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珍檔丨張獻忠李自成在鹽道上殺得轟轟烈烈

2020-12-24 上遊新聞

起風了,山在響,如傾如訴,如歌如泣。

明末,天下大亂,梟雄稱霸,烽煙四起。

還是在大明朝萬曆三十年(1606年)九月,在陝西出生了兩位把明王朝攪得天翻地覆直至滅亡的人,一個是定邊縣的張獻忠,生於9月18日;一個是榆林米脂的李自成,生於9月22日,兩人生日僅相差5天。後來,張獻忠建立過大西政權,李自成建立過大順政權。

兩人都曾在鹽道上殺得轟轟烈烈。

歷史,就是這樣總存在驚人的巧合。

先從這早出生5天的張獻忠說起。

張獻忠,是個很具傳奇性的人物,有很多奇聞異事,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寶、掩旗息鼓等故事。關於這個人物在史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比如曾經被薰染為「殺人狂」「殺人魔王」,「八大王洗四川」就是最廣泛的傳說。

張獻忠起義圖

戰爭,意味著大量的殺戮,從而導致人口減少。明末清初四川地區爆發了太多的戰爭,以至於四川人口大量減少,跟「清洗」過一樣,但這筆帳全算在張獻忠身上,也有失公允。特別是史料的匱乏,連張獻忠到底是三次還是五次入川都存在爭議,所以至於具體的死亡人數,更沒法考證。

有史料記載的是,張獻忠的起義軍轉戰全國,殺入大寧縣城,兵馬在鹽道之上進進出出多次。

第一次是明崇禎七年(1634)二月,張獻忠率部轉戰陝西漢中,後由湖北房縣、竹山縣入大寧,攻大寧鹽場後直趨縣城,殺知縣高日臨。

這一戰,打的很壯烈。

當時的知縣高日臨,作為地方官員,聽聞義軍來犯,自當安民守城。

一個官逼民反,帶領義軍為追求自己的期望而戰;一個守土有責,帶領官兵民眾為守衛自己家園而戰。現在看來,不能簡單的用「好」與「壞」,「官」與「匪」來判斷,戰爭的成因太複雜,無法簡單劃類區分。

受苦流血的還是普通民眾,也有英雄豪傑。

這一戰中,高日臨英勇慷慨。

清光緒版《大寧縣誌》記載:

……知縣高日臨見勢,弱不能守,齧指書牒乞援上官,率眾御之北門。兵敗被執,大罵不屈,賊碎其體,焚之。

高日臨見敵兵來勢兇猛,而縣城守軍無法禦敵,一邊咬破手指寫血書加急求援,一邊率領兵民在北門防禦戰鬥。現在的巫溪老縣城還保留著曾經的北門城牆,石磚冰冷。這高知縣兵敗之後被張獻忠的士兵俘虜,慷慨激昂,高聲大罵,最終被「碎其體」而焚燒就義。

一百年前的巫溪北門及碼頭

高日臨不僅英勇,還有謀略。《大寧縣誌》引《高侯忠烈碑》記:

是春初旬,寇直犯寧鹽廠,侯早膳鄉兵,拒險設隘,設奇發伏,果獲奸細,數酋前衝授首。無奈賊勢益獗,侯方請救請餉,僅得民兵百餘,不知賊屠井場而長驅直抵縣矣。

寧廠鹽場到縣城,僅大寧河水道和岸邊險峻狹窄的鹽道,高日臨根據地勢設立關隘,埋伏奇兵,果然抓獲了張獻忠派來的探子細作,還斬獲了幾位將領的首級。但義軍人數眾多,戰鬥力是縣城守兵無法抵禦的,求援又僅僅得到民兵一百多人,只能落得個血戰被俘的下場。

而這張獻忠沿著鹽道殺來,看準的不是大寧縣小小的縣城,而是富裕的寧廠鹽場,所以在這裡「屠井場」。

那一日,寧廠一定血流成河,哀嚎聲聲。

鹽商也好,鹽民也罷,辛辛苦苦賺取的白花花銀子,起早貪黑熬煮的白花花食鹽,都被張獻忠手下的將士們搶去充了軍資。

在這裡嘗到鹽利好處的張獻忠雖然四處徵戰,卻一直惦記著這大寧。

崇禎十二年(1639年)八月,張獻忠領兵再次入川,在湯家壩(現巫溪土城鎮)大勝官兵,隨後轉戰於興山、太平(今四川萬源)等縣。平賊將軍左良玉和明都督鄭從簡手下副將張應元、汪之鳳、賀人龍、李國奇等多路人馬率軍圍追堵截。

