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糧常記無糧日,飽時莫忘挨餓時。保護耕地必須「下狠心」,農技推廣必須「無條件」!
糧食之於人的重要性,就象空氣和水!只有保護好我們的「口糧田」、讓糧食生產紮上科技的翅膀,才能擁有「手中有糧、心不慌」的從容和淡定,才能穩穩地把握住涉及到14億中國人吃飯安全的主動權。
藏糧於地,就是要保護好我們的耕地,確保耕地紅線能守得住、守得牢。確保糧食產能必須嚴守耕地面積!土地是產量的寶藏。
糧產於地,地為糧基;地之不在,何談於糧!耕地就是我們的「口糧田」,必須實行最為嚴格的保護制度,才能確保有地種糧、有地產糧,才能有能力把14億中國人的飯碗裝進由中國自己的土地上生產的糧食!
大家知道,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上是「三山六水一分田」,人多地少是基本國情,人均佔有的耕地還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且在這些土地資源當中,優質耕地是少之又少。
有統計數據表明,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全國耕地質量平均等別為9.96等。優等地面積僅有2.90%、高等地面積為26.59%、中等地面積為52.72%、低等地面積17.79%。 我國耕地質量總體偏低,優高等僅佔三成。
14億人要吃飽飯,在人均耕地少的情況下,保護耕地就成了天大的事,所以國家實行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並且提出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來保護我們的耕地,將「基本農田」上升為「永久基本農田」,嚴禁將耕地轉變為非農用地,徹底清理「大棚房」和佔用耕地建民房,實現佔補平衡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守得住、守得牢,任何時候都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任何時候都不能有任何的閃失。
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藏糧於地、確保種糧的耕地不減少。堅守住了耕地的紅線就是守住了14億中國人的口糧的底線。所以各級政府、社會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都要樹立「保護耕地,人人有責」的危機意識,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以實際行動愛惜耕地、保護耕地、節約用地。
藏糧於技,就是要為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確保在需要時能產的岀、供得上。提高糧食產量一定要重視農業技術的力量!農技是增產的源泉。
在保證擁有種糧耕地的基礎上要提高糧食產量、增加糧食產能、增強糧食保供能力,農業技術的創新、推廣和應用將是不竭的動力。
針對耕地質量低、產出低和傳統耕種、靠天吃飯的實際,如何解決提單產、增品質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十分重大的課題。農業科技是農業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農業科技的進步是解決糧食生產的根本出路,在現在的形勢下要確保糧食安全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創新、更加依靠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通過農技、農藝來突破制約糧食增產、增收的瓶頸。這就是「藏糧於技」的深刻含義。
要大力推進土地綜合整治、低質農田的改良、農田水利建設,要通過農業技術手段進一步涵養土地、培肥地力、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通過水利化、機械化而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糧食產岀,實現耕地的可持續生產和產岀。
要通過培育優良品種、推廣優良品種並實現良種、良法配套,做到科技化、標準化而達到良田與科技的結合,從而促進糧食生產的可持續增長。要時刻警惕農業生產中的病蟲害和乾旱、澇災等難以預測的風險隱患和自然災害,做好技術儲備和農化物資儲備,確保關鍵時刻拉得出、用地上。
要健全完善農業科研、農技推廣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加強農業的信息化、科技服務標準化建設提高農業技術在糧食生產中的貢獻率,從而提高糧食生產的效率及水平。只有藏糧於技,才能為糧食生產插上增產提效的翅膀。
總之,未雨綢繆才能防患未然,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樹牢憂患意識,真正做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糧食安全的這一涉及14億人吃飯的「壓艙石」才能更加穩固、堅實,才能在特殊的時期、關鍵的時刻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才能從容淡定地牢牢把握住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確保讓中國人的飯碗裝滿中國地上生產的糧食。這就是本答者對「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理解和思考,你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