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護士抖音記錄「抗疫」日記:口罩壓得鼻子疼,卻是最驕傲的負擔

2021-01-19 鳳凰網

這個春節,肺炎疫情防控戰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各行各業的人都在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家園。疫情危急時刻,無數的醫護人員衝向「前線」與病毒搏鬥,勇敢肩負起人們的希望與生機。最近,抖音上一位90後湖北籍護士用鏡頭記錄下了她與醫院同事們在一線抗擊疫情的日常故事,獲得了百萬網友的點讚。

用戶名為「洋洋洋」的網友是一位湖北孝感漢川人民醫院的助產士,姓李,今年30歲的她剛從執業護士轉為助產士。在抖音上,她發布了一系列短視頻,記錄自己所在的醫院抗擊新冠肺炎一線的工作情景。

視頻中的很多溫情故事都令網友們非常感動,一線的護士們為了全力救治患者,不顧可能會被感染的風險,還經常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值完夜班回去後,汗水常常已經把衣服溼透了,摘下口罩和防護設備,臉上也滿是紅腫的勒痕。雖然工作十分辛苦,有時還會讓人體力不支,但李護士每天和自己說的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加油」,樂觀的她在視頻中隔著防護服告訴網友:這會是自己最驕傲的「負擔」。

每一天,她都用鏡頭記錄著自己的「抗疫日記」。上班在醫院,下班回賓館隔離,兩點一線的日子雖然孤單又壓抑,但她一直在努力讓自己心情放鬆,並隔著防護服鼓勵網友。在視頻中,她還會笑稱自己背的工具包是「LV包包「,讓病友也忍不住被逗樂了。

每當醫院有新的治癒患者出院時,她都會用鏡頭記錄下這令人振奮的一刻。即使隔著一層層防護設備,也能看到醫生和患者們臉上的笑容。對於李護士而言,看到患者出院的這一刻就是看到希望的一刻,之前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許多網友也在評論中留下了對她的祝福和關心。

在疫情爆發前,她是一名普通而又偉大的助產士,每天都在迎接著新生命的到來。熱愛生活的她經常在抖音上記錄自己在醫院的工作心得,還有和兒子的歡樂日常。而在這次與病毒的戰爭中,還有很多和她一樣的醫務工作者們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日子,勇敢地走上前線,為更多的人帶來一線希望。

在抖音上,也還有很多和李護士一樣貢獻著自己力量的人們,在用短視頻記錄抗疫場景的同時,也在用樂觀積極的心態鼓舞著網友,並堅定著克服困難打贏這場戰役的信心。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我們也一定可以聽到戰勝疫情的消息,迎來下一個春天。