這期間,張獻忠被左良玉大敗於太平縣瑪瑙山,不得不和另一位農民軍將領羅汝才會合在一起。

明末的農民起義將領受「水滸」影響很大,所以基本都有自己的綽號,比如張獻忠號稱「八大王」,李自成開始稱「闖將」,後稱「闖王」,這羅汝才則被稱為「曹操」,野史上稱他為人狡詐多謀,反覆無常。羅汝才是陝西延安人,出生年月不詳,是農民軍三十六營將領之一。

第二年五月,石柱著名女將秦良玉與羅汝才大戰於夔州。這一戰羅汝才敗得有些慘,手下一千多人被斬了首級,還連軍中大纛都被搶走,只得從夔州逃入大寧縣。

《明史》記載:……總兵官賀人龍等分道逐賊,敗之,羅汝才走大寧。

《蜀碧》記載:時督師楊嗣昌下檄曰:賊東走大寧、大昌,由夷陵下荊襄者我當之;西走紫興、房竹入秦者,左良玉當之;伺四川走夔門,邵捷春當之……

四面八方都部署了軍隊,要致羅汝才於死地。

這羅汝才東奔西躲,後因與張獻忠不和,改投了李自成,又被李自成所殺。《明史》的撰寫者也有勢利之心,沒跳出「成王敗寇」的世俗規則,就是寫「賊」也只寫當了「皇帝」的「賊」,所以《明史﹒名賊列傳》只寫了李自成和張獻忠,而沒有羅汝才。其實,李自成兵敗之後投奔張獻忠,險些喪命,是羅汝才救了李自成。張獻忠兵敗之後投奔李自成,也險些被殺,是羅汝才私下送他五百人馬,將張獻忠放了出去。李自成潼關遇伏,羅汝才鼓動各部與他一起前去搭救。李自成與張獻忠講的是霸道,以力服人,脅迫各部聽從自己的指揮;羅汝才是以德服人,講究江湖道義。羅汝才的人緣挺好,在「流賊」裡很有號召力。沒有羅汝才,張獻忠不敢反了谷城,沒有羅汝才李自成也聚合不起百萬大軍。從某種角度講,在高迎祥死後,羅汝才才是明末農民軍的核心人物,後落得個被李自成所殺的下場,也算是一種悲哀。

繼續說回張獻忠,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又一次揮師入川,殺入大寧縣。

這次的大寧縣,擔任知縣的是嶽農壇,陝西鳳翔人,能文能武,在兩年前的崇禎壬午年,也就是公元1642年,「由學博任大寧知事」。這時候的明朝,天下大亂,前途堪憂,嶽知事也算是臨危受命,這大寧古城「地左楚而右秦,勢逮傾危,寇內張而外李」,國運和個人命運都堪憂。

然而嶽農壇雖為文弱書生,卻一身戎裝,鎧甲披身,手持利劍,「修武備而民亦知兵……戰罷催耕,不許農桑有失」,一邊積極引導軍民積極備戰保衛家園,一邊發展生產提高物資儲備。

甲申巨變。

公元1644年,這年是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大明首都北京,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滅亡;這年還是順治元年,清軍入關,大肆屠殺、強姦、縱火、搶掠,也被稱為「甲申國難」。同樣是這一年裡,李自成建立大順王朝,號永昌元年,張獻忠建立大西王朝,號大順元年。

家國巨變,嶽農壇憂心忡忡。

這年正月,張獻忠的大軍再次殺來,嶽農壇放下春節暖熱的酒碗,提刀披掛上陣。

國破家亡,外無援軍,敵兵強大,嶽農壇明知不敵,也要為職責而戰。

敵眾我寡的抵抗,其結局可想而知。嶽農壇雖然只在大寧縣擔任不足三年的知事,卻如前面的高日臨一樣,是位英雄豪傑。

那日他的赴死,充滿了儀式感,讓人悲壯嘆息。

《大寧縣誌》記載:

……壇力難支,乃冠帶殉身,北謝君恩,從容就義,投泮水死……

硝煙滾滾,嶽知事久戰力乏,穿上自己的官服,對著北方大明王朝的都城跪拜焚香。神情坦然,他知道自己今日只能以死報國,又不願像高日臨一樣,遭敵兵俘虜受辱,於是跳入泮水(泮水:古代學宮前的水池,形狀如半月)之中,從容赴死。

