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地綠水淨 臨沂鐵腕治汙生態建設顯成效

2021-01-09 齊魯網

原標題:天藍地綠水淨 臨沂鐵腕治汙生態建設顯成效

臨沂是革命老區,傳統產業佔比大,區域環境汙染曾經較為嚴重。隨著市民環保意識的覺醒,人們從盼溫飽變成盼環保,從求生產變成求生態。臨沂市委、市政府也變被動為主動,以大氣、水、土壤汙染治理為重點,向汙染宣戰。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砥礪奮進的5年,臨沂向著天藍、地綠、水淨的目標奮進,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8月15日,臨沂城區上空白雲朵朵,一片湛藍。(資料圖)記者廖傑攝

轉產不鏽鋼,企業少排放51噸二氧化硫

在羅莊區山東盛陽集團的廠區內,昔日漫天飛揚的粉塵、觸目驚心的濃煙已不再,取而代之的市不鏽鋼項目新生產線正在接收全國各地的訂單。作為第一批全市57家實施停產治理的企業之一,盛陽集團針對自身存在的揚塵汙染、二氧化硫等汙染物排放超標等問題,新上環保設備,革新生產工藝,完善監控設施,大氣汙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傳統的模式已經生產了十幾年,即便沒有環保壓力,也幹不下去了,停產治理成了企業下決心轉型升級的催化劑。」山東盛陽集團公司董事長徐明華表示。就這樣,在政府的支持下,他毅然關停3家企業,將原先的焦化、建材、鋼鐵產能砍掉一大半,迅速投入26億元轉產不鏽鋼,從過去為不鏽鋼廠家提供原料,轉型到自己生產不鏽鋼,其中僅環保設施的投入,就達2.3億元。

不足一年,盛陽集團不僅自身佔據市場主動,還吸引了3家下遊企業落戶,初步實現產業集聚。「以前一年全部產值也就50多億元,新上了不鏽鋼項目當年,僅不鏽鋼項目,年產值達就到了200億元。不僅如此,每年還少燒81.6萬噸標煤,相當於減少51噸二氧化硫的排放。」徐明華說。 以大氣汙染防治為契機,臨沂利用環保促轉調,倒逼企業轉型升級。2015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業產值下降11.6%,淘汰鋼鐵產能150萬噸、焦化產能260萬噸,關停非煤礦山88個、30萬噸以下煤礦5個,改造提升建陶生產線101條。

保護水資源,臨沂鐵腕治理水汙染成常態

青龍河是臨沂城的護城河,發源於涑河水田橋,從涑河通達路處引出,自西北向東南貫穿臨沂城區,在市區東南部流入小埠東灌渠,全長8.46公裡,匯水面積11平方公裡,是臨沂城區雨水、汙水排出的重要河道。青龍河承載了臨沂市民眾多的歷史記憶,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自上世紀80年代,青龍河生活垃圾充斥河面、河水髒臭、環境汙染嚴重,清澈靈秀的青龍河變成了一條汙水河。

臨沂是一座美麗的生態城市,境內有大小河流1211多條,佔全省水資源總量的六分之一,青龍河的遭遇是臨沂水體汙染命運的一個縮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5年10月8日,青龍河綜合整治方案通過評審,青龍河將攜青龍潭show公園、東方紅韻、流雲翠岸、等8處新景點強勢回歸。可以說,青龍河綜合整治方案拉開了臨沂城區水環境綜合整治的序幕。

2017年上半年,臨沂市國控、省控重點河流全部達到Ⅳ類以上水質,水質優良比例達到64.3%,超過國家要求21.5個百分點;市控重點河流達標率為86.7%,同比增加4.3個百分點,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到或優於Ⅲ類。

「不折不扣地完成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任務」也被寫入2017年臨沂市政府工作報告。同時,還從嚴審批高耗水、高汙染排放、產生有毒有害汙染物建設項目,對造紙、焦化、氮肥、有色金屬、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原料藥加工、製革、農藥、電鍍等十大重點行業,實行新(改、擴)建項目主要汙染物減量或等量置換。

臭水溝成溼地公園,土壤汙染防治劃定「最嚴格紅線」

小橋流水,花紅柳綠,岸芷汀蘭,水鳥翔集,景色宜人,莒南縣雞龍河溼地公園是市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可誰能想到,沒建溼地公園的時候,雞龍河就是一處臭水溝,行人經過這裡紛紛掩鼻。

莒南縣雞龍河溼地公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夏計龍介紹稱,雞龍河曾是莒南縣城北部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排汙河道,其中城區段河道在治理之前,垃圾成災,淤塞嚴重,汙水橫流,對於這樣一條臭水溝,周邊居民抱怨不已。

從立項到規劃到建設再到竣工,雞龍河來了個華麗的轉身。「規劃建設後的雞龍河環境好,景也美,園區不僅分成了秀水園林區、都市活力區等5個區,還有別具風格的景點,如親水棧道、石雕石刻園等,我現在天天來這邊遛彎。」市民周先生說。

