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60年︱拉丁化新文字,人人爭做倉頡的激情年代

2021-01-20 澎湃新聞

今年的2月11日,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0周年的紀念日(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自漢語拼音推行以來,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國內,它成為識讀漢字、消滅文盲和學習普通話的重要工具;在國際上,它成為漢字拉丁化的轉寫標準。漢語拼音方案的誕生,和上世紀30年代以來拉丁化新文字在民眾的中推行密不可分,拉丁化新文字的一些特點被吸收在漢語拼音方案中。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也是我國語言文字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它是一個人人設計拼音爭做倉頡,以期實現教育救國的激情年代。

1935年上海發行的《拉丁化課本》

起源: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的誕生

拉丁化新文字是從20世紀30年代初到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在群眾中推行的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它在中國文字改革運動中起過重要作用,是漢語拼音的前身。與先前其他拼音方案,如威妥瑪-翟理斯式拼音(可見《澎湃新聞·翻書黨》2017年4月28日《20世紀上半葉最有名的漢英字典,收錄了12種方言的讀音》一文)、國語羅馬字(可見《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8年1月12日《國語羅馬字,精英階層再造文明的失敗嘗試》一文)不同,它不是指單獨的拼音方案,它是數個方案的總稱。另一重大區別是,前兩者是西洋來華領事館漢學家、國內語言學家等精英階層設計的;而拉丁化新文字卻是左翼知識分子發明,並吸引社會大眾參與的拼音方案。

瞿秋白

1928年4月,瞿秋白前往莫斯科主持即將在那裡召開的中共六大。此時正是蘇聯掃除文盲運動的高潮期,掃盲對象還包括了蘇聯遠東地區的10萬華工;而國內的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一度改名為大學院)於1928年9月正式公布了「數人會」擬訂的《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同魯迅一樣,瞿秋白認為國語羅馬字是讀書人在書房裡制訂的方案,脫離現實;當時在蘇聯的中國人還認為,拉丁字母掃盲應該會比漢字教育來得快。於是,他決心創造出一套更適合大眾的拼音方案來。

1929年2月,瞿秋白在蘇聯漢學家郭質生(C·B·Колокопов)的幫助下,借鑑之前的其他方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0月,方案確定,並最終定名為《中國拉丁化的字母》。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署名瞿維託先在莫斯科《中國問題》雜誌第2期上發表,然後又由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個單行小冊子,引起了很大反響。小冊子由漢字、拉丁化新文字和俄文排印,其內容有三方面:一是談漢字難學及中國文字拼音化的可能性;二是談聲調是否有必要注出來;三是方案和拼寫法。

《中國拉丁化的字母》

1931年9月,海參崴召開了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確定了拉丁化新文字的方案。不過因海參崴華工基本是北方人,實際上大會通過的方案只有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一種。它的語音標準接近1913年「讀音統一會」確立的老國音(可見《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7年6月25日《沒有被繼承的漢字標音嘗試:注音符號的歷史》一文)。北拉作為漢語拼音的前身,兩者相似度很高。主要差別為:

一、區分尖團音,而且見系字處理類郵政式拼音,即使顎化也按不顎化拼寫。示例:giu(九)、ziu(酒)。

二、不寫出空韻(舌尖元音),i只標示元音[i]。示例:z(字)。

三、漢語拼音的ü[y],在新文字中寫作y;而漢語拼音用作前綴的y[j]在新文字中規定為j,但只在詞中間做分隔音節之用。

四、漢語拼音的er,在新文字中寫作r。

五、不標示聲調,將聲調視為漢語應當去除的元素。只保存極必要的和極易混同的很少數一些,通過改變拼寫區分,示例:jou(有)、ju(又)、maai(買)、mai(賣)、Shansi(山西)、Shaansi(陝西);

六、外來語直接拼寫,示例:Latinxua(拉丁化)。

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方案

大會還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的十三原則,總的來說就是漢語拼音文字必須走向現代化、國際化、大眾化、方言化。大會從當時的國情出發,主張在字母設計上儘量覆蓋中國所有方言,各個方言可以自拼自寫。大眾化和方言化是新文字與國羅最大的不同點,而國羅有明確的語音標準,就如魯迅後來所言:「現在的中國,本來還不是一種語言所能統一,所以必須另照各地方的言語來拼,待將來再圖溝通。」(魯迅《關於新文字》)此外,受時代限制,大會和國羅派一樣,認為應當廢除漢字。