再說這張獻忠,第二次佔領大寧縣城,繼續揮鞭直逼夔州。僅僅幾天時間,就攻破夔門,二月攻萬縣,後因長江水漲,屯兵忠州葫蘆壩。五月,40萬起義大軍從忠州朔江西上,步兵行左岸,騎兵行右岸,水軍由江中押糧。時四川巡撫陳士奇令部將趙榮貴守梁山(今梁平縣),分守道劉齡長與涪陵知州馮良謨、參將曾英守涪州,扼烏江與長江要口。六月上旬,起義軍逼梁山,趙榮貴望風披靡;六月八日,起義軍從烏江東岸突破,攻下涪州城,追敵至望州關,傷曾英頭部,後隻身逃脫,劉齡長等敗退川南;六月十一日,起義軍水陸兩路起程,分進重慶和南川、綦江……

張獻忠這位亂世梟雄,但最終在西充鳳凰山抗擊清兵的戰鬥中被流箭射中而亡。

如其他的傳奇一樣,張獻忠在這裡也留下了太多的未解之謎。在20世紀90年代,當地人在巫溪徐家鎮肖家坡山洞中發現一石刻:

此洞神秘天下無,風光絕秘最突出;

千孔萬穴知多少,勝過天門八卦圖。

落款「張獻忠,崇禎八年」。詩為直排豎寫,每句分兩行,頭行四個字,二行三個字,無標點,字體隸書,陰刻。前面說過,縣誌記錄張獻忠第一次進入大寧縣是崇禎七年,這裡落款崇禎八年,又留下懸疑待解。

巫溪徐家鎮肖家坡石刻 圖片來自巫溪網(攝影:肖治)

再說說比張獻忠晚出生五天的李自成。

李闖王的起義軍也曾多次在鹽道上出入。崇禎七年(1634年),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部見明軍雲集,誤入興安(今陝西省安康市)車箱峽(今陝西省平利縣老縣鎮)。峽谷之中為古棧道,四面山勢險峻,易入難出,唯一出口為明軍所截,情勢危殆,李自成用顧君恩之計,賄賂陳奇瑜左右人士,向官兵詐降。陳奇瑜釋放李自成等人,派50多名安撫官,將農民軍遣送回籍,一出峽谷,李自成立刻殺安撫官再舉戰旗。

崇禎十三年二月(1640年),李自成軍又在奉節魚腹山失利,為避實就虛,走大寧、竹山鹽道,返回陝南,再次潛伏在商雒山(今陝西商縣東南)中。也是在這之後,李自成的軍隊在商雒山中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的政策,打出「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

李自成後來殺入了北京城,結束了明王朝,可沒過多久自己也以失敗告終。

李自成起義失敗之後,手下的部將開始各自為陣,賀珍、李來享、袁宗第、郝搖旗、王光興、劉體純等人在巫山、大寧、夔州、竹山、建始等地,改變原有政策,聯合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南明政權,打出「抵制清兵」的旗號,堅持抗擊清兵長達21年,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夔東十三家」,又稱為「川東十三家」或「夔四家」。這「十三家」不太準確,實有16個營兵力,人數達到20多萬,推舉劉體純、王光興主持軍務,劃分防區,分據川東、鄂西諸山中,邊務農邊練兵,常出奇兵襲擊南下清軍。

夔東十三家控制版圖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這「夔東十三家」接受了南明永曆政權的冊封,賀珍駐大寧縣,為岐侯;袁宗第駐大昌縣(今巫山大昌鎮),為靖國公;郝搖旗駐湖北房縣羊角寨,為益國公;李來亨駐湖北興山縣七連坪,為臨國公……

各有各的勢力,各有各的封號。

單說這駐紮在大寧縣的賀珍。

賀珍原來是明朝官員,後來投降李自成,成為大順軍的一名主將,勇猛無比。在走上反清道路後,所率軍隊活躍在大寧縣,被南明永曆帝欽命為「提督川陝楚豫恢剿兵馬行招討事、拄震虜將軍印、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少師歧侯」。加封一大串讓人頭暈目眩的職務,足可見南明政權對於這支反清力量的重視。

在清光緒版《大寧縣誌》裡,編修者維持了所謂的正統思想,對賀珍的描述很有意思:

……憧憧往來,迄無寧日。殆丙戊(順治二年,即1646年),闖孽賀珍由漢中竄入大寧,永曆年,假故明封號稱歧侯,收拾人心,藉以自固,設險負隅,頗知與民休息,故大難之後,尚有遺黎,珍之力也。

