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農村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與農村醫學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呂兆豐 線福華 王玉慧 劉 揚 龐文雲
完成單位 首都醫科大學
該成果涉及兩個重點範疇,即面向農村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和面向農村醫學人才的實際培養,前者體現成果的統籌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後者體現了成果的社會實際效益。本成果經歷了系統的研究、實踐、建設和收穫的過程,同時也在繼續的建設和收穫進程中。
該成果是一個涉及到特殊領域醫學人才培養的完整體系,主要包含了六個重要內容:深入細緻的首都農村醫學人才現狀和需求的調研;農村醫療服務與人才培養輻射基地的建設和運行;老教師支教團的建設並且在農村醫學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符合農村醫療服務崗位要求的「兩層三類」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和實施;面向農村醫學人才實際需要的訂單式招生過程以及近千名在校培養的學生和240多名回到農村的畢業生。成果可以借鑑的內涵是教育政策與衛生行業政策相結合、把農村人才培養貼近農村醫療服務、以教育切入推動農村醫學教育基地的整體提高、整合全校資源支持農村醫學人才培養。
該成果體現了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理念,體現了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精神,體現了統籌規劃科學發展的意願。成果的形成得到了教育部和衛生部的有關部門的支持,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得到了相關區(縣)委、區(縣)政府的支持。該成果是首都醫科大學集體智慧和工作的結晶。
草業科學學科設計與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主要完成人 任繼周 南志標 傅 華 侯扶江 龍瑞軍 沈禹穎 王鎖民 李春傑 梁天剛
完成單位 蘭州大學
該成果是任繼周院士率領學術集體,2 0餘年致力於教學與人才培養的系統總結,初步解決了我國草業科學教育的一些關鍵問題。
1.突破了國內外高教體系中傳統草原學僅限於牧草和草地畜牧業生產的舊模式,有機地整合了原來散布於不同一級學科、與草業相關的內容,在國際首次建立了包括前植物生產、植物生產、動物生產和後生物生產等四個生產層的草業科學框架體系,及一級學科下設置二級學科,建立本科生和研究生專業的體系。2.構建了依據草業系統三大因子群,設立基礎課;依據三個主要界面,設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重基礎、寬口徑的課程體系。通過學科交叉融合精煉,建設了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新課程。3.建立了以專業知識與技能為主體,英語與人文社科知識為兩翼的本科生培養模式依託科技平臺,以項目為載體,培養研究生創新人才的有效方式。顯著提高了本科生的綜合素質和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其中一名本科生獲全國「挑戰杯」和「挑戰學子」稱號,一名研究生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同時走出了適宜本專業的產學研結合的路子。4.形成了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的模式,為在欠發達地區辦高水平專業積累了經驗。
該成果得到國際草學界認可和應用,在全國也得到廣泛的應用,推動了我國草業科學人才培養較好較快的發展,同時也使蘭州大學草業科學團隊得到了快速發展。
從實驗班到元培學院——北京大學本科培養模式和管理體制改革
主要完成人 林建華 李克安 朱慶之 張庭芳 段連運
完成單位 北京大學
該成果是在北京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計劃——元培計劃及其實驗班實施近十年的基礎上,建立了北京大學第一個本科學院——元培學院。元培計劃的核心是:在低年級進行通識教育和大學基礎教育,高年級進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實行在教學計劃和導師指導下的學生自由選課和選擇專業制度。該成果進行了本科教育的辦學模式創新和管理制度創新;充分尊重學生選擇,培養學生既有寬厚基礎和全面素質,又培養學生的濃厚專業興趣和自主創新能力;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和北大校情的拔尖人才培養之路。
基於網絡環境的臨床醫學自主學習體系及其信息化平臺的建設與應用
主要完成人 王 杉 陳 紅 劉 帆 周慶環 姜可偉
完成單位 北京大學
該成果是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運用先進的理念,依託現代教育技術,建立了《基於網絡環境的臨床醫學助學助教系統》、《基於網絡的臨床醫學考試系統》以及《臨床醫學教學素材採集子系統》,實現了臨床醫學教學領域先進理念的多種功能,建立了醫學生自主學習創新模式並實現臨床思維的有效培養,反映了教育本體功能的回歸,體現了基於網絡環境的臨床醫學自主學習體系及其信息化平臺的先進性,有效地彌補了臨床醫療教學資源的不足,完善教學改革內涵,並以持續質量改進的理念貫穿成果始終。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及教學體系改革
主要完成人 林 崗 吳易風 楊瑞龍 張 宇 李軍林
完成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本項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理論與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實踐相結合,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實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中國化,並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研究成果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同時,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為基礎的經濟學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完整的教材體系,培養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具備堅實馬克思經濟學理論功底的優秀師資隊伍,為推動我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教學與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創新性實踐教育——基於高水平學科建設的創新人才培養之路
主要完成人 顧秉林 王大中 汪勁松 陳皓明 姚期智
完成單位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基於對實踐育人規律的深刻認識,提出「創新人才必須在創新實踐中培養,創新性實踐教育是創新人才成長的必由之路」的教育新理念;歸納總結出創新性實踐的具體內涵,建立了以高水平學科建設為基礎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發展了以「厚基礎、重實踐、求創新」為特色、以「研究型學習、高水平科研、多樣化交流」為內容、以「科學的教學管理機制、有效的資源配給機制」為保障的創新性實踐教育模式,多年來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
堅持改革創新,創建高水平國家基礎課程力學教學基地
主要完成人 範欽珊 李俊峰 莊 茁 殷雅俊 陸秋海
完成單位 清華大學
該教學團隊以學科建設為依託,形成了以教授博導為主體、學術水平與教學水平兼備的教學團隊,被評為北京市和國家級教學團隊。該團隊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1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以及省部級科技和教學獎12項。