1950年3月16日《寧波人報》轉載的《中國新文字十三原則》

方案確定後,在很短的時間內,拉丁化新文字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到了1933年11月,遠東已經出版新文字書籍47種,累計刊印10萬多冊。

星火:寧波話拉丁化新文字的實踐

30年代初,境外雖然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新文字教育;而在國內,由於國民黨封鎖消息,大眾起初還不知道新文字。世界語學家方善境(筆名焦風,浙江鎮海人)最先將拉丁化新文字介紹到國內。1933年,他在世界語機關刊物《新階段》看到蕭三的《中國語書法之拉丁化》後,將它翻譯成中文,才引起了國內文化界的注意。同年10月,方善境發表《中國語書法拉丁化問題》,呼籲大力推行新文字。

方善境

上海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中心。1934年,上海文化界開始了大眾語論戰,魯迅等人對汪懋祖等舊文人當時提出的「廢止白話」「恢復文言」「提倡尊孔讀經」等倒行逆施主張給予抨擊,也對拉丁化新文字的運動,起了推進作用。文字改革家葉籟士(原名包叔元,江蘇吳縣人,建國後歷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秘書長、副主任、顧問)在《大眾語、土語、拉丁化》中指出:「『土話文字』(用方言寫成的拼音文字)是消滅文盲的利器」。它與大眾語運動是相互促進,密切結合的,是大眾語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積極倡導把各地方言區都拉丁化。10月13日,魯迅發表文章,說新文字是掃盲的利器:「但我們中國,識字的卻大概只佔全人口的十分之二,能作文的當然還要少……待到拉丁化的提議出現,這才抓住了解決問題的緊要關鍵。」(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語文的新生》)

葉籟士

當年8月,葉籟士等人就在上海成立中文拉丁化研究會,開始著手拉丁化新文字的傳播工作。研究會第一件事就是出版了介紹新文字的小冊子《中國話寫法拉丁化——理論·原則·方案》。11月,上海世界語協會會刊《言語科學》發表了方善境的《寧波話拉丁化草案》,證明了新文字可以實現大眾化和方言化。這一激奮人心的實踐舉措,大大拓展了拉丁化新文字的影響範圍。

《中國話寫法拉丁化——理論•原則•方案》

魯迅支持新文字的最大理由,是簡單易學,「只要認識28個字母,學一點拼法和寫法,除懶蟲和低能外就誰都能寫得出,看得懂了。而且它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寫得快。」(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1935年3月,茅盾也發表《關於新文字》,闡釋了自己的明確擁護立場。

1935年12月,拉丁化新文字迎來了運動史上最輝煌的節點。陶行知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新文字研究會,作為全國新文字研究團體的總會,這對全國各地協會和工作者起到了巨大的協調作用。研究會通過了由蔡元培(他本來是國羅最主要的支持者,現在轉而支持新文字了)、孫科、魯迅、陶行知、陳望道等688位國內各界知名人士聯名籤署的《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意見稱:「中國已經到了生死關頭(是年日本開始蠶食華北,成立偽政權『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我們必須教育大眾……中國大眾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 意見書中還提出了推行新文字的六項具體建議。

拉丁化中國字讀物「大家結成一條心」

燎原:大眾語拉丁化新文字的傳播

「讀音統一會」會長吳稚暉曾回憶,1913年開會時徵集到的拼音方案多式多樣,使他有了「人人想做倉頡」的感慨。而這時期設計方案的熱情與拉丁化新文字傳播時期相比,顯然是望塵莫及了。注音符號設計者需要有很高的傳統小學(小學是研究中國古代漢語語言、文字的學科,包括釋音的音韻學、釋形的文字學、釋義的訓詁學等學科)造詣,讀音統一會的80代表也個個都是語言學精英;而拉丁化新文字方案的設計者,只要有識字水平即可。在魯迅等國內知名人士的推動下,方善境等核心學者的影響下,拉丁化新文字出現了N種方案,中國出現了人人爭做倉頡的時代。這其實也是大眾語運動在文字方面上的延伸和實踐。

從1934年到1937年,繼北拉之後,中國拉丁化新文字先後又設計出了寧波話、上海話(後改名為江南話)、蘇州話、無錫話、溫州話、福州話、廈門話、客家話、廣州話、潮州話、廣西話、湖北話、四川話等13種等方言方案。不僅如此,不少大方言甚至還出現了縣級方言方案,如方善境的家鄉寧波還誕生過鎮海話拉丁化新文字(設計者李長來)、定海話新文字(設計者楊良濟)。這一時代大眾設計拼音的熱鬧程度,可能只有呈現萬「碼」奔騰場面、發明上千種漢字輸入法的80年代可比。

