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儺面具到訪廣州!141件(套)珍貴文物齊集南越王宮展示儺文化

2020-12-15 騰訊網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梁豔萍

一次性欣賞全國十幾個民族數十個種類的面具!10月30日,「儺魂神韻——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在廣州的南越王宮博物館陳列樓臨展廳開展。

該展由南越王宮博物館、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聯合舉辦,通過141件(套)珍貴文物,向觀眾展示古老而神秘的儺文化。該展覽將持續展至2021年1月4日,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

「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現場

儺(nuó),在中國是一種世代相承的悠久文化現象,濫觴於史前,核心禮儀形成於商周,歷代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它以鬼神信仰為核心,以各種各樣的請神驅鬼活動為表象,目的在於驅鬼逐疫、祈福禳災。

隨著社會的發展,儺慢慢地向民間藝術形式過渡,從娛神轉為娛人,宗教功能逐漸淡化。它以戲曲、舞蹈等為表象的諸多形式,成為中華民族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貴州德江儺堂戲儺公、儺母

如今,儺更是廣泛分布於民間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了分布在全國十餘省份數十個與儺有關的戲劇、舞蹈、手工技藝等項目。其中就包括廣東的湛江儺舞。

本次展覽分為「儺之歷史」「儺之韻味」「儺之表情」三個部分,通過大量珍貴的實物、圖片,帶領觀眾回顧儺的歷史發展脈絡,領略不同時期和地區的藝術魅力,解讀儺戲和儺面具的藝術內涵,向觀眾展示了豐富、生動與多彩的儺文化。

記者在現場看到,展出的141件(套)珍貴文物來自漢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瑤族、土家族、水族、毛南族、朝鮮族、布依族等十幾個民族,包括數十個種類的面具;

還有儺戲表演時使用的寶劍、法鈴、香瓶、銅號等道具和古樸精緻的儺戲服裝,充滿了神秘色彩。

觀眾欣賞各具特色的儺面具

在展覽開幕現場,安順地戲面具雕刻周官胡氏派的第23代傳人、貴州儺面具雕刻藝術的代表性人物胡科偉現場展示了儺面具的製作。

「安順地戲演的是三國、楊家將、嶽飛這些精忠報國的地戲,不忠不孝的地戲不演。」據他介紹,「以前,雕刻儺面具的記憶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改革開放後,這種技藝才慢慢從家族裡傳到家族外。」

儺面具的製作很講究,製作一件儺面具大約需要1周時間;選料需要上等的白楊木等木材。

貴州儺面具雕刻藝術代表性人物胡科偉介紹儺面具的製作

【知多D】撮泰吉與撮泰吉面具

「撮泰吉」為彝文譯音,通譯為「變人戲」。

「撮泰吉」源於何時,至 今尚 無定論。據當地傳說,遠古之時,連年大旱,莊稼枯死,正在人們絕望之時,天神派「撮泰阿摩」(祖先的魂靈)送來糧食、種子並幫助人們耕種,重獲生機。

從此人們便在彝族太陽曆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扮為撮泰阿摩表演此故事,以此驅除邪祟。 撮泰吉的面具造型古樸粗獷,充分顯示原始美。粗略雕刻出眼睛、鼻子、嘴巴,再用鍋煙或墨汁染黑,畫上具有象徵性的白色條紋,裝上鬍鬚的便是老翁,沒有的便是老嫗與兒童。

儺堂戲與儺堂戲面具

儺堂戲表演 主辦方提供

儺堂戲,又稱為儺壇戲,在民間傳播最廣最流行。以貴州德江為代表的儺堂戲分「正戲」與「外戲」,「正戲」又分上、中、下三洞戲。

上洞戲的主要劇目有《掃地和尚》《唐氏太婆》《押兵先師》《點兵先官》等。中洞戲的劇目生活氣息濃鬱,充滿幽默與詼諧,主要劇目有《秦童》《煙雲相公》《鍾馗收妖》等。下洞戲主要劇目有《么兒媳婦》《算命郎君》《柳三》等。