該項目在基礎力學教學內容與體系改革方面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建成3門國家精品課程、編寫6部國家規劃教材、獲國家級力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多年教學實踐效果顯著,得到同行專家認同和讚譽,在教育界和力學界影響廣泛。
我國高等教育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新問題與對策研究及實踐
主要完成人 吳 澄 申功璋 田作華 蕭德雲 王 雄 吳曉蓓 卓 晴 戴先中 劉小河 謝克明 趙光宙 劉建昌
完成單位 清華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東南大學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浙江大學 東北大學
該成果按照「研究與實踐結合、指導與服務並舉」的方針,組織全國百所高校同行,以國際高等教育視野,深入開展專業發展戰略研究;提出了分類指導的專業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體系,組織制定指導性專業規範;以招標方式出版系列教材;按不同類型高校共建《嵌入式系統設計及應用》示範教學實驗室;主辦具有多學科專業交叉的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培養具有軌道交通特色的創新型工程人才
主要完成人 寧 濱 李長春 朱曉寧 張鴻儒 房海蓉
完成單位 北京交通大學
該成果針對軌道交通快速發展中「線橋隧涵、牽引供電、通信信號、運營調度、動車組與重載列車」等關鍵技術對人才的重大需求,創建了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培養具有創新潛質的國家緊缺人才的新模式。規劃和建設了覆蓋軌道交通規劃設計、製造建設和運營管理全過程,與軌道交通關鍵技術相適應的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和1個校級特色專業、5個特色鮮明的專業主幹課程群,創建了4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編寫了80餘種反映軌道交通前沿理論和技術的教材。該成果在軌道交通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高水平行業大學的人才培養起到了示範和輻射作用。
精英型軟體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盧 葦 張紅延 趙 宏 李紅梅 孫海善 唐振明
完成單位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中軟國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該成果立足於軟體產業對工程型軟體人才的要求,以CDIO理念為指導,首創了精英型軟體工程師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了軟體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銜接」。清晰定義了精英型軟體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內涵;構建了「三級平臺-五個模塊」的理論教學體系、「兩條主線-四個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及突出創新意識培養的工程素質教育體系;創立了「專職-兼職-專兼結合」教學的「2+1+1」學程模式;創建了產學合作教育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建設了多元化的師資隊伍。學院連續三年一次就業率100%,已經成為中軟國際、SUN等6家大型軟體企業的軟體人才培養基地。
產學研相互促進建設大化工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主要完成人 郭廣生 付志峰 白守禮 費紅豔 孟文慶
完成單位 北京化工大學
本成果針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教學與科研脫節的現象比較普遍,理論和實踐教學內容落後於學科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措施不力等問題,結合學校的定位和辦學傳統,通過產學研相互促進,將學校的學科優勢轉化為創新人才培養的優勢,整合、優化校內外優質教學資源,堅持「追求卓越、敢為人先、創新管理機制,發揮優勢、集成創新、彰顯辦學特色,教研互動、突出特色、形成實踐品牌」,構建了特色鮮明的、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的大化工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鍾秉林 董 奇 葛嶽靜 方 瑾 何麗平
完成單位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在深入研究創新型人才的構成要素及其之間的邏輯關係、制度設計和支撐體系的基礎上,針對個性化學生選擇的新形勢和當前高校優質教學資源的獲取、整合、共享等方面系統集成度欠佳的客觀現狀,設計出一系列大教育觀課程,有效地將學校的特色和優勢轉化為教學資源,有機整合部門合力並輔以彈性教學管理,系統實踐了一系列既能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戰略和國家科教興國戰略要求、又能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取得了可喜成績。
創設合作共同體,構建實踐取向的教師教育模式
主要完成人 劉新成 孟繁華 寧 虹 康麗穎 張景斌
完成單位 首都師範大學
該成果以「開放、合作和實踐——走進中小教育現場」為指導思想,建設「雙通道」的共同體,研發教師教育課程標準,重新設計和實施教師教育課程,最終實現師範生專業素養的提升,形成了具有內在邏輯的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的改革鏈。項目理論建設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形成長效人才培養機制,受益人群涵蓋了本校全部師範生;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多門國家精品課程;師範生質量全面提高,畢業生籤約率保持較高態勢,教師成長周期明顯縮短;為北京市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師範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
藝術與技術結合的本科專業的創建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黃 侃 賈秀清 張濟榮 李 偉 申金霞
完 成 單 位 中國傳媒大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藝術表現形式通過技術手段呈現,藝術與技術結合的本科專業得到快速發展。中國傳媒大學「藝術與技術結合的本科專業的創建與實踐」教學成果本著「藝術為本,技術為用」的原則,進行了藝術與技術結合的本科專業建設的實踐與總結。該教學成果以中國傳媒大學專業建設為點,以動畫專業培養方案的演化為線,結合北京地區和全國藝術與技術結合的本科專業建設情況,提出了該類專業建設的原則和主要關鍵環節,探索和實踐了藝術與技術結合的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構建中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
主要完成人 金鐵霖 王士魁 董 華 劉 暢 戴 濱
完成單位 中國音樂學院
我們的學術團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深化教學改革,以科研創新為先導,以教材建設、課程建設為支撐,以學術交流為手段,以藝術實踐為檢驗,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科學性、藝術性、時代性的創新的中國民族聲樂教學體系。
該成果解決了民族聲樂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土洋」爭端和「繼承與借鑑」之間的矛盾,突破了「模仿教學」的傳統模式,解決了理論和技能訓練中的諸多難題,培養了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優秀民族聲樂人才。
南開大學近代化學教材系列(教材)
主要完成人 申泮文 劉靖疆 喬園園 朱志昂 何錫文 張邦華 王永梅 陳 軍 車雲霞 李 姝
完成單位 南開大學