江南話拉丁化新文字方案

廣州話拉丁化新文字方案

定海話拉丁化新文字方案

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發展極其迅猛的另一表現是,大量民間研究團體的出現。作為當事人的語言學家倪海曙(原名倪偉良,上海人,建國後曾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統計:「拉丁化中國字被提出以後,先後在上海、北平、天津、太原、開封、西安、重慶、昆明、漢口、長沙、南京、揚州、蘇州、無錫、寧波、貴州獨山、廣東、普寧、河南沁陽、盧氏和國外的曼谷、東京、巴黎、柏林等地成立『新文字研究會』『新文字推行社』『新文字促進會』等團體。從1934年8月到1937年8月,三年中各地所成立的拉丁化團體,有成立年月可查考的,至少有70個以上。」(倪海曙《中國拼音文字運動史簡編》)

倪海曙

1936年8月10日《時事公報》新聞 《趙虹飛發明新文字》

自拉丁化新文字運動開展以來,南京國民政府卻是一直處於反對狀態,認為會影響注音符號的地位。1936年1月1日起,國民黨開始查禁新文字,下令禁止報紙刊登關於新文字的文章,「接著在上海、北平等地也開始抓人,抓到都作為共產黨辦」。(倪海曙《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始末和編年紀事》)10月,上海工人夜校新文字班學員因寫北方話和上海話拉丁化新文字橫幅送別魯迅,也被抓去。

1938年,蔣介石敗退漢口。5月,為了應對殘酷的抗日戰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不得不宣布解禁令,「中國字拉丁化運動如不妨礙或分散國人抗戰之力量,在純學術之立場加以研究,或視為社會運動之一種工具,未嘗不可。」(倪海曙《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始末和編年紀事》)新文字終於等到了國民政府的承認。撤退到漢口的新文字運動核心人物方善境、葉籟士,也與曾經數度論戰的對手——國羅派王玉川在經過面談後達成和解共識。9月,作為國民黨戰時指揮中心的漢口也出現了《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這類新文字書籍。

新文字版《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

不同於國民黨,共產黨一直積極支持拉丁化新文字運動。陝甘寧邊區、各根據地(解放區)成立了新文字研究會。1940年2月,蘇北抗日根據地成立拉丁化播種隊;1940年11月,延安籌建陝甘寧邊區新文字協會;1942年6月,蘇皖邊區成立淮南新文字促進會。當時解放區都發行了有新文字的郵票或教材,正是新文字應用的史證。2017年12月23日保利秋拍,一枚1943年「淮南(XUAI NAN)」五角星圖20分郵票以3105000元人民幣成交;同時拍賣的還有1945年蘇中(SHU ZHUNG)區發行的1角郵票。

淮南(XUAI NAN)郵票

蘇中(SHU ZHUNG)郵票

1949年解放區遼西省人民政府教材《新文字九日通》

抗戰全面爆發後,與幾乎銷聲匿跡的國語羅馬字相比,拉丁化新文字也顯示出了極強的生命力。1937年11月至1938年11月,倪海曙等人在上海40所難民收容所、3萬難民中進行掃盲實驗,取得了顯著成績。在解放區,人們藉助北拉掃盲,也效果明顯。

難民收容所新文字班授課情形

解放後到《漢語拼音方案》公布這段時間中,我國人民對新文字的研究熱情依舊。上海在1949年9月成立了上海新文字工作者協會,主席陳望道,副主席倪海曙。該會出版的《語文知識》 印數每期達15萬冊之多。全國各大城市如杭州、寧波、青島,甚至海外的日本、新加坡華人華僑也有新文字教育活動。

上海新文字工作者協會成立大會

1950年5月15日《寧波人報》刊登的《一封上海新文字工作者協會寫來的信》

1950年5月15日《寧波人報》半月版副刊《新文字》

1950年《江南話工人新文字課本》

1949年8月,吳玉章致信毛澤東主席,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正式成立,任務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1951年12月,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設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馬敘倫任主任委員,吳玉章任副主任委員,成員主要有原來參加注音符號的人、參加國語羅馬字的人(前兩者如黎錦熙)、參加拉丁化新文字的人(如葉籟士、倪海曙)。至1955年,全國各地和海外華僑共633人寄來了655個漢語拼音文字方案,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從中選擇了264種編撰成《各地人士寄來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彙編》,作為研製漢語拼音方案的參考資料。此番現象級情景,和新文字運動密不可分。