儺堂戲面具選料講究,柳木和桃木自古就有闢邪之意,正應了儺面具中眾多神明仙官的神性。

這正神、兇神、世俗丑角人物眾多、個性鮮明,雕刻師傅通過五官、臉型及各種面部特徵將他們區分開,用寫實或誇張等張弛有度的手法凸顯角色定位。

古樸、凝重的用色將觀眾們迅速帶入儺堂戲的表演氛圍。

寺院儺與羌姆面具

羌姆表演 主辦方提供

寺院儺是將儺中蘊含的「宗教」元素抽離出來加以強化,為寺院服務的一種儺。佛教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寺院儺應數藏地佛教裡的「羌姆」。

羌姆為藏語,起初是跳的意思,後來慢慢演變成宗教舞蹈的專用詞彙「跳神」。 「羌姆」面具的造型獨具風情。

因其與印度金剛神舞的淵源、以及藏傳佛教與當地土風舞、苯教的融合,使得羌姆面具面部結構粗獷、臉型豐滿大氣、表情誇張、用色大膽鮮豔、極具視覺衝擊力。由於造型受印度審美影響,帶有一種特殊的異域風情和神秘感。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黎存根

審籤 | 呂航

實習生 | 鄭佩華

相關焦點

  • 到南越王宮博物館 看「面具的力量」
    這是由南越王宮博物館、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儺魂神韻——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開幕式上的一幕。這位1986年便開始從事地戲臉譜雕刻的民間藝人,向觀眾展示了一門古老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生命力。展覽從儺戲服裝、道具、面具等方面將古老而神秘的儺文化呈現在觀眾面前,其中色彩豔麗、表情誇張的儺面具尤為惹眼。在那些傳統的節慶儀式中,戴上面具的人和摘下面具的人,身份、情緒、作為,都大為不同,代表了完全不一樣的兩種狀態,可見「面具」的力量之大。
  • 儺面具,展示古老文化的生命力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卜松竹 通訊員 梁豔萍/文 王維宣/圖) 昨日,南越王宮博物館的展廳中,安順地戲面具雕刻周官胡氏派第23代傳人、貴州儺面具雕刻藝術代表性人物胡科偉,用手中的雕刀嚓嚓幾下,木料上顯現出粗獷的幾道刻痕。
  • 廣州:「儺魂神韻——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開展
    10月30日,由南越王宮博物館、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儺魂神韻——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在廣州南越王宮博物館開展。儺,在中國是一種世代相承的悠久文化現象,濫觴於史前,核心禮儀形成於商周,歷代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
  • 去南越王宮做一回考古小專家,讀懂廣州千年...
    北京路位於廣州市中心,是廣州城建之始的所在地,是廣州有史以來最繁華的商業中心區,兩千多年來,其中心城區和中心商業區的地位始終沒有改變,不僅創造了國內外城市建設史上罕見的奇觀,也造就了廣州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和商業文明。就在北京路附近,一座南越王宮博物館,向人們訴說廣州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 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亮相鎮江
    昨天,「儺魂神韻——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亮相鎮江博物館書畫展廳。通過對儺文化兩種重要表現形式——儺戲、儺面具的展示,近距離向我市觀眾展示儺文化的生動與多彩,領略我國儺文化的獨特魅力。儺,以鬼神信仰為核心,以各種各樣的請神驅鬼活動為表象,目的在於驅鬼逐疫、祈福禳災。如今,儺的功能已經逐漸從娛神轉為娛己,以戲曲、舞蹈等為表象的諸多形式,成為中華民族藝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 粵劇電影《南越宮詞》將在南越王宮博物館永久放映
    南都訊 記者許曉蕾 通訊員黃瓊 10月23日,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廣播電視臺、廣州粵劇院聯合出品的超高清粵劇電影《南越宮詞》在廣州市越秀區南越王宮博物館舉行專家研討會。研討會上還推出了文旅融合的合作項目,粵劇電影《南越宮詞》影視頻片段將由出品方廣州市廣播電視臺、廣州粵劇院贈與南越王宮博物館永久放映,南越王宮博物館與廣州市電視藝術家協會同時舉行戰略合作單位協議籤約,雙方從文旅融合高度出發,共同尋求影視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粵劇電影《南越宮詞》是繼2019年粵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後,原班主創團隊打造的又一部力作。
  • 150餘件儺面具鎮江博物館開展
    現代快報訊 (通訊員 陳韋韋 記者 曹德偉)日前,來自貴州的「儺魂神韻——中國儺戲儺面具藝術展」在鎮江博物館書畫展廳開展,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此次共展出了150餘件儺面具,均來自貴州省民俗博物館,展覽將從7月持續至9月6日。