上個世紀末,申泮文教授組織校內外力量,籌建了「南開大學近代化學教材叢書編委會」,
編撰有前瞻性的化學系列基礎課和專業課新教材,對當前高等化學教育進行深度改革。通過10年努力,編寫和出版化學教科書、教學參考書和電子課件等27部32卷冊,總字數近1800萬。在教學實踐中,這些教材解決了正確定位大學本科化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理念與教材內容現代化的問題,使用這些教材的課程中已經有三門課程分別被評為國家級、天津市級和南開大學校級精品課程。這是我國化學本科課程及教學改革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當代大學生母語教育的理念創新、資源建設與大學語文課程改革
主要完成人 陳 洪 李瑞山 徐 揮 周志強 馮大建 遲寶東 胡學常 張培鋒 李錫龍 張 靜 林 晨 白金柱
完成單位 南開大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該成果基於「大學語文」公共課改革而完成的綜合性的本科教學改革成果。1.理念創新:明確了「大學語文」作為母語高等教育關係青年一代民族文化認同的課程定位,確立了以「文」和「好文章」教育為中心,關注「經典漢語」,關注多種文體的新的內容架構。2.資源建設:開發立體化、集成性教學資源,大量數位化資源和多個輔助教學工具,構成一個完整系統。3.課程改革:創造並實踐了網絡技術條件下以師生互動、課堂上下結合為中心的大學語文教學的新模式。本成果得到大面積推廣,主教材已有全國百餘所高校採用,有力帶動了全國高校大學語文教育的深化。
來華留學生臨床醫學專業全英文教學與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郝希山 郭鳳林 張文清 劉佩梅 王宇彤 夏睦群 李國霞 薛慧傑 李經秀 王俊豔 劉豔霞 王 蓓
完成單位 天津醫科大學
該成果受教育部委託,為我國制定了第一套來華留學生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國際化課程設置體系;編制全英文授課《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編寫全英文系列教材69部,出版全英文《臨床技能操作》視聽系列教材;創立了留學生英語授課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創立了留學生精品課程評選機制;建成多元文化背景、不同信仰理念中外學生包容共存、豐富多彩的和諧校園。生源來自56個國家,在校生共1260名,其中學歷生954名,居全國西醫院校首位。教育質量受到教育部和十幾個國家教育部、衛生部的高度評價。
中醫學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張伯禮 於 越 周桂桐 張柏麗 陸小左 尹新中 王泓午 王慧生 陳爽白 張豔軍 孫增濤 孟靜巖 孟繁潔 曹式麗 王 強
完成單位 天津中醫藥大學
針對「中醫思維弱化,臨床能力下降」這一中醫高等教育的共性問題,提出了「強化中醫思維、提高臨床能力,思維、技能、素養三位一體」教育理念;構建了「基於案例的討論式教學—自主式學習聯動教學方法—強化中醫思維;基於貫穿全程的『六段』式實踐教學體系—提高臨床能力;基於多維載體的課內外訓練方式—培育素養;基於『遞進準入』、『多元評價』的機制—保證質量」的實踐教學模式。創建臨床技能實訓課程;主編系列實訓教材;研製系列實訓教學設備;建成實踐教學基地和團隊。成果寫入《中國·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並通過教育部專業認證工作推廣。
以構建運動心理學實踐教學平臺為途徑增強體育專業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主要完成人 姚家新 金亞虹 吉承恕 戴 群 常淑芝 孫延林 胡詠梅 張 曉 萬發桃 何一粟 胡 亮
完成單位 天津體育學院
該項目在教學中將實驗室實驗、運動隊基地心理服務實踐、課題科研實踐及開發心理訓練產品的工作實踐有機結合;與運動隊、體育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共建;打造心理諮詢師和教師「雙師型」教學團隊。解決了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鍛鍊脫節、體育專業理論課教師脫離運動實踐以及運動心理學課程實踐教學內容、手段不夠豐富的問題。使學生參與到生產、科研和科技服務的第一線,增強了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在奧運會心理科技服務和北川中學地震災後傷殘學生心理輔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餘建星 徐 斌 王海龍 孫克俐 郭 強 單小麟 馬德剛 王 海 王 越 於 倩 趙 偉 於 泓
完成單位 天津大學
本成果根據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工程創新人才的需求,借鑑美歐日澳等發達國家和國內兄弟院校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以「注重綜合素質、強化能力培養、完善知識結構」為指導,制定了涵蓋素質、能力、知識3維度24要素的「工程創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綱」,構建了以此大綱為核心,以「素質提升系統(QS)」、「能力強化系統(AS)」、「知識優化系統(KS)」為主體,以「工程創新環境支撐平臺(EIE)」為保障的EI-QAKE工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成效顯著。
化工類多元化和國際化研究生教育創新體系的構建
主要完成人 王靜康 元英進 王 志 辛 忠 餘立新 郭新聞 張衛東 姚善涇 劉曉勤 梁 斌 郭紹輝
完成單位 天津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清華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浙江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四川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該成果構建了化工類研究生教育創新體系,包括確立與國際接軌的多元化培養目標和模式;建設多元化授課教師隊伍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課程和參考書體系;引入多種形式和手段擴大深化國內外合作與交流;組建具有國際視野的多元化導師隊伍;建立能利用多種資源、為國家重大需求服務的科研實踐平臺;建立與多元化和國際化相適應的監控和獎罰制度。實踐表明,該體系能全面提高我國化工類研究生創新素質,滿足人才市場日益多元化和國際化的需求。
基於生產過程開發全玻璃化工仿真實訓教學技術的研究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王豔國 聶 雲 陳則立 王文生 馮豔文 吳 靜 梁鳳凱 朱華靜 賈立軍
完成單位 天津職業大學
「基於生產過程開發全玻璃化工仿真實訓教學技術的研究與實踐」項目,創造性地研製了全玻璃化工仿真裝置,該裝置由六個反應器、九個塔、四套DCS控制系統總計118臺設備組成。以該裝置為載體開發了實訓教學職場化、結構及運行可視化、操作控制多元化、實訓項目綜合化「四化合一」的實訓教學技術,充分體現了「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職業教育課程的特點,實現了實訓教學、技能鑑定、社會培訓和產品中試「四位一體」。屬國內首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重大的應用推廣價值。
緊密結合高速鐵路建設項目,構建與實施「做中學」高職課程體系
主要完成人 胡振文 李 輝 隋修志 陳風平 滿洪高
完成單位 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該成果以高速鐵路建設為背景,以培養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為主線,提出了集成化課程設計新方法,構建了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和培訓課三個相互融合的新型課程系統,教、學、做一體,學生知識、技能和素質協調發展。以校企合作為基礎,以生產項目為載體,創新了「7周學段制」教學組織形式,創建了「工地流動學校」、「工地流動課堂」,工學交替「做中學」,實境育人,獲取雙證書。開發了網絡化管理平臺,形成了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加強了基礎知識,強化了專業技能,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了就業競爭力,企業、學校、學生、家長四方滿意。
