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月下獨酌》,你不能只知道「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2020-12-17 劉悟空學詩詞

唐詩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詠酒詩,更有不少的精彩詩篇都是詩人酒後所作。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好的唐詩幾乎有一半是在酒興中寫出來的。

李白的《月下獨酌》就是一首酒醉後的精彩詩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樣的奇思妙想,就是李白,若不在醉中,也很難想像得出來 。

李白的這組《月下獨酌》共四首,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其中以第一首流傳最廣。詩中流露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孤寂憂愁,而邀月為伴的奇思妙想,生出的千古名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直為後人傳誦。

今天悟空和大家分享的卻不是這首著名的詩歌,而是《月下獨酌》這組詩的第二首,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月下獨酌-其二》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這首詩不像第一首詩那樣通過環境渲染來表達詩人孤寂的心情,就像一幕自導自演的獨角戲,通篇都是詩人的獨白。這首詩更像是一篇議論文,觀點鮮明地表達了詩人的愛酒之意。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詩的開頭三句,從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說起,說明天地也愛酒,得出「人不愛酒,愧對天地」的結論。

「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中間兩句又說聖賢和神仙都愛酒。從聖賢到神仙,結論是愛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

「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最後兩句說的是飲酒的最高境界。這種通大道,合自然的酒中之趣,是不能對不喝酒的人說的。

這首詩簡直就是一首說理詩。然而詩人畢竟是詩人,而且是醉酒的詩人。雖說是說理,然而卻十分不合邏輯,反倒像是在胡攪蠻纏,讓人覺得十分有趣。這哪裡是在說理,明明是在抒情,抒的是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之情。愛得哪裡是酒,而是這「酒中之趣」,正是這種醒時難以言傳的情懷。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中點評此詩:

此種語太庸近,疑非太白作。

但是悟空並不認同這個觀點。李白的詩作風格多樣,有辭藻華麗,也有質樸清新。雖說這首詩語言庸俗近乎打油詩,但這樣的語言風格在李白的作品中也不是獨此一家。像《贈汪倫》中的「李白乘舟將欲行」,《戲贈杜甫》中的「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都是這種日常口語入詩,且詼諧幽默的風格。

然而無論這首詩是否為李白所作,詩中透露出來的愛酒之情確實和李白的一貫風格一致,要不然也不會把這首詩歸之於《月下獨酌》這組詩中,可見李白愛酒愛月世人皆知。

李白愛月是因為月亮高潔明亮,與他心目中的自我形象相符。而李白為什麼愛酒呢?可能是因為酒中蘊含的文化精神吧。按照西方文化的說法,酒神精神代表狂醉、熱情、享樂、反抗、追求自由和表現生命與自我本能等。其中心精神就是放鬆身心,追求精神自由 。這種精神,是一種追求表現心靈自由的藝術,一種浪漫的、超塵脫俗的 、自由的精神境界。

李白的偶像陶淵明,也是一個能酒善詩的大家 。他在詩中說道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

陶淵明已將飲酒提高到哲理的層次,這對李白的影響不可說不大。酒已經浸入李白的靈魂,也陶醉了千百年來讀他詩的每一個人。

就像葛景春先生所說:

唐詩中充滿了酒文化的精神。……酒文化精神和我國儒家的和樂認同精神 、道家憤世疾俗的逍遙自由精神及佛禪的超塵脫俗的遺世獨立精神是相一致的。其中心精神就是解放心靈束縛,追求精神自由和激發創造的活力。正因為如此,唐詩中浸透著尚俠重義、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浸透著大膽揭露黑暗現實 、追求思想解放的批判精神,浸透著超越現實束縛、積極爭取人格獨立的自由精神,浸透著昂揚奮發、生機勃勃的創造精神。這些精神都是與酒文化精神,息息相關的 。

這段話完美地解釋了唐詩與酒的關係,也為我們解讀李白的酒後詩提供了思路。讓我們更加理解李白詩中那种放浪不羈的浪漫、那種追求自由 、展示個性、追求獨立人格的解放精神。這就是酒帶來的詩的風採,也是大唐時代精神的風採。

詩酒風流,一直是國人對中國文人瀟灑人格的一種讚美。讀了詩仙的《月下獨酌》,讀者朋友們,難道您不想浮一大白嗎?

