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TMD別人家的孩子,老子過的是自己的人生

2020-12-14 李誼之幫

我的一位病友去世了。

4月的一天中午,他趁著家人午休,從樓道的窗口一躍而下。

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的他,海龜博士畢業,是某機關單位的科研骨幹。

他和妻子相戀多年,結婚三年。

就在今年的年初,他們迎來愛情的第一個結晶。

這個原本是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可一切美好,都在那天中午,伴著她妻子午睡的甦醒,戛然而止!

丈夫的突然離世,讓妻子肝腸寸斷,她哭著向我傾訴:

「為什麼是他!」

「為什麼他還是放不下……」

「我以為有了孩子,一切都應該更好的……」

是啊,為什麼?

這麼美好的家庭,他為什麼能決絕地拋棄?

妻子的一句話,給了我答案:

「他一直說: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妻子認識他以來,沒少聽他重複過這句話。

「雖然一直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但他從沒喜歡過這個角色。」

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體系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家庭成員作為個體,擁有多少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個性、個人責任和獨立,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滿足感和自尊心。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勵個人表達,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為保持一致。——蘇珊·福沃德《中毒的父母》

「別人家的孩子」,是許多人的陰影。

他們陰魂不散地充斥著所有人的童年,讓我們不得翻身。

但其實,身為「別人家的孩子」,也並不會輕鬆。

因為強勢地控制和要求,對誰都是一種傷害。

不起床,就被掀開被子罵;

吃飯的姿勢不對,就被狠狠訓斥;

被老師找家長,就被一頓毒打;

一刻不停地學習,即使倦了、累了,也不會獲得任何同情……

「別人都可以,你為什麼不行?」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些都做不到,你以後走上社會更啥也不是……」

總以為,父母只是希望我們拿第一。

但最終卻發現:

父母的要求,永遠不會止於「第一」。

「99分已經是全班最高分了,父母還是因為沒考滿分而訓斥了我!」

在我的「李誼之幫抑鬱互助群」中,一位群友吐槽道。

於是她繼續努力讀書,努力做功課,終於在下次考試中,拿了個滿分。

但父母只是簡單肯定了一下,就繼續說:

「偶爾一次,別驕傲了!你看xxx,人家次次第一,舞蹈還跳得那麼好。人家怎麼什麼都會!」

一句話讓她心灰意冷。

「我之前也跟他們說過想報舞蹈班啊!

他們根本不讓好嘛,嫌我耽誤學習:

『都已經和xxx差那麼遠了,還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似乎只要自己的孩子,不是在所有方面,比所有人都強,就不配獲得他們的認可!

這樣巨大的壓力放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身上,難免不會出問題。

中國青少年抑鬱症患者患者人數,已達3000萬;

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常年穩居世界第一,是這一人群的第一死亡原因;

有16%的中國學生,都曾考慮過自殺;

每年,中國都有有15萬的青少年,死於自殺……

即使完美如董卿,也因為父親曾經的嚴厲,留下了不小的陰影。

以致每每提及當年,她都會忍不住落淚。

年少時的董卿,甚至一度懷疑自己不是父親親生的。

大眾眼中美麗堅強的阿嬌,也是「別人家的孩子」的受害者。

她曾在訪談中坦言:

由於童年時一直被拿來和他人比較,她長大後一直都無法接納和認可自己。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殊不知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代價,是喪失自我。

而一旦一個人喪失了自我,就註定陷入自卑、痛苦和迷茫。

「我還不是為了你好!」

明明已經受傷到痛不欲生了,傷害我們的人,卻永遠不會認為自己有錯。

曾經接觸過這樣一位病友:

她已經重度抑鬱,但仍對母親抱有一點幻想。

在她準備自殺的前夜,她和母親進行了最後一次溝通。

她想通過這次溝通,向母親坦白她的痛苦、掙扎,從而消除他們母女的隔閡。

她想要的,只是一句真誠的「對不起」。

但母親並沒有給她想要的答覆:

「別人的家長不都是這樣麼?怎麼就我不對了?」

她的最後一根心弦,被扯斷了。

悲劇釀成。

而至今,她的母親卻仍舊無法想通,自己到底錯在了哪裡……

客觀來講:

直接導致她的悲劇的,其實並不是她母親的拒絕認錯。

而是她自己無法從父母給她的思想枷鎖中逃脫。

父母以「你啥都不如別人」的方式教育她,

她就以「我啥都不如別人」的思想接受了。

即使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獨立的生活和思想,她也沒有嘗試推翻和轉變過這種想法。

她總習慣性地用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作比較。

而對於自己的長處,她則永遠視而不見。

即使做出成績,她也總會將之歸功於「巧合」、「幸運」,不去承認。

這才是讓她陷入苦海無法脫身的根源!

