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履,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面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面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鑑賞:該詩是李白的代表作,記述了他的夢。全詩採用夢遊的寫法,用充滿想像的文字描繪了一個神奇的神仙世界。它抒發了詩人在政治上受挫後的鬱悶心情和對生活的極度不滿。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理想的追求,以及不甘心侍奉權貴而渴求自由的心情。在天寶三年離開長安後,李白先後去了梁、宋、齊、魯等地,然後在東魯定居。但之後,他又離開東魯,南下到吳越遊歷。該詩就是他和東魯的朋友告別時寫的,所以又叫《別東魯諸公》。
該詩由三部分組成。開頭到「對此欲倒東南傾」是第一部分,交代他入夢的原因—天姥山乃人間仙境。詩人開篇便說瀛洲是傳說中的海外仙境,虛幻縹緲,無法尋求,而浮雲彩霓中的天姥山卻是真實生活中的,和仙境一樣。這裡用虛寫實,表現天姥山的神奇。天姥山和天台山相對,靠近剡溪,景色秀美,峰巒疊嶂,在越東也算秀美。但和五嶽比起來並不算俊秀。但李白卻說它比五嶽的氣勢還要挺拔,連天台山都要傾倒在它面前。應該說,夢中的天姥山其實是詩人一生所看到的所有奇峻山川在頭腦中的再造幻影。
第二部分從「我欲因之夢吳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寫了夢遊天姥山中所看到的一切,其中運用了奇特的想像、誇張手法。在夢境中,詩人好像在月光中飛渡鏡湖。月光把他的身影照在湖面上,又將他送到當年謝靈運歇息的處所。詩人腳著謝靈運當年特製的木屐,登上其當年到過的青雲梯。接著,詩人經過迴轉的石路,在幽暗的深山中看見海日升起,天雞高叫,一片黎明前的曙色。但他又在迷人的山花和石頭旁邊體息起來,忽然感覺到暮色降臨,十分迅捷。暮色中,熊咆龍吟震得山谷轟響、森林驚顫、層巔戰慄。如果說有生命的熊、龍能用吟、咆表達情感的話,那層巔、深林的戰慄和驚動,以及煙、水、青雲的陰鬱情緒,就是詩人的意動寫法,將環境和自身的情感協成一體,形成一個情感的統一氛圍。接下來,全詩達到了高潮,詩境也由奇特轉入荒唐。在使人驚懼的幽暗暮色中,突然「丘巒崩摧」,「訇然中開」了一個洞天福地般的神仙世界:在虎鼓瑟、鸞駕車中,「霓為衣」的雲之君,駕風為馬,受命於詩人之筆,來赴仙山的盛會。
第三部分從「忽魂悸以魄動」到結尾。這部分寫仙境忽然消失,夢境破滅,詩人驚悸著回到現實。夢境不在,詩人無法自由地在其中馳騁了。他躺在枕席之上,有感「古來萬事東流水」,不禁慨嘆人生的失意。但這時,「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讓他感到欣慰。接著,詩人又對黑暗的現實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感嘆,將在長安三年遭遇到的鬱悶一吐而出。同時,也點明其借暢遊名川仙境反抗權貴壓迫的主題,更表達了無數懷才不遇的封建文人的心聲。
該詩內容豐富,情節曲折,文筆華麗,意境境奇,是一首偉大的浪漫主義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