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的意思是指北方人,諾曼人的祖先最早居住在北海、波羅的海以及北歐的一些島嶼上。9世紀到10世紀間,尚處於階級分化和國家建立前夕的諾曼人,迫於人口壓力和對當地一些新興國家政權的厭惡,成群結隊地向外進犯。其中的一支於公元841年進入法國西海岸,迫使法國皇帝將其佔領的土地分給他們作為封地,之後他們建立了諾曼第公國。11世紀初,法國諾曼第公國的一些諾曼人,到達義大利著名的聖地加爾諾山的聖麥可朝聖,從此,他們介入了義大利南部各派政治勢力鬥爭的旋渦之中。當時義大利南部正處於極度的混亂之中,阿拉伯人控制了西西里地區,而卡拉布裡亞和阿普利亞則處在東羅馬帝國的統治之下,加埃塔、那不勒斯和本尼凡託、卡普亞以及薩勒塔等城市則牢牢掌握在倫巴德貴族手中,他們各不相讓,鬥爭異常激烈。義大利南部的貴族梅洛是反對東羅馬帝國的中堅,諾曼人的到來讓他靈機一動。
他企圖藉助諾曼人的力量擺脫東羅馬帝國的統治,於是開出非常具有誘惑力的條件煽動諾曼人到義大利南部冒險。由於受到極力的慫恿,前來朝聖的諾曼人回到諾曼第公國後,便開始招兵買馬,然後打著朝聖的旗號越過阿爾卑斯山,染指義大利南部的政治鬥爭。但是情況並非諾曼人想像的那樣簡單,018年,這支冒險的隊伍在巴裡被東羅馬帝國的強大軍隊擊潰兩年後,引誘他們到此的梅洛也死了,諾曼人只好四處流浪,靠掠奪為生。生活在義大利南部的貴族們,爭相利用這支隊伍,企圖在內戰中稱雄。貴族們認為,在適當的時候給諾曼人一些好處是非常必要的。1029年,諾曼人從那不勒斯公到了一塊永久的居住地——富饒的阿韋爾薩。在這塊土地上品嘗到甜頭後,越來越多的諾曼人由於不堪忍受諾曼第公國封建主的盤剝,紛紛來到阿韋爾薩,於是,那裡很快就成了諾曼人的僑居地。
作為這批冒險者中的佼佼者,羅伯特·吉斯卡爾於1095年率眾奪取了東羅馬帝國控制下的阿普利亞和卡拉布裡亞,並且以燎原之勢,逐步將東羅馬帝國的勢力排擠出去。之後,羅伯特又脅迫教皇尼古拉二世承認他為卡拉布裡亞和阿普利亞公爵,羅伯特向教皇許諾,如果得到教皇的支持,那麼他從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奪取的領土,全部由教皇管轄。最終羅伯特得到教皇的支持,在義大利南部建立了強大的阿普利亞公國。1071年,羅伯特率領諾曼人將東羅馬帝國堅守了4年的巴比倫城攻破。從此,東羅馬帝國喪失了在義大利南部的最後一個立足點,其統治隨之結束了。諾曼人成了那裡真正的統治者。羅伯特在義大利建立了強大的阿普利亞公國,將東羅馬帝國驅逐了出去。在羅伯特的治理下,阿普利亞公國迅速崛起,東羅馬帝國對此感到十分不安。
況且,佔領義大利南部的諾曼人,並不滿足於當前的現狀,他們想向亞得裡亞海和巴爾幹半島擴張領土,這自然又和東羅馬帝國結下怨仇,隨著矛盾的激化,戰爭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1081年,羅伯特首先向東羅馬帝國發難。他將國家的政務全部交給小兒子羅傑掌管,自己則和長子博希蒙得率領著一支龐大的艦隊向亞得裡亞海進發。此時的東羅馬帝國正面臨著一個百廢待興的局面,馬其頓王朝的統治已經結束,新的王朝科穆寧在阿列克修斯的統治下剛剛興起。1054年,東西兩派教會的分裂無疑是雪上加霜,這說明東羅馬帝國已為西方基督教會所不容。義大利南部雖淪入諾曼人手中,而東羅馬帝國對此卻無能為力,在外部的重壓下,東羅馬帝國已經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軍事開銷去和諾曼人抗衡。這種情況下,通過外交手段避免戰禍是唯一的途徑。
於是,東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先後向威尼斯人和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伸出求援之手。神聖羅馬帝國對此愛莫能助,而威尼斯人出於自身利益趁機成了東羅馬帝國的盟友。羅伯特在東羅馬帝國四處求援的時候,悍然拿下了科孚島,然後向都拉索進發。都拉索是東羅馬帝國的西方門戶,它有著非常堅固的城池,守城的將領是出身貴族世家的喬治,他手下的士兵個個能徵善戰。戰爭還沒開始,羅伯特率領的軍隊就遭到了一場劫難,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讓羅伯特損失慘重。正在這時支援東羅馬帝國的威尼斯艦隊恰恰趕來了,和羅伯特的軍隊展開了一場生死大戰,雙方都有很大的死傷,但戰爭並沒有分出勝負。隨後,阿列克修斯集結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和威尼斯人聯合起來,將羅伯特的軍隊團團包圍起來。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諾曼人憑著超常的戰鬥力,這才突圍出來。幾個月後,諾曼人終於叩開了久攻不下的都拉索城門,打開了東羅馬帝國的西方門戶。
