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西·艾敏/愛德華·蒙克:探索「靈魂的孤獨」的異同

2020-12-16 澎湃新聞
翠西·艾敏(Tracey Emin),她在近25年來一直是當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 挪威藝術大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他開創了一種新穎的被稱為表現主義的新風格。

在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的展覽「翠西·艾敏/愛德華·蒙克:靈魂的孤獨」中,艾敏選擇了蒙克的傑作與她近期的畫作一起展出,呈現她對蒙克的喜愛、追隨,以及兩位藝術家對情感與靈魂的寂寞的探索。

英國當代藝術家翠西·艾敏此前公布了自己與癌症鬥爭的經歷。她在過完57歲生日的後幾天進行了手術,如今,她又重新拿起了畫筆。

艾敏長期以來一直對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以及其作品《尖叫》著迷,用她的話說:「自18歲起,我就愛上了這個男人」。1998年,她拍攝了一部令人難忘的影像作品,拍攝地點在奧斯陸碼頭,是蒙克筆下許多作品的所在地。

翠西·艾敏在自己的畫室

愛德華·蒙克

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展覽「特蕾西·艾敏/愛德華·蒙克:靈魂的孤獨」展出了艾敏25件作品,包括繪畫、霓虹燈和雕塑,其中有些作品是首次展出。這些作品試圖探索的是靈魂的孤獨。同時,和艾敏作品一起展出的是來自挪威奧斯陸的19件蒙克的油畫及水彩畫作。將兩者放在一起看,兩位藝術家所探索的黑暗領域和原始情感將隨著對悲傷,迷茫和渴望的不斷探索而浮現。

翠西·艾敏於1998年創作的白色霓虹燈出現在陰沉的綠色牆壁上,它在那閃爍著,充滿著恐懼感。這一展覽原計劃於今年早些時候出現在奧斯陸港口的蒙克美術館(Munchmuseet),由於疫情,現在次展覽已在倫敦開幕。

翠西·艾敏,《更加孤獨(More Solitude)》

展廳中的另一件霓虹燈說的是「更加孤獨(More Solitude)」。艾敏將這件作品和她精選的蒙克的油畫和水彩作品並置呈現。在倫敦,這個展覽佔據了三個展廳。明年夏天,這一展覽前往挪威奧斯陸時,還將展出包括艾敏的作品《我的床》,她拍攝於1998年的影片《向愛德華·蒙克致敬》和《我死去的孩子》,以及一系列失眠的自畫像。

展廳中,綠色牆壁抵消了艾敏於2018年創作的繪畫《我從不要求墜入愛河》中咆哮的紅色。這讓我覺得如此。她筆下那粉紅色和猩紅色的花朵,所有偶然的飛濺和滴水,以及蒙克那張令人恐懼油畫——裸體女性站在藤椅旁,靠墊上有鏽紅色血跡,用庫克羅普斯(獨眼巨人) 般的眼睛注視著這一小塊區域。這是一個平靜而恐怖的時刻。

Tracey Emin,《You Kept it Coming》, 2019

蒙克有許多小尺幅的女性人物水彩畫,有些蹲伏著、有的臥著,與艾敏的繪畫中的姿勢相呼應。但是艾敏對蒙克作品的選擇還著重於他戲劇性的室內場景的描繪。在蒙克的作品《醫院裡的女人(Women in Hospital,1897)》中,一個生病的女人赤裸裸地在骯髒的房間裡走動,該作品有著一種特有的對稱。另一件作品中,裸露的女人站在她剛殺死的男子屍體前,這是他的《馬拉之死(Death of Marat)》的第二版,當然,這幅畫與法國革命者的關係不大,而和畫家與未婚妻分手之事有關。在畫中,蒙克本人已死在床上。而在蒙克瘋狂地、顫抖地筆觸中,這位女士顯得很鎮定。他筆下的《哭泣的女人(Weeping Woman,1907-09)》給人感覺是詭計多端的,她出現在未整理好的床和牆紙邊,上面的圖案令人聯想起乳房和鮮血。

愛德華·蒙克,《馬拉之死(Death of Marat)》

愛德華·蒙克,《安慰(Consolation)》, 1907

愛德華·蒙克,《蹲伏的裸體(Crouching Nude)》, 1917-19

蒙克用作品記錄、並戲劇化其個人生活,包括他的痛苦和心理狀態,與婦女和飲酒有關。艾敏的作品則具有自傳性和自誇性,同時,她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儘管她的畫作常常帶有很多情感上的頭銜。艾敏的作品沒有蒙克的戲劇風格,而是一種電影般的沉思感。在我看來,艾敏的畫相比於描繪,更像是一種表演,一種文本。換一種方式說,它們與蒙克的作品不一樣。

