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你的討好型人格,只能帶給你一個悲劇

2020-12-05 防雷電影

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這部改編於日本作家山田宗樹同名小說的電影給我最大的一個印象就是松子那扮鬼臉表情的鏡頭,說來奇怪,松子絕對算得上是一個積極和樂觀的人,只是由於小時候有一個生病的妹妹所以她很少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愛,因此她體弱多病的妹妹搶走了所有的屬於她的父愛與母愛,可即便如此,樂觀的松子在童年時期就像一個費力表演的演員一樣,希望用一個搞笑的鬼臉動作來換取父母哪怕是一絲絲的微笑。

奇怪的地方就在這裡,為什麼如此一個陽光和渴望快樂的小女孩最終迎來了一個悲劇的結局?為什麼一個心地善良和渴望他人喜愛的女孩在後來的人生道理上幾乎犯了人生之路所有的錯誤,她被愛人暴打、又遭遇友情背叛、蹲過監獄甚至最後死得不明不白。我感覺任何一個有著同情心的人都會為松子感到不平,任何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會為電影當中松子的遭遇而感到揪心,難道是她活該如此嗎?還是因為她的命運真的不好。

在我看來,松子從小就有一個討好型人格,正是這樣的一個人格讓她在人生之路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走偏,她從不為自己著想、並且所有的事情總是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她渴望別人的關愛卻只是一味地求索,最終換取了她不被重視並且處處受欺負,於是在一個本來就充滿黑暗的社會裡若不明白如何保全自己,那麼後果將十分可怕。

這部電影用喜劇的方式演繹了松子坎坷的一生,導演用幽默喜感的畫面演繹了松子從小到大所遇到的種種故事,並且松子也在其中充當了一個喜劇的角色,做事沒頭沒腦,善良又單純的心境,這為她後面出現的悲劇正好埋下了伏筆。這種表現方式是兩種情緒上的疊加,電影開始的時候背景音樂輕鬆舒緩,小松子的童年色彩導演也在屏幕上採用了極為夢幻般的色調,到了電影後面松子長大了也依然是用童話般的鏡頭娓娓道來地講著一個天真的故事,然而故事裡的內容卻是生性兇猛,松子的一生並不好過,誰都欺負她,她的遭遇讓人心疼,兩種情緒感的疊加一會讓人笑得前仰後合、一會又讓人哭地一把鼻涕一抹淚,同時這讓坐在大屏幕前的觀眾們對松子的遭遇更感到同情。

松子的一生其實早在童年的時期就已經定下了基調,因為妹妹奪走了自己全部的父愛與母愛,所以她是一個極其渴望被人關愛,又是一個全心全意地關愛他人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她早早地養成了討好型人格,為了不讓父母生氣她去學習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為了能夠讓父母安心她選擇了安穩的老師行業。在職業生涯中,又是這樣的討好型人格她隱瞞了班級裡的一個偷竊學生,甚至有一個愛慕她已久的男老師對松子提出了無理要求她也照做不誤,但是這樣的做法能夠換取別人對自己的關愛嗎?

別太小瞧了人性,我們都知道電影當中松子的出發點都是好的甚至是善意的,她只不過是想讓自己身邊的人對自己多一些關愛,她只不過是多付出一些自己地單純和善良來改變這世界上一些扭曲的一面,但是這樣的做法非但沒有讓松子夢想成真,反而因為遭遇誣陷而被解除了職務。在這裡我們是要批評松子太傻太天真呢,還是該批評她身邊的人太壞太有心眼了?好像都不對,松子的天真和善意只是不適用於眼下的這個社會,而松子身邊的人精於算計和壞心眼似乎也是現實的寫照。

