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碗中宇宙」的曜變建盞 全球僅存三隻半!

2021-01-17 陸金喜曜變建盞

我們知道宋朝當時的瓷器享譽全球,宋瓷還作為出口商品,遠銷國外。其中不得不說的就是南宋時期生產的一種黑釉曜變建盞。曜變建盞也稱曜變天目,是產於我國宋代福建建陽地區,而「天目」一詞來源於日本。

據史料記載,在日本鎌倉時代(十二世紀末到十四世紀),到我國浙江省天目山佛寺留學的日本僧侶們,曾帶回天目山的茶碗,天目這個名稱由此得名。

曜變建盞的燒制過程十分複雜,需要很多繁瑣的程序以及工匠精湛的技術,而這一技術在南宋滅亡後就失傳了。

宋代建窯燒制的曜變建盞珍品在世界僅存三隻半。

三隻現均收藏於日本,奉為國寶,分別是藏於靜嘉堂文庫美術館(1951年被認定為國寶)、藤田美術館(1953年被認定為國寶)、大德寺龍光院(1951年被認定為國寶)。而中國本土卻僅存半件曜變建盞。

據傳在日本本還有第四隻曜變建盞,乃其中翹楚。根據相關記載這隻曜變建盞在本能寺之變中被毀。而這一隻比保留的三隻更奇詭瑰麗,對於這隻被毀的曜變建盞,《君臺観左右帳記》中敘述到:「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

這隻曜變建盞本來是存於室町幕府足利將軍家的,但亂世中足利家失勢,末代將軍足利義昭不得不將其作為酬禮敬獻給了戰國新霸主織田信長。而1582年,織田信長在京都本能寺不幸遭遇部下明智光秀叛變,與之付之一炬的還有曜變建盞。根據記載這隻曜變建盞完全不同於另外三隻存世曜變,更是美豔不可方物。

織田信長畫像

曜變建盞內有大大小小的斑紋,斑點周圍有紅、綠、藍等光暈,隨著觀察角度的不同會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如浩瀚無垠的宇宙,深邃迷離。曜變天目的燒制極具偶然性,為了不讓「碗中宇宙」曜變建盞就此消失,一代又一代匠人痴心不改,前赴後繼地研究建盞工藝,陸金喜老師就是其中的一員。

2013年陸金喜老師成功破解出宋代曜變絕技,成為世界首位曜變建盞燒制技藝復原者。陸金喜老師燒制的曜變作品斑彩幻變,精彩絕倫,受到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故宮博物院資深研究員葉佩蘭、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小林仁博士等海內外專家、學者的推崇和讚賞。