相關焦點

  • 我爸爸是記者,他在湖北孝感報導抗擊疫情
    ▲在孝感市中心醫院進入汙染區前,醫生協助羅永攀穿防護服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有無數的媒體記者,他們深入一線,用最真摯的文字,最純粹的影像,記錄著這場共同戰疫中的人物故事,或鞭策行動,或張揚正氣,或傳遞美好
  • 漫畫家為一線抗疫醫護人員畫「漫像」:「等他們凱旋,一定親手送上」
    1月24日,接到重慶市衛健委的通知,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立即組建了一支14人的援鄂醫療隊,他們來自重症醫學科和心血管呼吸內科,平均年齡32.6歲,趕赴湖北孝感。1月28日,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來到武漢,進入武漢金銀潭醫院展開抗疫工作。陳誠到達孝感的第二天,開始書寫她的「抗疫日記」。
  • 那個哭著鼻子請戰的小姑娘踏上戰場了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第一次見到冬雪時,雖然口罩遮住了她的臉龐,但從她清澈的眼神和上揚的眉毛,依然能感受到她的笑容與樂觀。我問孩子怕嗎?她說,不怕,這兒有媽媽和那麼多大人,就是有點擔心爺爺奶奶和爸爸。我詳細了解病情後,把服用藥物及注意事項告訴她,並舉起拳頭示意「加油」,我們互相豎起大拇指給對方鼓勵。
  • 抗疫日記丨那個被感染的愛笑的90後護士,告訴我她從不後悔選擇這個...
    記錄人: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護士 肖麗記錄時間:2月7日記錄地點:武漢金銀潭醫院2020年2月7日,我已經逐漸熟悉這裡的工作方式,憋悶的防護服已不再是我的困擾今天我們病區出院了兩位特殊的病人,她們是兩個既漂亮又愛笑的90後護士。在和她們的聊天中得知,她們是在早期工作中被感染的,一直在本院治療,2月2日才轉到金銀潭醫院繼續治療。其中一位護士妹妹還告訴我,她被感染住院的事只有少數人知道。
  • 美女護士憋尿6小時救治病患 脫下口罩露出滿臉壓痕
    有位美女護士在社交網站上曬出對鏡自拍照,臉上滿滿的口罩壓痕讓人好心疼,雖然感到相當疲憊,但她仍堅守崗位,「因為我熱愛自己的工作並感到驕傲。」 根據英國《鏡報》報導,阿萊西是義大利米蘭一家醫院的護士,同時也是第一線抗疫人員之一。如今義大利處於警戒狀態,她更是義不容辭。
  • 方倉小姐姐手繪暖心「抗疫日記」漫畫,感動百萬網友,還被官方大V...
    方倉小姐姐手繪暖心「抗疫日記」漫畫,感動百萬網友,還被官方大V點名直播畫畫!身體和精神的負擔不言而喻 而且捂得嚴嚴實實 互相不太熟悉的人 真的是不容易認出來 自然給工作也增加了些小困難 ▼
  • 戰地日記丨90後護士:沒關係,鼻子去皮了,戴著口罩別人也看不見
    援鄂隊員——臧佳佳(護士)1995年出生從清潔區到汙染區,從打開第一扇門到踏入最後一扇門,懷揣著陽光和信心迎接武漢新的一天!本以為兩地語言交流會有障礙,但不曾想和大爺的溝通讓我充滿力量!穿好防護服的我們全靠衣服上寫的名字來辨認,大爺看到衣服上寫的青島很是激動:「你們是青島來的嗎?
  • 14億人的驕傲!中國抗疫十大黑科技,老外紛紛來學習
    2020年,這場親冠疫情抗疫說來勢洶洶,為了阻止疫情的擴散,許多最新的醫療技術和各種黑科技都出現了,比如無人機喊你回家戴口罩,火神山雷神山拔地而起等等,這些黑科技讓全世界刮目相看。下面學姐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國抗疫十大黑科技,一起來看看哈。1.
  • 「能為祖國盡微薄之力,我驕傲我自豪」
    記錄者:空軍軍醫大學赴鄂醫療隊隊員、西京醫院老年病科護士張婷  2020年1月28日農曆正月初四星期二  晚上17:00進監護室,穿戴好防護服、隔離衣、防護口罩和3層手套,戰友們相互一絲不苟地檢查,看看有無疏漏,相視一笑。大家一起進,加油!
  • 浙江農林大學:300多篇「雷鋒日記」記錄師生抗疫故事
    時間緊任務重,我的工作也從今天開始了……」翻開浙江農林大學研究生王汪誠的日記,從今年1月31日開始,他記錄的都是志願服務的工作體會、全國疫情變化、抗疫前線醫務人員的戰「疫」事跡。2011年,浙江農林大學為引導學生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雷鋒精神,開始組織開展「續寫雷鋒日記」活動,組建了由全校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學生幹部、優秀團員青年、志願者骨幹組成的「雷鋒班」。
  • 90後護士手繪「雷神山日記」,最擔心層層防護下無法做好護理操作