終其松子的一生我們會發現,她的一生都是在追求被愛的一生,從童年時期經常用扮鬼臉來逗父母發笑,到社會中談第一個愛人時無私甚至是無理由的付出,到了第二次談個愛人時希望踏踏實實地過日子,以至到了後來松子被送進監獄出來後又遇到了先前自己的學生龍洋一併與其相愛,可是結果都是無一例外地都破產了。第一個愛人是位作家卻經常對松子實施家暴,第二個愛人是個老實本分的理髮師卻因為松子坐監獄而另尋他人,第三個愛人是自己的學生卻因為加入黑幫而被送進了監獄。

終其一生追尋所愛,卻一生不得所愛,失去了龍洋一後的松子再也不相信愛情、再也不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她遠走他鄉離開那些熟悉的地方,她開始自暴自棄獨自過著孤獨和沒規律的生活,她開始酗酒和暴飲暴食,漸漸地她變成了一個奇胖無比的老太婆。

看到這裡多數人都為松子感到揪心,到底是什麼讓一個好端端地人頹廢成這樣?我們沒理由抱怨這個社會,但是我們永遠有理由從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如果松子在命運的大門剛剛打開的一剎那,她不再為別人而活,她不再是為了討好別人而尋求獲得關愛,那麼結局可能就不是這樣。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不那麼自私,我們都不吝嗇地奉獻自己的關愛也許就不會造成松子這樣的悲劇。

松子的結局是十分悲慘的,在電影的最後,終於又萌生出積極生活希望的松子卻在某個夜晚被一群夜不歸宿的小混混亂棍打死在小河邊,那一年她54歲。看到這裡我們真的是又著急又生氣,為什麼原著非要寫下這樣的一個結局,為什麼導演在影片的最後做這樣的一個安排?我想這也是導演對現實的一個寫照,因為現實生活不是童話故事,現實世界裡充滿了意外沒有完美的結局。

松子或許是我們每個人,又或許不是我們每個人,她身上出現的那些問題在我們身上都有,她的悲慘經歷也許並不會出現在我們身上,然而同樣的身而為人,我想我們更應該要學會體諒他人。人何必要為難人,若不是命運的捉弄說不準松子早已脫離痛渾渾噩噩的生活而投向了積極地生活,若不是命運的捉弄說不準松子依然是電影剛剛開始的那個愛笑又陽光的少女。

命運總會給你當頭一棒,但願你不要犯松子所犯的那些錯誤,只要重新開始,什麼時候都不算晚。

謝謝您的閱讀,歡迎轉發哦!

