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自詡空軍天下無敵的美國現在也有了危機感,開始重視起飛彈技術的發展,而美國智庫也開始擔心過去20年美空軍發展的作戰體系,在面臨中國挑戰時很可能會失效。
在太平洋環境下,美國以海空軍為核心的作戰體系和中國的火箭軍作戰體系相比,各自有什麼優缺點呢?中國為什麼要依靠發展火箭軍來與美國的空軍相抗衡呢?
不可一世的美空軍
過去20年裡,作為美軍利劍的美空軍到處耀武揚威,可謂是不可一世。
當然美空軍的實力也是首屈一指,相較於其他的作戰方式,美空軍能做到全球到達,全球投送,而且還是持續不斷的投送,威力巨大,精準到位的投送,每次戰爭,它都能壓倒對手。
在美國強大的空軍面前,對手的反擊手段只有一種,那就是使用彈道飛彈,而美國只要建立起可靠的,能夠攔截敵方彈道飛彈報復性攻擊的能力,就可以實現零傷亡打贏戰爭的目標。
而在精確制導武器更加發達的年代,美空軍也極大的加強了偵察監視和通信系統的演練配合,力圖以此遏制對手。
在這樣的作戰邏輯下,要想擊敗美國,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擁有一支能夠擊敗美國空軍的龐大空中力量,先在空中擊敗美軍,再進入對地面目標的打擊,最終擊敗整個軍隊。
這支龐大的空中力量不能僅是在本國所在地區擁有超過美軍的作戰能力,而是必須是在規模上全面超過美國空軍,因為只是一地區的優勢並不能和美國的全球戰略相抗衡,美軍完全可以集中全球各地的軍隊支援,憑藉數量和技術雙重優勢贏得勝利。蘭德智庫此前的《中美軍事積分表》報告中就體現了這一概念。
而以目前中國空軍的發展情況,美國並不擔心,那麼,什麼才能真正震懾到美國呢?
真正威脅出現
在五代機殲-20出現後,美軍雖然有所收斂,但出於數量的優勢,美國還是對自己的實力相當自信,即使是進入隱身空戰,大家互相拿隱身飛機對打,最先被打趴下的可能還是中國。
現階段真正能震懾到美國的只有一個,飛彈部隊火箭軍。
火箭軍的出現和壯大,直接使美國看到了危機,在美軍的各項報告中是這樣描述的「對手可以在擊敗美國空中優勢之前,幾分鐘內將美國空軍基地炸成廢墟」。
火箭軍能擁有這樣的優勢,首先和美軍在亞太地區的軍力部署分不開,20年前,美國覺得自己可以永遠保持空中和海上優勢,對手根本衝破不了自己的防禦線,襲擊到後方基地,因此美軍在亞太地區的基地部署相當固定且高度集中化。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兩國之間發生戰爭,火箭軍可以在第一時間打擊美軍的戰艦,飛機,甚至有機會摧毀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前沿指揮系統。
當東風26的整體式鑽地彈頭下來後,美軍在關島的聯合戰役指揮中心還在不在都將成為問題,即使飛彈沒有直接將整個指揮部摧毀,美軍與駐日,駐韓美軍的通信線路也會被破壞幹擾,指揮部將形同於無,空軍只能在被炸的千瘡百孔的基地上等死。
而正如美智庫的報告中所說,現階段火箭軍對美軍的威懾,是20年裡,中國對美國弱點觀察利用的成果。
美國的亞太部署依賴的是少數的核心基地和大量的海上艦艇,幾十年的觀察分析裡,中國對這些基地已經心中有數,這也是解放軍在亞太現階段的重要優勢。
現在美國空軍正試圖讓自己動起來,進行新的改革計劃將聯隊變成大隊,但不增加戰鬥機數量,而是變固定部署為機動部署,讓這些戰機在多個機場間來回機動,增加對手飛彈打擊的難度,簡單來說就是以犧牲作戰效率來換取生存力,畢竟要是直接被火箭軍拍死在地上,什麼作戰理論都沒有意義了。
而與之相似的中國的團改旅卻截然不同,主要的作戰單位變成旅後,每個旅都相當於一個,增加了支援保障力量的團,作戰部隊的戰鬥實力大大增強。
此消彼長下,原先保持著優勢的美國還能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就不好說了。
強國復興我來擔當
而且相對於建立一支強大的戰術空軍部隊,飛彈部隊的效費比也更好一些。
最開始我國在研製常規地對地飛彈時,曾有老同志提出,飛彈只是飛幾百公裡投送幾百公斤的炸藥,並沒有什麼用。而且飛彈的花費也非常高,最普通的戰術飛彈也需要幾十萬美元,相比之下,戰術空軍只需要幾千美元的油錢就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相比起來空軍的優勢更大。
但真實的戰爭並不是只看成本就算了,還有更重要的地方,單位時間內癱瘓、摧毀敵方關鍵目標的數量。
火箭軍的飛彈具備的就是這樣的優勢,它可以在沒有擊敗美國空中優勢的前提下,幾分鐘內攻擊到美國空軍基地。這也是飛彈部隊最大的價值,在這一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戰術飛彈是獨立於其他戰場對抗的新的戰場維度。
而且飛彈雖然屬於一次性消耗武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僅從採購費用來看,飛彈的費用已經遠低於戰鬥機,機動式部署的飛彈只需要一個有簡單掩體的基地用於平時的駐紮維護和保養就可以,而戰鬥機不僅造價高昂,基地要求也非常嚴苛,日常維護更是耗資巨大。綜合來看,飛彈部隊的效費比要更高一些。
我國也從來沒有用飛彈部隊取代空軍部隊的想法,只是想通過火箭軍的建設,使我們能擁有更大的不對稱優勢。
在中美太平洋博弈的這個階段,如何用好這個優勢將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