生物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滕利榮 孟慶繁 逯家輝 程瑛琨 王貞佐
完成單位 吉林大學
該成果針對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通過實驗教學體系、教學團隊、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綜合的改革與創新,建立起「以人為本、資源共享、開放運行、自主研學、不斷創新」協調發展的示範中心,使實驗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發表教學研究論文28篇,出版專著4部,獲教改獎勵與榮譽63項。教育部以「注重內涵建設,發揮輻射作用」為題發簡報介紹經驗,2005年以來已有國內外600多個實驗室來學習與交流。
「漢語言文學原典精讀」系列課程及教材建設
主要完成人 陳思和 駱玉明 陳尚君 陳引馳 傅 傑 汪湧豪
完成單位 復旦大學
該成果基於下述基本理念:以「經典」為核心,通過細讀原文,培養修讀者對漢語言和文學的敏感,由點及面,貫通理解,紮實專業知識,提升人文素養,增進文化自覺。自2002年以來,依憑包括了國家級和上海市教學名師的強大教學團隊,先後開設十餘門系列課程,編撰出版十餘種教材(列入「國家十一五教材規劃」),涵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各主要領域,先後獲得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教學團隊等殊榮,領國內以原典為中心的教學潮流之先,顯著的成績造成了強烈的反響,具有突出的示範作用。
土木工程本科學生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何敏娟 顧祥林 熊海貝 趙憲忠 林 峰 丁文其 吳 迅
完成單位 同濟大學
該項目貫徹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戰略決策,將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融入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學生的培養體系中。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個性化培養的教學新模式;並以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成果為依託、以國家和地方教學名師與教學團隊為保障,創建了以遞進式精品課程群和系列化雙(英)語課程群為課堂教學鏈、以規模化教學實驗平臺和創新基地為創新實踐鏈、以高頻次國內外土木工程競賽和國際化課程班為交流合作鏈的立體化、長效化和開放式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出一批具有創新特質和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
深入開展多模式國際合作辦學,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
主要完成人 葉取源 馬 磊 倪 軍 莫亮金 張申生 嚴良瑜 劉明柱 奚立峰
完成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
本成果總結了上海交通大學多年來實施國際化戰略、開展國際合作辦學、培養優秀人才的基本經驗和做法。主要內容包括:深入開展多模式、多層次、多方位國際合作辦學,豐富人才培養模式;以交大密西根學院為載體,系統引進優質資源,整體推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素質;著力提高師資國際化水平,從源頭上保證人才培養質量;走出國門,樹立我國教育品牌,提高學生國際競爭力;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努力營造校園國際化氛圍。
開放遠程教育在學習型城市建設中的創新與發展——上海電視大學的實踐與探索
主要完成人 張德明 王 民 徐 皓 李惠康 陳 信 王連華 楊 晨 王國清 方青雲 鄧矯桐 範 軍 張永忠 劉文富 楊 平 肖 君
完成單位 上海電視大學
以服務於上海學習型城市建設為工作指向,上海電大確立起「兩個一切」的辦學理念,推動教學改革和質量提高,架構覆蓋全市的終身教育系統,建成上海教育資源庫和終身學習網,並在創建「大學+系統+平臺」模式、探索教學「立交」溝通銜接機制、凸顯學習平臺集成和輻射功能方面取得了重要創新成果,成為上海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力量和終身教育的市級指導機構,並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8年信息通訊技術應用大獎。
基於基礎物理學課程的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形成、實踐和發展
主要完成人 盧德馨 許 望 鞠國興 肖明文
完成單位 南京大學
該成果從科學教育的本性出發,結合探索和研究最新的教育理論,對《大學物理學》、《理論物理學(化生類)》、《理論力學》和《熱力學與統計物理學》等基礎物理課程進行了改革和重建,形成了研究型教學的模式。項目主要在三個方面取得了成效:1. 探索出一條在基礎課程中和大班課環境中實施研究型教學的新路。2. 通過引入寬口徑的課程結構和開放型的教學體系,全面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對學生進入科研前沿起到最初的引領作用。3. 形成了新型的評價體系。
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為核心的物理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
主要完成人 周 進 唐 濤 王思慧 蘇為寧 吳衛國
完成單位 南京大學
該成果提出了「基本實驗能力培養—創新研究意識培養—實驗綜合能力培養—科學研究能力培養」的教學新體系,體系的新表現在兩個階段:創新研究意識培養階段,就是在低年級開設以學生為主導的研究性物理實驗課程,使得學生獲得一整套科學研究方法訓練,從而培養學生探索和研究的意識;科學研究能力培養階段,就是在高年級把實驗課程延伸到科研實驗室,學生完成課題都是教授們科研或技術開發中的研究性設計性實驗。與此相應的是讓一批科研一線的教授們參與物理實驗教學。經過近十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顯著的教學成果。
構建立體開放的實驗教學體系,打造「做、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實踐平臺
主要完成人 鄭家茂 熊宏齊 胡仁傑 張文錦 張遠明 戴玉蓉 方 霞 潘曉卉
完成單位 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著眼於學思知行有機結合,將實驗教學改革作為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突破口;突破課程與學科壁壘,整體優化、系統重構了立體開放的實驗教學體系;突破分課程、分專業、分院系建設實驗室的局限,統籌布局、集成打造了軟硬體一體的實驗教學平臺;突破傳統實驗教學組織模式,構建了高端引領、多重交互、「做、學、研」相結合的學習模式,促進了學生學習向自主式、研究型、創新性轉變,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創新實踐能力。
物理實驗課程「多重交互」教學新模式的創建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錢 鋒 熊宏齊 葉善專 孔祥翔 孫貴寧 周雨青 王勇剛 石 然
完成單位 東南大學
該成果歷經十多年的探索實踐,創建了的物理實驗課程「多重交互」教學新模式。在充分利用自主研發的優質網絡信息實驗教學平臺的基礎上,實現學生、教師、研究生助教、校內外專家的交叉交互與資源共享。新模式實現了教師指導與計算機TA助學的有機結合,計算機TA著重與學生一般性問題交互,教師側重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專家教授遠程與學生深層次研討。新模式改變了學生學習方式、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實現了教與學新型關係,為全校學生創造了一個寬鬆、自主、個性化、研究性學習為引導特徵的優質學習環境。
信息學科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楊 震 劉 陳 李 飛 成際鎮 方 萍
完成單位 南京郵電大學
