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病友去世了。
4月的一天中午,他趁著家人午休,從樓道的窗口一躍而下。
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的他,海龜博士畢業,是某機關單位的科研骨幹。
他和妻子相戀多年,結婚三年。
就在今年的年初,他們迎來愛情的第一個結晶。
這個原本是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可一切美好,都在那天中午,伴著她妻子午睡的甦醒,戛然而止!
丈夫的突然離世,讓妻子肝腸寸斷,她哭著向我傾訴:
「為什麼是他!」
「為什麼他還是放不下……」
「我以為有了孩子,一切都應該更好的……」
是啊,為什麼?
這麼美好的家庭,他為什麼能決絕地拋棄?
妻子的一句話,給了我答案:
「他一直說: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妻子認識他以來,沒少聽他重複過這句話。
「雖然一直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但他從沒喜歡過這個角色。」
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體系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家庭成員作為個體,擁有多少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個性、個人責任和獨立,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滿足感和自尊心。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勵個人表達,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為保持一致。——蘇珊·福沃德《中毒的父母》
「別人家的孩子」,是許多人的陰影。
他們陰魂不散地充斥著所有人的童年,讓我們不得翻身。
但其實,身為「別人家的孩子」,也並不會輕鬆。
因為強勢地控制和要求,對誰都是一種傷害。
不起床,就被掀開被子罵;
吃飯的姿勢不對,就被狠狠訓斥;
被老師找家長,就被一頓毒打;
一刻不停地學習,即使倦了、累了,也不會獲得任何同情……
「別人都可以,你為什麼不行?」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這些都做不到,你以後走上社會更啥也不是……」
總以為,父母只是希望我們拿第一。
但最終卻發現:
父母的要求,永遠不會止於「第一」。
「99分已經是全班最高分了,父母還是因為沒考滿分而訓斥了我!」
在我的「李誼之幫抑鬱互助群」中,一位群友吐槽道。
於是她繼續努力讀書,努力做功課,終於在下次考試中,拿了個滿分。
但父母只是簡單肯定了一下,就繼續說:
「偶爾一次,別驕傲了!你看xxx,人家次次第一,舞蹈還跳得那麼好。人家怎麼什麼都會!」
一句話讓她心灰意冷。
「我之前也跟他們說過想報舞蹈班啊!
他們根本不讓好嘛,嫌我耽誤學習:
『都已經和xxx差那麼遠了,還不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似乎只要自己的孩子,不是在所有方面,比所有人都強,就不配獲得他們的認可!
這樣巨大的壓力放在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身上,難免不會出問題。
中國青少年抑鬱症患者患者人數,已達3000萬;
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常年穩居世界第一,是這一人群的第一死亡原因;
有16%的中國學生,都曾考慮過自殺;
每年,中國都有有15萬的青少年,死於自殺……
即使完美如董卿,也因為父親曾經的嚴厲,留下了不小的陰影。
以致每每提及當年,她都會忍不住落淚。
年少時的董卿,甚至一度懷疑自己不是父親親生的。
大眾眼中美麗堅強的阿嬌,也是「別人家的孩子」的受害者。
她曾在訪談中坦言:
由於童年時一直被拿來和他人比較,她長大後一直都無法接納和認可自己。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殊不知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代價,是喪失自我。
而一旦一個人喪失了自我,就註定陷入自卑、痛苦和迷茫。
「我還不是為了你好!」
明明已經受傷到痛不欲生了,傷害我們的人,卻永遠不會認為自己有錯。
曾經接觸過這樣一位病友:
她已經重度抑鬱,但仍對母親抱有一點幻想。
在她準備自殺的前夜,她和母親進行了最後一次溝通。
她想通過這次溝通,向母親坦白她的痛苦、掙扎,從而消除他們母女的隔閡。
她想要的,只是一句真誠的「對不起」。
但母親並沒有給她想要的答覆:
「別人的家長不都是這樣麼?怎麼就我不對了?」
她的最後一根心弦,被扯斷了。
悲劇釀成。
而至今,她的母親卻仍舊無法想通,自己到底錯在了哪裡……
客觀來講:
直接導致她的悲劇的,其實並不是她母親的拒絕認錯。
而是她自己無法從父母給她的思想枷鎖中逃脫。
父母以「你啥都不如別人」的方式教育她,
她就以「我啥都不如別人」的思想接受了。
即使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獨立的生活和思想,她也沒有嘗試推翻和轉變過這種想法。
她總習慣性地用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作比較。
而對於自己的長處,她則永遠視而不見。
即使做出成績,她也總會將之歸功於「巧合」、「幸運」,不去承認。
這才是讓她陷入苦海無法脫身的根源!
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做你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遠佔首位,那麼你的人生也將由他們駕馭。——蘇珊·福沃德《中毒的父母》
父母是否能夠意識到他們的錯誤,我們無法控制,也很難改變。
但我們永遠都可以選擇改變自己!
即使在童年時,面對父母的控制,我們太過弱勢,無力反抗。
但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的見識會日漸豐富,思想也會日漸獨立。
成年的我們,其實都擁有足夠力量,去正視和改變自己的問題!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過「假自我」的概念:
相對於以自己的感受為中心而構建的「真自我」,「假自我」則是以別人的感受為中心而構建的。
每個被要求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形成一個「假自我」。
它是「真自我」最大的敵人,也是最重的枷鎖。
你的所有真實感受,都會被它吞噬或隱藏。
你的所有真實欲望,都會被它壓抑或否定。
這看似並沒什麼,畢竟,誰一輩子不會做些違心的事呢?
但根據阿德勒的理論:
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是為了獲取滿足感。
如果我們內心的真實欲望永遠得不到滿足,那麼我們我們終將失去一切動機。
所以,如果你在前進的方向上,開始感到痛苦、無意義和掙扎,那麼也許你應該停下來探索片刻,傾聽下內心的真實感受!
一直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的你,如果痛苦,可能根本不是因為你做的不夠,反而可能是因為要的太多。
一直被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的你,如果痛苦,也可能根本不是因為你不如他人,而是因為你和錯誤的人,比較了錯誤的地方。
停止自我貶低吧!
請學會對自己說:我已經很棒了!
別再只關注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了吧!
請學會欣賞自己的長處!
當下一次自卑感湧上心頭,我希望你能重新整理思緒,對抗這種荒謬的想法,並勇敢地啐它一口:
去TMD別人家的孩子,老子過的是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