相關焦點

  • 價值1500棟別墅的「曜變天目茶碗」,世上僅3隻半,中國半隻
    1918年,「稻葉天目」建盞,被日本三菱社長以16.7萬拍下。16.7萬日元,當時能在東京買1500棟別墅。「曜變天目茶碗」,世上僅存3隻半,中國僅有半隻,3隻完整的全在日本。曜變天目茶碗是南宋時期一種特殊的黑釉茶碗,屬於宋代黑釉的建盞。建盞可以說是為鬥茶而生的瓷器,胎質含鐵量高,釉色青黑偶有帶斑紋,高溫燒成的茶碗。而曜變盞,是存世的宋代建盞徽宗,最高級別的神作。宋人好風雅,愛鬥茶,三兩人各出好茶,輪流品嘗茶的好壞。這在當時是十分流行的一種活動,這隻茶碗就屬於鬥茶用的茶碗。
  • 國內僅存的半隻南宋曜變天目殘盞,首次在國內展出
    如今,南宋曜變天目盞,存世的屈指可數,非官方的說法是「三隻半」。今天(1月5日),由淨慈寺美術館主辦、浙江賽麗美術館、杭州欽哲藝術中心協辦的「慧日峰下——宋代僧家茶事」展在淨慈寺美術館開展。現國內僅存的半隻南宋曜變天目殘盞,就現身這場展覽,這是它首次在國內展出。
  • 文化鑑讀|曜變盞,宋代建盞的華美曜變
    因此那些「毫色異者」的盞多藏於日本,在日本國寶級陶瓷文物裡就包括3件曜變盞,它們目前分別收藏在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大阪藤田美術館和京都大德寺龍光院,這3件也是世間僅存的宋代曜變盞。人們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來形容燒制建盞中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 曜變天目茶碗價值多少?可買東京一千多棟別墅,讓日本人驚呼太美
    宋代曜變天目茶盞被稱為「天下第一碗」。《君臺觀左右帳記》中關於建盞的記載:曜變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而曜變盞,是存世的宋代建盞徽宗,最高級別的神作。建盞是在陶瓷表面施釉後,在進行燒制,釉料會在高溫作用下流動,形成不同的紋路肌理。曜變天目是其中最特別的一種,作品成形全靠偶然天意。目前全世界僅存三件半,其中三件被收藏在日本的博物館中,被日本奉為國寶。
  • 流失日本的宋代國寶:曜變天目茶碗,國內僅存半件!
    曜變天目茶碗是南宋時期一種特殊的黑釉茶碗,屬於宋代黑釉的建盞。宋人好風雅,愛鬥茶,三兩人各出好茶,輪流品嘗茶的好壞。這在當時是十分流行的一種活動,這隻茶碗就屬於鬥茶用的茶碗。曜變天目茶碗屬於南宋的孤品,燒制難度極其高,對窯內的溫度把控非常嚴格,稍有偏差就可能失敗。
  • 與天意對話:孫建興為仿燒宋代曜變盞做了什麼?
    曜變是宋代建盞中最為奇絕稀有的釉色品種,目前已知僅存三件半。 其中三件傳世整器均在日本,被日本文化廳評為國寶級文物。國內的半隻曜變殘件於今年1月在杭州淨慈寺首次向公眾展出,引起不小轟動。
  • 「碗中宇宙」曜變天目殘盞現身杭州淨慈美術館
    「碗中宇宙」曜變天目殘盞現身杭州淨慈美術館   浙江在線杭州1月15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李慧力 記者 陳淑安)這是一件從未在任何博物館展出過的私人藏品。同樣的器形,全世界只有三件半,而其中的三件都在日本。在中國的,就只有這半件殘器了。
  • 觀之仿佛星夜,傳世僅三件的宋代「曜變天目」在日展出
    宋代傳世的「曜變天目盞」極其罕見,據傳僅有三件半存世,杭州出土了半隻曜變殘盞,其餘三件完好的曜變天目,均在日本收藏。
  • 文物放大鏡|宋代曜變天目盞的故事
    館長今天給大家帶來第一期文物放大鏡,希望你們能喜歡~宋代曜變天目盞 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曜變天目盞 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藏】 這是一個神異的文物,有人說曜變天目盞中蘊含了宇宙萬物的奧秘,故日本人稱其為「碗中宇宙」、「天下第一名碗」。
  • 「變」才是歸宿,建盞的曜變和窯變有何不同,你清楚嗎?
    萬變不離其宗,我們說到「變」一般是指器物在爐窯內燒制的過程中,受到窯內溫度、空氣流通等不可控的因素時,導致了窯內瓷器釉面、器型、釉色等產生的不能預知的情況,一般「變」過的瓷器都會出現令人驚喜的形態。在這其中我們還可以分為「曜變」和「窯變」。許多瓷器在燒制的過程中最先出現窯變的狀態,這在許多的文獻中都有記錄。