本成果立足學校66年辦學積累在信息學科形成的特色與優勢,面向國家大力推進信息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對人才的需求,依託與信息產業的密切聯繫,經過8年研究與實踐,形成了大信息辦學理念,通過堅持「一個中心」,推進「兩大舉措」,構建「三個體系」,落實「四重保障」,形成了一個「育人為本,自主選擇,體系完備,保障到位」的信息學科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了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實幹、能幹的信息學科專門人才。
校企互動合作,培養生物醫藥創新創業人才的研究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姚文兵 徐曉媛 王欣然 鍾文英 王 餘伯陽 許 娟 樊陳琳 花春陽 胡春蕾
完成單位 中國藥科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在七十多年的辦學實踐中與醫藥行業有著緊密的合作關係,成果重點解決將校企在科研項目上的合作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的問題。成果以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為平臺,以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重點,以校企實質性合作辦學培養高層次生物醫藥人才為突破口,成功解決校企合作動力的難點問題和大學生企業實踐能力培養的熱點問題。成果通過產業上下遊和學研產緊密結合,建立了生物醫藥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和成果孵化基地,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三贏。
系統改革高職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戴 勇 張 錚 韓 冰 顧惠明 吳慧媛
完成單位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本成果立足於服務機電行業,以就業為導向,形成調研、歸納、排序、重組的高職專業課程開發方法;為適應新學徒、普通技工、高技能人才三個職業能力發展階段的要求,課程體系內部構建了入門、專項、綜合三個職業能力培養的遞進臺階,確立了高職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
本成果圍繞學生工作經驗積累的要求,系統開發校外實習項目,同時系統改革基礎課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並通過「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和「市場部」等載體構建校企合作課程開發與實施平臺。
化工技術類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陳炳和 薛敘明 劉承先 孫德松 郭 泉
完成單位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本成果針對化工高職院校長期依賴驗證型、測試型裝備不能培養學生實際崗位職業能力等主要問題,探索出了「四結合、六合一」的理念,通過校企合作,自主設計、自主安裝、自主調試,建成了集「技能訓練、項目化教學實施、技術開發與服務、社會培訓與技能鑑定、技能競賽、職業素質養成為一體」的化工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內容突出了工藝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建設內涵體現了企業與校園文化、生產特點與教學規律、專項技能與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的融合;教學模式實現了「工學結合、項目載體、任務驅動、學生主體、教學做一體化」。
多學科融合,國際化拓展——生物系統工程專業創建與複合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
主要完成人 應義斌 王劍平 何 勇 鄔小撐 郭亞芳 邵玉芳 趙文波 王 俊 馮水娟 泮進明
完成單位 浙江大學
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複合型創新人才的實際需求,瞄準國際農業工程教育發展的前沿方向,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生物系統工程本科專業,構建了一套「多學科融合-國際化拓展-複合型培養」的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創設了能較好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特徵的課程體系(3門課程入選國家精品課程),建立了基於多方位國際合作的國際化本科教育平臺,建成了一支由國家教學名師領銜的優秀師資隊伍,並實施了「優秀本科生一對一教授輔導計劃」和多層次科研訓練計劃,「為我國農業工程類本科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搭建教學育人就業「三位合一」開放平臺,培養高技能機電人才的探索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蘇志剛 任君慶 孫慧平 齊小萍 史習明 毛才盛 鄭衛東 虞文賢
完成單位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 寧波海天集團
該成果通過搭建人才共育、就業共擔、資源共享的校企合作開放管理平臺,實現了學生能力培養與行業技術水平、崗位要求相適應的教學目標,保證了教學資源不斷更新和優化,構建了行業用人標準與學校育人標準對接、雙向監控、持續改進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提高了機電專業教學質量,提升了學生關鍵崗位能力。成果不僅在機電專業群中和校內其它專業中應用,並且在創新課堂教學形態、彌補專業教學資源不足、提升專業服務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具有積極的推廣價值。
經濟管理類統計學專業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創新
主要完成人 曾五一 肖紅葉 龐 皓 朱建平
完成單位 廈門大學 天津財經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本成果的主要完成單位有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天津財經大學統計學院、西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主要完成者是曾五一、肖紅葉、龐皓和朱建平。成果的主要內容有:制定經管類統計學專業的教學規範;組織全國同行,編寫高水平的統計學系列教材;注重統計思想和統計應用能力的培養,推動教學改革;學科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發起召開中國統計學年會,構建新的交流平臺。該成果的完成對全國經管類統計學教學改革發揮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對提高我國經管類統計學專業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都將有深遠的影響。
深化國際法教學改革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法律人才
主要完成人 黃 進 肖永平 張湘蘭 餘敏友 楊澤偉
完成單位 武漢大學
該教學成果是武漢大學國際法學科教學團隊的集體成果,由黃進、肖永平、張湘蘭、餘敏友、楊澤偉等共同完成。它以著力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法律人才為目標,通過創新教育理念、壯大教學隊伍、優化辦學模式、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提出了人才培養的新理念,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法律人才,形成了國家級高水平的教學團隊,出版了影響廣泛的國際法系列教材。該教學成果體現了我國法律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在教學理念上具有先進性,在內容上富有創新性,對我國法律教育改革具有良好的示範作用和推廣價值。
以改革創新精神整體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
主要完成人 顧海良 石雲霞 丁俊萍 佘雙好 宋 儉
