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到女性身上的可能是「鹹豬手」,但也可能是無心之失。近日,清華大學一名學弟在食堂不小心用書包碰到一位美院學姐,卻被對方一口咬定是蓄意猥褻。隨後該學姐在朋友圈曝光學弟個人信息並誣陷其性騷擾,揚言要讓他「社會性死亡」,對無辜學弟的名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害。(11月20日 海峽網)<br/><br/> 網絡不是評判公理的法庭,斷不能將社交媒體視為維權的捷徑。濫用輿論力量不但無益於事件的解決,反而會對他人和輿論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侵害。<br/><br/> 強行讓無辜者「社會性死亡」,會對他人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從鮑毓明到羅冠軍,人們見證了網際網路「社會性死亡」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即使是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社交平臺的裂變式傳播,也很容易把他人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哪怕當事人心有冤屈也百口莫辯。原本正義的維權,很可能演化成一場徹頭徹尾的網絡暴力。當熱度散去,集體迫害的鬧劇也只能草草收場,無辜者承受的精神打擊和心理創傷卻再難痊癒。<br/><br/> 不明真相就將他人肆意曝光,是對社會信任的嚴重透支。性騷擾事件發生時,出於同情和社會責任感,群眾第一反應都會站在女性立場,嚴懲品行不端的「色狼」。但當真相水落石出,事件兩極反轉,公眾的善良被肆意消費,社會對性騷擾事件受害者的信任難免大打折扣。一旦以後再次爆出類似事件,不少人可能就會懷疑事情真實性,真正的受害者反而得不到應有的信任。當「狼來了」的悲劇在現實中上演,還有多少人能再堅定地為女性發聲?<br/><br/> 在性騷擾方面,女性具有天然的性別弱勢,但這種弱勢不該異化為斬殺無辜者的刀具。遇到性騷擾的第一時間,應該通過正當法律途徑維權,而不應該想到煽動輿論去發起攻擊,靠自己的一面之詞博取大眾同情。因為網絡輿論如同潑出去的水,不管對錯如何,最終對當事人造成的影響往往覆水難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