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2歲的小圓圓最近特別愛抓東西,看見什麼東西都要拿在手裡抓一抓,玩一玩。媽媽很是煩惱,因為她剛收拾好的東西,一會就被圓圓扔得亂七八糟了。
這不,媽媽剛收拾完一堆瓶瓶罐罐,轉身又發現圓圓手裡拿著一瓶鹽坐在地上玩,他開心地把瓶裡的鹽一手一手地抓了出來。
「媽媽,玩沙沙。」圓圓天真無邪地望著媽媽笑。
媽媽看到一地的鹽,脾氣一下子就上來了,她一伸手把圓圓手裡的瓶子奪了過來,並打了幾下他的小手以示警誡:「別再亂抓東西玩!」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你好不容易收拾好的房間,孩子一下子就能搞亂了。特別是進入手的敏感期的孩子,看到東西就要抓,抓完還要扔。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亂扔東西就生氣地斥責,有些家長還會出手教訓一下孩子,以此來制止孩子亂抓亂扔的行為。
那像圓圓媽媽這樣,孩子亂扔就打小手的教育方法行不行得通呢?著名教育專家孫瑞雪認為:敏感期的孩子,反覆用手抓扔東西,其實他們是正在用手去探索世界,用手思考。
換而言之,家長通過懲罰的方法去制止孩子扔東西,其實就是打斷孩子的思考,阻礙了孩子的思維發展。
父母該如何處理孩子亂抓亂扔的行為?
2歲的孩子處於愛探索的階段,他們在探索過程中,可能會做出很多令人生氣的事情。但孩子們並非要故意惹父母生氣,而是他們還不懂得,像大人那樣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會給別人帶來不便。
所以,我們沒必要對孩子的這些「搗亂」行為不要過於較真,否則只會令到自己一整天都不開心。
孩子處於愛亂抓亂扔的階段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①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
從大人的角度看時,會覺得孩子是在搗亂,但當你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時。你就會明白,孩子抓東西來玩是因為好奇,他們想知道瓶子裡裝的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是軟還是硬的?好不好吃?好不好玩?
怎樣滿足孩子的這些好奇心呢?答案就是尊重他的行為,並陪他玩個盡興。
「這是鹽,來,讓你嘗嘗是什麼味道。」可以沾點鹽放他嘴邊,讓他感受一下。當他嘗到那鹹鹹的味道,想必他不會再想試第二次了。
父母可以告訴他:「鹽不能直接吃的,是用來炒菜的。」
我們可以拿一個碟子過來,加點菜,放點鹽,讓孩子學著大人炒菜的樣子玩。
這個新玩法定必讓孩子樂開了花,原來鹽還可以這樣玩啊。
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不僅可以了解他的所想所思,還能與他一起玩他所玩,樂他所樂,同時還能在玩樂的過程中,對孩子做出正確的示範,做好孩子的言傳身教。
②引導玩孩子其他可以抓的遊戲
處於手敏感期的孩子,通過摸、抓、捏、扔東西來感知事物,感知世界。正如孫瑞雪老師所說,他們在用手思考。
他們是通過抓捏去感受物體的軟硬度,同時也在訓練小手的靈敏度,這是每個孩子所必須經歷的成長過程。
為了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創造更多的抓玩遊戲,來滿足孩子的探索需求。例如,可以讓孩子玩抓球球遊戲。
玩法:準備兩個箱子,在其中一個箱子裡放上幾個彩色的小球,讓孩子抓起小球放到另一個空的箱子裡。也可以讓孩子把小球扔出去,再撿回來。
孩子們都很喜歡玩扔球球遊戲,爸爸媽媽也可以一起玩哦,這樣更有樂趣。
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你就能站在孩子的視野去了解的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協助他解決問題,很多育兒難題就這樣迎刃而解了。寶寶常玩抓玩遊戲,不僅能鍛鍊手的靈敏度,更能促進他的思維能力發展,所以,父母不要急於制止孩子的愛抓愛扔行為,正確引導,孩子將會越玩越聰明。