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糧食生產「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2020-12-24 小升升和你說說

有糧常記無糧日,飽時莫忘挨餓時。保護耕地必須「下狠心」,農技推廣必須「無條件」!

糧食之於人的重要性,就象空氣和水!只有保護好我們的「口糧田」、讓糧食生產紮上科技的翅膀,才能擁有「手中有糧、心不慌」的從容和淡定,才能穩穩地把握住涉及到14億中國人吃飯安全的主動權。

藏糧於地,就是要保護好我們的耕地,確保耕地紅線能守得住、守得牢確保糧食產能必須嚴守耕地面積!土地是產量的寶藏。

糧產於地,地為糧基;地之不在,何談於糧!耕地就是我們的「口糧田」,必須實行最為嚴格的保護制度,才能確保有地種糧、有地產糧,才能有能力把14億中國人的飯碗裝進由中國自己的土地上生產的糧食!

大家知道,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上是「三山六水一分田」,人多地少是基本國情,人均佔有的耕地還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且在這些土地資源當中,優質耕地是少之又少。

有統計數據表明,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別為9.96等。優等地面積僅有2.90%、高等地面積為26.59%、中等地面積為52.72%、低等地面積17.79%。 我國耕地質量總體偏低,優高等僅佔三成。

14億人要吃飽飯,在人均耕地少的情況下,保護耕地就成了天大的事,所以國家實行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並且提出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來保護我們的耕地,將「基本農田」上升為「永久基本農田」,嚴禁將耕地轉變為非農用地,徹底清理「大棚房」和佔用耕地建民房,實現佔補平衡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守得住、守得牢,任何時候都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任何時候都不能有任何的閃失。

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藏糧於地、確保種糧的耕地不減少。堅守住了耕地的紅線就是守住了14億中國人的口糧的底線。所以各級政府、社會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都要樹立「保護耕地,人人有責」的危機意識,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以實際行動愛惜耕地、保護耕地、節約用地。

藏糧於技,就是要為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確保在需要時能產的岀、供得上。提高糧食產量一定要重視農業技術的力量!農技是增產的源泉。

在保證擁有種糧耕地的基礎上要提高糧食產量、增加糧食產能、增強糧食保供能力,農業技術的創新、推廣和應用將是不竭的動力。

針對耕地質量低、產出低和傳統耕種、靠天吃飯的實際,如何解決提單產、增品質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十分重大的課題。農業科技是農業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農業科技的進步是解決糧食生產的根本出路,在現在的形勢下要確保糧食安全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創新、更加依靠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通過農技、農藝來突破制約糧食增產、增收的瓶頸。這就是「藏糧於技」的深刻含義。

要大力推進土地綜合整治、低質農田的改良、農田水利建設,要通過農業技術手段進一步涵養土地、培肥地力、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通過水利化、機械化而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糧食產岀,實現耕地的可持續生產和產岀。

要通過培育優良品種、推廣優良品種並實現良種、良法配套,做到科技化、標準化而達到良田與科技的結合,從而促進糧食生產的可持續增長。要時刻警惕農業生產中的病蟲害和乾旱、澇災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隱患和自然災害,做好技術儲備和農化物資儲備,確保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地上。

要健全完善農業科研、農技推廣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加強農業的信息化、科技服務標準化建設提高農業技術在糧食生產中的貢獻率,從而提高糧食生產的效率及水平。只有藏糧於技,才能為糧食生產插上增產提效的翅膀。

總之,未雨綢繆才能防患未然,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樹牢憂患意識,真正做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糧食安全的這一涉及14億人吃飯的「壓艙石」才能更加穩固、堅實,才能在特殊的時期、關鍵的時刻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才能從容淡定地牢牢把握住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確保讓中國人的飯碗裝滿中國地上生產的糧食。這就是本答者對「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理解和思考,你說對嗎?

