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詠酒詩,更有不少的精彩詩篇都是詩人酒後所作。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好的唐詩幾乎有一半是在酒興中寫出來的。
李白的《月下獨酌》就是一首酒醉後的精彩詩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樣的奇思妙想,就是李白,若不在醉中,也很難想像得出來 。
李白的這組《月下獨酌》共四首,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其中以第一首流傳最廣。詩中流露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孤寂憂愁,而邀月為伴的奇思妙想,生出的千古名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直為後人傳誦。
今天悟空和大家分享的卻不是這首著名的詩歌,而是《月下獨酌》這組詩的第二首,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月下獨酌-其二》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這首詩不像第一首詩那樣通過環境渲染來表達詩人孤寂的心情,就像一幕自導自演的獨角戲,通篇都是詩人的獨白。這首詩更像是一篇議論文,觀點鮮明地表達了詩人的愛酒之意。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詩的開頭三句,從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說起,說明天地也愛酒,得出「人不愛酒,愧對天地」的結論。
「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中間兩句又說聖賢和神仙都愛酒。從聖賢到神仙,結論是愛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
「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最後兩句說的是飲酒的最高境界。這種通大道,合自然的酒中之趣,是不能對不喝酒的人說的。
這首詩簡直就是一首說理詩。然而詩人畢竟是詩人,而且是醉酒的詩人。雖說是說理,然而卻十分不合邏輯,反倒像是在胡攪蠻纏,讓人覺得十分有趣。這哪裡是在說理,明明是在抒情,抒的是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之情。愛得哪裡是酒,而是這「酒中之趣」,正是這種醒時難以言傳的情懷。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中點評此詩:
此種語太庸近,疑非太白作。
但是悟空並不認同這個觀點。李白的詩作風格多樣,有辭藻華麗,也有質樸清新。雖說這首詩語言庸俗近乎打油詩,但這樣的語言風格在李白的作品中也不是獨此一家。像《贈汪倫》中的「李白乘舟將欲行」,《戲贈杜甫》中的「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都是這種日常口語入詩,且詼諧幽默的風格。
然而無論這首詩是否為李白所作,詩中透露出來的愛酒之情確實和李白的一貫風格一致,要不然也不會把這首詩歸之於《月下獨酌》這組詩中,可見李白愛酒愛月世人皆知。
李白愛月是因為月亮高潔明亮,與他心目中的自我形象相符。而李白為什麼愛酒呢?可能是因為酒中蘊含的文化精神吧。按照西方文化的說法,酒神精神代表狂醉、熱情、享樂、反抗、追求自由和表現生命與自我本能等。其中心精神就是放鬆身心,追求精神自由 。這種精神,是一種追求表現心靈自由的藝術,一種浪漫的、超塵脫俗的 、自由的精神境界。
李白的偶像陶淵明,也是一個能酒善詩的大家 。他在詩中說道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
陶淵明已將飲酒提高到哲理的層次,這對李白的影響不可說不大。酒已經浸入李白的靈魂,也陶醉了千百年來讀他詩的每一個人。
就像葛景春先生所說:
唐詩中充滿了酒文化的精神。……酒文化精神和我國儒家的和樂認同精神 、道家憤世疾俗的逍遙自由精神及佛禪的超塵脫俗的遺世獨立精神是相一致的。其中心精神就是解放心靈束縛,追求精神自由和激發創造的活力。正因為如此,唐詩中浸透著尚俠重義、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浸透著大膽揭露黑暗現實 、追求思想解放的批判精神,浸透著超越現實束縛、積極爭取人格獨立的自由精神,浸透著昂揚奮發、生機勃勃的創造精神。這些精神都是與酒文化精神,息息相關的 。
這段話完美地解釋了唐詩與酒的關係,也為我們解讀李白的酒後詩提供了思路。讓我們更加理解李白詩中那种放浪不羈的浪漫、那種追求自由 、展示個性、追求獨立人格的解放精神。這就是酒帶來的詩的風採,也是大唐時代精神的風採。
詩酒風流,一直是國人對中國文人瀟灑人格的一種讚美。讀了詩仙的《月下獨酌》,讀者朋友們,難道您不想浮一大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