完成單位 武漢大學
本成果整體推進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取得了系列教學成果。1.以課程改革和建設為中心,建立了以國家統編教材為主體的立體化和網絡化教材體系;2.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建立了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目標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3.堅持以教師為本,建立以提高素質為根本的教師隊伍建設制度體系;4.發揮重點學科優勢,建立了學科建設、科學研究、課程建設「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支撐體系;5.加強宏觀指導,建立和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了科學、有效的保障體系。
依託區域優勢,高校聯合培養人才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李文鑫 許曉東 劉建清 康燦華 陳 飛 徐躍進 劉茂林 吳 平
完成單位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華中農業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武漢地區部分高校聯合辦學始於1 9 9 4年,是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大膽嘗試。目前已經形成了以「輪值管理」制度為核心的規範合理的長效運行機制,探索了一種以攻讀雙學位為主要內容的培養模式,集聚了聯合高校的優勢資源,提高了合作學校的辦學水平,培養了大批跨學科、複合型人才。中央電視臺以「高校推進資源共享:一張通知書上多所大學」為題對武漢地區的聯合辦學進行了全面報導,在社會和高等教育界引起了良好反響。
面向行業,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的改革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陳奎生 孔建益 傅連春 吳懷宇 陳 濤 程光文 丁 宇 薛正良 曾良才
完成單位 武漢科技大學 武漢鋼鐵公司
該成果探索實施了以「共享共贏」為特徵的新型產學合作模式——「共享型產學研聯盟」,開展合作教育。建成了36個實踐教學基地,與武鋼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共建「國家矽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獲得國家科技成果獎。該成果凝鍊出以「堅韌不拔、勇承重載,崇實求精、表裡如一」為內涵的「鋼鐵品質」,並將其融入教學環節,夯實實踐能力培養的素質基礎。該成果提出「二三四」實踐教學模式,構建了具有行業特色的實踐教學平臺與教學體系。建成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門國家精品課程。
系統構建實踐教學平臺,探索多元化實踐育人模式
主要完成人 高 翅 王平祥 柳 俊 王春潮 王文恩
完成單位 華中農業大學
本成果堅持了「以人為本,分類指導」和促進學生主動實踐的理念,整合優化了實踐教學環節、內容、方法及評價制度,形成了「認知與基礎——體驗與綜合——研究與創新」的梯度實踐教學體系;系統構建了實驗教學中心、教學實習基地、科研基地共同服務人才培養、教學科研互促共進的實踐教學平臺,建立了「基礎+模塊」即「基礎+生產實踐」、「基礎+研發訓練」、「基礎+創新研究」的多元化實踐育人模式,有效促進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個性發展。
工商管理類專業大學生職業勝任能力培育的研究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謝 赤 馬超群 袁 凌 楊 智 朱國瑋 周 昕 顏劍輝
完成單位 湖南大學
本成果以職業勝任能力等理論為指導,對工商管理類人才的培養理念、培養模式和運行機制進行研究和探索:1.構建出職業勝任能力的「風車模型」;2 .開發出職業勝任能力測評軟體;3.創建了職業勝任能力「135」培育體系;4.建立了一個為培育職業勝任能力服務的教學資源平臺;5.形成了「傳統教學組織+模擬公司團隊+導師組」的培育體系運行機制。成果具有多層次和多方向的示範輻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推廣應用效果,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強化教學科研互動,探索經管類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
主要完成人 劉友金 廖湘嶽 李紅革 楊繼平 張天平 田銀華 向國成 趙繼榮 李漢通 童傑成
完成單位 湖南科技大學
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性和高校辦學的層次性,項目組歷經十餘年探索,確立了地方綜合性大學經管類本科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構建了經濟與管理互融、主修與輔修互通、必修與自選互補的模塊化柔性課程體系,設計了「院、所、企」合作為平臺、「四個結合」為特徵的人才培養路徑,創建了以「大經管」人才培養觀為指導、「三個課堂」為載體、教學科研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系列教研教改成果,得到了多方位的推廣應用,產生了顯著的人才培養效益。
網絡環境下以學習策略訓練為特徵的英語視聽說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白解紅 鄧 傑 鄧穎玲 朱小舟 黃繼勇 羅 輝
完成單位 湖南師範大學
本成果以外語教學、二語習得和信息技術理論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技能、自主與終身學習能力為目標,以應用技術創新和信息化資源開發為途徑,創造性地構建了「網絡環境下以學習策略訓練為特徵的英語視聽說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對英語專業聽力教學的理念、內容、方法和手段等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的改革,將傳統單一聽力課建設成為一門英語視聽說自主學習網絡課程。該成果對英語專業其他課程、外語專業其他語種和大學外語的教學與研究均具有示範和輻射作用。
文化素質教育與大學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李延保 陳春聲 劉濟科 國亞萍 龍 莉
完成單位 中山大學
該成果在探索重點綜合性大學如何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努力將文化素質教育與大學文化建設密切結合起來,圍繞提升大學管理者的文化理念、提高大學教師的文化素養、建設好大學校園的文化氛圍等三個重要問題,創造性地開拓與深化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通過大學文化建設、大學文化創新推進教育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取得了明顯成效。中山大學的探索實踐和經驗總結,對於國內同類兄弟院校深化文化素質教育,進行大學文化建設,應具有參考和借鑑作用。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整體建構電氣工程教育體系,培養軌道交通一流人才
主要完成人 馮曉雲 王 英 李春茂 趙 舵 王曉茹 吳廣寧 陳維榮 何曉瓊 黃治清
完成單位 西南交通大學
本成果面向國家軌道交通快速發展對電氣工程專業人才的重大需求,創新性地構築並實施了「一個方案,兩條主線,三個支撐,一個機制」的電氣工程人才培養體系。在國家教學團隊、特色專業、精品課程、規劃教材、實驗示範中心建設等方面成果卓著。解決了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脫節等突出問題。理論與實踐並重,整體構建了一批特色鮮明、示範效果顯著的優質教學資源。切實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培養了大批傑出人才和高水平建設者。
以「質量工程」為航標,構築我國領先水平的機械基礎教育教學平臺
主要完成人 吳鹿鳴 周仲榮 王培俊 陸天煒 閆開印 盧存光 楊坤怡
完成單位 西南交通大學