清朝的編修者,對「反清復明」的賀珍只能打上「闖孽」的烙印,卻在文中暗含褒揚之意,認為在戰亂頻繁之時,還能讓民眾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存有餘糧,實為賀珍之功勞。

在如今寧廠古鎮的龍君廟遺址,曾經有一塊石碑,記錄了當初賀珍在這裡修繕龍池,復建廟宇的過程,光緒《大寧縣誌》和道光《夔州府志》中均有記錄。《碑記》由一個叫毛壽登的人所撰,當時被南明永曆政權授予了「總督湖北兼制川東、興、漢、南陽等處地力一各路恢剿兵馬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介都御史」的官權,實際上已成為「夔東十三家」各路兵馬之監督聯絡官,不時往來於各軍營之中,所以對於賀珍在大寧鹽場的所作所為可謂瞭若指掌,他的《碑記》所記錄情況有很大的可信度。

從戰略上來講,巫巴山地位於長江三峽地區東北部,巍峨雄渾的大巫山與北面橫亙起伏的大巴山連成一片,地勢險峻,易守難攻。賀珍、劉體純、李來亨等人兵敗之後均先後率眾進入這一區域,除了利於與強大的清軍周旋作戰的軍事戰略考慮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可以仰仗以大寧鹽廠為中心所生發的鹽業經濟而長期屯守,與清廷對壘。賀珍駐守寧廠,修葺龍君廟的本意,乃是希望鹽場能由此繼續得到龍神的保護,不至於因雨水過多而衝淡滷源,或因洪水泛濫而使鹽場受損,以此提高產量,增加鹽稅。

自賀珍駐屯該地後,樹起「反清復明」的旗號,招撫四方流民,一時間百廢俱興。

特別是為振興鹽業經濟,賀珍革除明代鹽法弊端,免掉鹽戶所納課稅,而民眾所交租賦,亦僅僅徵收原定份額的十分之一。同時,實行「官營專賣」的鹽業政策,直接組織掌控。賀珍還特別認識到:湧流不絕的寶源山鹽泉,是進行軍事儲備的經濟來源,為求得龍神的保護,進一步把鹽業經濟搞活,考慮到龍君廟祭祀不豐,而廟旁又多汙穢雜物,所以對龍君廟加以整飭,把住在廟旁的居民搬遷到遠處,並在廟前建起一座十分耀眼的牌坊。到了辛丑年(順治十八年, 1661年),賀珍又在原來的規模上,再次對龍君廟進行了整修,並在廟前新建樓閣,使得龍君廟中香火旺盛,四方香客湮祀不絕,成為寧廠一大遊覽勝地。

賀珍治理鹽場,除了採取「減賦免稅」與民休息的政策外,還對內以督促當地農耕民眾操練軍事作為根本;對外把救援南明永曆王朝,共舉滅清之事作為大業。

由此可見,賀珍所為,絕不是為了偏安一隅,而是想憑藉鹽業經濟的振興以圖富強,伺機出兵以「勤王滅虜」。

所以,毛壽登把賀珍比作「昔管子治齊」,把治理鹽場的作為與春秋時期管子為齊桓公治理齊國相提並論,稱頌「公之心,視天下如一家,視朝廷如一身」。毛壽登所寫,不乏溢美之辭,但卻從中可感知到當年賀珍所為確實非同一般,其治理大寧鹽場所帶動的鹽業經濟,在義軍以巫巴山地作為根據地與清廷斡旋作戰長達十餘年的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

明末清初,整個三峽一直籠罩在戰爭之中,各鹽場的鹽民為躲避戰亂,紛紛棄井、灶逃亡,井灶銳減,幾近倒閉。據《雲陽縣·鹽業志》和民國《雲陽縣誌》載:

明末清初,復因戰亂,灶毀人逃,直到順治中期,灶民漸歸,恢復生產,產量極微。

崇禎甲申,張獻忠入蜀後,姚、黃、餘、李相繼為亂,士民逃亡,乙巳(1665年)僅存灶戶十二。」逃亡潮迅速波及全省鹽業,民國《四川鹽政史》云:「川省鹽場始於秦代而盛於唐宋,明末清初復敗於張獻忠之亂,幾致全毀,清之中葉乃逐漸興復,降至清末於焉大盛,竟超歷代而上之。

民國《四川鹽政史》載:

川鹽在明以前,井灶似皆國有,招募灶丁以煎之,其煎鹽之多寡,應募之手續,必有規定,惜書史未能詳載,無可考焉。自張獻忠屠戮後,鹽灶湮廢,聽民開辦,遂為民產。其初尚無限制……。

可見這場戰爭之後,鹽業生產開始由官辦改為了民辦。不過,「敗於張獻忠之亂」這一說法有失公允,戰爭造成的破壞是一個複雜的話題,不能簡單地歸咎於某一方。

三峽鹽業研究者劉衛國在其《渝東鹽業與古代戰爭》一文中認為,歷代的農民起義都是由官逼民反而引發的,所以,官府的橫徵暴斂致使民不聊生。發生在巫溪境內的一場起義軍與官軍的戰鬥更能說明這一問題:清嘉慶年間,在豫、鄂、川、陝、甘 5省爆發的反抗清王朝的白蓮教農民起義,曾在渝東的大寧、奉節、雲陽、開縣、達縣一帶活動。嘉慶元年(1796年),湖北白蓮教起義軍由房縣進入大寧一碗泉、烏龍溪等地,當地民眾紛紛響應……在義軍累遭挫敗、損失慘重的情況下,民眾卻蜂擁加入義軍。充分說明,官府的橫徵暴斂已激起了民眾的極大義憤,起義之舉乃民心所向。

這裡說的白蓮教農民起義,是清朝中期發生的規模最大的一場農民起義戰爭。白蓮教作為明清時期主要的秘密宗教,崇奉「無生老母」與「彌勒佛」,宣揚彌勒佛未來會「改造世界」的傳說,並以「教中所獲資財,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難相死,不持一錢可周行天下」等平均、互助思想,從而迅速在民間流行,參加人員眾多。

在白蓮教舉起「反清復明」大旗之後,規模迅速壯大,鼎盛時期達到十多萬人,轉戰五省。在大寧縣,老木園(今巫溪天元鄉)人陳崇德,在湖北襄陽白蓮教起義軍進入大寧縣後,號召教民響應起義,後成為清嘉慶年間大寧縣白蓮教起義軍著名首領。

嘉慶二年(1797年)二月,陳崇德率義軍一千餘人駐紮在大寧縣九龍池,縣城指日可下。清朝廷聞報後十分惶恐,派成都將軍觀成率大軍到大寧縣,知縣鍾蓮派「義勇」作嚮導,引兵圍剿。陳崇德率部突圍後和活躍在洪仙巖的另一支義軍匯合。官兵追剿至洗沙溪、回龍寺等處,燒房焚糧,斷絕義軍糧草。陳崇德率義軍奮勇抵抗,官兵四面連營進行圍困,並用火炮攻佔轎頂山關卡。情況危急,陳崇德派員急請外援。正在達縣、東鄉(今四川萬源)會師進行整編的川鄂兩省各路義軍聞訊,在八路兵馬總指揮王聰兒率領下,於閏六月從不同方向分赴大寧,協同抗擊清兵。清軍分兵作戰,陳崇德之圍得到了緩解,各路義軍接連出擊,屢挫清軍。

嘉慶三年(1798年)三月,留駐大寧的幾支義軍,被官兵、鄉勇圍剿,連吃敗仗,已經是苟延殘喘了。起義軍所佔踞的老木園再次遭重兵圍困,陳崇德面對危局,鼓勵義軍堅守陣地。四月,官兵由三道埡進攻,焚其外圍木城,進攻老木園山頂,起義軍以擂木炮石奮勇抵抗。清軍連續組織重兵攻打,起義軍彈盡糧絕。危急中,陳崇德率眾墜巖跳澗,連夜突圍。觀成、劉君輔督兵追剿至桃木坪兩面夾攻,陳崇德率殘部拼死抵抗,奈何清軍兵強馬壯,起義軍將士全部陣亡。面對殘局,只能仰天長嘆的陳崇德在兄弟們的白骨鮮血中自剌身亡。

僥倖逃脫的大寧白蓮教義軍餘部憤激振師,堅持鬥爭,一直到嘉慶七年,最終被清軍血腥鎮壓下去。

整個白蓮教起義持續近10年,耗費了清朝政府16省的數十萬軍力,並導致十餘名提督、總兵等高級武官及副將以下400餘名中級武官陣亡,清朝前後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於5年的財政收入,國庫為之一空。

