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垂釣
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注釋
1、蓬頭:頭髮散亂,這裡用來形容孩子天真可愛的樣子。
2、稚子:年齡小的、幼稚的孩子。
3、垂綸:釣魚。綸,釣魚用的絲線。
4、莓:一種野草。苔:苔蘚植物。映:遮映。
5、借問:問、打聽。
6、應(yìng):回應,答應,理睬。
作者簡介
胡令能(785—826),唐代詩人,河南鄭州中牟縣人。早年家貧,做過以修補鍋碗盆缸為業的手工業者,人稱「胡釘鉸」。喜歡《列子》,又受禪學影響,隱居於圃田(河南鄭州中牟莆田)。他的詩語言淺顯而構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濃,《全唐詩》存其詩四首。
作品賞析
《小兒垂釣》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孩子在水邊聚精會神釣魚的情景,通過典型細節的描寫,極其傳神地再現了兒童那種天真爛漫的童心和童趣。
此詩結構可分為垂釣和問路兩部分。前兩句重在寫幼兒垂釣之形,「蓬頭」寫小孩的外貌,突出孩子的頑皮天真。「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垂釣小兒頭髮蓬亂,不加修飾,使人覺得自然可愛。「學」是這首詩的詩眼,因為是初學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意。而「側坐」不是安坐、穩坐,又可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地生長在陰溼地方的植物,由此可知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不強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被曬的理想的釣魚之處,描寫得興味盎然。
後兩句重在傳神,有路人打聽道路,小兒擔心應答的聲音驚走了要上鉤之魚,故此從距離較遠之處就以招手示意,而不發出聲音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劃孩子的機警聰明。同時,小兒的動作說明他對路人的問話並非漠不關心,其後小兒怎樣悄悄站起來,走到路人面前,低聲告訴路人要去的方向道路,這都是詩人留給讀者聯想的空間,不必具體交代,詩作就此結束,韻味無窮。
這首詩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純真和童趣。前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體態,但「側坐」與「莓苔」又不是單純的描景之筆;後兩句雖然著重寫小兒的神情,但第三句仍有描繪動作的生動筆墨。全詩從形神兩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垂釣小兒的形象,言辭流暢,清新活潑,寥寥數語便描繪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圖畫,實在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描寫兒童的佳作。
其他詩歌作品選讀
喜韓少府見訪
唐·胡令能
忽聞梅福來相訪,笑著荷衣出草堂。
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入蘆花深處藏。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秋日行村路
宋·樂雷發
兒童籬落帶斜陽,豆莢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誰是主,紅蜻蛉伴綠螳螂。
稚子弄冰
宋·楊萬裡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