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做你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遠佔首位,那麼你的人生也將由他們駕馭。——蘇珊·福沃德《中毒的父母》

父母是否能夠意識到他們的錯誤,我們無法控制,也很難改變。

但我們永遠都可以選擇改變自己!

即使在童年時,面對父母的控制,我們太過弱勢,無力反抗。

但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的見識會日漸豐富,思想也會日漸獨立。

成年的我們,其實都擁有足夠力量,去正視和改變自己的問題!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過「假自我」的概念:

相對於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而構建的「真自我」,「假自我」則是以別人的感受為中心而構建的。

每個被要求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形成一個「假自我」。

它是「真自我」最大的敵人,也是最重的枷鎖。

你的所有真實感受,都會被它吞噬或隱藏。

你的所有真實欲望,都會被它壓抑或否定。

這看似並沒什麼,畢竟,誰一輩子不會做些違心的事呢?

但根據阿德勒的理論:

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是為了獲取滿足感。

如果我們內心的真實欲望永遠得不到滿足,那麼我們我們終將失去一切動機。

所以,如果你在前進的方向上,開始感到痛苦、無意義和掙扎,那麼也許你應該停下來探索片刻,傾聽下內心的真實感受!

一直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的你,如果痛苦,可能根本不是因為你做的不夠,反而可能是因為要的太多。

一直被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的你,如果痛苦,也可能根本不是因為你不如他人,而是因為你和錯誤的人,比較了錯誤的地方。

停止自我貶低吧!

請學會對自己說:我已經很棒了!

別再只關注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了吧!

請學會欣賞自己的長處!

當下一次自卑感湧上心頭,我希望你能重新整理思緒,對抗這種荒謬的想法,並勇敢地啐它一口:

去TMD別人家的孩子,老子過的是自己的人生!