萬物土中生,土壤汙染關係人們的飲食、居住安全。近年來,臨沂市在打造生態宜居城市的過程中,成立了全省首家「溼地資源保護中心」,共建設24處溼地公園,溼地保護總面積達3.58萬公頃。臨沂市還嚴格落實「土十條」,完成25個場地338個取樣點位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劃定禁養區、限養區、適養區,2013年以來實施規模化養殖場提升改造項目322個,推廣生物環保養殖墊料面積477.6萬平方米。2013年以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80平方公裡。

此外,還制定實施了《臨沂市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強調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紅線管控,重點保護好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重點紅線區域,到2020年,全市土壤汙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數據看發展

2014年,全市城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92μg/m,居全省第12位,同比下降14.0%,幅度居第12位;城區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為170μg/m,居全省第15位,同比下降9.1%,幅度居第11位;城區二氧化硫(SO2)濃度為60μg/m,居全省第10位,同比下降10.4%,幅度居第15位;城區二氧化氮(NO2)濃度為58μg/m,居全省第16位,同比上升5.5%,幅度居第16位。

2015年,全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四項指標同比分別下降17.4%、17.1%、40.0%、17.2%,分別居全省第1、1、1、3位;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居全省第7位,改善幅度居全省第1位;優良天數204天,同比增加53天;獲省生態補償金約1471萬元,居全省第1位。

2016年,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四項汙染物濃度指標同比分別下降11.8%、9.9%、19.4%、8.3%;綜合指數居全省第7位,改善幅度居第6位;空氣品質優良天數213天,同比增加52天;獲省生態補償金約1494萬元。

2017年1-9月份,PM2.5、PM10、二氧化硫三項汙染物濃度指標同比分別下降10.9%、13.5%、24.1%;綜合指數居全省第9位,改善幅度居第10位;空氣品質優良天數156天,模擬核算獲省生態補償金約884萬元。

