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花、酒、月、影子,明明可以成五人,李白為何「對影成三人」

2020-12-16 張生全精彩歷史

李白詩歌《月下獨酌》中,寫到一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家在讀到這句「對影成三人」的時候,可能都有些迷惑。究竟這裡的「三人」是哪「三人」?

(李白)

有一種說法認為,三人指的是三個人影。這三個人影分別是:李白、地上的影子、酒中李白的倒影。

這種說法中,確實有三個人影。但是,「酒中李白的倒影」這一個人影,卻顯得有些牽強附會。李白的杯子中,要現出人影,這個杯子必須非常大,要有酒罈那麼大。而且,就算有酒罈那麼大,也無法現出李白的全貌,也顯得彆扭。李白不是端著一個杯子喝酒,而是抱著一個酒罈喝酒,那就不是李白,而是李逵了。

所以,這一種說法,顯然是不對的。

一般對於這個「三人」的解釋是:李白、李白的影子、月亮。

因為詩中寫的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既然是邀請了「明月」,又對著「影子」,因此才成為「三人」。由此可見,這「三人」肯定就是李白、李白的影子和月亮了。

但問題是,「李白的影子」還有一點人形的樣子,「月亮」怎麼也成了一個「人」呢?它完全不像人啊。還有,如果「月亮」是「人」,那麼,詩歌中的「花」為什麼不是「人」呢?「酒」又為什麼不是「人」呢?

如果「花」與「酒」也算「人」的話,那就不只是「對影成三人」,而是「對影成五人」了。

(李白醉酒圖)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釋,有人說,在這裡,「花」與「酒」不能被稱為「人」,也就是不能被稱為李白的酒友,因為它們屬於環境。繁花香氣四溢,明豔照人。李白覺得這樣的環境確實很不錯。如果是史湘雲這樣的人,在這樣的繁花之間,就躺在石條凳上睡著了。如果是我們當下的人,一定就會掏出手機,至少拍出九張照片,近景、遠景、特寫,最後還不忘把自己拍進去。雖然用了美顏相機,還是奇醜無比,但依然還是要拍。

不過李白不會這樣做,李白肯定只會飲酒作詩。提一把酒壺,端一個酒杯,陌上花開緩緩歸。但問題是一個人喝酒,有個啥意思呢?一人不喝酒,兩人不賭錢。一個人喝酒,越喝越寂寥。喝酒是需要人的,但此刻沒有人。李白看見了自己的影子,邀請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但是還不過癮,他還想更熱鬧,於是又邀請了月亮,把月亮當成一個人。這樣一來,就有三個人在一起喝酒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雖然當時有花、酒、李白、李白的影子、月亮這五種事物,真正作為「人」的,只可能是李白、李白的影子,以及月亮。

不過,問題並沒有解決。正如上面我們說到的,李白和李白的影子,稱之為「人」還說得過去,為什麼把「月亮」也當成是「人」呢?

(李白)

其實,「月亮」在古代的詩歌藝術中,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意象,它可以表示很多意義。

比如一個人思念自己的故鄉,就會寫「月」。因為月亮既可以照見他,也可以照見他的故鄉。因此,寫「月」,就相當於寫故鄉。月亮在這裡,是一個關於空間的意象。

再比如一個人懷古,也會寫「月」。因為月亮照在古代的景物上,也照在現在的景物上。古人早已不見了,景物也早已不見了,但是月亮還在。月亮在這裡,是一個關於時間的意象。

又比如一個人想念他的朋友,也會寫「月」。同樣的道理,自己不能陪在朋友身邊,但是月亮可以一直陪在朋友身邊。月亮在這裡,是一個關於情感的意象。

總之,月亮在古代,其意義是多重的。而且月亮是有感情的,有溫度的,很多事情是可以向它傾訴的。這樣一來,月亮自然就具有了「人」的意義。

當然了,李白在這裡之所以要選擇把「月」作為第三個「人」,而不是把「花」「酒」這樣意象當成第三個「人」,還有另外一層意義。

這層意義,就是月亮代表著冷清、孤獨這樣一些意思。

月亮在古代是極陰之物,是極為寒冷的,同時也代表著孤獨寂寞。嫦娥飛到月球上去了,就是受到了孤獨寂寞寒冷的懲罰。人的影子也是孤單寂寞的,「顧影自憐」這個成語,就代表著一個人的孤獨寂寞。