秦巴山地地廣人稀,山勢陡峭,便於躲避;又有富足鹽稅之利,便於生存。歷朝歷代,都是起義大軍活躍之地。

白蓮教之後,紅巾軍、太平軍、捻軍,你來我往,血雨腥風。

你方唱罷我登場,鹽道上熱鬧依舊。

清朝滅亡,民國初立,四川進入軍閥防區割據時期,三峽各主要鹽場,成為軍閥部隊紛爭之地。各軍在鹽場巧立名目,徵收稅款,自訂章程,辦理鹽務,而且官府不能過問。僅大寧鹽廠,就先後有幾十家駐軍機構徵收鹽稅,鹽民苦不堪言。

民國二年(1913年),縣知事廖敬中聽聞袁世凱部將張鍅軍殺來,掛印潛逃。

民國五年(1916年)7月15日,護國軍派李鳴九部進入巫溪縣城。

民國六年(1917年)春,豫軍王安瀾部潰退巫溪,無軍餉便滋擾民眾,被李少康、劉世林率領鄉團趕出境內。同年,豫鄂聯軍駐防巫溪,想方設法籌集軍餉,徵收稅務。

民國七年(1918年),川軍但懋辛率軍到巫溪驅逐豫鄂聯軍。駐巫豫軍陳金祥部撤離時,放火焚燒了寧廠鎮衡家澗房屋數十家。

第二年,改編川南緝私營二連兩個排駐大寧廠;川軍第一軍第二混成旅駐防巫溪;4月,川軍第二軍第二師為爭奪鹽稅,出兵佔據第一軍大寧廠防地。

再後一年,靖國聯軍黃復生、盧師諦所部進駐巫溪。

再到1926年,楊森委派部屬周子高為軍長,同川東防區一柴姓營長率領300餘人進駐巫溪,拼命搜刮民財,招兵買馬。

……

兵來兵往,每一撥都衝著富足的鹽利而來。

槍炮無情,痛苦的,始終是萬千鹽民。

原標題:張獻忠李自成在鹽道上殺得轟轟烈烈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神話傳說李自成、張獻忠是哪個神仙下凡轉世?
    那麼明末李自成、張獻忠又是哪個神仙下凡轉世呢?《明史》這樣記載: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父守忠,無子,禱於華山,夢神告曰:「以破軍星為若子。」已,生自成。李自成是陝西米脂縣人,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懷遠堡李繼遷寨。父親李守忠,苦於沒有孩子,就去華山祈福,夢中山神告訴他說:我送上破軍星做你的兒子。後來,果然生下了李自成。看來李自成是破軍星轉世。
  • 明末就是部《水滸傳》,當李自成殺了「吳用」那一刻,他敗局已定
    闖將李自成是「宋江」,八大王張獻忠是「盧俊義」,曹操羅汝才是「吳用」,高迎翔卻不是晁蓋。準確點說,是有很多個晁蓋。張獻忠部實力是十三家中最強的此時的李自成實力未必會強於張獻忠,只是張獻忠在攻陷鳳陽之後,就被洪承疇纏上了,甚至最終還與羅汝才一起投降了明軍。崇禎十年張、羅二人投降明軍,兩年之後,二人再次反叛。
  • 明末梟雄大西王張獻忠,妖魔化的反抗者,殘忍冷漠的暴動者?
    張獻忠像崇禎帝自縊身亡的這一年,重慶通遠門外廣袤無垠的空地,將近四萬的明朝官軍聚集於此,他們被分編成上百支隊伍,面無表情地依序前行。李自成影視形象倘若沒有半路殺出來的多爾袞,繼承明朝國祚的第一人選,實力最強的李自成當仁不讓,驛卒出身的李自成,同樣也是明王朝的終結者,他率軍包圍了北京城,逼得崇禎帝自縊殉國。
  • 張獻忠屠蜀真相:是誰塑造了這個「殺人魔王」?|百家故事
    在將當地壯丁擄為士兵後,張獻忠又下令繼續砍殺剩餘民眾,由於殺人的士兵殺得太累,於是又故意打開武昌城的漢陽門,強迫武昌民眾瘋狂往長江逃命,結果大量民眾又溺水死於長江武漢段:「自鸚鵡洲達道士洑,浮胔蟻動,水幾不流。逾月,人脂厚累寸,魚鱉不可食。」儘管描述可能存在誇張,但卻真實再現了張獻忠部隊早在進入四川前,就已經常隨意屠戮百姓。
  • 張獻忠生前不如李自成,死後餘部遠超他,勝在兩個優勢和五項政策