魯南商報記者 孫飛霞

[責任編輯:楊凡、彭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

相關焦點

  • 書寫生態華章 體現責任擔當——澄城運管:維修行業治汙降霾這一年
    「 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總書記關於生態環境治理談話(部分)摘錄。
  • 臨澤蓼泉鎮:生態建設顯成效 和諧美麗新家園
    臨澤蓼泉鎮:生態建設顯成效 和諧美麗新家園 20-12-14 16:36
  • 2019,寶雞生態環境巡禮|隴縣篇:生態立縣顯成效
    近年來,隴縣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先後榮獲「國家園林縣城「」、「國家生態示範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等多項「國字號」殊榮,讓隴縣有了「生態隴縣」的美稱。2019年, 隴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年收穫285個藍天,同比增加31天,圓滿完成了市考縣空氣優良天數任務,千河斷面水質持續穩定達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順利授牌命名,轄區環境質量安全可控、穩中有升。
  • 野生動物頻繁來渝過冬背後的生態密碼
    近日,紅嘴鷗過境重慶,並在主城兩江交匯地等地大量聚集。 重慶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雷波認為,野生動物對生態環境的變化較敏感,其種類和數量是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最直接的反映。野生動物在渝「頻頻露面」,表明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生態功能在持續恢復。
  • 代表熱議生態環境保護 呵護好家鄉的藍天綠水
    2017-01-11 14:22:02    華夏經緯網   在自治區「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就生態環境保護這一話題,紛紛建言獻策,從各自不同的關注角度提出議案和建議,呼籲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呵護好家鄉的藍天綠水。
  • 生態文明建設踏上新徵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做出了決策部署,生態環境保護要以高水平保護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階段性目標任務超額完成「現在每棟樓裡面都沒有垃圾桶了,需要自己分好類拿到樓下的垃圾站去。」家住重慶市渝北區的崔敏告訴記者,自從實施垃圾分類後,樓道裡乾淨又衛生。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天藍·地綠·山青·水秀
    記者 張曉鵬 攝天藍、地綠、山青、水秀,這無疑是一幅令人嚮往的絕美寫意畫。為了讓烏蘭察布早日入「畫」,成為畫之主角,並在這幅美輪美奐的寫意畫中盡展昂然神韻,渴望高質量發展的烏蘭察布人,眾手擎筆,飛揚墨彩。
  • 南寧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成效初顯
    邕城繁花沐春風 臨空經濟展鯤鵬——南寧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成效初顯廣西新聞網南寧11月24日訊(通訊員 羅婷)2020年7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民航局函復同意建設南寧臨空經濟示範區。自治區政府推進南寧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工作專班,建立健全示範區建設發展的協調機制和會商機制,統籌推進各項工作開展,取得初步成效。據了解,南寧臨空經濟示範區是我國第15個獲批的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是我國第一個面向東南亞的區域航空樞紐,標誌著廣西又新增一個國家級重大開放開發平臺。
  • 漫評:保護綠水青山,贏得幸福未來
    江蘇南通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綠色實踐、黑龍江伊春林區捧穩生態「金飯碗」奔小康、河北遷安積極推進生態綠城建設……從江南水鄉,到北國林海,處處可見綠色發展、健康發展結出的累累碩果。遵循社會規律,摒棄粗放式發展模式,才能守得住綠水青山。
  • 電力大數據:環保治汙「不手軟」
    8月11日,福建省生態環境廳和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旨在推動雙方實現優勢互補、深入合作、聯合發展。依託東南能源大數據中心,國網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圍繞企業汙染防治大數據應用,研發「電力+環保」數據服務產品,輔助福建省生態環境廳「生態雲」決策分析,為建設生態省及數字福建貢獻智慧和力量。
  • 「十四五」時期是否有新的治汙科技手段?生態環境部回應
    中新網12月22日電 「十四五」時期是否有新的治汙科技手段?對此,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22日表示,要推進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科技是一個關鍵手段。對於「十四五」的環保科技工作,要突出環境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環境科技創新體系,具體包括:健全環境質量改善的技術支撐體系、構建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的技術支撐體系、構建生態環境治理和監管技術支撐體系和構建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能的能力支撐體系。22日上午,國新辦就落實五中全會精神、以高水平保護促進綠色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莊國泰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作出上述回應。
  • 把治汙答卷寫進悠悠碧水中
    為守護綠水青山,自2014年以來,粵海水務共計投資15億元,紮實推進梅州城區及五華、大埔、興寧等市縣水質淨化廠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在全省率先實現鎮級汙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率先由一級B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全覆蓋,用5個月時間完成省重點工程黃塘河、周溪河水質淨化廠建設……在汙水治理方面,粵海水務創造了多項梅州紀錄。
  • 貴州通報2019年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結果
    2019年度各市(州)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完成情況。  貴陽市以工程建設為抓手,重點圍繞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修復、產業「騰籠換鳥」築牢「兩山」轉換基礎,六廣門、貴醫全下沉式再生水廠創新了中心城區汙水處理新模式;  遵義市強化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結果運用,有效促進領導幹部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積極開展赤水河示範河湖建設,赤水河流域治理成效顯著;  六盤水市以千家萬戶小康菜園工程建設作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有效實踐
  • 最大限度維護生態系統功能——河北內丘溼地保護修復顯成效
    今年以來,內丘縣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持續加大對縣域溼地生態資源的保護修復,特別是鵲山湖國家級溼地公園完成創建,溼地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初顯成效。鵲山湖,又名馬河水庫,因湖繞鵲山而得名。鵲山湖位於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馬河上遊,是內丘縣柳林鎮境內的一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承擔著防洪、灌溉等功能。
  • 天藍 水清 土淨 汙染防治攻堅「張家港解法」
    張家港依江而建、因港而興,生態宜居是張家港最美底色。近年來,張家港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中央、省和蘇州市決策部署,科學布局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嚴格保護、合理利用沿江岸線資源,取得了積極成效,獲評全國首批、江蘇唯一的「中國生態文明獎」。
  • 探秘廣州河流治汙秘籍
    中新網廣州7月26日電 題:探秘廣州河流治汙秘籍  作者 王堅 趙雪峰  廣州「因水得城,依水而建」,一條珠江穿城而過,上百條河湧匯入其中,所以水是廣州生態環境治理中難點,該市列入國家監管平臺的黑臭水體達147條,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 臨沂直播新進化:發揮窪地效應 建設品牌供應鏈
    而就在峰會召開前夕,臨沂市委市政府發布的《臨沂商城轉型發展與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為臨沂商城與直播電商新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電商發展方面,《實施方案》提出,要強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強電商發展頂層設計、用好第三方平臺、支持本地電商平臺建設發展、加強電商發展載體建設等,實現臨沂商城網絡交易額年均15%以上、網商數量年均10%的增幅,到2023年,臨沂商城實現市場交易額6100億元,其中網絡交易額3500億元。
  • 鬥門區加強汙染源普查 全面推行排汙許可制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鬥門區加強汙染源普查,不斷完善排汙許可制,踐行《控制汙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落實《排汙許可管理辦法(試行)》,督促企事業單位落實治汙主體責任,逐步構建以排汙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汙染源監管制度體系,打造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讓鬥門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 寶安部署攻堅「四十條」,全力繪就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
    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新任務和新目標,寶安如何啃下硬骨頭、完成硬任務,取得環境改善、市民滿意的攻堅成效?日前,寶安印發區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2020年1號令,部署308項攻堅任務和40條攻堅措施,明確規劃汙染防治「路線圖」,決戰決勝汙染防治攻堅戰。
  • 天藍水綠新生態 經濟環保兩相宜 兩美岱山展開新畫卷
    近年來,岱山生態建設成效明顯,環境保護能力明顯增強,轉型升級有序推進,美麗經濟如花盛開,一幅「天藍水綠新生態,經濟環保兩相宜」的兩美岱山新畫卷正在這裡徐徐展開。  好山好水好空氣,岱山的生態環境美,不僅有「天藍水碧」的直觀體驗,還得到了國家層面的最高認證:2010年4月被命名為「省級生態縣」;2014年7月通過「國家級生態縣」技術評估;2015年10月底通過「國家級生態縣」創建驗收;2016年9月正式被國家環保部命名為「國家生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