《各地人士寄來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彙編》

1955年10月14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委員會提交給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的《漢語拼音文字(拉丁字母式)方案草案初稿》也頗似北拉,亦分尖團。1958年,正式頒布的《漢語拼音方案》也吸收了注音符號、國語羅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的特點。

1958年2月3日吳玉章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五次會議上做漢語拼音方案的報告

1986年1月,晚年葉籟士深情地回憶道:「拉丁化新文字是解放前中國歷史上推行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文字改革運動……它跟當時的救亡運動緊密結合,深入到工人、農民、部隊、難民以及海外華僑之中,並且得到許多進步的、愛國的人士,如蔡元培、張一麟、魯迅……等人的極其熱情的支持……它是一次極為有益的探索,它的經驗,包括它的不足,都值得今天的我們記取。」(倪海曙《拉丁化新文字運動始末和編年紀事》序言)老人這一論斷是對新文字運動最好的總結。

《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始末和編年紀事》

參考文獻:

倪海曙:《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始末和編年紀事》,知識出版社,1987年12月

葉籟士:《葉籟士文集》,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9月

市川勘、小松嵐:《百年華語》,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在廣闊的邊疆地區,大片地名並不是漢語來源。這在新疆、西藏、內蒙古三個自治區尤為突出。雖然這些少數民族語言來源的地名一般情況下有對應的漢語轉寫,但是在用拉丁字母轉寫時,如果以漢語為中介,很多時候既不方便又顯得累贅。對此,中國向來採取了比較靈活的辦法,根據1965年5月12日發布,1976年6月修訂的《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
  • 「《漢語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最早的是1892年盧戇章的《一目了然初階》,後來陸續誕生了許多種方案,其中以王照的官話字母、吳稚輝的注音字母、黎錦熙趙元任等人的國語羅馬字(國羅)和瞿秋白吳玉章等人的北方拉丁化新文字(北拉)影響最大,特別是注音字母從民國元年起一直在全國範圍正式使用了40多年。
  • 推普ing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關於漢語拼音的硬核科普,來了~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漢語拼音是給漢字注音的工具。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語拼音方案》,是於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准頒布的。那麼在此之前,人們是怎樣注音識字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漢語拼音的發展歷程吧!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切韻指掌圖》現代漢語拼音的發展當反切發展成為漢語注音主流方法的同時,隨著明清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拉丁化拼音字母開始在中國出現。注音符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學習漢字,普及知識的難度,但依然沒能消除社會上廢除漢字的聲音,尤其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興起,差點讓中國人永遠失去漢字。上世紀30年代,蘇聯開始創作拉丁文字取代漢字,以解決遠東地區華工的識字問題。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傳到國內,引起了國內文人學者的熱烈反響,中文拉丁化研究協會等拉丁化新文字團體席捲全國,推廣拉丁化新文字。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例如陳章太:《〈漢語拼音方案〉的功績、發展及問題》,《語言文字應用》2008年第3期;慄洪武、樊紅雷:《陝甘寧邊區新文字掃盲教育實驗與〈漢語拼音方案〉制定》,《教育研究》2018年第7期;馮志偉:《漢語拼音走向世界:成績與缺憾——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馬慶株:《〈漢語拼音方案〉研製歷程及當代發展——兼談普通話的推廣》,《語文建設》2018
  • 發明漢語拼音的周有光,從金融跨界到語言學,半百之年研究拼音
    1991年,北京市語文現代化研究會在其發出的《紀念語文現代化運動100周年倡議書》中寫道:1892年,福建學者盧章創造了「切音新字」,這是中國人自己為漢語設計的第一套拼音方案。原來,素有「拼音之父」之稱的盧曾在廈門首創「切音新字」,並著有《一目了然初階》一書,專門闡述此種識字新法。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 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我們也愈發懷念周老為《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 漢語拼音的來龍去脈,你知道多少?