    張獻忠,常常被拿來和李自成比較,但是很不幸的是,張獻忠似乎永遠都不是李自成的對手。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逼死了崇禎皇帝,而張獻忠卻被李自成逼到了四川,遠離了傳統的政治中心;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朝,巔峰時期統治了陝西、山西、北直隸、山東、河南、湖北和西北等半壁江山,張獻忠雖然也建立了大西朝,但是領土僅限於四川成都周邊的十幾個縣,與李自成的大順朝不可同日而語;甚至在名聲方面,張獻忠也是遠遠落後於李自成,李自成在百姓中威望很高,有「闖王來了不納糧」的俗語,而張獻忠則是殺人魔王的代名詞,是四川人用來嚇唬小孩的最佳名詞
  • 張獻忠江口20億沉銀浮出水面,但李自成藏寶口訣至今無人能解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在四川彭州,幾百年來一直流傳著這句口訣,據說誰能破譯,誰就能找到明末起義軍首領張獻忠留下來的巨額財富。但是江口沉銀就是張獻忠的全部寶藏了嗎?據說張獻忠的養子曾率領300石匠在青城山支脈青峰山採石,但奇怪的是從未見有石頭運出山,300石匠也無一生還,有人分析,張獻忠此舉極有可能是為了修建地宮藏寶。時隔幾百年,開鑿的痕跡早已被歲月抹平,給青峰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 陝西總督傅宗龍戰死,唐王被殺,李自成在河南連連得手
    此時,各路農民軍的主力都在河南,李自成在洛陽、開封之間活動,張獻忠與羅汝才在河南南部活動。李自成屯兵廬氏時,認識了當地一位貢生,名為牛金星,被李自成委任為弘文館學士,成為李自成的重要謀士。牛金星又介紹李自成認識一位算命先生,名為宋獻策,身高不滿三尺。《流寇志》中說,宋獻策提到一句讖語:「十八孩兒兌上座」,認為李自成命中貴為天子,這讓李自成異常高興,對他加以重用。
  • 張獻忠殺掉的明朝四大藩王,死法一個比一個慘
    張獻忠、羅汝才部義軍在毫無阻攔的情況下,順利地出夔門經巫山進入湖北。正月二十五日攻克興山。東進至當陽縣時,探得襄陽城內官軍守備單薄,乃定計奇襲。張獻忠親自率領輕騎一日一夜奔馳二百裡,到達襄陽附近,命部將率二十八騎偽裝成官軍,拿著繳獲來的楊嗣昌調兵文書混入城內。
  • 用歷史心理學和現代醫學知識,看張獻忠為什麼入川後行為如此瘋狂
    崇禎八年(1635年),張獻忠參與滎陽之會,與高迎祥等共同商量怎麼消滅明朝,然而在商討過程中,張獻忠與李自成因小事開始鬧分裂,不久後張獻忠率部攻佔長江流域。明弘光元年、西大順二年春,南明軍隊攻佔了重慶,大西政權遭遇重挫。內外交困下,張獻忠對四川籍官員心生懷疑。從被處決者數量和所受刑罰上看,四川籍官員的處境要比湖北或陝西出身者悲慘;敗退途中,他甚至對四川籍士兵也大開殺戒,甚至有計劃地「剿百姓」。
  • 張獻忠的三大特點個個出人意料,當年傳教士猜測的結論被今人肯定
    在明末農民起義界,張獻忠有三個與眾不同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脾氣極壞,是超出了天際的那種壞。普通人脾氣壞點也就頂多在嗓門上表示表示,但是張獻忠的壞脾氣風格就很不一樣了,簡單來說就是拿起屠刀立地成魔!所以眾多史料在記述張獻忠的時候,最常用到的一個字就是「殺」。
  • 張獻忠是英雄還是混蛋,越來越多證據問世,替他辯護的專家閉嘴了
    有專家認為張獻忠是大英雄,但越來越多證據問世,專家們只好認輸張獻忠是和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但張獻忠的名聲很臭——主要是臭在殘暴上。他殘忍狠毒,經常以殺人為樂。張獻忠最惡名昭著的行為,就是屠蜀。清兵入關,李自成失敗,張獻忠感到了自己的帝位坐不穩,在驚恐和暴怒交織之下,立七殺碑,開口就是殺殺殺殺,血屠四川人民。
  • 張獻忠屠殺四川實錘了,5名偵察兵60萬大軍當中:一舉擊殺張獻忠
