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胡令能的《小兒垂釣》是一首能夠激起人們遙遠記憶的好詩。詩作通過一個小孩偷學成人垂釣的場面,生動傳神的表現了人類的童真。
詩作第一句「蓬頭稚子學垂綸」起首「蓬頭」二字告訴人們,這是一個山野小孩,一早起來,連頭髮都顧不得梳理就急急忙忙的跑到小河邊像模像樣的偷著學成人釣魚了。
「側坐莓苔草映身」表現小孩選擇一處長著小草和青苔,蔭涼而又僻靜的地方,當然也是魚兒喜歡活動的地方,側斜著身子靠著,身影掩映在雜草叢中。陰涼、無人打擾、有魚,應該說小孩學得像模(MU)像樣。
可是,這時候偏偏有人來打擾了,「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小孩正在等魚兒上鉤,突然有人問路,這下小孩急了,別管釣得著還是釣不著魚,嚇跑了魚兒可不成,又要制止路人不要粗聲大嗓,又怕驚動了魚兒,小孩只能不吭聲,而一個勁兒的擺手。
詩作的一二句重在寫形,三四句重在傳神。全詩描寫樸實、自然,一個真實可愛的垂釣小兒的形象躍然紙上,可謂情境交融、形神兼備。詩人以細緻入微的觀察,準確地捕捉到小兒初學垂釣時的某些特點,活靈活現地描繪出兒童的天真爛漫,令人有如回到童年。
不是孩子向成人學到多少,而是成人到底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多少人的純真。成人不是孩子榜樣,孩子是成人的鏡子。
中國古典詩詞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從根本上構築中華民族審美心理,從這一認識出發,古典詩詞鑑賞不應該存在年齡的差異。
古詩詞本身,就絕大多數詩作而言,也不可能存在著只為某一年齡段讀者創作的作品,因此《小兒垂釣》固然寫了「兒童」,更主要的其實是寫了童心:詩人的童心,人類的童心。只有在童心這一契合點上承認世界才可以和我們的孩子溝通、對話。這樣的詩作才可能打動天下一切人。某些撐著架子一心要教育或者娛樂孩子並認定孩子只能娛樂的影視節目,之所以弄得孩子不願看,成人不想看,既不教育也不娛樂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創作者只想居高臨下地教育孩子,而缺乏起碼的童心,或者說患了審美的失語症。
胡令能,唐貞元、元和間人,早年是手工匠,人稱「胡釘鉸」。後喜歡《列子》,又受禪學影響,隱居福建莆田老家。傳世詩作僅四首,見《全唐詩》。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