相關焦點

  • 詩仙李白《月下獨酌》
    月下獨酌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俳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譯文】詩意為: 我在花叢中喝酒,自斟自飲,無親無友。
  • 月下獨酌,李白:誰說寂寞是一個人的狂歡,邀上明月和影子就不算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寫作背景時,李白在長安,正處於官場失意之時,作此詩。情景話我要發個朋友圈:一個人好無聊,配上一張月下飲酒的自拍。咔~拍照聲。
  • 李白的《月下獨酌》,表達了什麼樣的意象?又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月下獨酌》[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從酒與詩人的關係上看,酒在《行路難》中,詩人因心情的失意而幾乎難以下肚,酒與詩人產生了一定的距離;《將進酒》中,詩人對酒簡直是一種渴求,他把酒當成了生命的一部分,而抓住不放;《宣》中,「舉杯澆愁愁更愁」,詩人知道酒並不能消愁,相反只能增加愁,但是,詩人又離不開酒,他對酒有極大的依賴性;《月下獨酌〉中,酒成了詩人在孤獨時的朋友,與詩人一起度過良宵
  • 李白《月下獨酌》:酒、月意象下詩人的浪漫與孤獨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李白《月下獨酌》乍讀此詩,你或許會覺得我們的這位詩人太過浪漫與瀟灑,以至於有點不靠譜,或者令人感到好笑。但如果細讀此詩,你就會覺得詩人內心深處有一種隱隱的孤獨、酸楚甚至悽涼,讓你怎麼也笑不起來。
  • 記憶法記憶古詩文之李白《月下獨酌》
    月下獨酌【唐】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該詩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根據史料是做該詩於長安,李白大約43歲正值壯年,但他正處於官場失意的時期。李白因為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心情苦悶孤寂。全詩都反映了李白孤獨之情,最後一句的結尾更是表露出李白對現實的失望之情。
  • 李白詩中常出現望月與飲酒,花間一壺酒,邀月與影舉杯成三人
    就像明月,可以代表故鄉,望月,代表著自己對故鄉的思念;可以代表慢慢人生長河,對人生的探究與思索;還可以代表文人們的一種詩意情懷,用月代替自己孤獨寂寞,或是懷才不遇之類的情感。而在自己的詩詞中經常提到明月的,想必大家會立馬想到的詩人就是李白了吧。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首詩,就是李白的《月下獨酌》。
  • 李白詩歌《月下獨酌》中的無情遊,怎麼理解
    我們讀李白的詩歌,感覺他非常豪爽,朋友很多,講義氣重感情。他說「千金散盡還復來」,與朋友飲酒甚至不惜五花馬、千金裘。雖然是詩家的語言,但確實是體現了他的真性情。但是李白在寫《月下獨酌四首》的時候,怎麼那麼孤單寂寞呢?
  • 李白的《月下獨酌四首》,好酒好詩來相伴
    在有些悶熱的夏夜裡,備一些冰鎮的小酒,做幾個消暑小菜,或是呼朋引伴,或是月下獨酌,或是與良人共飲,都不失為一樁樂事。既可以緩解白天工作的疲勞,也可以增進朋友或者愛侶之間的感情。古時候的文人,很多也是極愛喝酒的。要說起其中的緣由嘛,無非幾點。第一,酒能激發文人的靈感。文人大多感性,酒也屬於比較感性的,二者自然惺惺相惜。第二,酒能排遣文人的情懷。
  • 《月下獨酌》:幾分醉意就有幾分詩情,那李白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李白是謫仙人,是俠客,更是酒仙。在他所有的詩裡面,寫到酒的將近三分之一。所以,說喝酒才是李白一輩子的主業一點都不為過。在李白的詩裡,除了酒,排名第二的意象是月亮。他經常把酒和月結合起來寫,表現最好的,當屬《月下獨酌》這組詩。
  • 李白《月下獨酌》其一很出名,其二開篇就驚豔了,很多人卻不熟悉
    而李白有了金樽美酒,才更加了不起。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評價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由此可以看出酒後的李白有多麼狂,連天子的號令都不放在眼裡。詩仙李白的詩,大多是沾有酒氣的,其中,「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便是流傳甚廣的,我們都知道這兩聯出自李白的《月下獨酌·其一》,卻很少談及《月下獨酌》此組詩的其他三首。在筆者看來,《月下獨酌·其二》重在議論,在意象上自然是沒有第一首拿捏得好,但也是豪氣滿滿的一首詩,開篇就驚豔了眾人。
