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這個名字,可以說家喻戶曉。在小時候,課本中的張作霖,是一個蠻橫無理,野心勃勃的大軍閥,在那個時候,大軍閥就已經和十惡不赦劃等號了。於是,在長久的印象中,張作霖的確不算是什麼好人。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看到了更多更全面的資料,就會漸漸地對這個印象中十惡不赦的大軍閥產生了一些變化。
也許,張作霖並不像歷史課本中說的那般,做了日本人的走狗,很多資料顯示,張作霖在東北獨霸一方的時候,的確和日本人走的很近,但走的很近的同時,張作霖卻十分小心而精明的保持著和日本人若即若離的距離。
這種距離非常聰明而且有效。在張作霖統治東北的時間內,日本人的野心得到做大限度地遏制,甚至在某些時候,還會小坑日本人一把。當然這種坑也相當有分寸,敲打卻又不會徹底翻臉。
張作霖的這種處事風格,和張作霖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大軍閥張作霖也是一個貧苦出身,缺少教育,爭勇鬥狠,在社會中跌跌撞撞數十年,磨練出了一種複雜的個性。首先是一種謹慎精明甚至有幾分狡詐的市井氣。
這種市井氣,讓張作霖更加圓滑世故,他不會過多的得罪人,懂得隱忍退讓,同時也懂得自己的底線在什麼地方。精明的市井氣讓他在各方勢力中能夠如魚得水,逐漸坐穩了東北王的地位。
另一種獨特的個性,叫做綠林氣,什麼是綠林氣?那是一種爭勇鬥狠,恩怨分明,粗魯殘酷卻又有幾分義氣。這就讓張作霖這個大老粗,變得可愛,也讓他在軍中有了獨特的魅力。
恩怨分明的性格,最明顯的體現在另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可以說改變了張作霖的一生。
小時候的張作霖,流落到鎮上,這是張作霖第一次到這麼大的地方,眼花繚亂的張作霖頓時覺得眼前新鮮。但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擺在他的面前。那就是張作霖也是人,他也需要吃飽肚子。而當時張作霖的年紀尚小,即使當短工,也沒人要他。
小張作霖這時候,終於感受到了生活的殘酷和無情。饑寒交迫之時,他偶然遇到了一個姓孫的寡婦。這個孫寡婦看到張作霖可憐,就把他收留,不但每天給他飯吃,還對張作霖關愛有加。
從小缺乏親情的張作霖大為感動,立刻拜了這個孫寡婦為乾媽。孫寡婦只當這是一個可憐的孩子,發了善心,卻沒想到,自己的善心成為張作霖童年生活中,少有的溫暖記憶。
張作霖發跡後,從來沒有忘記過孫寡婦對自己的恩情。每年都要派人送給孫寡婦許多錢,並且給孫寡婦養老,直到孫寡婦去世。
張作霖的江湖氣,這種恩怨分明的性格,讓他明白什麼叫做感恩。那麼,孫寡婦到底給了張作霖怎樣的恩情呢?無非是幾頓粗茶淡飯而已。很平常,更不值錢。而孫寡婦本人,也只是一時的善意而已,並沒有太多其他更多的想法。
但對於張作霖而言,雪中送炭讓他活了下來,而孫寡婦的溫和善良,讓張作霖悲慘的童年中,感受到了難得的家的溫暖,這種溫暖是多少錢都無法買到的。張作霖擁有數不盡的榮華富貴,卻缺少一個溫暖無憂的童年。張作霖缺少的,恰好是孫寡婦給予的。
從這個角度而言,張作霖的孫寡婦的感恩,已經超過了幾頓飯的感動,而是源於童年缺失的溫情。這種溫情讓張作霖感動而難忘。於是,張作霖用自己方式,表達了他對孫寡婦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