之後,羅伯特揮師東進,準備進一步擴大戰果。但是義大利內部的突發變故迫使羅伯特撤軍,以便應付國內的局面。1084年,羅伯特再次徵討巴爾幹半島,正當節節勝利時,羅伯特卻染病身亡,出徵的行動也就不了了之了。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宗教聖地,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在此誕生。所羅門王曾經在耶路撒冷建造了聖殿,所有猶太人都把那裡看做是「流著奶和蜜的地方」;創建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升天,所有伊斯蘭教徒自然把那裡作為心靈中的聖土;同時,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在那裡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此地在基督教徒心目中自然也是朝拜的聖地。於是,這片充滿神秘色彩的聖地在各個教派的爭奪中變成了一個隨時都會爆炸的火藥桶。為了爭奪這片肥沃的土地,古巴比倫人和古羅馬人,都曾在耶路撒冷留下了徵服的腳印。
到了11世紀,西歐逐漸強盛,隨著城市的興起,商業和貿易得到長足的發展,封建貴族對城市商品和東方商品的需求日漸增加,單單從領地上的剝奪已經不能滿足。此外,當時的西歐實行的是長子繼承制,封建領地由長子來繼承,其餘的諸子只能作為騎士,他們的日常開銷大都靠服兵役和掠奪過往的商旅為生。因此,封建主們強烈渴望向外掠奪財富,富庶的地中海各國便成為他們的首選目標。於是,大封建主和羅馬教廷聯手,打著拯救聖地的旗號,號召基督教徒東徵,去奪回伊斯蘭教控制下的耶路撒冷。因為每個東徵的戰士都在衣服上縫上十字,所以這支軍隊又稱十字軍。從表面上看來,十字軍東徵是一場宗教之間的爭奪,實際上,社會和經濟因素才是導致戰爭爆發的深層原因。基督教徒在當時的西歐是最大的封建領主,如果利用他們發動戰爭,教皇便可以從中漁利,為爭奪封建霸權,進一步凌駕於西歐各國君主之上做好準備,並且有希望重新建立統一的基督教世界,將勢力範圍擴展到伊斯蘭教區域。十字軍東徵的兵源除了騎士外,城市商人是出徵的主要支柱,威尼斯、熱那亞和比薩的商人,企圖從阿拉伯和東羅馬帝國手中爭奪地中海東部的貿易港口和市場。
農民受到封建主繁重的盤剝,加上連年饑荒,於是夢想通過東徵擺脫飢餓和封建枷鎖的桎梏。東方的情形也不容樂觀,當時的塞爾柱王國已經由盛轉衰,與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徵戰導致他們無力阻止西方的入侵者。1095年11月,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中部的克勒芒召開宗教會議,西歐的幾個重要國家派出各個階層的數千名代表參加了會議。教皇在會議上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鼓動封建主、騎士和農民到東方去清除異教徒,拯救耶路撒冷。於是,受到鼓動的各階層人士迅速集結起來。1096年,法國和德國的農民在僧侶彼得和騎士華爾特的領導下向東方進發,這批烏合之眾剛到小亞細亞就遭到塞爾柱人的全力一擊,結果全軍覆沒。1096年秋,法國、義大利與德國的封建主和騎士開始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東徵,這支隊伍組織嚴密,裝備精良,人數眾多,有著極強的戰鬥力。1097年春,十字軍進入亞洲,由於遙遠的東徵之路缺少給養,士兵們的生活非常艱苦;加上塞爾柱人又趁機發動襲擊,所以雖然十字軍一路攻佔了很多重要城市,但兵員銳減,戰鬥力急劇下降。1099年,十字軍終於攻佔了聖城耶路撒冷,巨大的代價讓他們對耶路撒冷展開了瘋狂的屠殺,耶路撒冷在他們的手下幾乎毀滅了。這就是十字軍的第一次東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