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在作品中借景抒情,可以添加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含蓄地託物言志。有時景物描寫越是精緻美好,就越能反襯內心的悲傷。比如杜甫描寫春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作者濃墨重彩地描繪了花鳥、江山幾個景物,卻透露出思歸的惆悵。
而有時所寫之景雖然並不起眼,但藉此傳達的感情卻並非瑣細之感。比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作者只擷取了秋雨、蠟燭兩個意象,就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令人迴腸盪氣。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七律,寫景生動,全篇不加議論,卻發人深省。
春風
北宋:王安石
一馬春風北首燕,卻疑身得舊山川。
陽浮樹外滄江水,塵漲原頭野火煙。
日借嫩黃初著柳,兩催新綠稍歸田。
回頭不見辛夷發,始覺看花是去年。
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21歲進士及第,入仕後就被授淮南節度判官,任滿後又調為鄞縣知縣。此後風風雨雨的一生,雖然充滿了悲歡離合,但詩人卻從不後悔自己年輕時的夢想和主張。
這首詩創作於王安石出使遼國途中,他按古詩的傳統,從詩的第一句中取「春風」二字為題,寄寓著豐富的內涵,更含蓄地抒發了滿腔的愛國激情。
開篇就顯得情感複雜,作者化用《史記》中的典故,韓信攻燕時,廣安君曾為他獻計,把軍隊向著北方,然後派辯士送一封信,把我軍的優勢告知燕國,燕君就必定不敢不聽從。
作者一馬當先,在春風中帶了國書出使,向北進入燕地。可是他卻非常疑惑,反而就像自己正回歸祖國。
河北北部一帶古稱燕地,原來是大宋的國土,不過於幾十年前籤訂了「澶淵之盟」,已割讓給遼國了。一個「疑」字,表達出作者力主抗戰,夢寐以求收復失地,所以進入燕地反而如回到了舊山川,但願望畢竟不是事實。一個「得」字,也顯得撲朔迷離,更傳出了詩人極其渴望收復失地之情。
接下來詩人就開始描繪沿途的風景,荊公首先描寫遠景,他在馬上遙望,陽光透過林木的空隙,樹影浮動,寒江之上,也閃閃發光;平原的盡頭,沙塵混著春耕燒荒的野火濃煙,似潮水般陣陣升起。
自然界中,陽光不會浮動,而是江水汩淚奔流;沙塵也不會漲起,而是風吹煙塵滾滾。「陽浮、塵漲」,全是感性的直覺,更體現出一種美感。作者經過深入細緻的觀察,字斟句酌,生動形象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極富表現力。
頸聯又描寫近景,春天裡有時麗日普照,有時細雨霏霏。新芽蔭發,柳枝淡黃,作者卻說日光藉助嫩黃,著上柳條;大地漸漸回青,作者也說是細雨催促新綠,慢慢重歸田野。
「借、催」二字,使陽光、雨水變得人格化;嫩黃、新綠兩種悅目的色彩,也具有靈性。這種驚人的浪漫想像,構成了美妙的意境,也令人心馳神往。
最後作者抒發情感,結尾極其含蓄。北國早春猶如江南二月,但這畢竟是故國神遊,這片大好河山早已淪喪數十年,詩人心中極其沉痛!也許是身在異國,不便直說;也許是哀而不傷,按住悲憤。
詩人回頭一看,完全沒有故鄉的辛夷樹,才猛然醒悟過來,在自己的故土上,遊春看花已經是去年之事!言外之意是警告自己,眼前這片土地仍未回歸祖國!
縱覽王安石的這首七律,描寫生動,寓情於景。首聯就引人入勝,詩人故作疑問,然後追憶滄桑的往事,激發讀者的思考與閱讀興趣。頷聯與頸聯的寫景,也是採用擬人手法,更是想像豐富,顯得出神入化。
尾聯聯繫到自己家鄉栽種較多的辛夷花,採用小景傳大情的方法,更顯得筆墨揮灑、思緒飛揚。這首詩思想性強烈,卻全篇不加議論,可謂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讀後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