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12月15日援引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文章稱,中國火箭軍的規模目前正在擴大,其下屬的飛彈旅已經達到40個,其中近半都是世界領先裝備,像東風5B戰略核飛彈,東風17臨近空間高超音速飛彈,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東風26核常兼備反艦彈道飛彈,東風41車載戰略核飛彈和東風100超音速重型巡航飛彈。這些彈道式和巡航式飛彈目前佔據的規模雖然還不算太大,但是卻剛好達到了"夠用"標準,為火箭軍的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飛彈系統是非常昂貴的裝備,有消息猜測,即便是像東風21D這樣的"老式裝備",其單枚價格也達到了2000萬美元。而像東風26這樣的新型裝備,射程有所增加,技術體制更加複雜,所以它的造價也就更為昂貴。在實戰打擊中,這些飛彈的單次投射基數絕不會只有1枚,而是數枚乃至數十枚一齊發射。在高密度的打擊下,敵方防禦系統難以在短時間內攔截如此數量的飛彈,間接地為我方飛彈突防提供了更大可能。目前,中國火箭軍的發展模式是"消耗老式飛彈庫存,加緊生產新型飛彈",像東風11,東風15這樣的老式飛彈,銷毀太過於可惜,外貿的話又存在射程太遠,當量太大,違反國際相關公約。所以,火箭軍新兵和院校打靶演習時,都是在用這些老式飛彈來鍛鍊操作。
美國媒體認為,中國火箭軍是中國安全的基石,也是解放軍進攻和防守的中堅。目前,中國火箭軍戰術打擊的主力是射程2000千米的東風17,射程3000千米的東風100超音速重型巡航飛彈和射程4000千米的東風26核常兼備反艦彈道飛彈。這三款飛彈在一個戰區空間內,形成多梯隊"效率射擊",確保對方在戰區4000千米內的縱深地區不可能存在機場,大型雷達站,兵力集中點和倉庫保障基地。如果戰局陷入膠著或者拉鋸的話,東風26核常兼備反艦彈道飛彈是可以考慮安裝大當量核彈頭對目標防線發起精確打擊。在喪失機場,通訊中心,雷達站,後勤保障基地等諸多設施的情況下,對方既來不及阻止防守,也不敢光天化日的集結部隊,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有效的。
當然,也同樣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火箭軍的規模雖然在持續增加,但是它的增速還是"相當緩慢"的。這裡的緩慢不以任何國家或者歷史上所出現的"軍備競賽"為參照,而是以中國龐大的工業體系和生產能力為對比。以中國現有的工業體系和生產能力,快速生產這些新式飛彈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生產速度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依據現有需求來制定合理方案。過去,我們最為懊惱的就是老式的東風11和東風15彈道飛彈生產速度太快,致使現在新裝備成形,這些老式飛彈仍有可觀的數量。眼下,東風17,東風26和東風100雖然堪稱領先,但用不了多久,它們在國內就會成為"落後"的產物。
當初,東風21D剛剛誕生時,國內對它的寄望是非常大的。但是15年不到的時間,東風21D便被東風26搶走了風頭,在2019年閱兵式上,東風17和東風100等新飛彈高調亮相,東風21D則沒有出場。這個細節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國際領先的東風21D反艦彈道飛彈無論是射程,精度還是速度,都要強於外軍2500千米射程的飛彈。但是在國內的競爭中,則敗居下位。很難確定的是,中國目前是否正在研發比東風17和東風100還要強的飛彈,這些在研飛彈是否可能在未來數年的時間裡量產,都是未知數。
所以,結合這些信息來看,中國火箭軍的擴充還是需要徐徐漸進,不可因為當下外媒渲染的"緊張氣氛"而亂了自己的陣腳。此前,國內就有相關的文章做出了預測,飛彈技術在2018~2025年之間將迎來新一輪的"技術井噴",飛彈之間的競爭將十分激烈。如果事實的確誠如該文章所預測的那樣,那麼包括東風17在內的飛彈可能也只是"臨時工",不排除接下來的型號會有更大的技術跨度。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積攢當下的資源,在先進飛彈服役後,再接著"爆兵"。(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