    這天晚上,接到護士長發出的支援雷神山的消息,我就知道,這一刻我等到了。我果斷報了名,參加這場戰鬥……」 文字下邊,畫著一個穿著冬衣,拖著拉杆箱的姑娘,正背對著我們奔向雷神山醫院。 發現雷神山醫院有個能寫會畫的「才女護士」,源於她的同事吳桂萍發的一小段視頻,拍的是幾頁「雷神山日記」,圖文並茂,俏皮可愛。
  • 300多篇「雷鋒日記」記錄浙江農林大學師生在抗疫中成長
    成員們以「續寫雷鋒日記」的形式,用340多篇日記將抗擊疫情中的好人好事記錄下來,並通過網絡等渠道進行傳播,還積極參與地方志願者工作、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也在實踐中傳承雷鋒精神,將雷鋒日記寫在了服務社會的大地上,爭做新時代的「活雷鋒」。
  • 漫畫《一幅口罩,挺得過寒冬》,一位溫嶺基層婦聯幹部的抗疫日記
    「1月25日,大年初一,陰。到家,手洗了不知幾遍,每天洗頭洗澡也變得尤其勤快,內心期許水流可以衝刷掉病毒和細菌。」突然,她萌生了把這些天的工作都記錄下來的想法。「記錄下鄉鎮女幹部的日常,也可以給女兒看。」說幹就幹,林可可立馬提起了筆。到晚上10時左右,林可可已完成了一部分內容的創作。「我也不會寫,就用寫流水帳的形式記錄了這些天我幹了些什麼。」看著自己筆下的日記,林可可覺得缺少了些東西。「我馬上想到了要配上漫畫,更加生動形象。」雖有想法,但奈何自己不會畫畫。隨即,她想到了自己的朋友許多優。
  • 原創話劇《護士日記》「雲上建組」 呈現疫情帶來的思考
    3月9日下午,首部抗疫題材大型原創話劇《護士日記》建組會在線上舉行,身處各地的主創人員,通過在線形式雲端交流,發布主創名單,闡述劇本創意、導演構思及舞臺空間設計思路等,這標誌著《護士日記》真正由文本創作進入排練落地階段。
  • 紐約抗疫日記:走鋼絲的人
    今天的抗疫日記,在美華人醫生Dr. Lee分享了關於重症患者救治的幾個關鍵點。留在一線的人兒,無論是護士,還是醫生,你們都是最可愛的人。感謝守護生命。這是紐約抗疫日記的第六篇 (3月25日-3月27日) 。前五篇分別為:1. ; ;3. ;4. ;5. 。撰文 | Dr.
  • 我們的使命仍在繼續,每一秒都在與死神搶人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兩人推床,一人捏皮球,進電梯,出電梯,我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在長長的走廊上一路小跑,我不知道我們究竟用了多長時間,但我覺得這是我走過的最漫長的路。終於到了。「指脈氧多少?」我氣喘籲籲地問,護目鏡已是霧蒙蒙一片,根本看不清脈氧儀。「八十!」「趕快過床,接呼吸機!」不等喘口氣,又得下一步流程。「1、2、3,走!」
  • 上海市公衛中心新冠患者一周食譜、一線護士日記
    這是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應急病房護士長顧麗萍在第一篇抗疫日記中寫下的。1月27日至2月9日,1991年出生的她在病房中寫下14篇日記,記錄每日所見所聞所想。 顧麗萍在工作中 5月15日下午,其中5份日記手稿與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捐贈的抗疫海報、新冠患者一周食譜等一批文獻及實物入藏上海圖書館,並隨即放入
  • 一雙手感動全網的90後護士胡佩:這一年我成長很多
    剛過去的2020年,是讓人難忘的一年,那些讓我們感動的人和事,記錄著前行的足跡。有無數的醫護工作者告別親人,披甲上陣,還有更多的志願者、社區工作人員不計個人安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責任和擔當,其中不乏90後的身影。
  • 記住你的名字丨羅永攀:我是記錄英雄的人
    還有一個群體,在默默的記錄著白衣戰士們的英雄事跡。上遊新聞雙城頻道副主編羅永攀,就是一個記錄者。從蹲守黔江中心醫院到馳援孝感,在抗疫一線採訪的日子裡,他記錄下了抗疫中的感人瞬間。10月19日,羅永攀作為「重慶市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和優秀共產黨員,參加重慶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回憶起採訪抗疫的故事,他說:「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個記錄英雄的人。」
  • 一本民國時期的中學生日記,記錄了76年前南陽人戴口罩防病的情景
    ,記錄了76年前南陽人戴口罩防病的情景——  從「民眾茫然大笑」到「拘泥亦成自然」    12月22日,記者在南陽皇糧國稅博物館看到,一本泛黃的民國時期中學生日記裡,記錄了76年前傳染病流行時,一所學校的學生被要求戴上口罩的事兒。在學生們的影響下,宛城民眾從最初的「茫然大笑」到「拘泥亦成自然」,最後也戴上了口罩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