相關焦點

  • 高標準農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楊尚威 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近年來,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將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結合,開展田網、渠網、路網,三網配套建設,並通過科技推廣、土壤改良、地裡培肥等措施,讓「小田變大田,大田成良田」,機械通達率達到
  • 「黑科技」藏糧於技!創新推進中國第三代雜交水稻布局 | 每經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於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藏糧於地的關鍵在於藏糧於技。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我國主糧的絕對安全。
  • 中化集團覃衡德:藏糧於技 助力農業現代化轉型與鄉村振興
    糧食事關國計民生,糧食安全更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全力以赴抓好糧食生產,穩住「三農」基本盤,保障糧食安全,有著特殊的重要性。如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藏糧於地 糧安無憂——「十三五」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綜述
    (永州市冷水灘區2019年省級資金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藏糧於地糧安無憂。「十三五」以來,永州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扛穩糧食生產安全責任,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指示精神,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通過開展農田水源、灌溉排水設施、田間道路、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等一系列工程建設,全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項目210個,建成集中連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設施完善、農電配套、生態良好、抗災性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157.6萬畝
  • 「藏糧」有神器 玉米住進「標準間」
    秋收時節忙的是顆粒歸倉,白雪皚皚時,藏糧於民更是大事。近日突降暴雪給糧食儲存帶來一定壓力,為確保糧食安全,巴彥縣積極行動,一座座儲糧神器苞米樓子豎了起來,助力增產增收。苞米樓子建好後經糧食部門驗收,補貼款年底就打到糧補的存摺上。」徐海峰指著院裡豎起的5座苞米樓子說,從前都是「糧庫」收儲,如今政府部門鼓勵農民增收,提供指導,還給補貼。賣乾糧的收益比賣「青棒子」高多了。
  • 描繪贛鄱「藏糧於地」壯美畫卷
    原標題:描繪贛鄱「藏糧於地」壯美畫卷   初冬的贛鄱大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熱潮處處可見。
  • 見證「十三五」|人均年糧食量超470公斤,23年後再回應:糧食安全無憂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司長李鎖強解讀今年的糧食生產情況時表示,2020年,各地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積極落實各項補貼政策,糧食播種面積止跌回升。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基。與播種面積概念不完全等同,耕地包括熟地,新開發、復墾、整理地,休閒地(含輪歇地、輪作地);也包括種植農作物為主,間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他樹木的土地。
  • 惠州推廣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 助糧食生產安全高效
    2020年全市晚造水稻優新品種現場觀摩會日前在龍門縣召開,33個水稻優新品種亮相,助推我市糧食生產安全高效。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我市通過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大力推廣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今年晚造糧食生產略有增長,努力保障糧食有效供給。
  • 付宇調研糧食安全工作
    付宇調研糧食安全工作 2021-01-02 1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遼寧省糧食生產闖「四關」奪豐收
    我省糧食生產闖「四關」奪豐收產量為歷史第三高,穩居全國第十二名12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0年糧食產量數據公告,我省糧食總產量達到467.8億斤,為歷史第三高水平,居全國第十二名,糧食主產省地位進一步鞏固;糧食單產為每畝884斤;糧食播種面積為5290.5萬畝,居全國第十四名
  • 縉雲:"三合力"促糧食增產保供 守穩百姓米袋子
    近年來,縣財政局以「穩糧增收」為目標,切實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為要求,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匯聚「政、商、技」合力「開源旱糧」,實現旱糧生產面積8.69萬畝,同比增長9.9%;全年預計實現旱糧增產0.22萬噸,促進糧食增產保供,穩定「米袋子」安全。  集「政」之力,全力支持糧食保供。
  • 實施「四藏」戰略 保糧食安全〡北大荒積極有序開展科學夏管
    糧食生產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讓「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食」,是北大荒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眼下正值農作物田間管理階段,北大荒各地堅持把「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管、藏糧於外」戰略放在首位,農業生產堅持科學化管理,高標準作業。
  • 通遼市今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72.96億斤
    2020年通遼市糧食總產量17296345940斤,比去年同期增幅1.91%。2019年,通遼市糧食產量達到169.7億斤、增產6.4億斤。2018年通遼市糧食總產量163.3億斤、增產13.1億斤。我市糧食總產量實現連續增產。
  • 自治區召開2020年冬小麥播種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
    7日,自治區召開2020年冬小麥播種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安排部署今年全區冬小麥播種工作,全力確保我區糧食安全。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副主席艾爾肯·吐尼亞孜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強調,各地各部門要深刻認識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意義,把確保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和首要任務,迅速把工作重心轉移到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對抓好農業生產的工作部署上來,堅決把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上。會議強調,各地要不誤農時,及早安排冬小麥播種前各項準備工作,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只增不減。
  • 通遼今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72.96億斤
    我市糧食總產量實現連續增產。今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統籌疫情防控和農業工作的科學部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按照「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發展要求,緊緊圍繞自治區10大行動計劃,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影響、春季氣溫不穩、夏季遭遇伏旱風雹等不利因素,加強組織推進、政策落實和技術服務,糧食生產穩定順利推進,為確保糧食產量穩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地評線】早稻增產添底氣,「中國飯碗」自己端
    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要「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一方面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像保護文物、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通過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行動、促進耕地休養生息等,更好實現「藏糧於地」;另一方面,要加強農科人才培養,加大投入、加強創新,深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改革,大力發展數字農業,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真正實現「藏糧於技」。
  • 雲南省糧食生產再獲豐收 總產量達1895.86萬噸,較上年增長1.38%
    雲南網訊(記者 胡曉蓉)12月18日,國家統計局雲南調查總隊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全省糧食再獲豐收,總產量達1895.86萬噸,較上年增長1.38%。  從全年糧食生產情況看,今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為4167.40千公頃,較上年增0.04%。
  • 【地評線】多彩時評:防止耕地「非糧化」刻不容緩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採取有力舉措防止耕地「非糧化」,切實穩定糧食生產,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  民以食為天,糧以土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