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冠疫情影響,全球政治格局發生了改變。這段時間,大家會發現,很多西方政客要求中國為疫情爆發賠償。
其中,美國的政客叫囂最激烈,還有澳大利亞、英國、德國、印度等國的政客,要求賠償的金額都是天文數字,中國人看了是既氣憤又擔心。
仔細一想,這些要求中國賠償的政客主要是各國的議員,他們是為了拉流量,增加自己的政治知名度,這個時候「蹭中國」的流量,是最好不過。但是本身並不用在意,他們的想法並不完全代表執政政府的想法。
但是,背後的邏輯,卻值得我們去認真看待,就是中國和西方的心理關係正在發生重構。
歐洲為何冷淡?
為什麼西方的政客要用中國來拉流量呢?這反映了西方國家一部分人的心理,歐洲3月份疫情爆發,那時中國第一時間派出醫療隊和物資去支援。
但是它們的反映是什麼樣的呢?媒體和政客的反映都很一般,還包括智庫。它們對中國醫療援助的分析主要有三條:
第一,中國是要藉機擴大自己的地緣政治影響,分化歐洲;
第二,中國在藉機宣傳自己,推廣中國模式;
第三,中國在彌補前期的過失。
有些歐洲國家對我們的幫助還是很感激的,比如義大利,但是他們又很擔心被歐洲其他國家看成是叛徒,顯得很糾結。義大利國際事務研究所就表示,義大利接受中國緊急醫療援助,受到歐洲其他國家批評,說義大利是中國在歐洲推行地緣政治的同盟。
而事實是,當時只有中國給義大利提供及時支持,義大利人為自己辯解,辯解自己不是中國的同謀。
中國人一看肯定很鬱悶,我們掏心掏肺來援助你,結果你們還不懂感激。這反映了歐洲國家的一種心理狀態,一所前所未有的強烈戒備。
首先歐洲國家的處境並不好,這十年來事情比較多,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難民危機等等,歐洲的自信已經完全動搖了,不像以前那般。
其次,這次新冠疫情的衝擊,哪個國家應對得好,哪個國家應對得不好,無形中就有了比較。中國控制住了,又來支援歐洲,對歐洲人來說這種對比太強烈了。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就特別強烈,戒備心理會加重。所以對於中國的支援,歐洲人用一種我們不能理解的方式來反應。
最後,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很多人不自覺地把這種這種對比上升到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的層面。西方的制度真的不如中國了嗎?這是傲慢的西方人無法接受的。
西方國家的做法,是自冷戰之後沒有出現過的。所以,疫情中重構中國和西方關係的心理基礎,影響是長期性的。
歐俄的後手
那這次疫情會對大國格局有哪些影響呢?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表了一篇報告,判斷了疫情之後亞洲格局的影響,有三種前景。
第一種、中美戰略競爭加劇,但大國關係總體沒有大調整。這次疫情確實導致中美關係緊張,從原來的合作變成了互疑和競爭。但是中美時間競爭加劇,其他國家卻不會跟進,基本是原地不動。
比如七國集團,可以說是美國的兄弟連。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要求把新冠病毒寫成「武漢病毒」,結果沒有一個國家響應,亞洲的日本和東南亞國家也是原地不動。唯獨只有越南有表示,但激不起波瀾。
第二種,美國恢復領導多變體制,川普政府回到以前美國政府的做法,但是這個前景的可能性小。
第三種,美國領導下的國際體系進一步萎縮,導致美國對世界的控制崩盤。崩盤後不是中國取代美國,因為現在中國的實力還不夠,而是世界分成幾個板塊,每個區域都有各自的中心國家。
把視角再放大,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發表了一份報告,主要講的就是中美歐三角關係。核心詞是「催化劑」,就是疫情引起的變化實際上在之前就存在了,疫情只不過是進一步催化。
