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鴨綠江》第六集有一個小插曲,一位志願軍戰士追著李幹事,想讓他幫著看一下自己為團部誓師大會寫的誓詞。李幹事頭也不回對他說:「唉!你就別煩我了,我手上還有一大堆事呢!」。
戰士一把奪下李幹事手中的材料,將誓詞初稿硬塞到他面前。李幹事無奈,只好隨便掃了一眼。誰知這一看後,眼都直了。戰士見狀擔心地問:「是不是我寫得太差了,不然我回去重寫!」
李幹事用手扶了扶眼鏡,欣喜地大聲說:「老麻,我有一種直覺,你寫的這幾句詞,搞不好全國人民都會喜歡!」
麻扶搖出生於1927年,原名麻向搖,黑龍江綏化人,1947年參軍,次年入黨。1949年隨四野南下湖南,一直打到過衡陽。
1950年韓戰爆發,麻扶搖所在的四野炮兵第1師改組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第1師,麻扶搖也隨部隊一起開拔,到了鴨綠江邊。
10月,炮1師奉命入朝參戰,在連隊的誓師大會上,戰士們紛紛上交參戰誓詞。麻扶搖看到戰士們瀰漫著革命樂觀主義的參戰誓言,心緒萬千,提筆寫下一首小詩,預備在次日團部誓師大會上發言。
至於麻扶搖寫完歌詞後,有沒有如《跨過鴨綠江》劇中表現的那樣,找人加工潤色,則暫時存疑。
我翻了手頭找到《中國青年報》《中國文化報》以及《中國新聞網》的相關報導,裡面都沒有提到過這一細節。
看來,《跨過鴨綠江》劇中麻扶搖找李幹事改稿一事,應屬電視劇的藝術加工。何況麻扶搖創造這首小詩目的是為參加誓師大會撰寫誓詞,並沒有想到後來會發表,因此根本沒必要去找人加工潤色。
團部誓師大會開完,5連的誓詞被團政治處的《群力報》和師政治部的《骨幹報》先後刊印,這也是麻扶搖的這首作品初次被發表。
5連裡有位粗通音韻的文化教員為這首詩譜了曲,5連便唱著這首戰歌開赴朝鮮戰場。當然,這位文化教員第一次為歌詞所譜的曲調,只有當年5連的人唱過,並沒有流傳下來。與現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也並不一致。
後來,《人民日報》記者陳伯堅到炮一師採訪,發現了這首詩。認為它反映了前線指戰員的強烈呼聲,就將其收入自己編寫的戰地通訊《記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幾個戰士的談話》中,並作了個別字的改動。
戰地通訊發表之時,作曲家周巍峙正在戲曲改進局長田漢的辦公室裡開會。他從《人民日報》上看到了這首詩,覺得若譜上合適的曲調的話,應該是一首鏗鏘有力的戰歌。周巍峙心中默默哼唱,沒多久就為歌詞譜好了曲。
另外,他又對歌詞做了一些小的改動,例如把「抗美援朝鮮」去掉了一個「鮮」字,「美帝」改為「美國」等,以使歌曲更加朗朗上口。事後,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並署名為「志願軍戰士詞、周巍峙曲」。
這首戰歌一經發表,因為其感情強烈,節奏鏗鏘有力又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而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沒過多久就傳唱全國,成為人人會唱的金曲。
由上可知,《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曲調曾有過舊版,不過舊版只有原5連戰士們唱過,知道的人很少,影響並不大。
後來,歌詞被記者收入戰地通訊,又被音樂家周巍峙發現,為其重新譜曲,這才傳唱全國,影響深遠。
麻扶搖作詞的歌曲傳唱大江南北,很快便傳回了五連。戰友們聽了紛紛驚奇向他表示祝賀。麻扶搖卻表示,自己作的詞與《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並不一樣,拒絕承認自己是歌詞作者。
1953年,全國開展群眾喜愛的歌曲評選,《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在一萬多首歌曲中脫穎而出,被評為一等獎。
為了給作者發獎,主辦部門輾轉搜尋,從音樂家周巍峙查到《人民日報》記者陳伯堅,再從陳伯堅查到炮一師。
炮一師首長從師政治部的小報上找到麻扶搖的誓詞,去向他核實。不料,麻扶搖卻堅決不承認歌詞是自己所作。
原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最終版在麻扶搖原版歌詞上有一些修改,再加上他始終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志願軍戰士而非音樂家,若承認是自己所作會搶了別人的功勞。
搞到最後,首長都急了,嚴肅地對他說:「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關係到部隊的榮譽!」話說到這個份上,麻扶搖再不能拒絕,只好笑著點頭承認了。
淡泊名利,虛懷若谷是麻扶搖特點,也是那個時代老革命者共同的品質。那個時代的人們誠實質樸,卻心懷火熱的革命激情。
中國人民志願軍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帝國主義侵略軍,甘灑熱血,不怕犧牲,最終能戰而勝之,並非是出於偶然!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歷任二炮某基地政治部主任及基地紀委書記等職。1987年,麻扶搖離休,去年1月27日去世。
《跨過鴨綠江》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大劇,而麻扶搖則是那段波譎雲詭的戰爭風雲中的一個小人物。
此次《跨過鴨綠江》劇中能專門拿出一段時間,記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誕生的事跡,也足見這首戰歌深遠的影響力。
最後,讓我們回到那個血與火的年代,重溫一下這首充滿著革命激情以及樂觀主義的戰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國野心狼!」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