    張獻忠屠川實錘了,剛剛在四川江口明末戰場考古挖掘現場,國內第一次水下發現了明朝王子印,蜀王世子金印,經過從2020年1月以後開始的第3期考古挖掘,截至現在,已經在5000平米之底,發現10000多件文物。
  • 張獻忠屠蜀是造謠?傳教士親歷:張獻忠性情暴虐,至少殺了60萬人
    大家都知道,張獻忠沉銀已經被考古人員打撈出水,僅發現的金銀珠寶就價值連城,可以想像當年張自忠搜刮的財富數量一定是無比驚人的。自從沉銀被發現,張獻忠生平經歷就一直成為歷史愛好者、專家們研究的重點。那麼張獻忠究竟有沒有屠四川(屠蜀)呢?
  • 「發現十堰之美」系列 千年梭羅樹見證秦巴古鹽道的榮衰
    在竹山縣柳林鄉墨池村,有一個叫「梭羅樹」的地方,就是因當地有一棵千年梭羅樹而得名。梭羅古樹下,一條曾經連接重慶巫溪、竹溪、房縣、十堰的古鹽道,見證著這處交通要道昔日的繁華。梭羅古樹「肚子」能容6人「我們這裡有一棵梭羅樹,非常值得一看。」「具體在哪個地方,我們去看看。」「那個地方就叫梭羅樹。」
  • 張獻忠的大西朝長什麼樣?明朝有的他都有,明朝沒有的他也有
    明末亂世,群雄紛爭,雖然沒有像東西晉、唐朝之後那樣出現數十個形形色色的大小國家,但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兩個農民起義領袖也建立了兩個政權,在經歷了十幾年的沙場徵戰之後,李自成和張獻忠也在1644年和1645年迎來了自己的巔峰,他們成了大順朝和大西朝的皇帝。
  • 明末「暗黑破壞王」恃暴的弱者張獻忠
    就連大明北京城被攻破的那一天,都是闖王李自成率軍親戰,逼迫崇禎走投無路而上吊自殺了。由此可見,農民起義軍勢力的背後,實則席捲的是歷史的大勢。而作為明末「兇名赫赫」的起義軍首領張獻忠,則在此亂世之下,將自己的性格特徵暴露得淋漓盡致。
  • 側面印證:唯一沒被砍掉的虎鈕金印 是張獻忠本人持有?
    是不是進一步印證是張獻忠本人的。 早在5年前,虎鈕金印一經面世,就引起不少人的熱烈討論:這印到底是不是張獻忠的? 著名巴蜀文化學者、《張獻忠傳論》作者袁庭棟曾一度懷疑,這枚金印是後人造假。原因是金印上的信息,實在讓人摸不透。
  • 張獻忠真是殺人惡魔嗎?恐怕不是,種種分析都顯示他背了黑鍋
    明末的農民起義軍除了「闖王」李自成,還有和他齊名的張獻忠為後世所熟知。人們對張獻忠最熟悉的莫過於兩件事:一是他的沉銀傳說,二就是關於他的「屠川」暴行。2016年,張獻忠沉銀遺址被發掘,證實了張獻忠沉銀傳說的真實性。既然張獻忠曾經聚集了這麼多財富,而他本身是農民出身,自然是掠奪而來。
  • 潼關南原之戰,李自成被打得只剩下十幾人,逃入商洛山
    李自成在陝西被洪承疇,孫傳庭追著打,實在沒辦法了逃入四川。崇禎十一年正月李自成覺得在四川待著不行,於是就準備從四川返回陝西,分兵三路,分別與農民軍作戰。八月中旬,李自成率部走出四川進入陝西。在渡漢水的時候被官軍追上,李自成不敵,進入山區活動。此時李自成手下只有不到兩千人。而有的將領看李自成走到這一步,認定跟著他沒有前途,於是就率眾投降官軍,這一走帶走了他六百人馬。讓本就不好的局勢更加雪上加霜。這讓李自成更加小心,他害怕那些投降的將領告知明軍自己的位置,就連連轉換營地。
  • 「張獻忠遺寶」流傳300年,未見真容,後來如何被發現並挖掘的
    ▲張獻忠和李自成張獻忠是明朝末年與闖王李自成齊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清軍入關後號稱百萬的李自成「大順軍」迅速敗亡,而張獻忠的「大西軍」則進入四川繼續活動,直到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底才被清和碩肅親王豪格率軍擊敗,張獻忠本人也中箭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