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對環保的要求比較高,比如,歐5標準實施時間早於國5。歐洲發展氫能源汽車也比我國早,奔馳汽車公司在數年前就研發出可以量產的氫能源汽車,甚至比豐田的Mirai還要早。儘管德國幾大汽車公司最終偏向純電動汽車,但歐洲並沒有放棄發展氫能產業,歐洲的氫能戰略對我國有什麼借鑑意義?
12月4-5日,「2020中國(四川)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高峰論壇暨《車用氫能藍皮書(2020)》發布會」在成都舉辦。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歐中氫能與燃料電池協會主席雷憲章的演講拓寬了大家的思路。
歐洲的能源轉型始於上世紀80年代德國人提出的棄核,核反應堆會產生核廢料,這是一件比較棘手的事情。如今歐洲不僅棄核,棄煤也達成了共識。德國將在2022年實現無核電,比利時的時間定在2025年,荷蘭定在2033年,法國,芬蘭,西班牙等國還沒有決定時間。截至2019年,煤炭與核電在歐洲一次能源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14%和13%。到2040年,煤炭必須全部被取代,核電的比重將會減少2/3。
歐洲曾經興起過光伏發電,由於輸電走廊建設困難重重,風電光伏消費受阻。因此,氫能受到重視,歐洲制定的戰略目標是,綠氫優先,藍氫輔助,綠氫是發展的重點。到2050年,氫能佔能源的24%,相當於2251億千瓦時電能。
在總體目標之下,歐洲還制定了分階段的目標規劃。2020~2024年,歐洲水電解制氫裝備容量為6GW,每年生產100萬噸綠色氫氣;2025~2030年,歐洲及北非電解制氫達到40 GW+40 GW,年產氫達到1000萬噸;2030-2050年,氫將大規模的用於難以脫碳的行業,氫能佔能源的24%。
歐洲的氫能戰略有三大支柱,一是以能源效率為核心的循環能源系統,充分再利用廢熱廢水等能源;二是以清潔能源為基礎,在終端領域大力推進電氣化 三是對於難以實現電氣化的領域,如工業過程,重型卡車,鐵路,航空和海上運輸中使用綠氫。
為實現歐盟的氫能戰略,歐洲也制定了氫示範工程,試點工程及研究基地128項,其中63項已投運,比如,北海風電「氫島」項目,歐洲加氫站網絡示範工程「H2ME」,該項目是2015年至2022年建設第1個歐洲加氫站網絡,覆蓋北歐,德國,法國,英國及荷蘭。2019年已建成加氫站177座,其中德國87座,2020年達到100座,2025年可達到750座。
歐洲也將實施輸氫管網建設,包括改造和新建,到2030年,純氫管網達到6800公裡,2040年純氫管網達到23,000公裡。德國將建立總長度為5900公裡的輸氫網絡,其中90%管道為改造現有天然氣管道,7%為新建管道。
歐洲天然氣網總容量為361立方米,假如氫氣混合比例為10%,則可以存儲100億千瓦時的氫氣。歐洲還準備充分利用鹽洞和枯竭的氣田做儲氫庫,歐洲180億立方米的鹽穴可存儲約40億千瓦時的親戚。
歐洲不僅注重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對技術發展也極為重視。氫動力列車已於2018年投運2輛,計劃2021年投運14輛,該列車時速140公裡,續駛裡程1000公裡。空客公司推出三款氫能概念飛機,續駛達2000公裡。
歐洲與我國一樣,要想大規模開發利用氫能,儲運是關鍵。歐洲現階段85%的氫能只能就地消化,客觀上限制了氫能的廣泛應用。因此歐洲正在深入研究充分利用礦洞儲氫,破解大規模儲氫難題。目前,歐洲液化氫氣成本為1.8歐元/公斤,長途運輸成本為0.7歐元/公斤(CSIRO)。
德國的GET H2項目是綜合氫能用能示範。該項目將建設130公裡的純氫輸送管道,採用800度高溫電解制氫,高溫不僅用於電解制氫,廢熱還用於解決社區的供熱,該項目採用SOFC+燃氫輪機純氫發電,這種方式發電不需要貴金屬。因此在發展氫能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質子交換膜的技術,也要重視SOFC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