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庚子2020,落木蕭蕭,長江滾滾,帶不走低垂的雲……」10月10日晚,伴隨著低沉凝重的合唱,聲樂及合唱交響曲《獻給2020》在北京保利劇院迎來了世界首演,第二十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正式開幕。
當《獻給2020》作曲、本場指揮鄒野攜世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張立萍、男中音歌唱家賀磊明走上舞臺時,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主題:從聚焦武漢到面對自己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獻給2020》是由作曲家鄒野、方石,詞作家唐躍生歷時半年,於北京、武漢、深圳三地隔空聯手創作而成。日前,幾位主創現身北京,分享這部作品誕生的臺前幕後故事。
鄒野透露,最初想為這個特殊的年份創作一部作品的想法產生於2020年初:「想法是在大家一起討論時產生的。最初不知道從哪裡下筆,所以就聯繫了我的好同學方石。」
從開始創作到完成作品,疫情的新聞不斷更新,作曲家的創作心態也悄然改變。但鄒野沒有將創作視角固定,致敬、反思、憧憬等複雜情緒在《獻給2020》中立體地呈現出來。「我們不斷在找寫什麼,開始的目光集中在武漢,後來我們找到一個主題,就是『寫人類自己』,寫人類如何面對自己。這是一個在不斷思索、不斷變化中產生的作品。」
鄒野、方石和唐躍生三位創作者分別身處北京、武漢、深圳三地,直到10月8日在排練廳,三人才得以見面。鄒野透露,「所處的地方不一樣,大家彼此的心情也不同。我們三人都是隔空創作,不斷溝通,通過郵件傳小樣,慢慢形成了今天的作品。」
創作《獻給2020》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唐躍生表示,「我認為一部作品最初的級別應該是有氣質的,第二個級別應該是有性格,第三個級別是有生命感,最高的級別應該是有命運感。所以接下這部作品我既有很大的壓力,也充滿了期待。」
創作時,唐躍生寫了5天時間,寫完後睡了整整3天才醒。「這部作品對我來說不是簡單的寫作,而是用生命去體驗。這個作品只有一個主題,就一個字——『愛』。『愛』不是你喜歡什麼,『愛』就是你本身。疫情讓我們在面對苦難的時候有了一次反思人類自己的機會,我們是不是遠離了文明,是不是要把這種文明和愛找回來?」
創作是在不斷碰撞的過程中完成。方石透露,三人在音樂和歌詞方面時常有爭論,「比如是『戴上口罩』的黃鶴樓好,還是默默佇立的黃鶴樓好?後來決定不要具體的名詞,不要把它具象化,這部作品不只是寫給中國的,而是寫給全世界的。」
樂團:提前排練為高質量呈現作品
10月10日晚,《獻給2020》由作曲家鄒野執棒,武漢愛樂樂團、北京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北京音協合唱團與武漢音樂學院演藝學院合唱團、攜手世界級女高音張立萍與男中音賀磊明兩位歌唱家共同呈現。
武漢愛樂樂團團長張守忠介紹說,「為高質量呈現這部作品,武漢愛樂樂團從10月6日就在北京開始了與北京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的排練。在疫情暴發期間,武漢愛樂樂團下沉到社區工作,負責量體溫、買口罩等工作,任務非常艱巨。我們也受到了來自全國人民的關注與關懷。我們5月28日做了第一場室內樂線上演出,900多萬觀眾在線觀看,他們紛紛說好久沒聽到這麼好聽的音樂了,大家的留言我們都記著呢,真的是眼含熱淚,那時候覺得音樂就像天籟之聲一樣好聽。我們這一次參加北京國際音樂節,演奏為抗擊疫情專門創作的作品,武漢愛樂樂團會用最好的狀態回報關心武漢的每一位觀眾。」
歌者:武漢歌唱家接受「考驗」
為完成《獻給2020》的世界首演,北京國際音樂節特別邀請到世界級女高音歌唱家張立萍和男中音歌唱家賀磊明,這兩位歌唱家都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對於家鄉擁有特殊感情。「唱這首作品的時候氣氛不一樣。」身為武漢人的張立萍透露自己當時很焦慮:「作為武漢人,我有一種很悲壯的情緒,我在自己練習的時候不能想詞,一想詞就會唱得熱淚盈眶的,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確實是發自內心的悲憫。」
賀磊明也表示,「當我拿到這個譜子的時候簡直是熱淚盈眶。這是我聽過的最好聽的中國作品之一。能夠演唱這首作品是對我的考驗和信任。」
餘隆則引用了一個例子來表達對《獻給2020》的期待:「二戰期間德國圍城,蕭士塔高維奇創作了第七交響曲,所有人在廣播裡聆聽這部作品的誕生,鼓舞了士氣。今天新冠不僅是圍城,更影響了全世界,這部作品讓大家聆聽到另外一種激勵和鼓勵。這部作品最大的成功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極具歷史意義的時刻,它是紀念碑式的作品。」(記者 田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