  • 失傳700多年的宋人技藝:碗裡有宇宙的曜變天目,最精美的在日本
    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一個專門收藏古籍的圖書館裡,卻有這樣一件被當作國寶級文物的中國宋代瓷器——一個茶碗,一個被認為碗中有宇宙的神品:曜變天目茶碗。「天目」也就是黑釉,是瓷器釉色之一,這種瓷器在宋代時傳至日本,被叫做「天目」。
  • 入不了宋徽宗眼的曜變天目盞,怎麼就成了日本國寶了
    愛茶人都知道,茶文化起源於中國,且在我國宋朝時達到鼎盛狀態,在當時也出土了許多珍貴的建盞,因為跨度時間久,現在存世的宋代建盞,品相完好且窯變獨特的已經所剩無幾,幾乎全部收藏於日本。對於痴迷建盞的茶友來說,日本收藏的珍貴建盞,是不能不做的茶文化功課。
  • 千年第一筆,曜變天目重現人間
    但是曜變這個詞並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詞,曜變是日本古陶瓷學界對一種特別呈現的建盞的稱謂。但是這一類建盞在中國已經失傳,因為宋朝是一個特別重視中外交流的朝代,這個時候與日本有很強的文化輸出交流,所以中國的國寶就在這時被轉送在日本。
  • 「黴斑」還是「曜變天目」?
    原標題:欄目:雅趣   在日本東京南部有一座美術館,雖然要花費2個小時車程,還要攀登上山,但人們總是情願前往,而且只為了觀看一件文物,這就是靜嘉堂文庫收藏的曜變天目盞。
  • 曜變天目盞,幻宇的名碗!
    △三隻傳世曜變與一隻曜變殘品曜變,乃世界古瓷史中,最神幻莫測的瓷器,是窯變瓷類之最上者。恐怕再也沒有一種瓷器,能如掌中宇宙的曜變盞一樣,攝心奪魂。最早將曜變完整記錄的,應屬作於16世紀初的《君臺觀左右帳記》:「曜變為建盞中的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很黑,有許多濃淡不同的琉璃狀的星斑。
  • 是什麼造就了建窯建盞的天價?
    建窯黑釉中含鐵量也比吉州窯黑釉更高,前者多呈均勻潤澤的的紺黑之色,後者則多為黑中帶褐。建盞施釉很厚,一次上釉,且施半釉。吉州窯黑釉盞施釉較薄,貼花、撒釉等不同產品有不同上釉手法,且施全釉。
  • 曜變天目並非傳說,藏家呵護熣燦奪目
    宋代建陽窯燒造的上品建盞,古今中外,品高名旺,深受上流社會王公貴族文官武將的追捧,包括多個朝代的帝王都常對手中建盞愛不擇手,致以當時有地位的上層人士如不擁有一隻上品建盞則顯得與自己身份不相匹配。在日本,建盞更是受人敬畏。
  • 隨祥瑞光輝而來的曜變天目
    宇宙之中,兜轉方圓,乍一回頭,便又是一瞬年華。世間萬物,總是在宇宙之中盤旋,沒有刻意,只是唯一。而曜變天目,盞內有世界,杯中定乾坤。一星一點都好似宇宙星空,美不勝收卻又暗藏道理。曜變天目在中國幾乎沒有,殘留的三件樣品還在日本境內。燒制曜變天目,似乎回到了一窮二白的時代,鑽木取火,燒地為材。歷史從不偏向誰,你有完品,而我也發現了遺蹟。
  • 宋代建盞,為何「頂級」珍品國內鮮有,很大一部分東流到日本?
    日本最早有關建盞的記載,出現在《君臺觀左右帳記》之中,對建盞是這樣記錄:曜變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為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值三千匹絹。既然有了這樣的記載,建盞名品也得以完整有序的流傳,從幕府到世家,都精心保管,以至於現在還能在日本各大博物館見到各種頂級建盞。比如現在僅存的三隻完整曜變盞,就都存在日本藏館中。
  • 陶藝家張中欽的「曜變之路」
    福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建窯建盞也出現在展覽現場。其中作為現代建盞作品代表的曜變天目茶碗《大千世界》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流連。作者張中欽先生也早已被日本陶藝界所熟知,近年來已多次應邀攜帶建窯作品赴日參加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