該成果解決當前我國機械工程基礎教育教學領域四大難題:1 . 破解人才培養中學生工程實踐、創新和動手能力薄弱的難題和瓶頸,構建了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機械基礎教育教學平臺。2. 研發了一批得到廣泛共享的核心實驗裝置及形成名師、名課、團隊、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優質軟硬體教學資源。3. 構築了多層次、多樣化培養的教學體系,建成了一批以個性化實驗室群為代表的育人環境,形成了一種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4. 創建了「科研為引導、教學為主體」適應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建設模式。
基於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高職課程「3343」開發理論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李學鋒 陳玉華 熊 熙 劉建超 黃 燕 林訓超 姚虹華 馮光燦 邱寄帆 鄭金輝 祝登義 楊 蓉 王曉霞 銀 河 廖正非 易磊雋 武智慧 劉 紅 李有慧 黎富玉
完成單位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成都航院基於多年課程改革和教學團隊建設,借鑑國內外先進職業教育理論,運用系統工程的觀點和方法,創新了校企合作「3 3 4 3」高職課程開發理念、模式和技術,探索出了課程體系開發與實施的方法,解決了高職課程如何來、如何排、如何教和如何學等問題,構建了工學結合、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開發出了課程建設與實施的程序。並且課程改革帶動了學院各項工作的改革創新。實踐證明,「3343」理念、模式和技術具有普適性和推廣價值,開發出的課程體系符合高職教育特色要求,適應受教育者全面發展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
製造類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司徒渝 楊 躍 張 斌 李登萬 徐詩勤 陳曉慈 尹守軍 向 楨 武友德 郭 傑 王澤忠
完成單位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
該成果結合裝備製造業和區域經濟特點,校企聯合,解決人才培養中設備和「雙師型」教師不足、學生基礎知識不系統和實踐技能不過硬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逐步形成了製造類高職人才培養創新模式(1221模式),即:將學校建成一個資源共享的開放平臺、實施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能「兩條主線」系統培養、全面推行「雙證制」、建立畢業生延伸培訓機制。五年來,形成「省市共建、校企合作、多方投入、社會共享」辦學格局,獲地方、行業共建資金7350萬元,引進設備5500萬元;畢業生100%獲「雙證」,就業率98%以上。
創建及規範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探索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寧 平 郝吉明 瞿廣飛 陳建中 唐曉龍 孫可偉 彭金輝 楊 斌
完成單位 昆明理工大學 清華大學
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環境矛盾加劇、廢物資源化人才緊缺狀況,創建「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提出「三層次」、「三條線」的專業戰略發展思路,在該思路下形成的專業規範,反映出先進教育思想和觀念,面向未來,符合我國國情。形成以強化生產實踐、創新實踐及國際交流實踐為特徵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起點高。規劃和組織編寫了33部系列教材及專著,充分反映學科的發展,注重學科前沿性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8部新專業核心課程系列教材適用面廣、影響大。
構建西部教學團隊,深化數學教育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積極服務基礎教育
主要完成人 宋乃慶 朱德全 羅增儒 李忠如 呂世虎 劉 靜 於 波 黃 翔 魏 林 朱維宗 夏小剛 肖 紅 程良建 黃燕蘋 陳 婷 仲秀英 羅新兵
完成單位 西南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重慶師範大學 雲南師範大學 貴州師範大學
該成果重建「一核心四模塊」課程新體系;開創數學教育「導師制下的師範生頂崗實習」實踐教學新模式;開創以「教材編寫、教改實驗、教師培訓、教育諮詢」的四方聯動服務基礎教育新路子。該成果獲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主編國家規劃教材3套,主編中小學數學教材8套,主持國家、省部級項目50餘項,出版專著教材50餘部,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0餘篇,獲國家、省部級教學、科研獎勵近40項。所培養的人才深受各地歡迎,約87%畢業生服務於西部中小學數學教學一線,成為數學教學骨幹。
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在當代高校的構建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牟延林 譚 宏 王天祥 劉 壯 鍾代軍
完成單位 重慶文理學院
2 0 0 3年以來,重慶文理學院以牟延林教授為首的教學團隊,出於「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當代高校責無旁貸」的使命感,以重慶市重大教改項目「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為依託,以大學生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切入點,構建了集理念、內容、方法、資源與機制為一體的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開啟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系統性納入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新思路,促進了大學生優秀民族品格養成與中華文明傳承的相融共生。
課程項目化,實驗實戰化,作品產品化——動畫專業實驗教學新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羅中立 周宗凱 周小波 郭曉寒 郭 宇
完成單位 四川美術學院
本成果針對動畫專業實驗教學存在的平臺缺乏、內容系統性差、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確立「以實戰代實驗,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教學理念,將企業資源引入學校,建立和完善了實驗教學平臺,改善了實驗教學條件。同時,將生產項目引入教學,實現課程項目化;將生產流程引入課程,實現實驗實戰化;將企業項目管理機制和行業標準引入教學管理,實現作品產品化,構建了動畫專業實戰性實驗教學新體系。
面向西部,實施全程工學結合的電子信息類專業「四環相扣」教學模式改革
主要完成人 孫衛平 龔小勇 呂 紅 冉學農 包華林
完成單位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該成果依託中-澳職業教育與培訓項目等重大教改課題,聯合百家企業共建,從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入手,全程工學結合,創建基於能力標準、模塊課程、工學交替、職場鑑定「四環相扣」教學模式,較好解決了教學目標領導說了算,教學內容系部說了算,教學方法教師說了算,教學評價學校說了算等教學與行業需求脫節的問題。首創「重慶市職業教育電子行業協調委員會」,將政府、行業、學校聯繫在一起,有效形成工學結合運行機制。成果得到學生、行業企業和社會廣泛認同,具有較大應用推廣價值。
培植「名師、名課、名實驗室」,建設國內一流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和研究基地
主要完成人 馮博琴 陳文革 顧 剛 趙英良 羅建軍 吳 寧 李 波 崔舒寧 劉志強 程向前
完成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