李白寫這首詩,沒有朋友和他一起喝酒,他邀請了自己的影子,又邀請了月亮,看起來是熱鬧無比。但由於月亮和影子都代表著孤單寂寞,而且還不是真的人,因此,這裡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不是熱鬧,反而是更加寂寞孤單。

而寫「花」和「酒」當酒友,就達不到這個效果,所以只能寫「月」。

(參考資料:《全唐詩》等)

相關焦點

  • 李白詩中常出現望月與飲酒,花間一壺酒,邀月與影舉杯成三人
    古詩中,經常會用一些意象來代表詩人想要抒發的某種情感,而這些意象,尤其是一些特定的意象,它們都會有固定的意義。我們從這其中的固定意義中去了解,可以窺探到千百年前詩人在作詩的過程中,他經歷了什麼,他有什麼樣的情感。
  • 李白的《月下獨酌》,你不能只知道「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唐詩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詠酒詩,更有不少的精彩詩篇都是詩人酒後所作。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好的唐詩幾乎有一半是在酒興中寫出來的。李白的《月下獨酌》就是一首酒醉後的精彩詩作。「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樣的奇思妙想,就是李白,若不在醉中,也很難想像得出來 。
  • 李白《月下獨酌》:酒、月意象下詩人的浪漫與孤獨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但他靈機一動,又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境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從落落寡合的「無相親」到談笑風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舉手、一投足間完成的,你看他,一舉杯,明月成伴,一低頭,身影相陪。何其瀟灑,何其自在,活脫脫一天下難尋的「謫仙」,豈是他人可以效法、模仿得來的?
  • 月下獨酌,李白:誰說寂寞是一個人的狂歡,邀上明月和影子就不算
    原文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月下獨酌寫作背景時,李白在長安,正處於官場失意之時,作此詩。情景話我要發個朋友圈:一個人好無聊,配上一張月下飲酒的自拍。咔~拍照聲。
  • 李白的《月下獨酌四首》,好酒好詩來相伴
    在有些悶熱的夏夜裡,備一些冰鎮的小酒,做幾個消暑小菜,或是呼朋引伴,或是月下獨酌,或是與良人共飲,都不失為一樁樂事。既可以緩解白天工作的疲勞,也可以增進朋友或者愛侶之間的感情。古時候的文人,很多也是極愛喝酒的。要說起其中的緣由嘛,無非幾點。第一,酒能激發文人的靈感。文人大多感性,酒也屬於比較感性的,二者自然惺惺相惜。第二,酒能排遣文人的情懷。
  • 記憶法記憶古詩文之李白《月下獨酌》
    月下獨酌【唐】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4、對影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5、既:已經。6、不解:不懂,不理解。7、徒:徒然,白白的。8、將:和,共。
  • 李白詩歌《月下獨酌》中的無情遊,怎麼理解
    他的境況到底怎麼樣,現在又有哪些朋友?下面我們就來讀他的詩歌《月下獨酌四首》中的一首,看他所說的「無情遊」到底是什麼意思。《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 被稱為「謫仙人」的李白,也曾寫過他一生最孤獨的詩
    余光中:「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李白既是詩仙也是酒仙,賀知章稱他是「謫仙人」他的人生字典裡好像沒有「悲」字。但是再好的美景也要好的心情,李白這一首《月下獨酌》也是在「賜金放還」後寫就的。卻是他難得一見也是他人生最孤獨的一首詩,詩中明明是他一個人,他卻非要寫成三個人,越是這樣越能反襯他內心之孤獨。
  • 詩仙李白《月下獨酌》
    月下獨酌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俳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譯文】詩意為: 我在花叢中喝酒,自斟自飲,無親無友。
  • 《月下獨酌》:幾分醉意就有幾分詩情,那李白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李白是謫仙人,是俠客,更是酒仙。在他所有的詩裡面,寫到酒的將近三分之一。所以,說喝酒才是李白一輩子的主業一點都不為過。在李白的詩裡,除了酒,排名第二的意象是月亮。他經常把酒和月結合起來寫,表現最好的,當屬《月下獨酌》這組詩。