相關焦點

  • 老子: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必定經歷過兩次人生的幻滅和重生
    這24個字,深刻又極具內涵,他也其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必定經歷過兩次人生的幻滅和重生,第一次是跳出所謂的「公平陷阱」,第二次是經歷過成功時的全盛,也經歷過失意時的落魄。在這兩次的幻滅以及重生的過程中,我們才會對人性洞察的更深刻。
  • 有一種比較叫「別人家的孩子」,可我也想要「別人家的父母」
    前不久看到這樣一個新聞,南京一名13歲男孩因為爸爸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比,一氣之下就選擇離家出走,並且還給他爸爸留下了一張紙條,好在民警及時將其找回。新聞一出,瞬間就引起網友對「別人家孩子」這個話題的熱議。
  • 去別人家做客,會遇到一些大點的孩子不讓自己的寶寶玩他們的玩具
    去別人家做客,會遇到一些大點的孩子不讓自己的寶寶玩他們的玩具,父母怎麼處理好?有些家裡是獨生子女的孩子,到了三四歲左右對自己的物品很有佔有欲,有時去有這種孩子的家庭做客,小孩就對我們很有敵意,可能覺得寶寶小不想帶他一起玩,還有種趕我們走的意思,反正看情緒讓我們覺得很不舒服,作為寶寶的媽媽,有時覺得心裡很替寶寶委屈,還不能說別人家的孩子什麼,有什麼好的方式來處理嗎?
  • 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唯有用心和堅持
    真的是一步一步走到了現在的模樣,這期間有我經歷過一個不睡哭鬧,而另一個因為要睡哭鬧;也經歷過一個睡著了,另一個扯著嗓子又吼又叫,將另一個吵醒了然後又是一輪的哭鬧;還經歷過無論怎麼哄,小孩就是不睡覺,自己卻困得眼睛都睜不開,還得強撐著。等等等的經歷,現在回想起來,還是一把辛酸淚。
  • 孩子總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媽媽」,如何讓他們接納自己的家規?
    如今,孩子們又常常說「你看看別人媽媽多溫柔」、「你看看別人家裡就沒那麼嚴格」……當我們的育兒方式或是家規與其他家庭有所不同,而這種差異讓孩子感到困惑甚至不滿時,我們需要放棄自己的原則嗎?我不拿你跟別的孩子比較,你也不要拿我和別的媽媽比較為人父母后,其實完全能理解父輩當年為何愛拿我們去和別家的孩子比較了。
  • 《紅樓夢》裡賈母為何總是誇讚別人家的孩子?
    作者:韓雪麗中國的家庭裡,對自己的孩子,都是百般挑剔,恨不得他們成龍成鳳,哪怕成了,也想著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總是感覺不夠好。可是別人家的孩子,倒是時不時掛在嘴邊誇幾句。薛家合家而到,總感覺不太合理,明明京裡有房舍,不去住,娘家好幾房在京裡,就算親二哥王子騰外任,可是家族還在,還有幾房在此,總能料理族中事務,王家要多大的臉,讓自己家出嫁的女兒,投靠另一個出嫁女。(薛寶琴)反正薛家帶來了一個牡丹花樣的薛寶釵,才貌雙全,性格還好,情商還高,有些完美。
  • 老子說「人過40,二不碰,三不動,四不換」啥道理?道出人生天機
    《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博士曾經說過:假如我們把世界上每一本書都燒掉只留一部,那應該就是《老子道德經》。有的人活了大半輩子,就在最關鍵的時候,做錯了事情,剩下的人生便在苦難中度過,有些天道玄機,不可違背,順之則昌,逆之則災,這便是老子的智慧。
  • 老子生平(一):出世與入世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記·老子列傳》[生於春秋末,官在周朝都】 了解一個人的思想必須要了解他的生平,他生活的時代,他追求的人生,他的所遇所感所選。
  • 5歲孩子去別人家玩,偷偷拿了別人的玩具,作為家長該怎麼做
    看到這個問題,大多數父母一上來就是問孩子:為什麼要拿別人家的玩具;弄清楚原因之後,告訴孩子這是偷竊行為,是不對的;最後帶著孩子歸還並道歉,甚至有些父母還要懲罰孩子。而等孩子非常著急的時候,父母假裝詢問家裡發現不知名的玩具(前幾天從別人家拿回來的那個),等孩子如實告訴玩具的來源之後(其實你早就發現並知道),父母順勢而為告訴孩子: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位小朋友丟了自己的玩具,這幾天豈不是很著急?該怎麼辦呢。接下來就是我們想要的,但卻是孩子主動要求的結果:歸還玩具。
  • 「別人的孩子會背詩認字」 那些人生開掛的孩子,都做對了什麼?
    文:育娃的璇璣一位母親說:「我孩子要上幼兒園了,可記憶力特別差,該怎麼辦?看到別人家那些優秀的同齡孩子,會背古詩,看動畫片會認字……心裡就特別的著急。」那些人生開掛的孩子,都做對了什麼?老巴肯定不願意,別人都風光上大學,自己只能做個皮鞋匠。從這裡他開始盤算:怎麼沒有大學錄取通知,還能有大學可上?他不停思考,終於想到了好主意。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創辦了一所個性化的大學。在這裡很多學渣找到了自己的特長,畢業後在各行各業做出了優秀的成績。
  • 自家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欺負、被親戚家孩子欺負時,家長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欺負,這種情況處理起來家長可以拿理來說話,不畏手畏腳;第二、孩子被親戚家孩子欺負,這種情況處理起來就有所顧及,這不僅要顧及到理,還要顧及到情了。這樣的案例在網上一搜,還真是不少,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家長們這樣失去理智,暴力對待別人家孩子呢?護犢子、自私、我們家鄉管這種叫「沒得名堂」自己家孩子是寶,別人家孩子就是草?這樣的行為肯定是不對的,傷人傷己,傷人:傷害了別人家孩子,傷己:對自己家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