該成果針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關鍵問題,提出培植「名師-名團隊、名課、名實驗室」,以教學這三大關鍵為切入點,深入開展了教學研究和實踐創新。成果有:獲國家級教學團隊、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1本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1門省級精品課程;1名陝西省教學名師;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了大學第一門計算機課程從開課、實驗、教材到考試的整體改革方案;率先系統地提出理工類「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體系」。在本領域內,是唯一同時擁有「國家名師、教學團隊、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單位,國家級精品課程數位列第一。
以隊伍建設為綱,教學科研相長,創建一流系列熱工精品課程
主要完成人 何雅玲 陶文銓 何茂剛 王秋旺 劉志剛 趙小明 傅秦生
完成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
該成果始終堅持以隊伍建設為綱,解決了熱工基礎教學教師隊伍後繼人才缺乏問題。培養起了一批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形成了一支教學及科研具有鮮明特色、在國內外具有影響的高水平教學科研團隊。2007年獲首屆國家級教學團隊,2009年獲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稱號。始終堅持教學與科研相長,理論與實踐結合,建成了名課、名實驗室和一流熱工系列精品課程。所開設的各層次熱工類課程,教學質量優秀,實踐環節充實,網絡教學資源豐富,學生受益面廣,深受學生好評。熱工基礎類主幹課程《傳熱學》和《工程熱力學》分別獲得首屆和第二屆國家級精品課程。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平臺建設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姜澄宇 王潤孝 張 駿 李鐵虎 李玉龍 薛 靜
完成單位 西北工業大學
該項目是教育部及原國防科工委立項項目,旨在解決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瓶頸問題,通過搭建平臺、營造環境、豐富載體、有效激勵,引導研究生變被動性學習為主動性探究,啟迪研究生的發散性思維,明顯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平臺由研究生創新實驗中心、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體系、研究生創新培養環境及其它各項激勵措施組成。平臺創新的提出「自行設計、自由探索、自己動手、自主創新」指導方針等理念,解決了研究生培養中缺乏創新的問題。項目有9屆上萬名研究生參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對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走軍民融合發展之路,建設特色鮮明的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
主要完成人 鄔江興 於宏毅 吳 瑛 胡捍英 金 梁
完成單位 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
該成果確立了「軍民一體、正反聯動」的學科建設指導,通過學科專業融合、人才培養聯合、優質師資共享、科研合作攻關、實驗資源共用,推動了學科建設跨越式發展。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是國家重點學科,建成軍隊院校唯一的國家級工程中心;2門國家精品課程、3門軍隊優質課程,獲軍隊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3項;1名工程院院士,5名國家教學名師和全國、全軍優秀教師;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學科建設特色和人才培養質量在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和支援國民經濟建設中得到了很好地檢驗。
創建現代軍事醫學學科體系,培養新型軍事醫學人才的研究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程天民 王正國 吳 燦 王登高 羅長坤
完成單位 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
該成果堅持和發展「以質量取勝,以特色取勝」的辦學思想,創建現代軍事醫學學科體系,提出並實施以培養「聯勤軍醫」為目標的綜合性一體化的新型軍事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由8類理論課程和5類實踐課程組成的課程體系,主編出版29部教材、57部教學參考書、10本手冊的系列教學用書,開創實踐教學新模式和新機制,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該成果推動了我國軍事醫學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發展,對於國內同類高等院校如何根據國家需求和自身實際,確定科學的辦學理念、特色及實踐途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和推廣價值。
醫學課程信息化教學新模式的構建與應用
主要完成人 殷進功 汪愛勤 慄文彬 劉 濤 尹維宏
完成單位 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
該成果在國內首次系統提出了醫學課程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理論,建成並應用了一個規模質量國內領先的醫學課程教學資源平臺,制定實施了醫學課程信息化教學的系列組織規範,分層次分類構建了醫學課程信息化教學的整體模式、基本模式和具體課程模式。成果在全國15個省市30多所院校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在2008年北京國際醫學教育論壇上受到來自美、英、日、德等20多個國家教育專家的普遍好評。
系統建模與仿真及其軍事應用(系列教材)
主要完成人 郭齊勝 董志明 楊立功 楊瑞平 王杏林
完成單位 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
該成果由概念建模、系統建模、系統仿真、半實物仿真、戰場環境仿真、計算機生成兵力、C3I系統建模與仿真、分布交互仿真、裝備效能評估、裝備作戰仿真等10部教材組成,共355萬字,系統論述了系統建模與仿真及其軍事應用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是國內正式出版的第一套仿真專業教材,體系科學完整,軍事特色鮮明,居國內領先水平,為軍隊仿真工程專業建設和國家仿真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已在36家軍地單位應用,具有很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適應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需要,加強二炮新型指揮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主要完成人 李體林 王連平 王耀鵬 龔新洲 楊浪花
完成單位 解放軍第二炮兵指揮學院
該成果以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為指導,著眼全面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積極適應軍隊信息化建設和聯合作戰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確立新型指揮人才培養目標,紮實推進任職教育改革,全面構建與信息化作戰相適應的學科專業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不斷完善「學、研、練、演」一體化教學模式,努力探索軍種指揮院校聯合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的路子,創造性地解決了培養何種新型指揮人才、如何培養新型指揮人才的問題,對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顯著作用和較大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