  • 將孤獨描寫得如此悽美,李白不愧大唐詩仙,驚豔整個華夏文明
    對於很多人來說,想要將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熔煉入精美的詩句中,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對於大唐的李白來說似乎就是信手拈來。「李白鬥酒詩百篇」,幾杯酒下肚之後,七分釀成月亮,三分化為劍氣,而詩歌也就油然而生。因為他的叛逆,讓詩歌的世界更加璀璨。
  • 李白賞月喝酒,寫下一首孤獨的詩,開篇就是經典名句,人人會背
    關於賞月的詩詞很多,從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到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每個朝代都有關於月亮的佳作。其實蘇軾的《水調歌頭》也是借鑑了李白的大作而寫成的。李白是酒中仙,更是明月仙。他隨手一揮,便是傳誦經典的文章。他有文筆,有詩情,可「一夜飛度鏡湖月」。他自信張揚,灑脫狂放。不過狂妄如他,也有寂寞孤獨之時。夜晚賞月,人家是花前月下,而他卻是獨自飲酒。
  • 李白醉酒後寫一上聯,酒醒後,連自己也對不出下聯,現成千古絕對
    馬上就要春節了,家家戶戶貼春聯,今兒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詩仙」李白醉酒後寫出的千古絕對,希望有聰明的讀者朋友能夠對出下聯! 李白,出生於公元701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乃中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早已成了家喻戶曉的事情,他是「詩仙」,恐怕也是一位「酒仙」,他的仙氣裡總是瀰漫著醇香的酒味。
  •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古人為何對「月」情有獨鍾?
    然而在跨越了數千年時間跨度之中,月一直被人所喜愛,並且在表現的層面上,這些詩人們都有著一個相同的共識,那就是月象徵著思念、愛情、友情以及親情。然而為何在諸多時代之中,古人卻偏偏對月情有獨鍾,並且還有著相同的共識呢?
  • 李白的《月下獨酌》,表達了什麼樣的意象?又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月下獨酌》[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從上述月和酒在李白詩歌中的不同展示,我們看到了李白詩歌意象的豐富性和巨大的包容性。第二,從這首詩中還可以看到李白詩歌韻律和節奏上的特色。在盛唐,律詩和絕句有了相當的發展,並逐漸成為詩歌的主流文體。然而,我們考察李白的所有詩歌,古詩佔絕大部分,特別懸雜言的歌行體詩居多。
  • 杜甫說「李白鬥酒」,李白說「美酒鬥十千」,李白喝酒要花多少錢
    「要是能重來,我要選李白,創作也能到那麼高端,被那麼多人崇拜……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由歌手李榮浩發行於2013年,簡單又粗暴地取名為《李白》,從歌詞中就可以看出來李白是一個多麼受人追捧的詩人,古書記載,李白的詩都是酒後創作出來的,有很多詩作都可以證明。
  • 李白《把酒問月》:何問月,問何月?做一場,月與遠方的夢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把酒問月)夜靜了。明月緩緩升上來,柔輝灑在萬家燈火中。這是我們眼中的月,也曾是詩仙李白眼中的那輪明月。李白的詩裡,總也少不了這一輪明月。歡時望月,悲時望月。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躊躇滿志之時,他欲攬過這一輪明月,共盡歡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憂思難遣之時,他與明月對飲,一訴衷腸。離開了家鄉和熟識的故人,惟月能成為他的伴侶,他的靈魂知己。(峨眉山月)李白的一生,和月說了無數的話。
  • 唐朝詩仙李白:一把劍,一壺酒,一輪明月,一生的鄉愁
    這短短幾句詩,可能有吹捧好友而略顯誇張的意思,但是我們也可以想像的到李白酒量之大(當然也有可能古代的酒大都度數較低),好酒之盛,性格之放蕩不羈,也有「酒仙」的美稱。李白二十四歲那年,離開了故鄉隴西遊學,先後到了成都、峨眉,以及渝州(現在的重慶市),第一次離開家鄉和親人,見山見水見月,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於是他寫下了《峨眉山月歌》。只是這一趟出遊很短暫,短到只有一年時間,為何一年就回去?具體原因我們無法考證,我想最大的可能是家中有事,不得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