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你可能不知道蒙克是誰,但是你肯定見過一幅名叫《吶喊》的畫,沒錯,就是你腦海裡下意識浮現的那幅畫,一個人站在橋上,雙手捂耳,嘴張到極致可以做成表情包的那幅!我們今天講的就是這幅畫的作者——表現主義之父,蒙克。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生於1863年12月12日,逝於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挪威畫家,被譽為「表現主義之父」影響了諸如畢卡索,馬蒂斯等一代大畫家。
作為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啟發了一些德國和法國的藝術家的思想。
現代表現主義先驅
我們或許對《吶喊》的創作背景沒有那麼熟悉,但這幅畫似乎成了現代人類焦慮內心的永恆象徵。不管是色彩的渲染,還是扭曲的線條,幾乎都早傳遞一個信號,「我瘋了」,我在尖叫,我在吶喊,有沒有人能懂我?蒙克一這樣的筆觸繪製一幅就算不懂畫,也能看懂的畫,想必這也是蒙克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關於這幅作品,蒙克自己有一段記述:「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陽快要落山時,突然間,天空變得血一樣的紅,一陣憂傷湧上心頭,我呆呆地佇立在欄杆旁。深藍色的海灣和城市,是血與火的空間,朋友相繼前行,我獨自站在那裡,突然感到不可名狀的恐怖和戰慄,我覺得大自然中仿佛傳來一聲震撼宇宙的吶喊……於是我畫了這幅畫,將雲彩畫得像真正的鮮血,讓色彩去吼叫。」
面容扭曲,空間扭曲,色彩多變,這一切都散發著一個信號,這個似骷髏似幽靈的人在強忍著生命不能承受之痛,有沒有一種孫悟空被唐僧念緊箍咒的感覺。
腦海裡回想一下孫悟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樣子,就是此刻蒙克想給我們看到的樣子,只不過,蒙克喊叫的是是命運的不公,生活的壓抑,他這一聲吼,炸出了不少背後的故事。
Tips:
離開的人就離開的,活著的人才是最痛苦的,心疼蒙克3秒。
《吶喊》蒙克一共創作了四幅,這四幅作品構圖相仿:一座橋,一條河,橋上有人,河上有船。最早的創作於1893年,最晚的創作於1910年,最出名最為人所熟知的是 1893年的蛋彩版。
創作於1895年的《吶喊》2012年以1.19億美元的價格被私人收藏,其餘的則都保存在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裡。
《絕望》的創作其實先於《吶喊》,靈感均是來源於1892年1月22日與友人散步的那個日落時刻。在一年後,蒙克創作出了我們熟知的那一幅《吶喊》,由此可見,記憶一直是蒙克的創作來源。
《吶喊》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同一時期,蒙克還創作了《憂慮》《絕望》等優秀作品,被稱為是《吶喊》的姊妹篇。
我個人覺得蒙克是所有表現主義畫家中,最好懂的一位,你看看《憂慮》中的男男女女,像不像是走在地鐵裡的我們,面無表情,滿臉寫著迷茫,就差幾個大字「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在幹嘛?」《吶喊》是個人的不安和恐懼,《憂慮》則是群體的不安和恐懼。
應該不止我一個人覺得蒙克是個靈魂畫手吧,如果想約會有b格,還能很有b格的侃侃而談,我建議你去看蒙克畫展,都能懂,看圖說話,真的!親測有效。
蒙克的畫之所以好懂,皆因為他所有的作品都是通過自身體驗才創作出的,不為了藝術而藝術,他所表達的只是有關他自己的憂鬱和不安,他才不在乎外界怎麼看自己,他就畫自己想畫的,這也是蒙克創作的原動力,看得懂就是我知己,看不懂,拉倒,誰還沒有一點兒身為藝術家的驕傲呢!