報告說最突出的變化有兩個方面:一,中美競爭加劇;二、全球化的反向潮流,對貿易、技術包括衛生的限制都會增加。
這篇報告還系統地說出歐洲在中美競爭中應該保持什麼立場。歐盟、美國和中國三股力量的GDP加起來佔世界50%以上,差不多是三足鼎立。
但是現在中美戰略競爭加劇,兩國之間的技術、商業上的部分脫鉤正在變成現實,如果這個趨勢再進一步發展,會出現以中美為中心的兩個圈子,每個圈子都有自己的基礎設施網絡、標準體系、區域機構體系,這個將是冷戰以後出現的一個全新的趨勢。
歐洲選擇在中美之間走「第三條道路」。首先是歐洲國家特別是法德兩國要更緊密合作,把自己做大做強。
其次,要堅持走多邊主義道路。歐洲要繼續推動多邊合作路線,主要的合作對象,就是那些不希望受制於中美競爭的國家,歐洲要重點組織中美之間的力量,形成一個自己的圈子。
特別是法德兩國,目前打算在中美之間走「第三條道路」,肯定不會和中國聯合,但也不跟進美國,這個動向在最近的新聞報導就很明顯了。
除此以外,還有另一個國家不能忽視,就是俄羅斯。俄羅斯的疫情是在4月才開始爆發。
比利時皇家國際關係研究所就對俄羅斯做了一個專門分析。首先疫情對俄羅斯的衝擊是比較大,加上4月份國際原油價格下跌,油氣出口是俄羅斯的經濟支撐柱,油氣收入佔俄羅斯聯邦政府收入的50%。
其次,俄羅斯接下來的想法不是進一步靠近中國,而是尋求與歐盟的關係拉近。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俄羅斯也擔心自己過度依賴中國,加上這次力量被削弱,得和歐洲拉近關係,來找回平衡。
荷蘭國際關係研究院也發表看法,表示俄羅斯和法國正在加緊推動談判。兩國就安全、技術、中東衝突等問題展開談判。對於歐洲來說,改善和俄羅斯的關係可以不用再擔心俄羅斯,歐洲可以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對俄羅斯來說,改善和歐盟關係,可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對俄歐雙方都有好處。
說明,現在歐洲內部對俄羅斯的關係正在努力統一思想,要在中美之外形成一個自己的圈子。
數位技術競爭
那疫情對中美關係又有哪些影響?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做了兩點分析:
第一是中美應對疫情和經濟復甦上的時間差。中國經濟提前復甦,不光是經濟表現,而且中國能夠按照自己的條件來調整製造業供應鏈和貿易流動。這種主動權給中國帶來巨大優勢,美國千萬不能低估,所以川普才要不惜代價讓美國趕快復工。
第二是關於中國一帶一路,很多人說疫情衝擊了一帶一路,但是疫情也給一帶一路增加了新的項目,就是公共衛生,這個方面中國可能以一種高效的方式來拓展影響。
中國的一帶一路,美國一直是唱衰的,理由就是能源和交通這些基礎設施投入太大,周期又長,風險很大。但是疫情又給了一帶一路新的機會,在衛生和數字設施的比重上去了,美國要競爭也就更難了。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指出,疫情給中國進一步參與世界數字設施建造創造了新機遇。
首先,各國經濟吃緊,但是數字基礎設施和傳統交通和能源項目相比,成本低很多,所以對投資者更有吸引力;
其次,中國在國外開展大型項目建設曾經引發當地民眾不滿,而數字項目對當地人影響更小,有利於緩解此類情況;
第三,華為等企業在發達國家開展業務仍面臨許多困難,發展中國家缺乏廉價的替代方案,更歡迎中國企業;
最後,新冠疫情凸顯數字連接的重要性,遠程醫療、線上會議都在發展,這樣的需求給中國企業帶來巨大機遇。
新冠疫情衝擊之下,中美競爭的技術競爭將進一步強化,而數位技術方面的競爭,將是關鍵所在。
參考文章:
《疫情下的國際政治:大國格局會發生什麼變化?》《新冠疫情之後的亞洲地緣政治》《歐洲面對中美競爭——新冠病毒作為催化劑》《新冠疫情對美國的挑戰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