愛德華·蒙克, 《坐著的裸體女性(Seated Female Nude)》, 1923–1933

翠西·艾敏,《I am The Last of my Kind》,2019

在作品《I am The Last of my Kind (2019)》中,一個裸露的粉紅色人物被壓在畫家的繪畫文字之間。這些文字描述困惑、寫給戀人的想法、反對變老和不得不成長太快的痛苦。毫無疑問,這是多麼的衷心,想表現的還有比背景文字更多的東西。

總之,艾敏的作品是對自己內心掙扎和生活複雜化的驅魔。她將自己和蒙克放在一起,蒙克則成為了一個不錯的發聲板。展覽的圖錄也使兩位藝術家之間產生了很大的聯繫,甚至是心靈的聯繫。但是我很少從一家大型機構那裡閱讀到此類文字。拋開這一點,艾敏從她還是學生時就對蒙克很痴迷,她追隨著蒙克的旅行足跡。同時,她的畫中也有賽·託姆布雷(Cy Twombly)的風格,而她小的、白銅色的筆觸中有瓊·米切爾(Joan Mitchell)的影響,一些筆觸是受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影響,還有一些是她自己獨有的風格。

翠西·艾敏,《It - didnt stop - I didnt stop》, 2019

翠西·艾敏,《The wreckage of moment … Because you left》.

艾敏筆下的人物身材經常是通過細小的、忽隱忽現的線條構成的。人們在欣賞這些人體畫時,雜亂線條勾勒出的恥骨在那些粗糙的四肢、隆起的雙腿、臀部、乳房、伸出的手臂、背部或下垂的腹部中間成為目光的焦點。如果這裡還有其他的身體,他們只是成為性混亂的一部分。 我們幾乎看不到手或腳。而臉總像是被擦洗過。在作品《黑貓(Black cat,2008)》中,在一張邊緣破爛的白紙上,大部分被塗成黑色,像面紗、又或是面具。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我們得到的只是顴骨或下巴,又或是額頭和掉落的頭髮。有時面部被塗抹了。她筆下的身體(毫無疑問描繪的是她自己的身體),會被繪製成像是墨水刷在稀薄的丙烯上所浮現出的輪廓。

