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5年後建成國際化大都市圈 杭州都市圈雄心底氣何在
杭州都市圈示意圖。
提到國際化大都市圈,你會想到哪些?紐約、東京、倫敦、巴黎……杭州正計劃用15年的時間將名字寫在這份名單上。
在日前舉行的杭州都市圈第十一次市長聯席會議上,審議通過了杭州都市圈新一輪發展規劃大綱,並明確提出一個長遠目標——到2035年,建成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圈。
如此雄心,底氣何在?
「擴圈」加速,拓展發展新空間
此次聯席會議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當屬安徽宣城申請加入杭州都市圈,成為杭州都市圈合作發展協調會觀察員城市。這意味著,宣城最早於明年,就將成為杭州都市圈的第七位成員。
宣城入圈早有端倪。2018年,杭州都市圈第九次市長聯席會議上發布的《杭州都市圈新一輪規劃前期思路研究》中就提到:安徽省宣城市,江西省上饒市、景德鎮市是新一輪規劃的「西進」區域,注重輻射帶動;並特別指出,宣城市與湖州市接壤,是杭州都市圈乃至長三角南翼的天然生態屏障。
「入圈」並非一廂情願。這些年,在城市發展上,宣城一直向江浙滬靠攏,如提出「融入蘇浙滬經濟圈」,2013年加入南京都市圈,躋身G60科創走廊……2020年,宣城將「力爭全域加入杭州都市圈」明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這是一次雙贏,宣城可以進一步『向東』,杭州都市圈則能在更大範圍內規劃發展。」在會場,記者聽到與會人員這樣評價。
這不是杭州都市圈首次「擴圈」。早在2018年,安徽黃山和衢州一起加入杭州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正式進入「跨省」時代。隨著宣城入圈日漸清晰,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規劃中提到的上饒、景德鎮也不會僅僅停留在文本上,橫跨浙皖贛三省的大都市圈離我們不遠了。
杭州都市圈合作發展協調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城市腹地基於空間聯繫和交通可達性的經驗劃分,距離城市邊界200公裡(或2小時交通圈)的區域均可作為經濟腹地,未來,基於補齊杭州都市圈經濟腹地短板考慮,建議推動杭州都市圈繼續西進,打造長三角城市群新的增長區域和開放空間。
都市圈夠不夠「大」,是衡量其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杭州都市圈頻繁擴圈,正是為打造國際化都市圈做的空間鋪墊。
「擴圈」已是大勢所趨。今年6月5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公布的《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明確提出,推動廣州都市圈(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清遠、雲浮和韶關)、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東莞、惠州、河源和汕尾)、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度融合。
「當下,中國很多都市圈都在擴圈,在更大的範圍中布局。這是都市圈發展的底子。」上述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不在範圍上提前謀劃,未來很可能面臨「畫筆沾足了墨水,卻無地揮毫」的尷尬境地。
如果宣城成功「入圈」,未來,以宣城為跳板,杭州都市圈可以沿著皖江城市帶西進,在產業轉移上打開更為廣闊的合作空間。安徽乃至江西其他城市,都可以在一體化的大潮流中,與杭州都市圈中的城市發生不同領域、不同程度的「化學反應」。
「雙輪」驅動,緊抓創新與交通
更大的空間,需要更強的動力。
在聯席會議上,杭州都市圈明確提出驅動發展的「雙輪」——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策源地、亞太國際門戶重要樞紐。
創新和交通,是杭州都市圈最看重的「硬核」競爭力。
如何打造全球影響力創新策源地?杭州都市圈的很多城市把目光投向了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連接了浙江大學、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小鎮、青山湖科技城,這條總長38公裡的大走廊,像一隻展翅的蝴蝶,聚集起越來越多的世界級科創能量。近年來,這股科創能量正在釋放,輻射整個杭州都市圈。
浙北小城德清,有一個成為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北翼」的夢想。9年前,德清選準地理信息產業為突破口,「無中生有」打造地理信息小鎮,成為全國地理信息產業集聚度最高的園區。10月24日,在首屆中國·安吉綠色發展青年博士論壇上,當地政府籤約了杭州人才飛地項目。這是安吉在杭州的首個飛地,能夠有效接軌城西科創大走廊。
即便是杭州都市圈「新軍」衢州,也與城西科創大走廊無縫對接。位於杭州未來科技城內的衢州海創園不僅加速了衢州融入杭州都市圈,更為城西科創大走廊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衢州的探索實踐值得借鑑學習。」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徐劍鋒認為,城西科創大走廊應該定位為杭州都市圈的創新總部,吸收整個都市圈的創新要素與主體,同時在都市圈多地配置若干個創新項目生產基地,形成圈內的分工合作。
交通建設的目標更為具體——打造杭州都市圈緊密層1小時通勤圈、杭州至5地市1小時商務圈、各地市範圍內1小時生活圈。
11月18日上午,一列外觀淺藍的嶄新列車緩緩駛出杭海城際鐵路鹽官車輛基地,杭海城際鐵路首次完成了區段接觸網「熱滑」試驗。所謂「熱滑」,是軌道交通線路在正式開通前的一個節點。這是繼10月杭海城鐵實現「電通」之後,列車首次真正跑起來的「熱身」。僅僅是一次「熱身」,為何會引來如此多關注?答案就在杭海城際鐵路身上,因為這條鐵路是海寧融杭的主動脈。