蒙克的一生都是壓抑的,但藝術家都有自己的獨特釋放精神壓力的渠道,蒙克就選擇了繪畫的方式打開自己幽閉的情感通道,通過繪畫使自己達到一種較為平和的狀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精神解脫。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困擾,不妨也畫畫吧,講不定下個大師就是你~
畫外音:
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一瞬間想吶喊的衝動。前日去書店買書,突然發現了一本尋覓很久的書,心中甚是歡喜,拿出手機想找個人分享這份喜悅,卻不知道該與何人說,那一瞬間,我覺得好孤獨,也明白了「原來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周圍人來人往,朋友站在書架的對面,透過書縫朝我微笑,可是我卻覺得她離我那麼遠,那一瞬間,突然想吶喊,想喊些什麼不知道,不知道百年站在欄杆旁的蒙克是不是與我有相同的體驗,「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
死亡籠罩的陰影
想到古人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終其一生,蒙克都時刻生活在死亡的陰影裡,就像他自己說的:「疾病、瘋魔和死亡,一直監視我,陪伴我一生。「但是有了創作這一抒發情感的通道,才使他沒有早早投入死神的懷抱。
蒙克的人生前半段都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慘不忍睹,一家總共6口人,死的死,瘋的瘋,擱現在,是個人都會精神崩潰的」。家庭的不幸在他的靈魂深處打下了烙印,這種對生命的絕望,至此一生,蒙克都沒有擺脫掉。
五歲時,蒙克失去了母親。十四歲時,姐姐蘇菲死於肺結核。妹妹年紀輕輕輕就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1889年,事業剛剛在巴黎起步的他,得知了父親的死訊。1895年,弟弟安德列亞斯在結婚後不久去世。1906年,與富家千金戀愛未果,精神徹底崩潰。
蒙克第一件重要作品《病孩》(1885-1886)描繪的是姐姐蘇菲去世時候的情形,畫面黑暗無光,正處於人格形成時期的蒙克失去了姐姐,這種打擊,為日後蒙克精神崩潰埋下了禍根。
「《病孩》這類痛苦主題的畫作,這不僅僅是我自己坐在那裡——而且有我最親愛的人。」蒙克曾在日記裡寫道。
連續不斷的家人逝世造成了蒙克生命的持久傷痕,死亡也成為他藝術創作的主軸,所以在他的畫作中一直有一股陰鬱,絕望,死亡的氣息縈繞著,1889年得知父親去世後,蒙克達到崩潰邊緣,他真的承受不住了,他要吶喊,他要喊出內心的悲痛,要喊出命運的不公。
個人覺得,與其他同時期的藝術家比起來,蒙克真的太慘了。如果他知道後來弟弟也要離他而去,他可能會覺得自己喊早了.....
上帝從來沒有對藝術家們友好過,蒙克一輩子被死亡精神病困擾,挪威劇作家易卜生一生籠罩在私生子的陰影下。易卜生用戲劇寄託情懷,而蒙克把命運的不公和悲慘都展露在了自己的畫作中,對後來的畢卡索和馬蒂斯等大師起了極大的「啟蒙」作用,蒙克的作品也成為了表現主義大師們汲取養料的沃土。
最能展現蒙克初具有表現主義色彩的作品是《生命之舞》,《卡爾約翰街的夜晚》,《人生的四個階段》,《星夜》。
看破紅塵,人間不值得
人們評價說蒙克的作品有一種病態的超敏感性。蒙克一度害怕自己成為瘋子,父親無法從母親離世的悲痛中醒來,姐姐去世,妹妹被精神病折磨,死亡和精神疾病一直籠罩著這個家庭,這也鑄成了他愛情的悲劇。
按理說,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會給你留一扇窗,蒙克的上帝沒有,甚至還把門縫給抵死了。家庭不幸福也就算了,愛情還很苦澀,蒙克和挪威最大酒商的千金圖拉拉森的愛情生活以吵架告終,爭吵中有人開了槍,蒙克的左手被廢了兩根手指,蒙克精神完全崩潰,故事聽起來有些熟悉…對,就是那位因為妓女的嘲笑,而割掉了自己的耳朵的偉大畫家,大聲說出他的名字!!
Tips:
梵谷同學,莫名被cue~~
1906年起,蒙克多次因精神疾病、酗酒問題進入療養院休養, 1908年,蒙克進入精神病院治療。在住院治療期間,蒙克接受了但是最新穎的電療,接受治療後的蒙克性格上有了變化,畫風也有了一些改變,離開醫院的時候,他已經在挪威畫壇佔有一席之地。
在蒙克生命的最後十年裡,他的創作也開始從內心轉向外部自然。畫風雖然積極陽光了許多,但一生的陰影也不是那麼好消除的,他依然保持著對於死亡的興趣,《垂死的樹幹》、《林蔭道上的兇手》是這一時期留下的作品,有著看破紅塵的灑脫,他似乎在經歷如地獄般的一生之後,終於可以全身心地迎接死亡的來臨。
早在百年前,焦慮這種問題就被蒙克通過繪畫表現出來了,現代人的焦慮無非就是生活工作上那堆事兒,一位偉人說過「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兒。」沒有人的世界是完美的,每個人都在「悲慘世界」裡掙扎,所以,開心一點,人間不值得,先前看,生活還是有指望的!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配圖/白鷺
文字/白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