  • 生活是自己的,不是過給別人看的
    1、生活是自己,不是過給別人看的生活是自己的,不是過給別人看的。做人,千萬不要仰慕別人的生活,因為自己亦是他人的風景。生活中,不要仰望別人的生活,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更不要在意別人的目光,別人的評價,你就是你自己,獨一無二的自己。
  • 「怎樣教育別人的孩子」,每個家長都很懂!遇到自家孩子就完蛋!
    愛麗絲·米勒有句話,很扎心:「每個人都知道該怎樣去教育別人的孩子。」別人的孩子存在什麼問題、如何處理,他們都能侃侃而談;如果問題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呢?我們不僅無法像對待朋友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甚至無法像對待「隔壁老王的孩子」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換句話說就是:別人的孩子,總是比自己的孩子好教育。朋友的孩子遇到了問題,多數家長都可以支招;而且因為置身事外,經常能說到點子上。比如,孩子成績下降了,朋友著急上火,你會勸他:「成績波動,正常現象,沒有低谷,哪來高峰?
  • 為何孩子在你眼裡總贏不了,父母找的「別人家孩子」,讓他怎麼贏
    面對孩子的控訴,媽媽是怎麼回應的呢?沒有反思,反而是找了各種理由,什麼我是為你好,我這麼打擊是怕你驕傲。更過分的是還讓孩子自己去反思,媽媽給定的目標她是否完成了。最後孩子鼓起勇氣的溝通以失敗告終,只能抹著眼淚走下臺。就像這個小姑娘的媽媽,她看不見自己家孩子的努力,就算孩子已經和她正面溝通了,讓她看一看自己,不要看別人家的孩子,家長還是會有一套又一套的說辭。
  • 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真正理解了這句話,人生會一帆風順
    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就該人生悲觀了呢?當然不是,正因為此,我們才更因該對未來充滿希望,以為有希望才會有動力,有希望,希望之光才能夠幫助我們走出黑暗,奔向黎明。這實際上就是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這一思想,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實踐中一以貫之,那麼它就能夠幫助我們的人生走向一帆風順。
  • 你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正一步步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前幾天,瀏覽過這樣一則新聞,新聞的標題觸目驚心:抑鬱症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繼癌症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疾病。當下孩子的心理健康越來越被社會所聚焦。社會飛速發展,生活條件越發優越,當下的孩子,從生活條件上看起來是幸福的。
  • 舒服的人生,往往藏在這3件事裡,越早去做,越容易活得舒服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過得舒服,活得輕鬆。實際上,得償所願者只是少數人。原因在於大多數人懂得如何過去做,卻做不到。舒服的人生,往往藏在這3件事裡。1不活在別人的眼裡,學會取悅自己。生活不是數學題,沒有標準答案;生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人生之所以有意義,恰恰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各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自己的日子別人沒法代替你。別人的生活再光鮮亮麗,也與你無關,自己過得開心才最重要。
  • 「我要怎樣,才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孩子一句話,家長陷入沉思
    「別人家的孩子」總是被拿來和自己比較,而且總是比自己優秀…… 在我們身邊,甚至可能是我們自己,從小都或多或少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家長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在各個方面壓過我們一頭,搞得我們逐漸失去了動力去上進。 然而長大以後,走上職場,卻發現處處透漏著自卑,然後惡性循環。
  • 孩子被欺負,我們可以管教別人家的孩子嗎?
    循聲望去,你的孩子正在和另一個孩子為他們視若珍寶的翻鬥車進行爭鬥!此時,你可能會被「超級父母」的身份驅使,去拯救你的寶寶和他的玩具。而另一個孩子的父母卻不在場……這是一個很常見的情況,但也同時出現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可以去管教別人家的孩子嗎?
  • 老子:真正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不是金錢和權力,而是這種思維方式
    常人做事的思維是:先掂量下自己手裡有什麼,再考慮要不要做這件事情。但丁元英提倡的做事的本質思維是……先把事情列為目標,再去配置資源,看看自己手裡現有哪些資源,哪些可以再努力努力。如果不夠,去撬動其他方面的資源,直到把事情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