  • 有花、酒、月、影子,明明可以成五人,李白為何「對影成三人」
    李白詩歌《月下獨酌》中,寫到一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家在讀到這句「對影成三人」的時候,可能都有些迷惑。究竟這裡的「三人」是哪「三人」?(李白)有一種說法認為,三人指的是三個人影。這三個人影分別是:李白、地上的影子、酒中李白的倒影。這種說法中,確實有三個人影。
  • 月下獨酌,喝酒傷身不調情;直面孤獨,可上九天攬月華
    今天我們看大詩人李白筆下關於「月」的作品。月下獨酌(其一)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這時候就只有月照自己的影子和酒杯中的自己,剛好成了三人,即使這樣想像去和它們喝酒,依然不能痛飲。這時候就和月、影較上勁了,更寫出了時間短暫,需要及時行樂。還時不時的和月光玩了起來,反覆的玩。哪怕不能和你在這麼遠的距離上產生情感,我還是要和你永遠結交相遊,一起約定在那遙遠的天上見面。李白在詩壇的名氣還是有的,能沒有朋友和他一起相聚喝酒麼?
  • 將孤獨描寫得如此悽美,李白不愧大唐詩仙,驚豔整個華夏文明
    其背後是無數偉大的詩人,整個大唐詩歌成就頂峰的代表也就那麼幾位詩人,其中李白就是其中一位。對於很多人來說,想要將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熔煉入精美的詩句中,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對於大唐的李白來說似乎就是信手拈來。「李白鬥酒詩百篇」,幾杯酒下肚之後,七分釀成月亮,三分化為劍氣,而詩歌也就油然而生。因為他的叛逆,讓詩歌的世界更加璀璨。
  • 硬筆書法作品欣賞:李白古詩《蜀道難》《將進酒》《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 詩酒成仙:李白月下獨酌,一首詩道出愛酒的最高境界
    提起詩歌大家就會聯想到盛唐,提到盛唐大家想到的會是李白,他一生放浪形骸,「詩」、「劍」、「酒」是他的三絕,往往酒入愁腸,三分化為劍氣,七分釀成月亮,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就連最終的歸宿都是那麼天真浪漫,水中撈月成了他的終點,讓人感嘆!
  • 被稱為「謫仙人」的李白,也曾寫過他一生最孤獨的詩
    余光中:「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李白既是詩仙也是酒仙,賀知章稱他是「謫仙人」他的人生字典裡好像沒有「悲」字。在我們看來,月下飲酒本是詩情畫意的事情。但是再好的美景也要好的心情,李白這一首《月下獨酌》也是在「賜金放還」後寫就的。卻是他難得一見也是他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詩,詩中明明是他一個人,他卻非要寫成三個人,越是這樣越能反襯他內心之孤獨。
  • 自斟自飲時的經典詩詞,你會因為什麼獨酌小酒呢
    《月下獨酌》 作者: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 低頭窺見身影,共飲已有三人。 月兒,你那裡曉得暢飲的樂趣? 影兒,你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 暫且伴隨玉兔,這無情瘦影吧, 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月聽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進,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滾。 清醒之時,咱們儘管作樂尋歡, 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願和您永結為忘情之友, 相約在高遠的銀河岸邊,再見!
  • 李白賞月喝酒,寫下一首孤獨的詩,開篇就是經典名句,人人會背
    雖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在無人理解,無人賞識的時候,自然也會隱藏著無助之感,李白的孤獨就在於此。於是他寫下了《月下獨酌》。李白賞月喝酒時寫下的一首孤獨的詩,開篇就是經典名句。《月下獨酌》唐 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