亡、繼續監測或停止監測)的患者比例。
  • 默沙東Keytruda(可瑞達)頭對頭III期試驗療效...
    默沙東研究實驗室腫瘤學臨床研究副主任Jonathan Cheng博士表示:「在這項頭對頭研究中,與brentuximab vedotin相比,Keytruda在無進展生存期方面有統計學意義和臨床意義的改善,這增強了Keytruda在經典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優勢。
  • 成都御生堂羅應權:腫瘤治療,正確調理陰陽平衡是關鍵_患者
    原標題:成都御生堂羅應權:腫瘤治療,正確調理陰陽平衡是關鍵 隨著中醫腫瘤學的發展,中醫藥腫瘤治療優勢受到越來越多患者的認可。中醫腫瘤治療如何取效?四川省名老中醫、成都御生堂中醫腫瘤專家羅應權對腫瘤病因病機有獨到認識,在臨床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為:中醫腫瘤治療取效的關鍵,在於正確調理陰理平衡,實現標本兼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