見微知著。隨著杭黃高鐵、商合杭高鐵相繼貫通,杭衢鐵路高鐵加速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雛形漸成。
連接是發展的前提,也是都市圈之所以稱之為「圈」的核心要義。在「十四五」時期,杭州都市圈將加快建設輻射全國、連接長三角各節點的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加快形成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的軌道交通體系。
「節點」崛起,「一核多極」新格局
都市圈建設反映出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個趨勢:一是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二是都市圈內各城市的協調發展。
放眼全世界,打造國際化大都市圈除了具有實力強勁的「一核」,「多極」必不可少。
東京都市圈圍繞產業生態建設,依託自身優勢形成相互關聯的分工協作關係。新宿、澀谷、臺東等周邊地區充分利用好自身優勢承接製造產業溢出的同時,發展配套的商業服務、科研服務等服務產業,既帶動了東京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又推動了整個首都圈的產業生態體系建立。
紐約都市圈範圍內的波士頓、巴爾、費城等城市,都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城市。孤立來看,費城的重工業、波士頓的高科技產業、巴爾的摩的冶煉工業,每座城市的主導產業都是單一的。但放眼整個都市圈,多樣化、綜合性的整體功能,遠遠大於單個城市功能的簡單疊加。
杭州都市圈逐漸崛起的節點城市,也是其展望國際化大都市圈的重要資本。
「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和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雙重加持下,杭州都市圈內的各城市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杭州都市圈合作發展協調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杭州都市圈位於長三角核心腹地,能夠盡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紅利;另一方面,在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背景下,一大批內陸樞紐城市會加速發展,杭州都市圈的「西進」恰恰接軌了這條發展線。
湖州和宣城的發展正是對前者的最好詮釋。商合杭高鐵全線貫通和滬蘇湖高鐵路的正式開工,讓湖州成為今年長三角最大的「黑馬」,而實際上,交通之外,湖州正謀求全方位的高質量發展——
投入1000億元資金,以長三角最優的政策支持,全力打造低成本創業之城;組建長三角地區首家人才集團,開全省人才工作市場化運營的先河;南太湖新區成立後,正朝著「全國踐行『兩山』理念示範區、長三角區域發展重要增長極、浙北高端產業集聚地、南太湖地區美麗宜居新城區」的目標加速奔跑……
作為商合杭高鐵貫通的「大贏家」,宣城受到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三重輻射,發展前景向好。
衢州則印證了後者。在今年8月的市委七屆八次全會上,衢州堅定了加快建設四省邊際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提出在構建形成南孔古城·歷史街區、核心圈層·城市陽臺、高鐵新城·未來社區「小三城」的基礎上,打造智慧新城、智造新城、空港新城「大三城」。
「中心城市能級是保障都市圈實力的底線,而上限,則要看節點城市的發展。」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呂淼表示,要想更好發揮節點城市作用,推動「一核多極」發展格局的形成,杭州都市圈內各城市要明確自身區位條件、資源稟賦、人口規模、產業基礎等因素,加快形成中心城市與節點城市更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和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
【浙江新聞+】
杭州都市圈大事記
2007年5月,杭湖嘉紹「四兄弟」在杭州召開了第一次市長聯席會,宣布啟動建設杭州都市圈、打造長三角金南翼。
2010年,浙江省政府批覆《杭州都市經濟圈發展規劃》。
2012年,杭州都市圈發布《杭州都市圈藍皮書》。
2014年,杭州都市圈正式經國家發改委批覆,杭州都市圈成為全國首個以都市圈經濟轉型升級的綜合改革試點。
2016年,國家《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發展規劃》公布,杭州都市圈被列入「一核五圈四帶」的「五圈」之一。杭州都市圈進入2.0時代。
2018年,杭州都市圈首次擴容,迎來衢州、黃山兩市加入。「杭嘉湖紹」變成了「杭嘉湖紹衢黃」。杭州都市圈進入3.0時代。
2019年,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發布《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18》。報告認為,杭州都市圈綜合發展質量僅次於上海都市圈,是當之無愧的「長三角金南翼」。
2020年,杭州都市圈第十一次市長聯席會議上,安徽宣城申請加入杭州都市圈,成為杭州都市圈合作發展協調會觀察員城市。會上,審議通過了杭州都市圈新一輪發展規劃大綱,並明確提出一個長遠目標——到2035年,建成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圈。
(文章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