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啊,歡迎來到谷思青年。
今天,想和你討論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如果有一天,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每天只能重複昨天的生活,明天遙遙無期,你最想做什麼呢?
舉個例子,今天是2020年11月24號,以後的每一天,都是2020年11月24號,讓我們一起想像一下:
早上趕地鐵,你被急急忙忙推上了車,剛擦乾淨的鞋子又被踩出兩坨汙漬。
到了公司,領導催著問你:「昨天發現的bug解決了沒?」於是你手忙腳亂地處理,還打翻了剛買的咖啡。
頂著一頭亂髮和黑眼圈回家,晚餐隨便點了個外賣就對付,一天基本就這樣過去。
生活與工作,都變成了簡單的重複。
可是,為什麼你明明知道今天會發生什麼,那個bug卻永遠解不開?
為什麼你想每天都穿著乾淨的鞋子,卻又一直被沉悶的生活淹沒?
希望今天的討論,能給你一點啟發。
1
人如果停滯不前,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上面的想法,來自電影《土撥鼠之日》。
氣象播報員菲爾,每年2月2日,都要到賓州的一個小鎮上去參加「土撥鼠之日」。
他對這個小鎮上的一切充滿鄙夷,可是有一天醒來,卻只能重複經歷這一天。
於是他放肆過每一天:酗酒、偷錢買豪車、用同一種套路追求女孩子,挨了一遍又一遍耳光。
不斷地重來,不斷的煩惱,日子並沒有因為放縱而變好。
後來菲爾厭倦這種生活,於是嘗試了各種自殺方式。
但第二天天一亮,他還是躺在那張床上,收音機還是播放著「昨天」的曲子。
與其說他活在同一天,不如說是被困在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天堂裡。
有一天終於想通了,他開始利用這些時間去學習,讀大量的書,去上鋼琴課,學習冰雕。
漸漸地,菲爾通過不斷地改變自己的內在,而顯得魅力非凡,成為小鎮上最受歡迎的人。
很快,這重複的一天也不再那麼漫長,只有在完全改變了他的思維模式之後,他才徹底走出了這個死循環。
但是現在的你,是不是也在經歷這樣的死循環?
桌上的日曆每天都在更新,能力卻停滯不前,如同機械般熬過程序化的每一天。
職場如戰場,最怕的莫過於,轟轟烈烈擠進禿頭一族,到頭來卻還是個職場新人。
2
沒有什麼一成不變,職場亦然
「好質量,摔不爛」的諾基亞手機,曾經稱霸全球市場14年。
卻在智慧型手機時代,一夜猝死。
那時蘋果冉冉升起,諾基亞卻不把它放在眼裡。
癱坐在手機之王的寶座上,死抱著的硬體優勢,卻看不到用戶的需求已經延伸到音響、遊戲、相機等更多變量中。
但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固步自封的思維,讓我們對自身職業、行業的「嗅覺」不再敏銳,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差距自然被拉開。
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處在邊緣狀態,只能哀嚎一句:「我要是早一點發現問題就好了」。
可是什麼用呢?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還不是一句再見都不說?
想要不被這個時代拋棄,要先學會反思自己:
首先,你可以試著嘗試和你的大腦對話,問問大腦:
今天都幹了啥?
還差什麼沒完成?
這個案例為什麼能成功?
這個案例還有什麼需要改進?
明天應該做哪些事情?
......
這是對過往經驗的總結,也是對自己的深度觀察。
然後打開你的excel,把所有能應用的行動選擇都列出來,問一問自己:現在我能做什麼?比如說:
看一本專業書,避免被相同的bug絆倒
報一門職場課,學會如何與領導、同事高效溝通
學習演講,掌握如何更具象地展示腦洞的技巧
學會情緒管理,讓下次不再因類似的問題而崩潰
.......
但是這麼多內容,你總不能一下全做完吧?成年人還是要做一做選擇題的。
給每個選項打分,勾選出自己最應該做的事,然後只需一個字:幹!
職場是個靠實力說話的地方,不想被淘汰,就得逼著自己去反思,去成長。
3
大腦中走得越遠,現實中走得越穩
學習,是一種超脫於形式之上的自驅力。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自從開始做新媒體,就明白要get的技能可不是一點半點。
之前不是流行一個段子嗎?
做新媒體運營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掌握了:傳播學、營銷學、受眾心理、社會化營銷、微信傳播、策略制定、推導創意、二次傳播、互動策略、軟文編輯等,外加多年經驗而已。
於是,為了成功打怪升級,我就得有意識地升級裝備——一年內暴風吸入各種課程,恨不得把所有訓練營參加一遍。
最後呢?
錢花了,時間擠了,卻沒一個學得好。
我們在完成每一項任務時,都要運用心理資源,雖然可以同時操作幾項任務共用心理資源,但人的心理資源畢竟是有限的。
當我在報了營銷學+心理學+傳播學+社群運營+文案寫作等7、8個課程後,我不僅沒能成為夢中的全才,還會因為被多個任務佔了心智而事倍功半。
就算自己有十八般武藝,也未必能樣樣精通。
有一些課程真的適合我嗎?——我不斷問自己。
每個人都希望用最少的時間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
可是將大部分時間用來埋頭苦幹,卻鮮少抬頭看路的結果是:走了不少冤枉路。
把擅長的寫下來,深度思考什麼技能對自己有幫助,有意識地去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才有希望佔領職場高地。
將光線集中在一個點上時,放大鏡底下的紙才能燃燒。
4
學習不是盲學,學得多≠學得精
隨著碎片化學習成為常態,「盲學族」也應運而生:
好文章,收藏!
新理論,學起來!
新方法,get到了!
這種焦慮性心態,使得你看到什麼都想學,就像買菜時,什麼調料都來一點,生怕做不出佳餚,結果呢?主要食材卻沒買,一個好菜都湊不齊。
知識掌握了嗎?未必!
焦慮緩解了嗎?沒有!
生活改善了嗎?難說!
這種沒有目標性的「假性忙碌」,最終得到了什麼?
浪費自己的時間!
自我提升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事實很可能是:看啥啥都會,做啥啥不行。
想要真正做得好,還是得深入鑽研。
再拿新媒體舉例子吧,想要學習擬文章標題,學問也不少:
首先還要結合內容,不與文章割裂;
然後要分析受眾群體心理,讓你有欲望點開;
接著是技巧,要引用金句,還是列數字;要借用熱點,還是製造焦慮;語氣要尖銳,還是反常識,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
一個20-30字的標題,往往都不止改20-30次。
不淺嘗即止,不泛泛而談,從現實困境中深入尋找解決方案,這才是推動我們在職場實現高階思維、問題解決與靈活應用的策略。
寫在最後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刷新每一天,還是重複每一天,這是每一個職場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