  • 173件/套出土文物亮相南越王宮博物館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梁豔萍金仙宮夜遊分心、金鑲寶腰帶、青花松竹梅紋託杯、紅綠彩花卉紋帶蓋梅瓶……173件/套明代的精美文物來到廣州南越王宮博物館,述說明代土司的故事。7月24日,由南越王宮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綿陽市博物館、平武報恩寺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土司遺珍——四川平武明代土司家族墓出土文物精品展」開展,將持續展至10月15日。
  • 南豐儺面具:傳承千年的古老「表情包」
    儺面具是儺文化中儺舞、儺祭、儺戲中使用的道具,是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儺面具種類眾多,一般為楊柳木和香樟木所雕,並敷彩上漆,粗獷樸拙,莊典華麗。在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國際面具文化陳列館收藏了810餘件造型各異的儺面具,一起來看看這些傳承千年的儺舞「表情包」。
  • 2002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國慶節免費門票在哪預約?
    免費門票預約入口:點擊進入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在展展覽  1、南越王墓原址:西漢南越王墓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之墓,於1983年發現並發掘。  2、《南越藏珍》:南越藏珍展示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精品,這些文物全面、真實地展示了兩千多年前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情況,在嶺南早期開發史、秦漢考古、海上絲路起源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 從定義,歷史以及民族價值三個角度,談談毛南族儺面具的傳承意義
    毛南族儺面具毛南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主要居住在廣西環江縣和貴州平塘縣等地。在歷史的發展變遷中,毛南族的祖先們不斷創造文化,而儺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儺面具是毛南族文化的代表,是毛南族儺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毛南族的歷史和生活。
  • 南越王宮博物館展出漢代著名畫像石拓片
    南都訊即日起至2020年4月8日,「畫為心聲——山東漢代畫像石拓片展」在南越王宮博物館曲流石渠遺址主樓二樓臨展廳展出。 展覽山東漢代著名畫像石拓片精品合計26件,輔以圖片70幅,分別從漢代畫像石分布分期及雕刻技法、漢代畫像石建築形式及分類、漢風遺韻——畫像石題材內容的意義等三個方面介紹山東漢代畫像石的重要地位和主要特點。
  • 今年廣州各大博物館看展指南
    6月8日~10月17日,省博將舉行「紅色熱土 不朽豐碑——中國共產黨領導廣東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專題展」,展覽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線索,以革命地理標識為主軸,遴選了省內多家文博單位的革命文物,如《海豐農民運動》、1926年曹安的省港罷工工人憑證、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徽章等近150件/套,還有數百張珍貴圖片史料。
  • 2021 廣州各大博物館看展指南
    6月8日至10月17日,省博將舉行「紅色熱土 不朽豐碑——中國共產黨領導廣東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專題展」,展覽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線索,以革命地理標識為主軸,遴選省內多家文博單位革命文物,如《海豐農民運動》、1926年曹安的省港罷工工人憑證、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徽章等近150件(套)以及數百張珍貴圖片史料,回顧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廣東浴血奮戰、開闢紅色熱土的革命歷程。
  •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遊玩攻略(門票+看點+交通指引)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簡介  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保存完好,是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漢代彩繪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萬餘件,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
  • 懷化文旅進高校|巫儺面具:神秘鬼神崇拜,動人淵遠文化
    巫儺面具,蘊藏著深遠的農耕文化和精神文化。高校學子們非常好奇。各文創產品展臺,都被圍得水洩不通。精緻的靖州雕花蜜餞。紅網時刻5月22日訊(記者 楊烊)巫儺文化,源於古老的圖騰崇拜和鬼神信仰。而懷化便是巫儺文化的主體地帶,眾多的古城古鎮古村落中都還保存著各色習俗和儺技,寫滿了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