相關焦點

  • 豆瓣8.9分|從《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看討好型人格的悲哀
    如果一個人,童年缺少應有的關愛和關心,那她的一生,將會為這缺失的愛而迷失自己,她會不斷的去尋找愛,尋找安全感,像個飛蛾撲火般奔向生命中每一個她以為的光明。小時候的松子是個嚴重缺愛的孩子。她的父親似乎特別偏愛體弱多病的妹妹,每次買禮物都沒有松子的份,關愛沒有松子的份,甚至連一個勉強的微笑都不肯給她,而她只能眼巴巴的仰視父親,一點都不敢忤逆,自感卑微如塵。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從「邊緣型人格」角度,解析影片的意義
    而松子就是典型的愛而不能得的野獸。在豆瓣有著8.9評分的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的一生都是被嫌棄的,一直追逐愛卻又一直被拋棄。面對著別人的傷害卻認為是他們的愛,享受著卻又隱忍著痛苦。這就是典型的"邊緣型人格",擁有這類人格的孩子和成年人,他們總是充滿著矛盾和擔憂,極端而又卑微。今天讓我們從"邊緣型人格"的角度,和大家解析影片的意義。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喜劇形式與悲劇內容的完美演繹
    當下很盛行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就在說明這句話,它改編自日本作家山田宗樹的同名長篇小說。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善良的松子因為年少時候不得寵和原生家庭的不幸,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她追求愛,卻屢遭不幸和拋棄。但其實這部電影除了悲愴的故事,還有十分精深的主題,它在其中還穿插著微妙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強烈的喜劇感,就像松子複雜的一生。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缺愛是一個女人一生的悲劇
    步入晚年的松子在出租屋房間外面的牆壁上寫上這幾個字。我想經歷了不斷沉淪的大半生,對愛情失去力氣的松子在寫下這幾個字的時候,或許已經明白:這一生她全心地愛過很多男人,卻唯獨沒有愛過自己。在讀完《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後,繼而又看了該書改編的電影。「松子」並不是一個特殊的個案,我們身邊就有「松子」存在,而且十分普遍。
  • 從人格心理學角度分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悲劇性人格...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於2006年上映,這部電影是由獲得第3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提名獎的中島哲也導演,影片開頭以典型的日式」死亡美學「來引起觀眾對於劇中人物悲劇命運的思考,是一部笑中帶淚的影片,以松子的死亡為開端,以松子的侄子的視角帶領我們走進松子的一生。
  • 解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你的不幸,皆因自己的選擇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如果你看過《被嫌棄的松子一生》,這句話或許你並不陌生。它在整部電影中出現兩次,都伴隨著死亡。同時它也是女主松子悲慘一生的寫照。最難過的地方在於,《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明明是一個悲劇,但是導演中島哲也偏偏用喜劇的手法去展示。當觀眾跟隨劇情笑了起來,看到最後,觀眾笑著笑著就哭了。電影色彩斑斕,常伴隨鮮花和星光的出現,導演用喜劇的手法拍攝,結果就是在喜劇輕快明麗的基調下,更加反襯松子悲劇的一生。
  • 討好型人格下場:松子安陵容四阿哥,想改記住美國前第一夫人的話
    梭羅說:「你千萬不要見怪,城市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我們大多數人孤獨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照不亮對方的孤獨,也逃不開自己的孤獨。有些人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一樣,為了逃避孤獨,拼命討好別人,犧牲了自己。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她那麼努力頑強的活著,為何卻一生不幸
    如果松子能早點明白,父親只對妹妹笑,並不是不愛她,只是因為妹妹的病,讓他不得不將更多的心思放在這個可憐的女兒身上,或許松子就不會固執的想要搶回父親的愛,也就不會慢慢形成失去自我的討好型人格。被討好型人格所奴役,讓松子的一生更加不幸離家出走後,松子無法忍受不被人愛的生活,只要有男人示好,就會毫無保留的獻出自己,以此來挽留住虛幻的愛,欺騙自己是有人愛的,是幸福的。
  • 《愛自己的人自帶光芒》松子們生而為人不必遺憾!聖母型人格自救
    這樣的人生無疑是一場悲劇,像類似松子這樣有著討好型人格,聖母型人格的人不是少數,如《歡樂頌》中被家人壓榨的樊勝美《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安家》中的房似錦。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為了生存而做聖母成為憤怒逃避者和認可追求者《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面的松子,她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認可追求者(他們會用安慰、討好及表示同情,用這些方式應對正在生氣和咆哮的人,希望他們能夠喜歡自己、並消消氣。)
  •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討好型人格?
    當有人找你幫忙的時候,你不敢拒絕別人,感覺自己好像犯了錯一樣;幫其他人做事的時候,總是小心謹慎,如果這件事沒辦好總會責備自己;借給別人錢,不敢和他們要回來,就算說了這件事也感覺自己做錯了一樣……如果你在生活中出現了這幾種情況,那麼,你可能是討好型人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 被嫌棄松子的一生:心疼討好性人格,你是否也總渴望得到別人認可
