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的國慶70周年大閱兵中,火箭軍幾款新型鎮國重器首次精彩亮相,迅速引發關注,成為焦點。
一年過去了,裝備的升級換代給部隊戰法戰鬥力帶來什麼樣的新變化?近日,記者走進火箭軍一線部隊,實地探訪這些「明星裝備」的成長之路。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隨著戰鬥警報拉響,火箭軍某飛彈旅展開了一場帶實戰背景的火力突擊演練。這個旅是全軍最早接裝某新型號飛彈裝備的一個單位,確保新裝備如期形成作戰能力,成為他們的年度重要目標。
總臺央視記者 王曉丹:我們現在是經過了部隊的允許,登上了營指揮車,和參演車隊一起向預定作戰地域機動。那麼我們看到,這些新型飛彈發射車就是在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亮相的受閱車輛,現在為了貼近實戰化需要,增加了一些輔助設備,並且將彈體完全隱藏在車廂內,更有利於隱蔽機動。營長,今晚是什麼樣的一個行動?
火箭軍某飛彈旅發射營營長 唐瑋:我們營是剛剛收到了旅任務指揮所行動預令,令我營打擊三號區域目標,其實,新裝備接收以來,像這樣的全要素全流程的演練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抵達作戰地域後,各發射單元操作號手迅速完成數據裝訂、飛彈起豎等操作。
火箭軍某飛彈旅發射架指揮長 吳鑫:我們這款裝備智能化程度非常高,很多以前需要人工操作的地方,現在都實現了程序控制,大大提高了我們的作戰效率。
軍某飛彈旅發射營營長 唐瑋:我們收到臨機更換打擊目標的指令,如果是老裝備的話,可能需要重新佔領陣地,重新調整發射狀態,現在我們的新裝備無需更換發射點,無需調整車輛,可以直接打擊新目標,同時,根據不同的任務目標,我們可以智能地選擇不同的打擊模式,實現一鍵式發射。
剛完成一輪打擊,各發射營按照作戰部署迅速撤離途中,突然接到上級補充打擊命令。
總臺央視記者 王曉丹:像這種臨時增加的打擊任務,你們是怎麼進行處置的?
火箭軍某飛彈旅發射營營長 唐瑋:我們的新裝備已經不需要固定陣地,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無依託作戰,極大提升了我們的突防能力。
總臺央視記者 王曉丹:在我身後的各個發射單元已經在野外公路上,迅速完成了飛彈起豎等發射前準備。在這場演練中,我們沒有看到操作號手們像以往那樣牽拉、布置纜線的忙碌場景,他們依託高度集成化的操作平臺,實現了無線纜的操控,整個發射流程時間縮短了至少3/4。
這款新型飛彈自從在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精彩亮相之後,便陸續奔赴各一線作戰部隊投入使用。發射架指揮長彭建軍是最早接觸這款新裝備的骨幹號手,他由於成功完成這個型號飛彈實彈發射任務,榮立二等功。
火箭軍某飛彈旅發射架指揮長 彭建軍:這就是參加國慶70周年閱兵的車輛,這輛車剛來到我們旅裡面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充滿了好奇心,都圍著它看。如何利用好它的先進性、靈活性、快速性,這是擺在我們所有人面前的一個難題,經過一年的不斷探索、實戰化訓練,我們的人裝結合的水平得到了不斷地提升。
作為新一代主戰裝備,這型飛彈具有發射時間更短、機動距離更長、精度更高、打擊威力更大,以及全天候無依託、強突防的特點。這個飛彈旅在接裝之後,短短幾個月時間裡便形成了數十套發射單元,目前已經具備實戰能力。
火箭軍某飛彈旅旅長 起奎:今年以來,我們緊盯能力建設節點目標,深入研究新裝備的性能特點,採取了在職訓練、任務訓練、編組訓練、融合訓練等方式,部隊的核心能力得到了質的提升。下一步,我們將緊貼實戰需求,探索創新新武器運用戰法,通過實戰淬鍊,最大限度發揮武器裝備的效能,確保部隊隨時能戰、接令即打、一劍封喉。
(編輯 楊亞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