經過仔細觀看,可以發現這種輕巧的觸感旨在實現緊急性和活力,是一種即時性的技巧。然而,出現的人物通常是一幅人為的殘骸,是片刻的殘骸,在它消失之前匆匆看上一眼。

展覽將展至2021年2月28日。

(本文編譯自《衛報》,作者阿德裡安·塞爾(Adrian Searle)系藝術評論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愛德華·蒙克:讓肉體死去,但拯救靈魂
    愛德華·蒙克:讓肉體死去,但拯救靈魂 2019-04-05 13: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愛德華·蒙克的「吶喊與迴響」
    日前,由上海久事美術館、上海邁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攜手挪威Snowflake藝術公司聯合主辦,挪威駐上海總領事館、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大力支持的「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在經過一年的精心籌備後正式在久事美術館揭開了他神秘的面紗。
  • 「靈魂畫家」蒙克的瘋狂吶喊
    "靈魂畫家"的瘋狂吶喊小夥伴們是否對這幅畫似曾相識:明豔的色彩、大塊的塗抹、扭曲的造型、粗糲的線條。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愛德華·蒙克自己敘述畫的由來。在這幅『生命組畫』中的《吶喊》上,蒙克以極度誇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形的尖叫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 愛德華·蒙克丨被焦慮和恐懼籠罩的吶喊人生
    ——愛德華·蒙克如果要選哪位藝術家的作品最能夠緩解焦慮,療愈人心,那知美君一定會選這位一生都在與焦慮、恐懼、不安等負面情緒做鬥爭的愛德華·蒙克。這是第一幅蒙克試圖用色彩的情感含義和油畫顏料的粗糙質地表達自己的畫作。它最初名為《研究》(A Study),蒙克將其描述為自己的第一幅靈魂畫作。1886年,當它在克裡斯蒂安尼亞藝術協會年度秋季展覽中展出時,人們對於被認為還未完成的內容提出了強烈的批評。蒙克回應說:「我們不能全都畫指甲和樹枝。」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通過他孜孜不倦的探索、實驗,加上熱情洋溢,且高產的創作才使得他有足夠且出色的版畫作品可以滿足大量藏家的追捧與需求。版畫的傳播實現了蒙克最初擴大受眾的願望。2019年倫敦大英博物館舉辦了英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愛德華·蒙克版畫展:「愛與焦慮」,共展出其各時期、各種風格並通過不同基質創作的版畫作品83件。該展覽是英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蒙克版畫作品展。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今天在上海久事美術...
    畫面的每一條筆觸、每一個色塊都如同精確制導的飛彈一般持續轟炸著觀者的視覺及靈魂,那種把你拖拽進畫面的力量讓直視著它的你避無可避。但就是這樣一位藝術大師,卻經歷過至親相繼離世、糟糕的情感經歷、不佳的精神與身體狀況、不被認可的藝術風格、報紙及公眾持續的冷嘲熱諷等人生的至暗時刻。
  • 春雨樹帶你看名畫|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 愛德華·蒙克,挪威國寶級畫家一個肖像和畫作被印在挪威紙幣上的人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一個變了形的、骷髏般的人像,捂著耳朵,作出驚聲尖叫的表情,讓人隔著畫布都能感受到他內心掙扎的恐懼▲ 生命的《吶喊》蒙克完成於1893年的代表作《吶喊》舉世聞名,關於這幅作品,蒙克自己有一段記述:「我和兩個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陽快要落山時,突然間,天空變得血一樣的紅, 一陣憂傷湧上心頭,我呆呆地佇立在欄杆旁。
  • 蒙克大展上海開啟:「吶喊與迴響」呈現53件版畫及油畫
    蒙克是從挪威峽灣走出的天才畫家,他的藝術道路可謂一場「逆襲」,通過這場展覽,可以讀到他筆下的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這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愛德華·蒙克,內在精神的「逆襲」愛德華·蒙克愛德華·蒙克,挪威藝術家、版畫家,現代表現主義之父,象徵主義的代表人物。
  • 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將痛苦化為我指間的色彩
    如果要評一個最壓抑的畫家,我一定首選愛德華·蒙克。他的畫作裡總帶著某種憂傷,這種憂傷深深地吸引著觀者,仿佛掉入蒙克為我們描繪的色彩世界。愛德華·蒙克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雕刻雕塑家。1863年12月12日出生於阿達斯巴克,1944年在奧斯陸去世。
  • 蒙克,一直在吶喊
    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 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 病中的孩子,1985-1986 藝術是蒙克唯一可信賴的。他拿起畫筆,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自己的靈魂得到解答。
  • 蒙克的《吶喊》居然掉色了?
    近日,挪威蒙克博物館宣布,一幅愛德華·蒙克的《吶喊》正在褪色。《吶喊》在經過透射電子顯微鏡成像結果顯示,褪色的顏料表面附著了一層白色晶體粉末,實為人工合成顏料鎘黃氧化後的分解產物硫酸鎘和碳酸鎘。
  • 《吶喊》等蒙克名作上海開展
    蒙克經典版畫《吶喊》的1895年石刻(手工上色)版本亮相上海。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許曉青)繼一周多前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在上海外灘展出後,愛德華·蒙克的劃時代經典版畫《吶喊》日前在上海開展。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 《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愛德華·蒙克(1863-1944)由上海久事美術館、上海邁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挪威Snowflake藝術公司共同主辦的「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將於9月25日空降魔都!
  • 人物肖像畫:克裡斯蒂安·蒙克-蒙克|美術作品
    ·蒙克·蒙克·蒙克·蒙克·蒙克
  • 除了那一聲「吶喊」,我們還能在蒙克大展上看見什麼?
    今天起,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蒙克是從挪威峽灣走出的天才畫家,他的藝術道路可謂一場「逆襲」。通過這場展覽,可以讀到他筆下的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這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
  • 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計劃展出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澎湃新聞今天獲悉,上海久事美術館將於今年秋季舉辦蒙克展——「吶喊與迴響——2020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大展 」,計劃展出蒙克的6件橫跨30年不同階段的油畫及47件版畫作品。其中,包括計劃展出一幅《吶喊》石版畫。由於疫情影響,目前上海久事美術館正在與藏家商討運輸,展品等問題,具體展期還尚未確定。
  • 除了那一幅《吶喊》,蒙克大展上我們還能看見什麼?
    圖說:展覽海報 官方圖 今天起,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 蒙克的《吶喊》到底在吶喊些什麼?
    孤獨的人從遠方走來,周圍的人事不關己……終於,一聲「吶喊」響徹天際——所有的實體都被摧毀,變成深淵的一部分。這張畫是蒙克的爆發,也是蒙克的釋放。病中的孩子,1985-1986藝術是蒙克唯一可信賴的。他拿起畫筆,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自己的靈魂得到解答。
  • 鑑賞|上海「蒙克展」中的版畫,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
    蒙克是從挪威峽灣走出的天才畫家,他的藝術道路可謂一場「逆襲」。他在長達超過60年的創作生涯中留下了大量優秀的繪畫作品。這其中,油畫及版畫無疑是最為重要且出彩的部分。而此次展覽的重點無疑是他的版畫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讀到他筆下的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這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