    漢語拼音的來龍去脈■龐兆麟漢字不是拼音文字,因此看到一個個漢字,是無法知道其讀音的。認讀漢字,必須依靠字形符號以外的注音手段,尋求一套注音工具。古代創造了「直音」和「反切」兩種注音方法。這兩種傳統的方法都是以字注字,不適合初學漢字和識字不多的人運用。
  • 五筆打字速度明明更快,為何還是輸給了拼音輸入法?被人們拋棄?
    漢字最早的誕生源自於「倉頡造字」,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我們知道黃帝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的首領,由於部落與部落之間的交往越發的頻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作為史官的倉頡便擔負起了,收集、整理和創造新文字的工作。 《說文解字序》中寫道:「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拼音字母由24個聲母符號,16個韻母符號組成。它的特點是字母全部都以筆畫簡單的古漢字。音節的拼寫採用聲、介、韻3拼法,聲調則另加標記。注音字母顯然優於傳統的反切法注音。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國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漢字注音符號,它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
  • 人人爭做正能量的發光體
    連續三年,這家企業設立獎學金,每年獎勵家鄉優秀學子 人人爭做正能量的發光體 發布日期:2020-08-31 10:37 信息來源:《今日桐鄉》瀏覽次數:
  • 科技日曆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科技日曆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olivia chan • 2020-02-15
  • 中國漢字為什麼要用外國字母做拼音
    1892年,福建人盧渣章經過10年努力,寫了一本《一目了然初階》的書。這是第一套由中國人自己制訂的漢語拼音方案。當時盧譜章把它稱為「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來拼廈門音,聲韻雙拼,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但盧懋章的「切音新字」並沒有得到推廣。
  • 在H和F發音難分的福建廈門,誕生了屬於中國人的漢語拼音字母體系
    中國的傳統教育需普通人歷經七、八年之久的修習才可以做到通識,而新文字改革可以讓一個目不識丁的老婦不到兩三年就可以達到此水準,可惜時待不人,也無同心戮力之環境。1、《閩腔快字》產生的時代背景日本能快速建立近現代體系,首要原因就是他們的「言文一致」改革,雖然這個運動本質是為了去掉漢文在日本傳統的優勢地位,但此運動的成功,讓日本一下子在國民教育、文學,進而在西學方面傳習進度比大清的近代改革步伐多了十幾年。
  • 學習漢語拼音《aoe》
    大家好,今天開始分享漢語拼音內容。學習《aoe》重難點內容及注意事項。拼音學習是一二年級學習的重點內容,拼音學習相對漢字學習是有難度的。能夠正確認讀aoe,認識漢語拼音的四線格,根據位置,知道上格,中格,下格。能夠正確書寫它們的形。這是此課重點內容。
  • 你知道漢語拼音誰發明的嗎?此人一生淡泊名利,活了112歲
    沒錯 第一節課老師教我們的就是學習漢語拼音 a o e ,對於初進校門的我們 對一切事物充滿著好奇 但是偏偏碰到漢語拼音的時候感到頭暈,又是聲母 又是韻母 又是一聲 二聲 三聲 四聲對於滿腦子只想玩的我們 要學習這些 簡直比挨爸媽的一頓打還要殘忍,小編小時候就害怕學習漢語拼音 甚至和小夥伴們一起編了一段順口溜,a o e 雞叨饃 老師讓我們上大學,想要用順口溜的方法從「側面」來記住這些頭疼的漢語拼音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採用拉丁字母?
    當時的文化界高呼:「今日欲救中國,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識之字不可;欲為易識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1913年,在讀音統一會中,確定了三十八個字母,二十個聲母,十四個韻母,用於審定國音。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發布「注音字母」。1930年,又改「注音字母」為「注音符號」,以強調這不是一種與漢字並行的文字。
  • 漢語拼音資料大全,每天和孩子練一練,漢語拼音全掌握!
    對於剛進入小學的孩子們,最重要的就是要學好拼音,孩子們如果將拼音學好後,學漢字的難度就不大了。學習漢語拼音沒有捷徑可走,每天的拼讀練習必不可少。我們可以根據孩子在學校的學習進度有計劃地進行練習,還是那句話,熟能生巧,勤能補拙,我們一起加油!
  • 漢語拼音是抄的英文字母嗎?不,只是同源
    甚至在發音上漢語拼音和英語也很類似,比較極端的如鋼筆的英語「pen",用漢語拼音和英語發音是完全一樣的!有人對此產生了疑問:漢語拼音是從英文字母借鑑來的嗎?它和英文字母之間是什麼關係?其實,漢語拼音並不是從英文字母借鑑來的。它們之所以相同,是因為它們同樣都源於「拉丁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