    「小的時候誰都希望自己閃閃發光,但長大以後,夢想卻沒有一個能夠變成現實,真是既痛苦又對不起自己」生而為人,對不起,這是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電影用了很多喜劇元素但是更加體驗了片中人物的悲劇!女主松子出生在一個日本的傳統家庭,父親更關注從小體弱多病的妹妹久美,常年得不到父愛的松子,偶然間一次扮鬼臉發現可以讓父親笑,便時不時的這樣逗父親,雖然父親不會每次都笑,但松子卻養成了討好人格還形成了一個習慣,一旦遇到不知所措的情況時,她就會突然做起鬼臉,那是一個多麼「無助」的鬼臉啊!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解析原著,讀懂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蔣方舟拯救了自己,但有個女人卻沒有那麼幸運,她是山田宗樹筆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主人公---松子。松子一生顛沛流離,每次用盡全力去愛人,不惜丟掉尊嚴,愛別人超過愛自己。卻總被男人一次次辜負。松子最後孤獨慘死,為她收納骸骨的親人依舊嫌棄她,直到松子的侄子川尻生揭開了松子這命運波折的一生。從《被嫌棄的松子一生中》窺到松子被嫌棄的背後真相,也給現實中一些「深情總被辜負」的女孩們一些警示和提醒。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浮生如寄 先愛己而後愛人
    文/夢裡詩書分明《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一部關於愛的人生悲劇,然而它的導演中島哲也卻為其裝點上了宛若童話般斑斕濃烈的色彩,由此在這種鮮明的反差間電影既在歡笑中令人走進了松子的世界,又在淚目裡讓人動容於松子對愛的執念,那百轉千回的愛是唯美動人的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首先,松子是討好型人格。因為只要有人對她好,她就會迷戀上他,會不在意他的事業是什麼,會努力地適應他。即使對方對他實施家暴,也不以為意。其實,松子的命運轉折是從學校開始的。因為她認為偷盜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只要還回去就沒有問題了。可是,社會的運行機制並不是這樣子的。
  •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的悲劇究竟怪誰?引人深思
    歡迎來到百家號《三妮談影視》,今天,想和大家聊一部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影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由日本國民女神中谷美紀主演。整部影片通過松子曲折的一生,向觀眾們傳達了「女生一定要愛自己」的理念。很多觀眾表示,看第一遍的時候,並沒有理解其中的意思。
  •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女人就怕活成松子,愛得太熱烈,也太痛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日本導演中島哲也的作品,影片改編自山田宗樹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一位名叫松子的女人熱烈去愛,卻愛而不得的一生。自始至終,性感貌美的松子唯一想要的,只不過是與一人相守,但她卻落得邋遢發福、橫死公園的下場。
  •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對《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解讀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個故事很曲折,故事又很簡單。講述了一個曾經美麗又優秀女孩子(女教師)——川尻松子(「尻」讀作kao),如何一步步毀掉自己的美好人生,最終暴屍街頭的故事。她如果想要得到別人的愛,就要委屈自己,做小伏低、千方百計去討好別人。這也是松子一生感情悲劇的真實寫照。松子幾乎沒有得到兄弟姐妹的愛。
  • 張靜初挑戰「被嫌棄的松子」,明星舞臺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豆瓣高分小說、日本電影TOP10《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以對當代女性的心靈詮釋打動無數人,對它的討論和解讀一直延續至今。如今,這個經典故事即將登上戲劇舞臺。2020年10月23日至25日,由張靜初銜領主演的明星舞臺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即將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拉開巡演的序幕。
  • 豆瓣8.9《被嫌棄松子的一生》: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網易娛樂曾這樣評價他:中島哲也不是一個多產的導演,平均兩年才出一部新片。中島哲也善於在電影中營造童話世界的氛圍,即使是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這樣悲慘的故事也能拍得如喜劇一般輕鬆,似乎中島的電影都會在片頭就給出一個鮮明的風格取向。《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顧名思義,講述的是一名叫做松子的女人的一生。
  • 從社會角色解讀《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一場輪迴的教育悲劇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是日本導演中島哲也的一部經典作品,該片播出牽動了觀眾的千愁萬緒,特別是女性觀眾,總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不幸和松子相比,流幹了眼淚。但是不要和松子相比,她真正的悲劇來源於她在成長的每個階段角色定位模糊,一生是非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